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高三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13篇

    时间:2024-04-26 13:22:0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高三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速度Vt=Vo+at2、位移s=Vot+at/2=V平t=V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13篇,供大家参考。

    高三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13篇

    高三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篇1

      一、质点的运动

      (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速度Vt=Vo+at

      2、位移s=Vot+at/2=V平t= Vt/2t

      3、有用推论Vt—Vo=2as

      4、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5、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6、中间位置速度Vs/2=√[(Vo+Vt)/2]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3)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R真Rx的测量值=U/I=UR/(IR+IV)=RVRx/(RV+R)>RA [或Rx>(RARV)1/2]选用电路条件RxRx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

    高三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篇2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6.位移s=V平t=Vot+at=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2)加强区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处,减弱区则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处;

      (3)波只是传播了振动,介质本身不随波发生迁移,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4)干涉与衍射是波特有的;

      (5)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

      (6)其它相关内容:超声波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22〕/振动中的能量转化〔见第一册P173〕。

      六、冲量与动量(物体的受力与动量的变化)

      1.动量:p=mv{p:动量(kg/s),m:质量(kg),v:速度(m/s),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3.冲量:I=Ft{I:冲量(N?s),F:恒力(N),t:力的作用时间(s),方向由F决定}

      4.动量定理:I=Δp或Ft=mvt–mvo{Δp:动量变化Δp=mvt–mvo,是矢量式}

      5.动量守恒定律:p前总=p后总或p=p’′也可以是m1v1+m2v2=m1v1′+m2v2′

      6.弹性碰撞:Δp=0;ΔEk=0{即系统的动量和动能均守恒}

      7.非弹性碰撞Δp=0;0

    高三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篇3

      前半期工作已经过去了,反思前半期的物理教学工作,值得总结的地方很多,下面就以下三方面谈一谈体会。

      一、教学方面

      高三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我们紧扣高考特点、学生特点,把握全局,认真筹划每一章节,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每个环节,推动教学层层深入。

      1、认真分析和研究近两年的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的高考试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高考的特点,使复习能把握大局,突出重点,在主干知识点花更多时间,下更大功夫,避免平均使用力量。

      高中物理的核心是“力学与电学”,也是历年来高考的核心内容,其它内容需要考查的如热学、波动(包括振动)、光学、原子物理往往都是一道选择题,这些选择题只要扣住这几部分内容的要点,往往就能得分,所以在教学中对复习内容大胆的简化,突出针对性。

      2、特别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1)、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重在理解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辨析使学生理解概念、规律的确切含义,适用条件,清楚认识其表达形式。

      (2)、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①、提高学生受力分析能力。受力分析,尤其是较复杂过程的受力分析,是大多数学生的薄弱点,而正确的受力分析,准确画出受力分析图是正确解答物理问题的基础,所以每一道题的受力分析都很重视,让学生自动动手,认真画出受力分析图。

      ②、提高学生分析物理过程的能力。让学生清楚整个过程是由哪几个运动模型组成的`,各个运动模型之间是通过什么手段进行转换的,弄清楚其中起重要作

      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清楚每一个过程满足什么规律,能量是否发生转换,机械能是否守恒,动量是否守恒等,弄清楚物体各个位置或重要瞬时的物理状态。

      ③、加强隐含条件和临界态分析能力的训练。复杂的物理问题,一般有四方面的难点,一是运动过程复杂,二是部分已知条件是以隐含形式给出,三是临界态对应的物理实质是什么,四是物理背景或不熟悉的科学名词产生的干扰。这其中隐含条件的挖掘,临界态的物理实质,学生尤其感到困难,所以平时多加强训练。

      (3)、推理能力的培养。学生用概念或规律进行推理能力有待提高。推理不仅在计算题中有,选择题中绝大多数是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及用概念和规律进行适当的推理的能力,所以平时注意用概念和规律进行推理能力的训练。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能力的训练,加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等。

      3、注意物理学特殊方法的训练,如:对称法、可逆思想,整体与隔离,矢量三角形法,图像法,等效法等训练。强调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从中体会不同方法,处理不同问题的优劣。

      4、适当重视对理论联系实际题目的分析和训练。

      5、一些值得注意的细节。如:

