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2023年人际交往心理优秀11篇

    时间:2023-09-22 14:55: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人际交往心理优秀一、影响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各种各样的,就是处于同一班集体中,关系的好坏也有相当大的差别。影响中学生人际交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际交往心理优秀11篇,供大家参考。

    人际交往心理优秀11篇

    人际交往心理优秀篇1

    一、影响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各种各样的,就是处于同一班集体中,关系的好坏也有相当大的差别。影响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有很多,但不外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类。客观因素包括交往的频率、距离的远近、交往时的客观环境和条件等;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性格、脾气、心理品质、思想境界、道德水平,以及在与他人交往时的自我认识、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人际关系。

    (一)交往的频率

    人们相互接触的次数多少称为交往频率。一般来说,中学生在学习和娱乐中,交往的次数越多,越容易形成密切的关系。因为交往的次数多了,彼此相互了解的机会多,容易形成共同的感受和体验。共同语言一多,就容易接近,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

    交往的频率,应该说只是一个共同接触的条件,更重要的是交往的实质性内容。如果交往双方目标相反,一个相处好关系,另一个无所谓或根本不想处好,或者交往的时候以对方为竞争对手,那么这种交往频率再高也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当交往双方目标一致,以真诚友好的态度对待对方时,才能形成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

    (二)距离的远近

    地理位置的远近对人际关系的亲疏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同坐一张课桌,同在一个班级的两个同学就容易形成亲密的关系。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这个因素的影响会逐渐减弱。在小学和初中,同坐一张课桌的两位同学容易形成亲密的关系,到了高中,这个因素就逐渐不起作用了。只有在其他因素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地理距离的重要性才能充分显露出来。

    (三)仪表

    一个人的长相、穿着、仪表、风度会影响同学们彼此的吸引,尤其在第一次见面时,这就是第一印象的作用。所谓第一印象是指素不相识的人在第一次交往时形成的印象。第一印象总是由对方的相貌、身体、服饰、姿态等这些外表特征综合个人的情感因素而产生的,因此,它具有表面性、片面性、情绪化、归类归因等特性。俗话所说的“以貌取人”、“一见倾心”等就是第一印象的典型表现。第一印象一经产生,便会对人们的认知及以后的交往产生很大的心理效应。人们往往会根据第一印象所得,作为往后认知、评价、观察他人的定势。即使以后所获得的信息与第一印象性质有矛盾,也往往服从于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虽然是肤浅的、表面的,但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并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发生着重要的作用。

    (四)兴趣、爱好一致

    兴趣和爱好是联结人际关系的桥梁。兴趣爱好相同的人,碰到一起“心灵相通”,“酒逢知已千杯少”,很容易形成密切的人际关系。我们有句古话“交友之道贵在趣味相投”也说明了这个道理。特别是中学生,兴趣广泛,探索精神强,兴趣爱好一致的两个人遇到一起,相互交换信息,交流感受,共同探讨,很容易形成好朋友。

    (五)思想、态度的相近

    两个同学之间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与人生观,对某个问题态度相同,思想感情就融洽,容易形成亲密的关系。思想、态度相近是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以群分的基础就在于他们对某些事物有着共同的认识和态度。一般来说,中学生在接触交往中相互认识到彼此间思想态度相近,需要有一个过程,有时还会有反复。所以这种密切的人际关系建立较慢,但牢固性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六)能力与特长

    一个同学如果在能力和特长方面比较突出,就有一种吸引力,使其他同学对他钦佩并欣赏他的才能,愿意与他接近。我们在一个班级里常常可以看到,一个有特长的同学往往也是人际关系的中心人物。

    (七)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中,某些个性因素会起到很大作用。如有的人给人一种特别愿意与之接近、交往的感觉,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人,我们称之为“人缘型个性特征”;相反,也有一些人,给人一种特别不愿意与之交往的感觉,我们称之为“嫌弃型个性特征”。我国西南师大的黄希庭同志曾以大学生为对象,研究了个性心理品质对人际关系的作用问题。他发现,在每个班级里都有大约两名人缘型学生及嫌弃型学生。从班级其他同学对本班人缘型及嫌弃型学生的评价,反映出两类人物各具典型的个性特征。

