•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东平湖滞洪区的防洪地位浅析(郑利民)

    时间:2021-01-12 08:02:1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东平湖滞洪区是黄河下游处理超标准洪水的重要设施,滞蓄黄河、汶河洪水,削减洪峰,控制艾山下泄流量,对保护下游重要地区安全具有显著的作用。本文围绕滞洪区工程建设、地位、运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东平湖 滞洪区 洪水 工程建设

     

    黄河下游洪水威胁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巨大损害。人民治黄以来,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以中游干支流水库、下游河防工程、分滞洪区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调控洪水工程体系,依靠这些工程措施和沿黄广大军民的严密防守,扭转了历史上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取得了伏秋大汛岁岁安澜的巨大成就,创造了中华民族治河史上的奇迹。

     

    东平湖滞洪区位于黄河与汶河下游冲积平原相接的条形洼地上,处于下游宽河道与窄河道的过渡段,当黄河下游发生较大洪水时,将滞蓄黄河、汶河洪水,控制艾山下泄流量,是黄河下游处理大洪水、确保防洪安全的关键工程。

     

    一、东平湖概述

     

    东平湖是汶河、济水尾闾汇水的天然湖泊,古时称蓼儿洼、大野泽、巨野泽、梁山泊、安山湖,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海后,截断汶河入海流路,黄河及汶河来水汇入后扩大了安山湖区面积,到清朝咸丰年间才定名称为东平湖。

     

    汶河它发源于山东泰莱山区沂源县境内,自东向西于东平县入东平湖。干流长209km,流域面积8633km2。河源至大汶口为上游,河长119km;
    大汶口至东平县戴村坝为中游,称大汶河,河长59km;
    戴村坝到马口村为下游,称大清河,河长31km,河水流入湖内,再通过出湖闸流入黄河。

     

    东平湖处于山区向平原过渡的边缘地带,它的东北部为低山丘陵,一般高程为250~350m,北部和西部分布着一系列孤山残丘,高度多在200m以下。湖区西南为黄河冲积平原,东部是汶河冲积平原,西南平原河沟堤坝纵横交错,构成了山地、丘陵、平原及湖洼交错、类型丰富多彩的地貌特点。水域常年有水面积为124km2,夏季可达180km2。平均水深2.5m,蓄水总量40亿m3。

     

    东平湖水质肥沃,水源充沛,渔业资源丰富,是山东重要的淡水渔业生产基地。沿湖共9个乡镇,涉渔人口17.5万余人,沿湖渔民主要靠水产养殖和大湖捕捞为生,水产品总产量4.6万t,渔业总产值4.2亿元。老湖区不仅为城镇、农业提供了大量水资源,其水面综合开发利用也具有优越的条件,湖中有鱼类、贝类等水生动物60多种,有莲藕、菱角、芡实、芦苇、蒲草等水生植物40多种,这里一片片水面与一片片草地相互间杂,是典型的湿地景观,大量鸟类、禽类,湖水不但提供了美丽的景观,而且滋润土地、湿润空气、调节气温、改善环境。

     

    京杭大运河在东平湖范围内全长40km,该段称会通河,开挖于元代,在岁月中多有变迁,至1958年扩建东平湖水库时,改走湖西围坝外侧。清末以前,这里是南北、东西的水陆交通要塞,是北京通往苏杭一带的必经之地。据说在明、清漕运昌盛时期,这一带帆船点点、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热闹非凡,是鲁西南地区的商业、贸易中心。 

      

    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这部书中的开头语就写道:“宛子城中藏虎豹,蓼儿洼内聚蛟龙”,当年的蓼儿洼就是现在的东平湖。水浒英雄战官军、仗义疏财,杀富济贫、都曾在这片水域中出没,几百年过去了,虽不见当年水兵厮杀场景,但是有关水浒英雄,梁山泊好汉的故事传说,至今还在当地广为流传。

    东平湖沿湖文物古迹遍布。湖东岸是水浒英雄头领宋江攻打东平府城驻地,有后汉东平国宪王刘苍及其后代墓葬地,有称为东平古八景之一的“黄石悬崖”。西岸有我国古代著名的京杭大运河故道,有水浒英雄晁盖等好汉初聚地司里山,有明朝万历七年修建的寺院“月岩寺”。北岸有唐朝大将程咬金的“程公祠”,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楚霸王”墓地,有风景秀丽的铧山景点,有北齐名僧安道一书写的洪顶山摩崖刻经。湖东南方有宋朝时东平郡太守刘敞修建的乐郊池亭遗址。

