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对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思考及对策

    时间:2021-01-29 08:07:0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对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思考及建议  

    一、未成年犯罪成因分析  

    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某些角度来说是一个弱势群体,常常成为各类犯罪侵害的对象,处于需要保护的地位。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文化的渗透,这个原本处于受保护地位的弱势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渐渐发生变化,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由原来的犯罪侵害的对象变为实施犯罪的主体。这一演变的原因值得深思。  

    未成年人这个群体之所以特殊,不仅仅在于法律的明确定义和划分,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群体本身的一些特质,他们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发育都不够成熟,是非观念不强,辨别是非黑白的能力有限,社会阅历少或根本没有社会经验,自控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不强,更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尽管内因起着决定作用,但外因的力量亦不容忽视,对未成年人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来说,外因在某些方面起到更大作用。尤其是家庭,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的完整、和睦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当前离婚率居高不下,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家庭暴力屡禁不止,这些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极为不利。许多家长同子女缺少思想上的交流,对孩子的心理不了解,教育方式还停留在“孩子不打不成才”的思想基础上,对孩子一味打骂,最终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少单亲家庭中,家长将对婚姻不满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向孩子灌输对对方不利的思想,使孩子过早地承受本不应由他们承受的压力。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留守孩子多随爷爷奶奶生活或寄宿在其他亲友家中,长期缺少父母关爱、思想交流,导致性格孤僻、自卑、自我封闭,他们教育和监护问题也日益凸显。  

    学校是未成年人除家庭以外的最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学校和老师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仅次于未成年人的家庭和家长,有的甚至超过了家庭、家长的影响力。但现行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一方面学校为了取得高升学率,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只重视教科书规定的知识教育而轻视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学生法律观念非常淡薄。另一方面将差生视作“包袱”,对其冷眼相看,使其产生厌学心理,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一旦他们违反校纪校规时又不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教育、纠正,而是开除了之,将学生“逼”上了社会。再者,学校对周边环境治理不力,给黑网吧可乘之机,为犯罪滋生提供土壤。  

    目前未成年人沉迷网吧的现象非常严重,许多网吧里环境混乱,男女混杂,衣着暴露,烟雾弥漫,未成年人在这样的环境下结识不良社会青年,易沾染其不良习性,甚至走向犯罪,现实中很大部分未成年人罪犯最初因网络结识,最后结伙作案。网络上的暴力、色情文化严重侵蚀未成年人的思想,许多暴力、色情犯罪源于对网络人物的模仿。有的未成年人将虚拟世界搬到现实社会,产生强烈不适,从而产生犯罪行为。还有的未成年人因过度沉迷网络游戏,最终因无力支付网络游戏费用铤而走险。  

    种种原因促使下,部分未成年人过早进入社会,没有学历,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工作,长期无所事事,生活在社会底层,得不到社会足够的关注和关爱,最终走向犯罪。  

    二、思考  

    未成年人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祖国的未来能否后继有人,妥善解决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刻不容缓,司法机关责无旁贷。  

    1、谨慎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长期以来,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对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案件的审理,一直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实践中有许多较好的做法和举措。有的法院改变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犯罪案件都由一个刑事审判庭审理的做法,形成了由少年法庭专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制度。有的法院在办案过程中实行承办检察官和未成年嫌疑人、家长三方互动及对待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像妈妈、像老师、像医生等人性化举措。并将人性化延伸到宣判后,充分调动家长、社区、劳教部门等的力量,一同做好帮教工作,帮助未成年犯罪人改造,帮助重新走上社会的未成年人回归学校、融入社会。有的法院将“第三方”审前社会调查机制引入未成年刑事案件的审理中,委托社区矫正部门调查未成年被告人的个人情况、一贯表现和社会背景等,并向法院作出书面调查报告,提出是否对被告人适用非监禁刑的建议和意见,以利于法院在量刑时作出更加客观的判断。这些好的经验要继承,同时要积极研究探索新的能够更好的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审判机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举措。  

    2、加强法治宣传。  

    审理过程中发现,很多未成年犯罪人对法律法规知道得很少,并未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触犯了刑律。究其原因,我们的家长、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进行法治教育和宣传还远远不够。很多在校生和社会青少年对国家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更谈不上依法约束自己的行为和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可塑性和可改造性,加大对未成年人的法治宣传和教育是必需且必要的,作为社会重要成员的司法机关要通过法治讲座、以案说法、知识竞赛、故事会、宣传栏、图片展等形式开展送法进校园、送法进社区等活动,将工作做到犯罪发生之前,不仅抓惩治犯罪还抓提前预防犯罪。  

    3、妥善处理离婚纠纷和抚养费纠纷。在处理离婚纠纷和抚养费纠纷案件时,解决好子女抚养、教育、探视问题,尽量多考虑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对家长多做调解、劝和工作,提醒父母注意未成年人的心理状况,多考虑子女的意愿,减少家庭变故对未成年子女的影响,为未成年人创造较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三、建议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方合力作用的结果,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综合症”, 仅依靠法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建立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的教育格局,实行综合治理。  

    家庭教育是人生早期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未成年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一定要以模范的行动、高尚的情操引导好未成年人,言传身教,为子女做出表率,净化家庭环境,还应切实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义务、保护义务和教育义务,为未成年子女的生活、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即使父母离异,对未成年人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仍要承担抚养责任,维护未成年人人身健康和安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不法侵害,用严格和良好的方法教育孩子,从孩提时代起就教育他们讲礼貌、讲道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向其灌输法律常识。同时每位家长还应积极配合学校和社会,开展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培养他们从小崇尚法制,遵纪守法的观念和习惯,明白小错不改大祸之源,行为偏差,迷途难返等道理,帮助他们分辨是非、善恶,增强他们的免疫力,促使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  

      除教授学生科学知识外,学校还应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开设法制教育课程,把法制教育列为学生的必修课,做到“教学有大纲、学习有教材、任课有教师、课时有保证”,定期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如开设专门法制课、举办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演讲比赛、组织青少年犯忏悔报告会,现身说法,参加法制社会实践活动等,使学生知法、懂法、用法。老师要正确对待成绩差的学生,因人施教,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留住学生,不能有“甩包袱”的思想。  

         共青团、各社区及相关部门要做好帮教的延伸工作,对服刑中的少年犯要实行跟踪管教,对判处缓刑的少年犯要落实好帮教措施,少年犯刑满后要多给一分关爱,不能歧视。要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比如安排就学、就业,预防重新犯罪。对品行不端和失足青少年可以进行 “一助一”的帮教活动,由团支部、社区或个人与青少年结成“一助一”帮教对子,通过书信联系、谈心、帮困等形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对违法青少年进行重点帮教,积极为他们创造学习和工作条件,防止他们重新走上犯罪道路。同时要关注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孤儿的生活帮扶,组织活动或建社区活动室容留未成年人  

    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文化和丑恶现象,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进行各项专项行动,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加强对我国文化市场的管理,及时清理学校周边游戏厅、录像厅、黑网吧,不定期开展未成年人远离“网吧”、远离毒品、清理整顿有害卡通画册和淫秽“口袋书”等活动,推进“安全放心网吧”创建活动,改善青少年上网环境,制作、发行适合未成年人观看和阅读的影视作品和书籍,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多为未成年人提供积极健康的精神食粮。想方设法办好和增加未成年人活动场所,为未成年人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外部环境。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因未成年人的身心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可塑性和可改造性,对未成年人犯罪,社会的责任大于未成年人犯罪自身的责任。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把社会教育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关热词搜索: 对策 思考 未成年人犯罪 原因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