      ①注意解题格式的训练。很多学生格式混乱,方程不规范,满篇数学符号等,这些问题都要及时纠正,否则造成会做而丢分的现象。

      ②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提出的问题要有深度,一环套一环,逐渐深入,使学生的思维即有深度又有广度,充分利用学生对因果关系感兴趣的心理特点,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效率。

      ③不完全放弃教材,注意回归教材,特别是热、光、原子三部分要强调学生看书。 ④进入第二轮复习,不完全以做各地区模拟题代替复习,适当进行了一些专题复习,注意知识、规律、方法总结,加强横向比较。

      ⑤重视实验复习。在第二轮复习则进行重点强化训练,强化仪表读数,测量工具的使用,数据处理等,电学的实验注意设计能力的培养,让记住几个典型例子,如半偏法。

      ⑥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不满堂灌。

      ⑧批改卷子方面:注意统计各个题的错误率,有针对性的立即解决。

      二、学法方面

      对于如何使学生更好、效率更高的学习,在学法上给学生进行了一定的指1、指导学生养成科学的做题习惯。如认真审题,正确画出受力分析图,运动过程图,找出隐含条件,分析临界条件,良好解题格式,一气呵成的做题习惯等。

      2、指导学生及时总结,形成知识结构,归纳出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指导学生不仅记住定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还要让学生记住典型的解题方法,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例子,特别有用的二次结论,甚至三次结论,这样可以提高选择题的解题速度,甚至大题的解题速度。

      4、要指导学生跳出题海,更有效地复习。跳出题海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做完一道题后,进行讨论,不断变化物理模型,物理情景,把运动模型重新组合,求解不同角度设置的问题。

      5、在班里物色几位物理成绩较好的同学,起到“小老师”作用,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情感教育方面

      1、用自己的知识,独特的方法,及个人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佩服你,甚至使学生倾倒,这样才能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特别爱学。

      2、通过情感交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很辛苦,有时很疲劳,对学生在课堂上打嗑睡给与理解,不随便批评,采用各种办法调节课堂气氛,缓解学生的疲劳,尽可能让学生感觉轻松愉快。

      3、正确对待学生犯的错误,尤其是学生回答问题时,学生说错是正常现象,是宝贵信息,只有知道学生怎样错的,我们才能正确下药方,同时也能为学生树立信心。所以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和同学及教师辩论问题。总之,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更好地提高高三物理的复习效率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高三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篇4

      1、功:W=Fscosα(定义式){W:功(J),F:恒力(N),s:位移(m),α:F、s间的夹角}

      2、重力做功:Wab=mghab{m:物体的质量,g=9、8m/s2≈10m/s2,hab:a与b高度差(hab=ha-hb)}

      3、电场力做功:Wab=qUab{q:电量(C),Uab:a与b之间电势差(V)即Uab=φa-φb}

      4、电功:W=UIt(普适式){U:电压(V),I:电流(A),t:通电时间(s)}

      5、功率:P=W/t(定义式){P:功率[瓦(W)],W:t时间内所做的功(J),t:做功所用时间(s)}

      6、汽车牵引力的功率:P=Fv;P平=Fv平{P:瞬时功率,P平:平均功率}

      7、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汽车行驶速度(vmax=P额/f)

      8、电功率:P=UI(普适式){U:电路电压(V),I:电路电流(A)}

      9、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电流强度(A),R: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10、纯电阻电路中I=U/R;P=UI=U2/R=I2R;Q=W=UIt=U2t/R=I2Rt

      11、动能:Ek=mv2/2{Ek:动能(J),m:物体质量(kg),v:物体瞬时速度(m/s)}

      12、重力势能:EP=mgh{EP:重力势能(J),g:重力加速度,h:竖直高度(m)(从零势能面起)}

      13、电势能:EA=qφA{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从零势能面起)}

      14、动能定理(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

      W合=mvt2/2-mvo2/2或W合=ΔEK

      {W合: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ΔEK:动能变化ΔEK=(mvt2/2-mvo2/2)}

      15、机械能守恒定律:ΔE=0或EK1+EP1=EK2+EP2也可以是mv12/2+mgh1=mv22/2+mgh2

      16、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重力做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增量的负值)WG=-ΔEP

    高三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篇5

      光子说

      ⑴量子论: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电磁波的能量。

      ⑵光子论: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空间传播的光也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称为一个光子,光子具有的能量与光的频率成正比。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既表现出波动性,又表现出粒子性。大量光子表现出的波动性强,少量光子表现出的粒子性强;频率高的光子表现出的粒子性强,频率低的光子表现出的波动性强。

      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这种波称为德布罗意波,也叫物质波。满足下列关系:

      从光子的概念上看,光波是一种概率波.