    (八)需要的互补性

    人们的需要不同,性格不同,有利于双方形成扬长补短之势。例如,在一个兴趣小组中,有的同学善于想象,富于创造力;有的同学善于设计,把想象转化为现实;有的同学认真仔细,善于动手操作,这就是一种“智能互补”,由此导致相互依赖,谁也离不开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性格互补有时也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热情、粗犷、精神充沛的男同学比较喜欢帮助文静、秀气、瘦弱的女生;在一对好朋友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大大咧咧、一个内向拘谨;一个富有主见,敢说敢为,一个胆怯害羞,依赖性强……

    二、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原因分析

    造成中学生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多种多样,千差万别。有的是交际能力方面的问题,有的属于性格或习惯上的毛病。如清高、傲气往往让人敬而远之,小鸡肚肠受人卑视等等。但也有完全是由社会偏见所造成的。只有搞清楚学生在人际关系处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及时地帮助他纠正偏差行为,协调好人际关系。

    (一)交往水平

    我们知道,人际关系是在“互动”中发生联系和变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密切。彼此的交往是前提。原先关系密切的两个人,后来交往少了,关系可能淡漠下去;原先不很熟悉的两个人,由于经常在一起活动,关系也可能亲密起来。因此,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是和交往水平成正比的,交往水平越高,人际关系越容易密切,反之亦然。例如,由于升学,两个要好的同学分开了,彼此交往少了,再次见面感到生疏、没话好说,两个人之间的距离也远了。

    交往的内容有工作性交往和非工作性交往。两位同学由于工作或学习的需要进行合作,合作得越好,交往的水平越高,人际关系也越容易密切;而非工作性交往则属于工作、学习之余的主动交往,如聊天、游玩等,它属于人的主动行为。这种交往的水平主要表现在交往的数量和深度上。通过主动交往,双方从中感到愉快,加深感情联系,并逐步形成一种整体感,彼此的关系就容易密切。如果一位同学虽然想获得友谊,心理想与人交往,但从不肯主动与人交往,那要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不可能的了;或者一位同学性情孤僻,不合群,从不主动与别的同学交往,他与别人的关系渐渐疏远,也就十分自然了。再者,有的同学给人的感觉十分清高、傲慢,使人望而生畏,不愿与之交往,自然而然地就与周围同学的关系变得很冷漠、疏远、陌生。

    (二)互酬水平

    互酬水平主要指人际交往中的“取”与“施”的关系。我国民间关于人际交往中的互酬行为描述很多。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战国策·魏策》里说:“人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南朝梁代萧绎《金楼子·戒子篇》里说:“无道人之短,无说已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恩慎勿忘”。这些都说明,人与人相处中,彼此的互酬水平越高,越容易形成稳定、密切的关系,这里的“酬”,虽然包括物质的内容,但更重要的是感情、精神方面的内容。有些中学生人缘不好,互酬水平低恐怕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中学生交往中的互酬水平低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当别人遇到困难,需要你的帮助时,漠不关心,使人感到你很淡漠;二是用“等价交换”的商品买卖态度来对待同学间的相互关心与帮助,使人感到你“门槛精”,很势利。别人既然从你这里得不到感情上的温暖和愉快,他们同你的关系疏远也不难想象了。

    (三)评价水平

    评价水平也就是你对别从怎样评价,又要求别人怎样评价你,看待你。如果你对交往对象评价很高,同时你觉得对方也很看得起你,那就是评价水平高,你就会很乐意与之交往了。

    你看不起别人或觉得别人小看了你,都是评价水平低的表现,都会影响到你的交往。如自卑的同学就老是感到别人看不起他,会嘲笑他,因而不敢与别人交往。还有的同学自以为是,不大瞧得起别人,看人总斜着眼睛,在回答别人的问话时,往往显出不耐烦的神情;即使在求教于别人时,也爱摆出一副似乎胸有成竹,好象在考人家的架势,这种态度,使人感觉到你看不起人,在你心中没有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和尊重,从而产生挫折感,激起消极情绪,自然也不会以好的态度来对待你了。于是,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大,关系越来越疏远。

    (四)真诚水平

    人际交往,需要真诚,所谓“以诚相见”、“以心换心”,“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唐代张九龄《亲贤第一章》里说:“推心置腹,开诚布公”,《韩非子·说林上》里说:“巧作不如拙诚”,都说明了真诚在交往中的重要怀。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见,相互之间容易加深了解,加深相互之间的信任,就容易结成真诚而牢固的友谊。

