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关于网络经济学内涵与研究方法的文献综述

    时间:2020-12-06 08:11: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曲阜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摘 要:
    文章以文献综述的形式全面介绍了网络经济学的研究思路、概念和功能,对前人的研究方法 和结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各个学派的研究特点,并对其进行了简要评价,特别是在某 些地方提出了一些观点。
    关键词:网络经济;
    外部性;
    网络组织;
    集体行动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6921(2009)13—0003—03

    应当这样说,关于经济网络的讨论由来已久;
    而网络革命的出现则极大地扩大了经济网络的 影响,也使得经济学界更进一步意识到研究经济网络问题的重要性。也正是由于这一点,网 络经济学才会成为一个备受重视的新的经济学分支。

    以计算机技术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为代表的网络革命对当代经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以 邮政网、电信网为主的通信网络,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和以大众传媒、综合信息网 、专业信息网为主的信息网络,在数字信息技术的推动下逐步走向“三网合一”。人类社会 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传统的矩形信息传播方式正在被网络式、分布式的传播 方式所取代。笔者认为,其对当代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迅捷、便利的信息传播方式,为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提供了更为强大的信息支持,使得 企业之间的分工进一步细化,企业间合作也更为紧密,从而使原有的经济网络更为紧密。②经济网络之间迅捷的信息传播方式也使得经济网络约束机制更为有效,网络中各成员 借助于便利的信息传播,使得成员之间建立起更为紧密的信用体系,降低了交易费用(这一 点可以在下面的分析中进一步说明)。
    1 主要的分析思路与研究方法

    应当说,网络经济学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不同的分析思路都有其相对独立 性。基本上来说,网络经济学可以分为以下三个主要的分析思路。①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经济学。这类经济学主要研究以电子商务为中心,研究互联网对经 济运行方式的改造:通过中间环节的减少使企业、用户之间的关系更为直接快速的沟通、融 合;
    减少生产的采购成本,缩短企业运营周期,降低企业的销售成本,并为客户进行有效的 定位服务。当然,管理学和市场营销的研究方向,在这一研究思路中所占的分量相对较大。②网络产业经济学。这类经济学是主流经济学中产业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主要是 通过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拓展来解释外部性等原有理论中“市场失灵”的问题。研究的具体 对象如计算机、电信、航空、传媒等产业,其产品特点主要是:互补性、兼容性和标准、消 费外部性、转换成本和锁定以及生产的显著规模外部性等〔1〕。③企业间网络经济学。这类经济学是新制度经济学中企业理论的一个重要拓展。所采用 的主要是新制度经济学中产权、交易费用、契约等分析框架。文章的分析框架主要也是沿着 这一思路展开的。另外,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学中关于空间和区域间网络关系的分析思路 以及企业群集研究的一些分析也会在文章中有所体现。应当注意的是,文章提到的研究 网络关系的相关理论,在经济学分析方法是就网络关系的形成、功能及其经济影响而言的, 而不是依赖于某一种具体网络关系。所以,西方学者关于网络关系的分析也基本适应于我国 的经济网络,所不同的是网络的具体联结方式、文化信念等。
    2 关于网络概念的论述

    网络经济学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全面深刻的理解网络的概念对于认识网络经 济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网络的概念,经济学文献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2.1 网络是指经济主体之间互动的一种具有外部性的结构

    一般来说,加入网络的主体越多,则正的外部性越大。也就是说,网络首先是一种结构,并且具有外部性的特征,所以要 理解网络必须先分析外部性的内涵。外部性又可以分为外部不经济和外部经济,其具体定义 为:“外部经济(不经济)是这样一种事件,即它给某单位或某些人带来好处(造成损害) ,而这单位或这些人却又不是做出直接或间接导致此事件之决策的完全赞同的一方〔2 〕。”