    高三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篇6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3.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4.速度和速率

      (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①平均速度: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的平均速度v,即v=s/t,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

      ②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

      (2)速率:

      ①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②平均速率:质点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在一般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二者才相等。

      5.运动图像

      (1)位移图像(s—t图像):

      ①图像上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所对应速度;

      ②图像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

      ③图像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点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

      (2)速度图像(v—t图像):

      ①在速度图像中,可以读出物体在任何时刻的速度;

      ②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物体的速度图像与这段时间轴所围面积的值。

      ③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图像上所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

      ④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反向。

      ⑤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加速运动。

    高三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篇7

      1.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一般是10-10m。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

      ①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可以彼此进入对方中去。温度越高,扩散越快。②布朗运动: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微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是液体分子对微小颗粒撞击作用的不平衡造成的,是液体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的宏观反映。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的变化比引力的变化快,实际表现出来的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物体的内能

      (1)分子动能:做热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在热现象的研究中,单个分子的动能是无研究意义的,重要的是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分子势能随着物体的体积变化而变化。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的距离增大而增大。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对实际气体来说,体积增大,分子势能增加;体积缩小,分子势能减小。

      (3)物体的内能:物体里所有的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任何物体都有内能,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4)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有着本质的区别。物体具有内能的同时可以具有机械能,也可以不具有机械能。

      3.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1)做功:其本质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2)热传递:其本质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

      (3)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但有本质的区别。

      4.★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5★.热力学第一定律

      (1)内容:物体内能的增量(ΔU)等于外界对物体做的功(W)和物体吸收的热量(Q)的总和。

      (2)表达式:W+Q=ΔU

      (3)符号法则:外界对物体做功,W取正值,物体对外界做功,W取负值;物体吸收热量,Q取正值,物体放出热量,Q取负值;物体内能增加,ΔU取正值,物体内能减少,ΔU取负值。

      6.热力学第二定律

      (1)热传导的方向性

      热传递的过程是有方向性的,热量会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而不会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

      (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常见表述

      ①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②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3)永动机不可能制成

      ①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不消耗任何能量,却可以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这种机器被称为第一类永动机,这种永动机是不可能制造成的,它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

      ②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没有冷凝器,只有单一热源,并从这个单一热源吸收的热量,可以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的热机叫做第二类永动机。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它虽然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但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7.气体的状态参量

      (1)温度: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两种温标的换算关系:T=(t+273)K。

      绝对零度为-273.15℃,它是低温的极限,只能接近不能达到。

      (2)气体的体积:气体的体积不是气体分子自身体积的总和,而是指大量气体分子所能达到的整个空间的体积。封闭在容器内的气体,其体积等于容器的容积。

      (3)气体的压强:气体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器壁单位面积上受到气体分子的总冲量。

      ①产生原因:大量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碰撞器壁,形成对器壁各处均匀的持续的压力。

      ②决定因素:一定气体的压强大小,微观上决定于分子的运动速率和分子密度;宏观上决定于气体的温度和体积。

      (4)对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PV/T=恒量

      8.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1)气体分子间有很大的空隙。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分子直径的10倍。

      (2)气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十分微弱。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可以把气体分子看作没有相互作用的质点。

      (3)气体分子运动的速率很大,常温下大多数气体分子的速率都达到数百米每秒。离这个数值越远,分子数越少,表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统计分布规律。

    高三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篇8

      一、分子动理论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分子模型:主要有两种模型,固体与液体分子通常用球体模型,气体分子通常用立方体模型.

      (2)分子的大小

      ①分子直径:数量级是10-10m;

      ②分子质量:数量级是10-26kg;

      ③测量方法:油膜法.