    有的同学对待他人缺乏诚心,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或者妒忌别人的优点和成绩,“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或者从来不与人讲真心话,显得高深莫测。这就在无形中与别人之间构筑了一道厚厚的、无形的墙,别人也不想与你讲心里话,或者以敷衍、玩笑、回避来应答你,远远地与你保持着距离。

    (五)沟通水平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从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沟通包括信息沟通和感情沟通。信息沟通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有了充分的信息沟通,不但能加深彼此的了解,同时个体也因为情感得到表达,而感到心情舒畅,自然会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人际的融洽性也提高了。但有的中学生自以为掌握了最新信息、最好的学习方法,不愿与人分享,这样他也得不到别的信息和感情上的体验。感情沟通比信息沟通更高级,它建立在双方一致、融洽的基础上。高度的感情沟通,彼此可以产生满意、喜爱、吸引力等心理体验,以形成牢固的整体感。有的中学生反映很孤独,就是与人感情沟通水平低的典型表现。

    在人际交往中互相信任是沟通的必要前提,犯有疑心病的人,从不相信别人,别人也很难相信他。凡看见别人窍窍私语,便怀疑是在议论他;别人多看他几眼,他也会觉得别人眼中有话,难以忍受。这种人终日处于惶惶然之中,根本谈不上与人沟通;别人对他也是避之唯恐不及,很容易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

    (六)包容水平(宽容)

    与人交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碰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只有包容水平高的人,才能有很多朋友,才能与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哲学家斯宾诺沙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出身、经历、文化、修养、习惯不同的两个人之间必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对这种差异,需要加以包容。包容性的另一层含意,是彼此相处中的非原则性矛盾要善于“钝化”,“难得糊涂”。对于别人的缺点要善于理解,“金无足金,人无完人”;对于自己,也要宽宏大量,笑口常开。包容水平高了,与人相处的适应性也就大了,人缘关系自然好。

    现在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有的独生子女在家是“小皇帝”,任性主观,容不得不同意见,对很多事情或同学看不惯,处理同学的关系缺乏“弹性”,碰到矛盾一触即发,只有别人让他,没有他让别人,包容水平很低,人际关系搞僵也就成为合乎逻辑的结局。

    中学生早恋调查报告

    一、中学生早恋的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当今社会早恋现象逐渐严重,中学生早恋投入不少注意力、精力、体力、对学习造成了影响。而且,中学生的恋爱观尚不成熟,不能够清晰深入的认识"爱"的含义,常常因为对异性的好感误以为是一种爱,给他们带来了感情上的困扰,从而造成了心里的伤害。关于中学生早恋这一现象,已经受到了家长,老师的高度重视。为了能够引导男女同学正常交往,使中学生认识到早恋对学业的影响。以及对个人的成长和心理方面的影响。

    二、中学生早恋的调查调查结果

    我们通过网上搜索,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早恋对中学生自己所带来的影响;

    1、影响学习:

    投入大量注意力,精力,体力,造成影响学习,而中学生阶段是整个学习生涯中最需要“拼”的时期,不单单是中考、高考,而且,对其学习习惯,学习观的培养也至关重要。

    2、浪费金钱:

    谈朋友要消费,中学生没经济收入,加之消费观的`不成熟,不理智。常常盲目消费,并给家庭增加经济负担。

    3、对中学生成长不利:

    中学生应该广交善友,而非把情感交流仅仅限于“早恋”,这样对于个性发展,人脉结交不利。此外,中学生性格比较单纯,对爱情缺乏成熟,理智的认识,一旦发生问题很容易受到伤害,这样的话 对其成长更不利。

    三、中学生早恋的调查报告后感

    通过这次的调研,我们认识到中学生早恋是弊大于利。使我们明白中学阶段应该以学习为重,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为以后走上社会打下基础。

    相关文章推荐:

    教你如何应对中学生早恋问题

    中学生早恋成潮流

    解析中学生早恋现象的成因

    中学生早恋调查:好玩or真情

    中学生早恋问题

    理性看待孩子早恋现象

    正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很容易对异性产生爱慕之心,很多父母甚至老师对此现象都积极扼杀,处处监督,声称要“解救”这些孩子。其实,这是早恋一种正常的现象,采取错误的方式强制孩子远离早恋,有时往往会适得其反。要理性看待孩子早恋现象,那么孩子早恋怎么办呢?孩子早恋怎么辅导?