    Nicholas Economids 教授从互补性对外部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认为那些呈现出很强的互 补关系的“垂直”产业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从而将网络产业的外部性推广到了更具有一般意 义的网络经济的外部性,他从产业互补性即产业结构和外部性分析网络,认识到了网络的内 涵〔3〕。
     Michael Kats和Carl Shapiro则认为外部性是消费同样产品的其他使用者的人数增加时, 某一使用者消费该产品时所获得的效用增量〔4〕。S.J.Liebowits和S.E.Margolis更 广泛地说明了网络外部性的含义:网络外部性是指当采取同样行动的代理人(agents)的人数 增加时该行动产生的净价值增量。

    经济学家Katz 和Shapiro在1985年对网络外部性进行了分类〔5〕。他们将网络外部 性分为两种:①“直接的网络外部性”——“通过消费相同产品的市场主体的数量所导致 的直接物理效果”。②“间接的网络外部性”——“随着某一产品用者数量的增加,该产 品的互补品数量增多、价格降低而产生的价值。

    从以上关于网络的论述中可以发现,大部分经济学家都是从外部性的概念方面介绍网络,而 忽视了网络作为一个经济结构的重要意义,这是由网络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强的正 外部性造成的,这对于人们认识网络的外部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全面认识、理解网络的概念,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产生的很大的消极影响,也不利 于从本质上认识网络经济学。
    2.2 网络是一个企业群,企业联系起来,并给予参与者共同的利益

    这种企业群的概念所代 表的是一种介于市场即时交易与企业内部管理之间的一种经济管理模式。从本质上说是从分 工的基础上介绍因分工而导致的协作,因协作而产生的各生产者单独生产利益及分配问题。

    亚当斯密从分工的角度严密的分析了分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斯密只是从分工角度分 析企业群,而忽视了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把企业群中的各主体看成是单独的没有联系的孤 立体,没有认识到企业联系起来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继承了斯密对于分工的认识,并且发展 了斯密的理论,认识到企业之间的分工从另一方面说其实是一种协作,各个经济主体通过分 工后的相互协作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①斯密分析的侧重点在于企业的内部分工,具体 是指当管理上的协调比市场机制的协调能带来更大的生产力、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利润时〔6〕,企业会将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和营销都整合到企业内部形成纵向一体化。但同时企业管 理成本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急剧上升直到生产产品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为止。②在市场即时交易中,马克思认识到企业间合作是有深刻经济学含义的:产品通过交换 得以实现价值,但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即使是在完全自由的市场中的这种交换(基于社会 分工或产业分工所得来的产品)也不是可以一直进行下去的。

    对于以上两点,科斯曾在其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1937)中,提出了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 论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既然专业化的生产者可以通过市场组织分工,为什么还需要企业? 〔7〕按 照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解释, 市场机制被替代是由于市场交易的成本, 企业没有无限扩张则是 因为企业组织也有成本。企业会选择在市场交换与一体化两者之间达到均衡。

    马克思的企业间分工协作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是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可以看作是网络经 济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只不过网络经济的形式突破了传统产业集群受地域范围、自然条件 等因素的影响。理查德森指出“企业和市场之间直接协调和自动协调的两分法,使人们误解 为性质截然不同的协调方法,它忽视了企业间合作的事实〔8〕”。Pfeffer和Salanc i把企业间的市场关系看作是一种网络结构。由于“组织间网络比市场节约交易成本,比科层 制节约行政成本;既优越于科层制的大企业,也优越于无组织的市场”,因此,代表了未来的 发展方向(Miles and Snow ,1986)〔9〕。

    由于企业是从事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某种阶段的工作,企业间分工创造了企业相互依赖的网络, 因此,企业间活动需要协调,这既不是通过政府计划或企业科层来协调,也不是通过传统市场 模型中的价格机制来协调。相反,时间和努力放在能建立交换关系的网络结构上,以便获取所 需外部资源,并有效地培育和扩大其产品的市场。
    2.3 网络就是组织,或者组织的一种,这种组织以一定的方式联结在一起,并具有 自己的行为原则