      (3)阿伏加德罗常数

      1.mol任何物质所含有的粒子数,NA=6.02×1023mol-1

      2.分子热运动

      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

      相互接触的不同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进行.

      (2)布朗运动

      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微粒越小,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

      3.分子力

      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且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总是斥力变化得较快.

      二、内能

      1.分子平均动能

      (1)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

      (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由分子间相对位置决定的能,在宏观上分子势能与物体体积有关,在微观上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3.物体的内能

      (1)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的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决定因素:温度、体积和物质的量.

      三、温度

      1.意义: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标志物体中分子平均动能的大小).

      2.两种温标

      (1)摄氏温标t:单位℃,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作为0℃,沸点作为100℃,在0℃~100℃之间等分100份,每一份表示1℃.

      (2)热力学温标T:单位K,把-273.15℃作为0K.

      (3)就每一度表示的冷热差别来说,两种温度是相同的,即ΔT=Δt.只是零值的起点不同,所以二者关系式为T=t+273.15.

      (4)绝对零度(0K),是低温极限,只能接近不能达到,所以热力学温度无负值.

    高三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篇9

      1、简谐振动F=—kx{F:回复力,k:比例系数,x:位移,负号表示F的方向与x始终反向}

      2、单摆周期T=2π(l/g)1/2{l:摆长(m),g:当地重力加速度值,成立条件:摆角θ>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高三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篇10

      摩擦力

      1、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1)“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2)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静摩擦力,即0≤f≤fm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N无直接关系。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

      ②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中学阶段讨论问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它们数值相等。

      ③效果: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公式:F=μFN(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

      说明:①FN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5、摩擦力的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无关,只由动摩擦因数和正压力两个因素决定,而动摩擦因数由两接触面材料的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动量守恒

      动量守恒

      所谓“动量守恒”,意指“动量保持恒定”。考虑到“动量改变”的原因是“合外力的冲”所致,所以“动量守恒条件”的直接表述似乎应该是“合外力的冲量为O”。但在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际表述中,其“动量守恒条件”却是“合外力为。”。究其原因,实际上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予以解释。

      (1)“条件表述”应该针对过程

      考虑到“冲量”是“力”对“时间”的累积,而“合外力的冲量为O”的相应条件可以有三种不同的情况与之对应:第一,合外力为O而时间不为O;第二,合外力不为0而时间为。;第三,合外力与时间均为。显然,对应于后两种情况下的相应表述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在“时间为。”的相应条件下讨论动量守恒,实际上就相当于做出了一个毫无价值的无效判断―“此时的动量等于此时的动量”。这就是说:既然动量守恒定律针对的是系统经历某一过程而在特定条件下动量保持恒定,那么相应的条件就应该针对过程进行表述,就应该回避“合外力的冲量为O”的相应表述中所包含的那两种使“过程”退缩为“状态”的无价值状况

      (2)“条件表述”须精细到状态

      考虑到“冲量”是“过程量”,而作为“过程量”的“合外力的冲量”即使为。,也不能保证系统的动量在某一过程中始终保持恒定。因为完全可能出现如下状况,即:在某一过程中的前一阶段,系统的动量发生了变化;而在该过程中的后一阶段,系统的动量又发生了相应于前一阶段变化的逆变化而恰好恢复到初状态下的动量。对应于这样的过程,系统在相应过程中“合外力的冲量”确实为O,但却不能保证系统动量在过程中保持恒定,充其量也只是保证了系统在过程的始末状态下的动量相同而已,这就是说:既然动量守恒定律针对的是系统经历某一过程而在特定条件下动量保持恒定,那么相应的条件就应该在针对过程进行表述的同时精细到过程的每一个状态,就应该回避“合外力的冲量为。”的相应表述只能够控制“过程”而无法约束“状态

      ‘弹性正碰”的“定量研究”

      “弹性正碰”的“碰撞结果”

      质量为跳,和m:的小球分别以vl。和跳。的速度发生弹性正碰,设碰后两球的速度分别为二,和二2,则根据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和弹性碰撞过程中系统始末动能相等的相应规律依次可得。