    对已经出现早恋的孩子,老师和家长不要过于惊讶,要认真做到以下几点:

    ①家长不要人为地夸大这种感情,更不能有意识地去助长这方面的情感,特别是学校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要开导学生对待自己爱慕的同学,一视同仁,因为这种感情只是一时的冲动,时间一长,就会自动消退。

    ②班主任和老师要及时开导学生用自己的意志克制自己情感的流露,要学生用理智去抑制自己感情上的冲动,把爱的萌芽深深埋在心底,要让学生们懂得爱情之花的开放,是离不开社会的实践和时间考验。

    青春时期的孩子早恋,从客观上讲,这其实是一中心理现象,而若是引导得当,这将为孩子以后的人生经历积累经验;当然,引导不当,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严重者会加重叛逆心理,稍不留神来个离家出走什么的,做老师家长的就更加心疼了。因此,只有理性客观的看待孩子的早恋问题,并理性分析,采取相应的正确的引导方式,方能将孩子从早恋的泥潭中解救出来啊。

    怎么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

    很多父母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其实,这是初中生的逆反心理在作怪。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身体及心理的发育都比较快,孩子开始觉得自己像个大人了,他们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有的甚至经常和父母对着干。

    那么,家长怎么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呢?心理专家给出了如下建议,希望对家长们有所帮助。

    1、对孩子的教育尽量是单独的,谈话性的,避免公开的申斥。

    孩子在十几岁的年龄,最好面子,也就是自尊心很强。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尤其是在他的老师和同学的面前。

    2、切忌不要总是在孩子耳边讲,自己怎样为他付出,拿自己小时候与他对比或拿别的孩子与他对比。

    这样做,只能招来孩子的逆反心理。要就事论事,具体的分析问题,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埋怨,比较。

    3、多跟老师交流,随时关注孩子的变化。但要跟孩子说明,自己只是关心他,愿意帮助他解决问题。不是想监视他,不是不信任他。

    4、在上初一之前,与孩子进行一次深入的交谈,列举一下初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初中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孩子,并表达一下做父母的期望。

    很多孩子刚步入初一,经历了辛苦的小升初,都会出现松懈的情绪。所以父母一定要帮助他明确目标,为他鼓劲。

    5、改变只说不做的教育方式。尽量避免苍白的说教,而是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出表率。

    6、对孩子一定要严格要求,避免在孩子面前过于随便,保持在孩子面前的威信。

    7、引导孩子结交积极上进的朋友。

    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除了父母和老师,朋友对他的影响是最大的了。尤其有些问题,孩子不愿意跟父母和老师交流,更愿意与自己的朋友分享。一个好的朋友可以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他健康的成长。

    8、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父母不能成为孩子学习的拐杖,遇到孩子不懂的问题,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引导他自己动脑思考,而不是完全代劳。

    9、在孩子成绩下降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不是责备,而是鼓励。

    孩子的成绩下降的时候,一般自己已经很伤心痛苦,甚至灰心了。作为家长,应该表示关切,鼓励他,帮助他树立信心,帮助他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责备会疏远他与你的距离,以致今后出了问题,也不会再主动拿出来与父母协商。

    中学生爱玩的心理游戏

    心理游戏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从而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中学生心理游戏一:有缘相识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游戏让学生体验主动交往的乐趣。

    2.学生在交流中发现共同爱好,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二、活动道具

    多种颜色的小方形纸若干,每张纸分别剪成四小块彼此能相互锲合的形状。

    选择欢快的乐曲做背景音乐。

    三、活动程序

    1、在背景音乐的欢快气氛下,主持人要求每个参与者到场地中央的盘子里选取一张自己喜欢的纸片。

    2、根据自己所选纸片的颜色与形状,到群体中寻找能与自己图形锲合的“有缘人”。

    3、找到了“有缘人”后,两人坐在一起,相互介绍自己,通过交谈找出彼此间三个以上的共同点。

    4、全班交流分享。

    四、注意事项

    1、此游戏比较适合于一个相互陌生的群体。

    2、纸片设计时可以4张相互锲合拼成一个正方形,就会出现一人同时可以与两人相锲合的情况。主持人可以要求第一个图形锲合的人为“有缘人”,也可以要求只要是图形能锲合的人都为“有缘人”。

    3、有缘人可以是颜色相同形状锲合,也可以是颜色不同但形状锲合的人,由学生自己理解决定。

    4、游戏还可以继续深入,在两个“有缘人”的基础上接着做“成双成对”,继续寻找图形锲合的另两个“有缘人”。找到后,四个“有缘人”通过交谈,寻找彼此间存在的三个共同点。