     

    二、东平湖滞洪区

     

    东平湖滞洪区主要任务是调蓄黄河、汶河洪水,控制黄河艾山站下泄流量不超过10000m3/s,以确保济南市、京浦铁路、胜利油田和黄河下游千百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东平湖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调蓄水库,在黄河下游防洪和水资源利用战略布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东平湖滞洪区地跨东平、梁山、汶上三县,东接汶河,西通黄河,总面积627km2,分为新、老两个湖区,其中新湖区418km2,老湖区209km2。滞洪区分两级运用,老湖运用水位46.0m,库容11.94亿m3;
    新湖运用水位45m,库容23.67亿m3。老湖区是黄河下游仅存的天然湖泊,新湖区常年无水,有耕地约39万亩。滞洪区涉及山东省东平、梁山、汶上三县的18个乡镇,区内现有385个村庄、37.53万人。其中老湖区99个村庄、12.58万人,新湖区286个村庄、24.94万人。

     

    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海以后,东平湖与黄河连通,成为河湖不分的黄河自然滞洪区。1947年黄河回归故道后,东平湖仍然通过清河门和十里堡以下山口与黄河保持着天然联通,曾起到了很好的自然调蓄作用,减轻了洪水对下游堤防的威胁。发挥过蓄水除患的作用。1950年7月,黄河防汛总指挥部确定东平湖为黄河自然滞洪区。经过不断建设完善,东平湖滞洪区成为黄河“上拦下排,两岸分滞”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平湖共有各类堤防126.81km,其中大湖围坝100km,临水砌有6-8m高的防浪石护坡,背水面筑有后戗;
    二级湖堤26.73km,堤顶高程48m,顶宽6m,临水面砌有高程为47.7m的石护坡,部分堤段进行了机淤加固;
    共有涵闸16座,其中进湖闸3座(石洼闸向新湖分洪,十里堡闸和林辛闸向老湖区分洪),设计总分洪能力为8500m3/s;
    出湖泄洪闸5座,设计总泄水能力3600m3/s;
    排灌闸8座,总排灌能力为80.8m3/s。

     

    东平湖滞洪区防洪体系包括分洪区、分(泄)洪闸、围堤3部分。

     

    1.分洪区

     

    东平湖滞洪区实行“以防洪运用为中心,有洪蓄洪,无洪生产”。多年来国家筹巨资扶助区内群众发展生产,改善居住、医疗、教育等条件,并建有157座避洪村台(台高3m~6m),每年汛前当地政府均组织群众做好分洪前转移的各项准备,确保分洪预见期2d~3d内安全撤离。

     

    为减少一般洪水(特别是汶河水)的淹没面积,保障湖区内居民生产生活,1963年在原京杭运河西堤基础上修筑二级湖堤,形成二级运用格局。

     

    2.分(泄)洪闸

     

    滞洪区有分洪闸3座,总设计分洪流量8500m3/s,建于河湖两用堤上,侧向分洪。石洼分洪闸,向新湖分洪,设计分洪流量5000m3/s, 1967年3月~1969年6月始建,1976年10月~1979年6月改建,未曾运用过。林辛分洪闸,向老湖分洪,设计分洪流量1500m3/s, 1982年8月曾分洪运用,最大分洪流量1350m3/s,运行正常。十里堡分洪闸,向老湖分洪,设计分洪流量2000m3/s,1960年建成,1979年~1981年改建,于1960年、1982年先后两次运用,最大分洪流量为1340m3/s。

     

    滞洪区建有泄洪闸3座,总设计流量3500m3/s。陈山口泄洪闸,为老湖向黄河退水之用,设计泄水流量1200m3/s,1960年建成,1998年改建。清河门(退水)闸,设计泄洪流量1300m3/s,1968年建成,1997年改建,该闸与陈山口闸联合运用。司垓泄水闸,为保证围堤安全及分洪调度的需要,紧急向南四湖泄水之用,设计流量1000m3/s, 1987年10月~1989年10月建成。

     

    3.围堤(围坝)

     

    围堤自西部徐庄至国那里10.47km河湖两用堤,再向东南折向东北与大清河南堤于武家漫相接,长77.83km;
    西北部山岭间有3段河湖两用堤和3段山口隔堤,长11.78km,围堤共长100.08km。围堤一般高8m~10m,顶宽10m,临水坡1:3,背水坡1:2.5。1960年蓄水时围堤发生严重渗水、管涌、堤身坍塌裂缝等险情,被迫排水加固。先后采用大堤翻筑、压力灌浆、填塘盖重、减压井及黏土混凝土截渗墙等措施加固堤身及地基。二级湖堤全长26.73km,顶高48.0m,顶宽6m,临老湖侧边坡1:2.5,防浪石护坡已加固加高。临新湖侧边坡1:2.5,根据各段不同情况修有1级或2级后戗,可将老湖蓄水水位提高至46.0m。