      “碰撞结果”的“表述结构”

      作为“碰撞结果”,碰后两个小球的速度表达式在结构上具备了如下特征,即:若把任意一个小球的碰后速度表达式中的下标作“1”与“2”之间的代换,则必将得到另一个小球的碰后速度表达式。“碰撞结构”在“表述结构”上所具备的上述特征,其缘由当追溯到“弹性正碰”所遵循的规律表达的结构特征:在碰撞过程动量守恒和碰撞始末动能相等的两个方程中,若针对下标作“1”与“2”之间的代换,则方程不变。

      “动量”与“动能”的切入点

      “动量”和“动能”都是从动力学角度描述机械运动状态的参量,若在其间作细致的比对和深人的剖析,则区别是显然的:动量决定着物体克服相同阻力还能够运动多久,动能决定着物体克服相同阻力还能够运动多远;动量是以机械运动量化机械运动,动能则是以机械运动与其他运动的关系量化机械运动。

    高三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篇11

      1.电流

      (1)定义: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在外电路中电流由高电势点流向低电势点,在电源的内部电流由低电势点流向高电势点(由负极流向正极)。

      2.电流强度:

      (1)定义: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跟通过这些电量所用时间的比值,I=q/t

      (2)在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是安。1mA=10-3A,1μA=10-6A

      (3)电流强度的定义式中,如果是正、负离子同时定向移动,q应为正负离子的电荷量和。

      3.电阻

      (1)定义: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中的电流的比值叫导体的"电阻。(2)定义式:R=U/I,单位:Ω

      (3)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及通过电流无关。

      4★★.电阻定律

      (1)内容:在温度不变时,导体的电阻R与它的长度L成正比,与它的横截面积S成反比。

      (2)公式:R=ρL/S。(3)适用条件:①粗细均匀的导线;②浓度均匀的电解液。

      5.电阻率:

      反映了材料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1)有些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金属);有些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半导体和绝缘体);有些材料的电阻率几乎不受温度影响(如锰铜和康铜)。

      (2)半导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而且电阻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这种材料称为半导体,半导体有热敏特性,光敏特性,掺入微量杂质特性。

      (3)超导现象:当温度降低到绝对零度附近时,某些材料的电阻率突然减小到零,这种现象叫超导现象,处于这种状态的物体叫超导体。

      6.电功和电热

      (1)电功和电功率:

      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电荷的电势能减少,电势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因此电功W=qU=UIt,这是计算电功普遍适用的公式。

      单位时间内电流做的功叫电功率,P=W/t=UI,这是计算电功率普遍适用的公式。

      (2)★焦耳定律:Q=I2Rt,式中Q表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单位是J。焦耳定律无论是对纯电阻电路还是对非纯电阻电路都是适用的。

      (3)电功和电热的关系

      ①纯电阻电路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电功和电热是相等的。所以有W=Q,UIt=I2Rt,U=IR(欧姆定律成立),

      ②非纯电阻电路消耗的电能一部分转化为热能,另一部分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所以有W>Q,UIt>I2Rt,U>IR(欧姆定律不成立)。

    高三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篇12

      高三物理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为三段,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的各有侧重。第一轮按章节复习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向纵、横方向引申和扩展;第二轮可进行专题复习,重在对学生学科内各项能力的提高,如可以分为基本知识体系专题、基本理论专题、实验设计专题、题型专题等;第三轮查缺补漏,重点突破。各阶段复习的知识有重合的地方,但是复习的侧重点和着眼点不同。下面根据自己的体会对高三一轮复习进行一个概括性的总结:

      (一)一轮复习总结

      高三第一轮复习主要任务是对各单元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重点是对知识点的全面梳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建立知识体系和网络,加强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将各章节的独立的知识点串起来,重点进行基础复习。结合一轮复习的情况,我觉得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教材、夯实基础

      从历届高考试卷反馈的信息中发现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概念不清,比如将动能定理与功能原理混淆,将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搞不清,对热力学第一定律中做功、热量和内能的符号法则不能熟记等等。例:将一电量为q=2×10C的点电荷从电场外一点移至电场中某点,电场力做功4×10J,求A点的电势。