    中学生心理游戏二:“松鼠”搬家

    一、活动目的

    1.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竞争和被淘汰的残酷,感受合作的力量。

    2.开拓学生思维方式,在竞争中体验双赢的快乐。

    二、活动程序

    1、参与者每三人为一组,其中两人双手举起对撑搭成一个“小木屋”,另一个人扮“小松鼠”,蹲在“小木屋”里。

    2、根据主持人的口令进行变化,如:

    “松鼠搬家”——“小松鼠”调换到其他的“小木屋”。

    “樵夫砍柴”——搭建“小木屋”的两个人分开,寻找新的“樵夫”搭建新的“小木屋”。

    “森林大火”——“小松鼠”可以变成“樵夫”,“樵夫”可以变成“小松鼠”。

    3、主持人可以不断变化着发出口令,大家作出相应的变化。在活动一开始安排2只无家可归的“小松鼠”充当竞争的角色,这样在变化中必然会有新的“小松鼠”或“樵夫”被淘汰出来。

    4、集体分享活动的感悟。

    三、注意事项

    1、要有足够大的活动空间,便于“小松鼠”、“樵夫”跑动变化。

    2、本活动是人数越多效果越好,出现无家可归的“小松鼠”和没有“小松鼠”的“小木屋”均被认为是淘汰。

    3、主持人要关注多次被淘汰的“小松鼠”和“樵夫”,可以请他们表演节目或交流被淘汰的原因及心理感受。

    四、活动分享

    “松鼠搬家”游戏是在快乐的笑声中进行。在激烈动荡的“森林大火”中,机灵的“小松鼠”很快找到了新的家;勤劳的“樵夫”不仅搭好了新“屋”,还热情地呼唤着“小松鼠”进“屋”,形成了和谐的“松鼠之家”。假如“小松鼠”和“樵夫”没有主动交往的意识,没有积极合作的态度,没有有效竞争的能力,被淘汰是必然的。活动一开始主持人就安排了两只以上无家可归的“小松鼠”,所以按一间木屋一只“小松鼠”来安排,一定有“小松鼠”或“樵夫”被淘汰出来。但主持人发现,有的小木屋里住着两只“小松鼠”。是强行登陆还是友情邀请?这时就得请出两只“小松鼠”问个明白。原来一只“小松鼠”无家可归时,温馨的“松鼠之家”热情地邀请它加盟,接纳与包容使“小松鼠”感动万分。

    虽然游戏规则中要求是一间小木屋中住一只“小松鼠”,但出现了一屋住双鼠的情形,主持人对此不是否定而应该肯定,欣赏这种突破规则开放思路的态度,提倡这种“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精神。游戏一方面让大家感受竞争的压力和残酷,另一方面也体验了温馨与快乐。

    中学生心理游戏三:寻找归属

    一、活动目的:

    1.让学生从了解自己开始,逐渐关注同伴,最后融入团体,体验归属感。

    2.在活动中自然产生“领袖人物”,发现个人特长与潜质。

    二、活动道具:十二生肖面具各一副。

    三、活动程序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相,自己的属相是什么,自己一定一清二楚。但你是否知道,在我们这个群体中,谁的属相与自己相同?我们群体中又究竟有多少种属相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寻找归属。

    1、不用语言交流,通过肢体语言找到与自己属相相同的人。

    2、所有学生先都蹲下,同一属相的学生用肢体语言集体表演所属相动物的典型特征,如果大家看明白了,鼓掌表示认同,他们就可以站立起来,派一名代表到主持人处领取“生肖面具”。直到所有的人都站立起来。

    3、戴上“生肖面具”的学生排在第一位,其余同属相的学生均排在其后。通过成语(或俗语)接龙壮大自己的队伍。如龙马精神,属龙的与属马的就连成一体。

    4、最后看看,自己的归属找到了吗?是一个还是一批,是一群还是全体?