    企业间相互依赖的网络形成了一种非正式的组织,使得企业加强了彼此间的约束。这需要通 过多种方式对企业间的活动进行协调,从而产生企业间多样性的契约安排。

    Johanson(1990)认为,网络是一种组织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适应。而威廉姆森(Williamson, 1985)将企业网络直接定义为一种“准市场组织”,这种组织比市场更有效,比企业更灵活 。Thorelli(1986)将网络看成市场与科层制之间的一种组织形式。新制度经济学提出了企 业和市场是两种相互竞争和相互替代的组织资源配置方式,网络组织是超越市场与企业两分 法的一种杂交组织形态,从这个角度来看,构成一个网络的特定组织形态的出现及其演变可以 用交易费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10〕。

    根据波特对产业集群的定义,产业集群也是一种典型的产业网络组织,这种网络组织的本质 是介于市场组织与企业科层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组织。在此基础上,拉森(Larsson,1993) 提出了科层、市场和网络组织三分法,把网络组织作为生产活动和协调的第三种方式〔 11〕。

    Hakansson与Snehota(1995)较为全面的描述了社会经济网络的组织结构。在这一组织结构 中,包括基本变量(活动、行为者和资源) 和网络的构成关系(企业、关系和网络) 。   

    根据社会网络理论,组织就是一个网络,整个社会就是由众多相互交错或平行的网络构成的 大系统。社会网络理论的生命力来源于“嵌入性”概念,“嵌入性”概念由波兰尼(Karl Po lanyi)首创,在格兰诺维特(M. Granovetter)那里获得充分发展。具体是指经济活动嵌入到 社会关系中,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受社会组织关系约束。
    2.4 网络是具有外部性的交易结构

    其中,单个主体参加多个交易,不同的交易之间交互影响。Pfeffer 和Salancik认为,在开放系统中,企业为了获得和保有资源,必须与环境交互作用。企业对各 种资源的控制通过一体化,或通过市场的交易。当一体化成本过高时,企业会通过市场交易 完成资源配置,最终企业间形成一个完善的网络结构,即产品——资源——产品网络交易 结构。
    3 关于网络功能的基本文献

    研究网络经济的目的在于得出有指导性和预测性的结论,这也是研究问题的意义所在。因此 需要对网络的功能作一个全面的概括。经济学文献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3.1 在网络中,各主体的交易行为在其信用上具有外部性

    网络中各主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交易和信息交流机制,违背规则的交易主体会受到 网络的惩罚。也正基于此,网络内部紧密频繁的交易中,更容易形成彼此间的信任。网络组织是各种行为 者之间基于信任、相互认同,互惠和优先权行使等所组成的长期关系系统,网络是随时间推移 组织交易的一种手段,它从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不断演进之中,路径依赖的历史分析方法可 以对这种演进过程提供基本的洞察力〔12〕。

    信息传递畅通,能够使合作双方从一次博弈转化为多次重复博弈,加强经济主体间联系,使 彼此倾向于合作……,使得失信行为迅速被其他主体察觉〔13〕。有利于经济主 体之间形成一种长期的信任关系。但是仍要注意的是,多次博弈各方形成的纳什均衡并不一 定有效率,并不一定能达到帕累托最优。因而,建立一个完善的信用体系将是我们网络经济 发展的基本保障。
    3.2 在网络中,各主体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分工协作和风险共担的合作 机制

    通过灵活的网络内部的稳定合作关系,网络中的风险被分化了,这显然优于 以一体化的方式来把风险集中到一个内部。

    企业间网络通过跨地理空间进行信息传递,在全球范围把不同的资源、虚拟销售市场迅速整 合,降低经营成本;
    而信息来源的迅捷和多元化有利于企业及时采取对策降低风险;
    通过相 互作用而进行学习和创新,从而降低创新成本;长期的合作关系则使得企业之间确立了信任关 系,使交易过程中的谈判成本、监督成本降低,机会主义行为减少,降低交易成本,扩展信息搜 寻的渠道和分担创新的风险性(Sabel ,1992)。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传统集群存在的周期性风 险〔14〕得以化解。

    但是需要警惕的是,网络经济借以产生优势的自身特性同时也是引起网络风险根本原因。美 国底特律的汽车产业集群、澳大利亚Styria 地区的钢铁产业集群,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的 衰退一定程度反映了这种威胁的存在性。
    3.3 网络内部的各主体之间必然会形成相互协调的“集体行动”机制