      【错因分析】错误混淆了电势与电势差两个概念间的区别。在电场力做功的计算式W=qU中,U是指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而不是某点电势。

      这主要是不少同学在高一、高二的物理学习中,对物理学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重视不够,理解不透,进入高三后,又出现了重教辅而轻教材的情况。物理教材就是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课本,纵观这几年的高考试题,很多的基础题都是来源于教材的,许多试题在课本中都能直接找到原型,如:2001年理科综合第30题,源于物理第三册第七章的章末练习。即使是学科内的综合题和与实际相联系的综合题也是在对基础知识的组合、加工和发展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这其中表现出了教材的基础作用,所以要处理好课本与复习资料的关系,以课本为本,利用好复习资料,掌握物理问题主要的分析方法与解题技巧,只有高质量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才可能谈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而重视教材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对中学物理主干知识还要深究细探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主要有:

      力学:

      ①匀变直线运动

      ②牛顿定律及其应用

      ③动量守恒定律

      ④机械能守恒定律

      电学:

      ①欧姆定律和电阻定律

      ②串、并联电路,电压、电流和功率分配

      ③电功和电功率

      ④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路端电压

      ⑤安培力,左手定则

      ⑥洛仑兹力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圆周运动

      ⑦电磁感应现象

      光学:

      ①光的反射和平面镜

      ②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等

      对以上高中物理主干知识不仅要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高考对基本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考查,并不是单纯考查这些概念和规律本身是什么,而是考查学生对这些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程度,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概念和规律,是否知道这些概念和规律的实质、适用范围及内涵和外延等等。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贯通,不要死记硬背,要培养自己对知识的变通和迁移能力,灵活把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和全方位多角度理解知识。

      2、结合考纲的要求,再次全面检查高考知识点

      第一轮复习阶段要求必须按照考纲全面巩固知识点。对考纲中规定的知识内容,学生不能随意舍弃或疏忽那些自认为不重要的、不会考的知识,要系统、全面地进行复习,以适应高考知识点多、覆盖面广的特点。任何的题目都有可能在综合训练乃至高考中出现盲点,导致失分。针对近几年上海、广东等地的高考物理试题中出现了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试题,因此,对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做一做”、“阅读材料”、课本后的专题以及边框中的文字叙述等,要认真地阅读和思考。从近几年的年理科综合试题来看,学科间的综合几乎没涉及,主要是学科内的综合。故在复习中一定要突出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对学科间的综合不要费太多的精力。在第一轮转到第二轮复习之际,应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力学中的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振动和波;电磁学中的场、路、电磁感应;几何光学中光的反射与折射定律,物理光学中涉及光的干涉、光电效应等问题;原子物理学中的能级、衰变、三种射线、原子核、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等。按各部分的重点知识为核心,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这样既有利于对所学物理知识的消化和吸收,也锻炼了自己归纳、整理物理知识的能力,真正做到知识过手。因此,在复习中结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再次全面扫描知识点,避免出现知识点的遗漏。

      3、加强对所学知识结构体系的进一步把握要重视知识结构,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把知识体系编制成网络图,如:运动网络图,质点受力和运动关系网络图、电学知识网络图等等,其目的是把杂乱的知识从无序转化为有序,因此,知识体系网络化必须要以扎实的物理概念为基础,以熟练的物理规律为主线,进行有序地排列。如果把高中物理的`内容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那么力、热、电、光、原子物理就是子系统,子系统又包含许多知识点,而各个子系统之间通过运动、力和能量相联系等,只有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才是高效应用物理知识的保证。

      二、巩固训练、提升能力

      《考试说明》对高中学生提出了多方面的物理能力要求,但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训练出来的,是学生从亲身经历中获得并提高的,下面就对几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进行简要的阐述:

      1、理解能力的提高理解能力是物理学科中要求具备的各种能力之中最重要的一种,也是最基本的一种能力。要学好物理,关键在于理解,靠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要理解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首先应该清楚这些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准确含义,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以及它们与其它物理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等,只有加深了理解,才能将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

      例:一条宽为L的河流,河水流速为v1,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2,要使船划到对岸时航程最短,船头应指向什么方向?最短航程是多少?