    四、注意事项

    1、强调不允许用语言交流,只能用肢体语言。

    2、在表演所属相动物的典型特征时,一定要强调集体表演,在全体认同鼓掌后才可以站立起来并领取“生肖面具”。

    3、在用成语或俗语壮大队伍时,一定要按序连接,最后可以清楚地看到所有学生均连为一体,如遇到生肖不全连接困难时,主持人要引导大家通过多种方式完成连接。

    4、此游戏不适合同龄人团体做(因为只有一两个属相),年龄结构越复杂效果越好。

    五、活动扫描

    1、活动点评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相,去寻找与自己属相相同的人,充满着好奇,所以这是一个人人愿意参与的快乐游戏。

    由于没有设组长,所以开始大家只知道找一个与自己属相相同的人,不知道如何集中所有同一属相的人,

    往往出现同一属相的人分散成几拨。这种时刻“领袖人物”会自然产生,他们会具有号召性地去召集所有同一属相的人,并带领全体成员用肢体语言表演属相动物的典型动作。这样的“领袖人物”最终受到同伴的信任与尊重。

    在集体表演时,不少小组会表现出非常有创意的群体动作,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如舞龙、母鸡与小鸡、奔马、眼镜蛇等。通过群体表演,每个人在团体中不仅找到归属而且扮演了适当的角色。通过成语(或俗语)接龙,把小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整个团体中。所以,最后当所有的人都在一起时,大家是非常惊讶与兴奋的。

    成语、俗语参考:

    龙腾虎跃、龙马精神、龙潭虎穴、龙争虎斗、兔死狗烹、鸡兔同笼、牛鬼蛇神、牛头马面、虎头蛇尾、虎踞龙盘、声色犬马、羊落虎口;挂羊头,卖狗肉;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鸡犬不宁、马马虎虎、鸡鸣狗盗、车水马龙、犬马之劳、风马牛不相及、牧马放牛、藏龙卧虎、猪狗不如、降龙伏虎;宁为鸡前,不为马后;杀鸡儆猴、画虎不成反类犬。

    中学生心理游戏四:盲人方阵

    一、项目类型:团队协作型

    二、道具要求:长绳一根

    三、活动目的:这个任务体现的是团队队员之间的配合和信任,一个有领导,有配合,有能动性的队伍才能称之为团队,本游戏主要为锻炼大家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详细游戏规则:让所有队员被蒙上眼睛,在四十分钟内,将一根绳子拉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并且所有队员都要均分在四条边上。这个项目教会所有学员如何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寻找出路,大家耗用时间最长、最混乱、所有人最焦虑的时候是在领导人选出、方案确定之前,当领导人产生、有序的组织开始运转的时候,大家虽然未有胜算,但心底已坦然了许多。而行动方案得到大家的认同并推进,使学员们在同心协力中初尝着胜利的喜悦。

    中学生心理游戏五:信任背摔

    一、场地要求:高台最宜

    二、道具:束手绳

    三、活动目标:培养团体间的高度信任;提高组员的人际沟通能力;引导组员换位思考,让他们认识到责任与信任是相互的。

    四、游戏简介:这是一个广为人知的经典拓展项目,每个队员都要笔直的从1.6米的平台上向后倒下,而其他队员则伸出双手保护他。每个人都希望可以和他人相互信任,否则就会缺乏安全感。要获得他人的信任,就要先做个值得他人信任的人。对别人猜疑的人,是难以获得别人的信任的。这个游戏能让使队员在活动中建立及加强对伙伴的信任感及责任感。

    家长课堂:青春期中学生的十种心理矛盾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学生面临着生理、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上紧张的学习和陌生的环境,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引起心理矛盾。其心理矛盾归纳起来,大概有十种:

    第一: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

    几乎每个中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师、医生、企业家、领导干部等等,而实际上他们当中有一些学习不是很努力的,他们过一天算一天,虽然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他们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却想得不多,做得不够,形成了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教育学生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使他们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才能实现。

    第二: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中学生越来越讲究“实际”,加上一些家长[微博]对子女娇生惯养,在孩子身上花钱大手大脚,使得中学生的消费欲望与日俱增。据我们的抽样调查,绝大部分学生每天都买零食吃,同学过生日,除礼尚往来外,还要摆酒宴。男生中“烟君子”、“小酒民”大有人在:女生中讲究穿着打扮的比比皆是,有的女生还随身带着高档化妆品,不断更换时髦的服饰。但这些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劳动观念淡薄,他们轻视劳动,甚至认为劳动是多余的,就连平时学校组织的大扫除也讨厌,可以说对劳动采取消极态度、厌恶劳动的思想在一些中学生中是相当普遍的。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爱劳动是人类的美德,通过劳动得来的享受是正当的、光荣的,不劳而获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第三: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的矛盾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其他许多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同时也由于其社会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他们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差别。他们愿意对“知心朋友”倾吐自己内心的秘密,瞧不起那些用导师式口吻对他们说话的人,不愿意同这种人进行感情交流,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也不愿同长辈透露内心,实行自我封闭。调查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把心里话“对自己说”或“对日记本说”,向同学和师长隐匿秘密。由于他们把内心的感受隐藏起来,以致常常产生孤独感。这类学生往往通过记日记、画画、写字等来表现内心的苦闷和孤独感。他们很需要求得别人的理解,而调查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认为老师“不理解自己”和“不太理解自己”。解决这一矛盾要求教师和学生交朋友,对他们的行为表示理解,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他们从苦闷与孤独中解脱出来。