    没有其他成员配合的创新和产业扩张往往很难获得成功。因此,网络也通过分工协作使创 新分散化了,原有的解释技术进步问题的“干中学”(learning-by-doing)和“用中学”(le arning-by-using)的理论解释思路也被替代以“交互作用中的学习”(learning-by-intera ction)。

    在网络经济中,员工间关系更为紧密,协作和配合更加重要,因此,企业需要加强企业文化 建设,增强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培养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基于知识、技术创新的需网络 为企业成员提供了高效的专业服务,从而形成了创新集群,这种网络不一定是正式的书面契 约。创新集群的网络化表现在集群内部、集群与集群之间的网络联系。若干创新集群共同构 成了区域创新体系甚至国家创新体系〔15〕。
    3.4 提供社会资本

    在对网络进行理论研究中,较大的突破就是社会资本理论的构建,美国学者科尔曼(Coleman, James.S.)认为个人可以利用周围的社会关系实现其工具性目标。个人关系及其社会关系网 络对产生信任、建立期望以及确定和实施规范有重要影响。法国学者布尔迪厄(Pierre Bour dieu)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社会资本概念,在此之后,有代表性的社会资本概念,指的是个人 通过社会联系获取权力、地位、财富、资金、学识、机会、信息等稀缺资源并由此获益的能 力。“社会网络流是关于社会网络创造社会资本过程的函数模型”〔16〕。社会资本 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他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 的效率〔17〕。”
    4 结论

    通过上述文献结核可以看出,总体而言,网络经济学尚未形成一个单一的理论体系,而是围 绕 “网络经济”问题和经济学分析的“网络视角”所形成的几个相对独立的理论分支。在明确 了三个基本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之后,系统地整理关于网络经济学内涵与研究方法的相关 文献,有助于人们对网络经济学的全貌和基本特点形成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奥兹.谢伊,张磊,等.“The Economics Of  Network Industries”,Oz .S hy,网络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出版社.
    [2] James E. Mead: The Theory of Economic Externalities, Geneva, 1973,  p15(转引自吴宣恭,等.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9(1):356.
    [3] [美]Nicholas Economids; 《The Economics of Networks》, 《Internat ional Journal of Indust ral Organization》.
    [4] Katz, Michael L. and Shapiro, Carl., NetworkExternalities, Competiti on, and Compatibil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Jule 75(3), 424~440. 
    [5] Nicholas Economids , The Economics of Networks[EB/OL]. HTTP:PPww w. stern. nyu. eduPnetworksP top. html 2001.5.21.
    [6] 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The Visible Hand:The Ma nagerial Revolution in American Business),1977.
    [7] Coase ,R , The Nature of the Firm[J]. Economica,1937,(4).
    [8] Rchardson,G.& 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J].Economic Journal ,1972,(82).
    [9] 张紧跟.组织间网络理论:公共行政学的新视野[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3,(4).
    [10] Dennis Maillat et al.1993.Innovation Networks and Territorial Dynam ics:A Tentative Typology,B rje Johanssonet al.eds., Patterns of a Newtwork Econo my,Springer-Verlag.
    [11] Rikard Larsson, 1993. Int. Studies of Mgt. &org ., Vol.23, No.1, pp .87-106, M.E. Sharpe, Inc.
    [12] Dennis Maillat et al.1993.Innovation Networks and Territorial Dynam ics: A Tentative Typology,B rje Johanssonet al.eds.,Patterns of a Newtwork Econo my,Springer-Verlag.
    [13] 陈柳钦.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的作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8,(3).
    [14] 李学荣.全球价值链环境下的产业集群风险研究[J].消费导刊,2008,(22) .
    [15] 滕堂伟.关于创新集群问题的理论阐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8,(5). 
    [16] 程国萍,熊云生,吴敏.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的研讨[J].南昌:决策探索, 2005,(7).
    [17] [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作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95.

    相关热词搜索: 综述 经济学 文献 内涵 方法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