      【错解】要使航程最短船头应指向与岸垂直的方向。最短航程为L。

      【错因分析】错解的原因是对运动的合成不理解。船在水中航行并不是船头指向什么方向就向什么方向运动。它的运动方向是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方向与水流方向共同决定的。要使航程最短应是合速度垂直于岸。

      2、实验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考对实验能力的考查也逐年加强。因此要重视对规定的学生实验及演示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如:打点计时器、伏安法测电阻、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图像法处理数据、实验误差分析;会“非常规”地使用实验仪器等,如20xx年理综卷第29题,要求选择合适电表测电流表的内阻并进行实物图连接,试题中所提供的实验仪器与教材不同,要求利用电阻箱和电流表替代电压表。同时要能够设计实验,高考实验设计题取之于教材,却又有别于教材原实验,设计性物理实验,是让考生根据掌握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设计和完成新的实验,它包含着新内容、新方案、新视角等诸多侧面。如20xx年全国高考理综试卷的实验题(题略),第1小题属于电路的设计,涉及伏安法电路(外接法和内接法)和滑动变阻器电路(分压器和限流器);第2小题属于数据处理的方案设计,涉及实验误差、数据的取舍、描点作图和图像的物理意义等。因此在实验复习中要认真领会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新视角思考能否用其他方法、器材完成同一实验或类似实验。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进行发散和求异思维的训练。比如电路设计中经常出现的分流和分压法电路,电流表的内外接电路,常用的半偏法测电阻,多用表的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非常规接法以及对游标卡尺、千分尺的有效位、估计位的规定,科学记数法,有效数字的规定等都是高考经常考查的内容,也是历届考生最易失分的地方,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要从背诵实验转变为理解实验思想、方法和原理,提高实验能力。

      3、获取新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

      信息题是近几年高考卷中出现的一种新情景试题。它的特点是:情景新(内容一般课本上没有)、题干长、表述抽象、干扰因素多,且它在题干或问题中常以现代科技、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某个事件、问题为背景,如:20xx年高考全国理科综合卷的第19题关于“抗洪抢险”问题;20xx年高考广东、河南理科综合卷第26题“节约能源”问题;20xx年上海物理卷第19题关于“估算整个地球表面的年平均降雨量”问题;20xx年高考全国理科综合卷第26题蹦床问题;20xx年高考上海物理试卷第21题关于自行车转动的问题等,在题目中常提供一些信息(如:描述问题的过程、提供新的规律、公式、图象、方法,并给出一些已知量等),让考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与理解,从中筛选出有用信息,通过简化与纯化的过程,建立模型,综合应用新信息和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对信息题的处理通常按以下思路进行:

      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并进行相关的训练,相信对信息题的处理也能够得心应手了。

      4、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综合分析能力是指能够独立地对所遇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灵活地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强化训练的同时要重视物理思想和解题方法的教学,如物理中的模型法、整体法和隔离法、图象法、等效法、极端思维法、类比法、估算法、反证法、演绎法、归纳法、微元法、逆向法等,同时对学生要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如画受力图、运动过程图、等效电路图、立体图转化平面图、运动轨迹图等,重视对自身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5、总结归纳解题方法

      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形式,总结在课本习题和平时练习中经常出现的可当成定理来应用的知识点,注重对解题方法的总结和归纳,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重点、热点知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三、总结反思、查漏补缺

      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要学会课后的自我反思和总结,查漏补缺。通过复习巩固要好好消化、吸收这部分内容,使知识被自己所掌握,再在练习中有意识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以达到进一步熟悉这些知识的目的,并能及时检查自已对知识点的落实情况。每做一道习题,都应认真思考怎样建立物理模型;怎样随着审题而描绘物理情景;怎样分析物理过程;怎样寻找临界状态及与其相应的条件;如何挖掘隐含物理量等等,同时看自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是否有新的体会,有哪些新的体会;检查自己能否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能否独立地进行逻辑推理,能否把推理过程准确地表达出来;解出的答案是否合理等。特别应加强对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地磁场、空间想象、方向判断、图表、守恒条件、估算等薄弱环节的训练。