    第四: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他们越来越感到自己是“大人”了,并开始从“听话道德”向“平等道德”过渡,要求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对婆婆妈妈式的说教及过分关心会产生反感,个别学生会发生顶撞老师现象,甚至对学校、社会产生反抗情绪,可以说他们的独立意向、主体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但同时他们又缺乏必要的知识与能力。这一是因为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方面重视不够,二是因为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的父母一般也不鼓励子女过早独立。调查表明,有相当部分的家长要求子女“只要能上大学,什么事都可以不管”,所以造成了中学生的实际上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仅反映在经济上,还反映在生活上,出现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管学习,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现象。因此,教师要和家长一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办,逐步消除其依赖心理。

    第五: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中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调查表明,对国家的前途,绝大部分的中学生“充满信心”和“较有信心”。另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又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容易发生冲动、波动,有时会因一件小事的成功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一次小小的失败而心灰意冷,有时也会为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他们的情绪、情感总在两极摆动,不能冷静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激动时,如同一只打足了氢气的气球乘风飞舞;泄气时,则如同一只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他们对自己喜爱之事,积极性很高,对自己不感兴趣之事,则避而远之。这一切都说明了中学生的情绪、情感经常处于大起大落、彼消此涨的两极状态,而难以及时地用理智加以控制。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用理智控制感情,遇事能不急不躁,冷静处理。

    第六: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

    中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这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是分不开的。但由于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地坚持己见,对教师或集体的要求,合乎己意的就去办,不合己意的就盲目地拒绝或顶牛,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还不强,形成了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化解这一矛盾,老师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进取心,另一方面要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使他们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第七:信息视野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的矛盾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广播、电影、电视、录像等视听工具被广泛应用。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耳闻目睹,见多识广,视野开阔,认识空间得到极大拓展,从天文地理、空中来客、世界风云、计算机、市场动态到服装、发型、流行歌曲等,他们都十分热心好奇,并积极探究,但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鉴别力还不强,加之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因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偏狭,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就很容易进入他们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选择信息、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八:乐于助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

    现在许多中学生能积极地为社会、学校、班级做好事,也能积极为同学做好事:当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能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当同学家有了不幸,他们能自觉地捐款、捐物。但有一些同学的道德水准不够高,他们靠偷窃来捐款,通过打架斗殴来为弱小同学鸣不平,利用考试作弊来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提高分数。这很自然形成了助人行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对这一矛盾,老师要巧于引导,先肯定其好的方面,再指出其不足之处,使其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助人。

    第九:兴趣广泛与兴趣中心缺乏的矛盾

    现代中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很多:他们不仅关心课内学习,而且关心课外学习;不但喜欢文艺读物,而且喜爱科技读物;不仅关心生活,而且对国内外大事津津乐道。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不少学生对事物外在形式的兴趣大大超过了对事物内容本身的兴趣,在广泛的兴趣中缺乏中心的兴趣。而且,他们的兴趣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情景性很强。化解这一矛盾,要求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使学生从众多的兴趣中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中心兴趣。

    第十:成才欲望与厌学心理的矛盾

    从长远目标看,中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希望将来能成名成家,能干一番大事业;从近期目标看,大部分中学生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秀,不辜负老师、家长、亲朋好友的期望。但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又感到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太苦太累而难以持之以恒,厌学心理陡增,形成了想学与厌学的心理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告诉学生,要成才就得有知识、有本领,否则将一事无成。学习是件苦差事,但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一定会苦尽甜来。

    人际交往心理优秀篇2

    [摘要]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这一问题上有很大变化,因此加强大学生对网络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应该积极寻求大学生交往障碍中存在的问题,在肯定网络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寻求消除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交往障碍的举措。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迈向社会以后能否适应社会的重要因素,人际心理学和人际交往能力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心理。恶性的人际交往关系、不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和弱化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阻碍当