     

    三、东平湖滞洪区的作用

     

    东平湖滞洪区防洪保护区涉及豫、鲁、皖、苏、冀五省,范围12万km2,防洪地位十分重要。在黄河下游防洪运用调度中,它是运用机遇最大的分滞洪区,特别是在小浪底水库运用后,在防御黄河下游超标准洪水运用中它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浪底水利枢纽投入运用后,黄河下游防洪形势明显改观。小浪底和三门峡、故县、陆浑等水库联合调度,显著削减了黄河下游稀遇洪水,使花园口断面百年一遇洪峰流量由29200m3/s削减到15700m3/s,千年一遇洪峰流量由42100m3/s削减到22600m3/s,接近花园口设防流量22000m3/s。花园口断面设防标准为近千年一遇,而艾山以下河段设防标准仅为20-30年一遇,分滞黄河洪水时先用老湖区,老湖区蓄满后或者分洪能力不满足要求时再用新湖区。东平湖滞洪区位老湖区滞蓄汶河洪水的能力按10年一遇设计,若汶河来水超过老湖区的滞蓄能力时则需要新湖区滞蓄,为滞蓄汶河洪水,新湖区运用几率为10~20年一遇。在小浪底水库建成后,老湖区分滞黄河洪水的运用几率为20~30年一遇;
    新湖区分滞黄河洪水的运用几率与汶河来水有关,最低为20~30年一遇,最高为百年一遇。故遇上述量级的洪水,必将超过艾山以下堤防的设防标准,仍须使用滞洪区分洪。

     

    当前黄河水土流失治理减沙的比例远小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今后这种局面还要长期存在,小浪底水库拦沙期的拦沙和调水调沙作用,使下游河道“二级悬河”的局面得到遏制,但拦沙期结束以后,下游河道又要恢复全面淤积,中水河槽逐步萎缩,“二级悬河”又开始发展;
    洪水泥沙威胁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四、东平湖滞洪区治理与运用

     

    东平湖滞洪区遇到超过大堤防御标准的特大洪水时,将会按照牺牲局部、保护大局的原则,运用东平湖滞洪区削减洪峰,确保下游安全。人民治理黄河以来,东平湖曾先后7次于大洪水威胁的关键时刻,分滞黄河洪水,发挥了削峰作用,保证了下游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1949年以前,东平湖秋汛夏涝灾害频繁,为减小受灾面积,1951年国家制定了两道防线、三级运用规划,即运西、运东和旧临黄堤为第一线,圈围面积223km2,称为第一滞洪区;
    金线岭和新临黄堤围第二线,新增滞洪面积720km2,称为第二滞洪区。在第二滞洪区内以老运河为界,又分为东平滞洪区、梁山滞洪区。

     

    分洪区建成后,利用老湖蓄汶河水每年1次,最高水位43.72m(1994年)。1958年8月,根据黄河梯级开发规划,位山枢纽工程开始兴建,东平湖滞洪区成为调节水库,并陆续兴建了进湖闸、出湖闸和东平湖围坝工程,形成了湖河分离、完全封闭的东平湖水库。库区总面积由原来的滞洪区面积943 km2减小到627km2,设计蓄水位46.0m,东平湖围坝顶高程48.0m,蓄洪能力由原来的33亿m3提高到40亿m3。位山枢纽由于关闸壅水,上游回水区河床发生了泥沙淤积,使洪水位抬高,1963年10月,位山枢纽破坝,东平湖水库采用二级运用,最高滞洪水位为44.5m,二级湖堤顶高程为46.0m。

     

    1960年7月,开启十里堡、徐庄、耿山口3闸全湖蓄水,最大分水流量1250m3/s,蓄水24.5亿m3,当蓄至最高水位为43.5m时,发生了大量管涌、流土破坏、堤身裂缝、漏洞等严重险情;
    滨湖地区3—5 km范围内盐碱化、沼泽化发展迅速,运用效果与预期计划相差太大,只得排水加固。

     