      总之,让自己每做一道习题,都力求有所收获,力求在能力上有所提高。自己在复习中发现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以及课堂上听不太懂的地方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要对笔记本进行整理,一方面是为了巩固消化,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必要的补充。同时对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常看。养成良好的答题和质疑习惯,养成审题细致、解题规范的习惯,审题不仔细、文字表达不严谨、解题步骤不完整是众多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这样失分很可惜。要想避免这种失分应在平时的训练中认真做到仔细审题,按照:文字→情景→模型→过程特征→规律→方程→数学求解→物理判断的过程进行。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养成善于总结,善于反思的良好习惯,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养成细致严谨的习惯,减少过失性失分。

      (二)二轮复习建议

      第二轮复习重点是学科内综合解题能力的培养,是巩固强化的阶段,是增强学科内综合能力的最佳阶段,这一轮复习中要突出重点,精练专题;以点带面,注重能力。如可划分为:基本知识体系、基本理论,实验设计,题型等专题进行训练。同学们要注意各个专题知识的前后联系、融会贯通;注重培养应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梳理各科各类题目的常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正确率;通过专题训练和专题讲解,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知识网络和框架。积极关注近年来所出现的新模型,特别是那些与日常生活、现代科技有关的模型。要密切关注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关注与物理学紧密相关的新技术,如:激光、光纤通信、磁悬浮、诺贝尔奖、纳米科技、高温超导、绿色奥运、空间技术等,培养阅读科普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及应用相关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能力和方法的角度出发,重点注意建立模型、分析模型和处理模型能力的培养。使自己在面对“陌生”的模型时,能做到遇题不惊,思路清晰,从容解题。掌握解题多种方法,不断提高解题效率,总结在考试中容易发生的错误,容易混淆的定理及各个公式等。要加强审题能力和规范解题能力的提高,注意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注意学科内综合和理科综合的强化训练,在训练中要练速度,练质量,练规范,练技巧,练心理,练出能力,练出状态,确保在良好状态下参加高考。

    高三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篇13

      1、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1)变化的磁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磁场。

      (2)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稳定电场。随时间不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变化的电场。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稳定磁场,随时间不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变化的磁场。

      (3)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总是相互关系着,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就是电磁场。

      2、电磁波

      (1)周期性变化的电场和磁场总是互相转化,互相激励,交替产生,由发生区域向周围空间传播,形成电磁波。

      (2)电磁波是横波

      (3)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介质,频率不变、波速和波长均发生变化,电磁波传播速度v等于波长λ和频率f的乘积,即v=λf,任何频率的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等于真空中的光速c=3.00×108m/s。

      高三物理知识点3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

      1、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2、接触面不光滑;

      3、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1、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2、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1、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N进行计算,其中F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2、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max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高三物理知识点4力学知识点

      1、力: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形变;改变运动状态。

      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3、弹力:

      (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接触;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平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4)大小: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

      4、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弹力作用、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三者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成任意角度。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力学部分力学的基本规律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2个方程);三力共点平衡的特点;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力学的基本规律之:万有引力定律;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行星、人造地球卫星、万有引力完全充当向心力、近地极地同步三颗特殊卫星、变轨问题);力学的基本规律之: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力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冲量与动量变化的关系—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动量守恒定律(四类守恒条件、方程、应用过程);功能基本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力学的基本规律之: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重力、分子力、电场力、引力做功的特点);

      功能原理(非重力做功与物体机械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力学的基本规律之:机械能守恒定律(守恒条件、方程、应用步骤);简谐运动的基本规律(两个理想化模型一次全振动四个过程五个物理量、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单摆的振动周期公式);简谐运动的图像应用;简谐波的传播特点;波长、波速、周期的关系;简谐波的图像应用。

      1、电路的组成: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

      2、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

      3、电流有分支的是并联,电流只有一条通路的是串联。

      4、在家庭电路中,用电器都是并联的。

      5、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6、电流表不能直接与电源相连,电压表在不超出其测量范围的情况下可以。

      7、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8、安全电压应低于24V。

      9、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0、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有时不考虑)。

      11、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12、利用欧姆定律公式要注意I、U、R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13、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伏安法测电功率原理:P=UI

      14、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15、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16。"220V、100W"的灯泡比"220V、40W"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