    1966年,为保护下游油田,增建石洼和林辛两处进湖闸,并于1968年建成。1975年,为防御黄河特大洪水,按蓄水位46.0m提出了围坝加固、涵闸改建、新建司垓闸、库区群众避水及撤离等主要治理措施,在80年代末,黄委会对东平湖水库提出了“分得进、守得住、排得出、群众保安全”的防洪目标,二级湖堤顶高程由原46.0m陆续加高到48.0m,提高了老湖的调蓄能力。

     

    1982年8月,花园口发生洪峰流量为15300m3/s的洪水,孙口洪峰流量为10100m3/s,水库上游河段一般高于1958年洪水位1~2m,为控制艾山下泄流量不超过8000m3/s,东平湖运用林辛、十里堡进湖闸分洪2400m3/s,艾山下泄流量7430m3/s,削减洪峰26.4%。大大减轻了下游防洪压力,同时也造成了东平湖老湖较大的淹没损失和土地沙化。

     

    五、东平湖治理与运用存在的问题

     

    随着小浪底工程的建成和启用,下游防洪压力大大减轻,使东平湖水库运用机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老湖排水困难

     

    东平湖退水有两条出路,北排入黄,南泄入淮。由于八里湾闸后配套工程没有建设,南排无出路;
    北排入黄有陈山口和清河门两座出湖排黄闸。由于黄河淤积,相同流量水位不断提高,黄河来水不断倒灌,引河河道被泥沙淤塞,造成湖水北排入黄困难。

     

    2.围湖造田占用了东平湖老湖面积和库容

     

    老湖区群众为发展农业生产,共围湖造田14处,围护面积59.48km2,占老湖面积的28.46%,大大缩小了有效防洪库容,此外,大清河入湖口围湖造田,缩窄了入湖河道断面,卡口处宽度仅为百余米,在中小洪水时造成河口壅水淤积,洪水位抬高,对大清河下游和水库东坝段防洪蓄洪安全极为不利;
    出湖闸上下游引河河道从王古店至入黄口长约15km(闸上9km,闸下6km),沿河两岸大都修有生产堤,上下游引河两岸滩地内并有不少横向隔堤,纵横联结,分片围堵,下游引河两岸的围埝缩窄了过流断面,左岸并修有丁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出湖闸的泄洪能力;
    老湖西端自二级湖堤至金山的金山坝,是目前东平湖内规模最大,争议最大的生产堤,长5400m,该坝围占了老湖总面积19.62%的库容,可抬高老湖水位0.47m,增加了洪水对二级湖堤等工程的威胁。

     

    3.南水北调工程使老湖分洪库容减少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将利用东平湖老湖蓄水,东平湖老湖将长期高水位运用,发挥蓄水、供水、调水、灌溉等多种功能,增加了东平湖老湖的水资源调蓄效益,同时也将占用老湖现有部分库容;
    黄河洪水、大汶河洪水、南水北调蓄水相互争夺老湖库容的问题不可避免,导致老湖对黄河、大汶河洪水的调蓄能力较大幅度降低,给蓄滞大汶河来水和分滞黄河洪水带来不利。

     

    4.二级湖堤周边土地盐碱化

     

    二级湖堤及山口隔堤基础均为现代河流冲积层,加之筑堤时腐殖土、淤泥层或废弃建筑物残留于堤下,采取相应的截渗和防渗措施后,渗水现象仍很严重。按蓄水位43.5m考虑,将对围坝外高程在37~38.5m的2.3万hm2耕地带来严重的渍涝影响。老湖周边的州城、新潮、金山、昆山、腊山、堂子等封闭圈将成为涝洼区,形成土地渍生盐碱化,造成农作物减产。

     

    5.移民迁安道路少,不能满足群众紧急撤退的需要

     

    东平湖库区46.0m高程以下居住人口29.06万人,现有避水村台157个,总面积315万m2,若东平湖分洪运用,有21.3万人需要紧急迁移。库区现有硬化撤退道路198km,其中沥青路162km,混凝土路36.18km,公路密度为0.32km/km2,其它大多为土质道路,要在分洪前48h内将库区群众安全撤离,按目前的道路情况远远达不到要求,影响黄河的防洪工作。

     

    6.新湖堤防修筑质量较差

     

    东平湖围坝工程修筑质量较差,部分坝段跨过古河道或透水砂层,地基又均未经过处理,在1960年试蓄运用时即暴露出工程强度不足的问题。

     

    作者简介

    郑利民,1961年11月出生,男,汉族,河南叶县人,高级工程师,从事黄河防洪、引黄灌溉、水资源、生态环境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 防洪 浅析 地位 滞洪 东平湖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