    代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现在的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大学生交往的范围产生了制约因素,包括三方的心理因素:感情因素、学习因素和人际关系因素。

    一、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成因

    (一)网络扩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认知偏差空间

    首先,由于网络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基于网络的“人—机”交往方式的一种间接交往,这种交往方式丧失了大学生在“人—人”交往方式下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中所普遍运用的手势、表情、眼神等体态语言的交往形式。诚然,视频、音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某种程度上的体态语言,但毕竟是非常有限的。其次,通过网线在实现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的同时也会由于这种交往形式的隐匿性而导致对人们社会人际关系真正理解的缺失而造成对人际认知的不全面性。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导致“网络交往主体的自我认同困难”这一后果。

    (二)网络加速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人格分裂倾向

    首先,网络在大学生生存的自我同一性方面存在问题,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下不利于大学生独立性格的形成,也仅仅只能是网络世界里的“普通人”,因此,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性格分裂体征。其次,网络使大学生的性格更加复杂,变化相对缺乏稳定性,一个在网络世界里可以高谈阔论畅谈人生的大学生极有可能在现实世界里却是无比空虚与孤独,这种由心理鸿沟形成的强烈反差,必然对大学生的性格产生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在网上交流都是打字交流,而不是面对面的谈话,导致大学生的思维能力骤降。学生在网络世界里满足于声音、图像等感官的直接刺激而缺少深度的理性思考,从而弱化了其信息接受、处理、反馈的能力而表现出个体交往能力的下降趋势的一个指标系数,不但没有得到提升,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制约了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正常交往能力,降低了和正常人交往的能力。

    (三)网络强化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障碍固化趋势

    网络人际交往由于其交谈的内容和形式大多是通过屏幕上的字母和语句来完成,由此产生的虚假信息、篡改数据文化、网上盗窃、病毒的传播等犯罪和不道德行为使学生产生怀疑、恐惧、防范等心理。虽然在与各种人打交道时采用浪漫和幽默的方式,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沟通不畅。网络为大学生创造温暖的虚拟空间时,阻止了真正的情感精神活动,导致他们心理交流存在障碍。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克服举措

    (一)充分肯定、全面把握网络的积极作用

    就当代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产生的心理障碍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网络,传播网络的积极作用,并且把网络的好处充分地宣扬给大学生群体,使大学生在网络的环境下也可以克服心理障碍,充分把握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优势,使网络环境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由于大学生群体的自由时间比较充足,且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选择的权利较多,也可以集成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优势,当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上与人沟通的时候不但可以抛弃物理世界的一维性,还可以弥补不可逆性的不足,进而使大学生有更多的人际交往的时间。

    (二)积极探索、客觀认识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要想克服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就必须积极地探索网络世界环境,并公正客观地了解网络环境。客观认识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地利用网络技术来正确处理和努力化解当代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诉求是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是全方位的,其身心健康有其固有的规律;此外,网络世界不但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此同时还能给网络健康提供有效的途径,基于此,对网络环境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探讨是非常重要的。

    (三)有机结合、辩证理解虚实世界的高度统一

    为了有效克服网络给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所导致的心理障碍,我们就必须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有机结合起来,把物质和虚幻的精神空间联系起来,并为构建当代大学生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奠定基础。

    网络是在现代最发达的技术,大学生是社会上的特殊群体,必须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他们,并给大学生这一群体构筑健康的有高度统一思想的网络环境,使大学生在网络的环境下也可以和他人和平相处、与社会协调一致。就安身立命这个角度而言,应该积极地处理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各种心理问题,给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营造舒适的、易于沟通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余晖。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其教育策略[J]。新课程研究,20xx(10):142.

    [2]张翠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改善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xx(1):198.

    [3]孔治国。大学生常见人际关系障碍及其调适[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xx,24(1):61.

    人际交往心理优秀篇3

    自卑心理影响人际交往,女人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多的优势,同时也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对于有的女性朋友来说,如果大家在生活中存在以下的心理的话,那么就会对大家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有些女性朋友因为容貌、身材、修养等方面的因素,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有自卑心理,不敢阐述自己的观点,做事犹豫,缺乏胆量,习惯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在交流中无法向别人提供值得借鉴的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让人感到与之相处是浪费时间,自然会避而远之。

    有人说嫉妒是女人的天性,尤其在与人的来往过程中,这点女性朋友要格外注意!在和人的来往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中对别人的优点、成就等不是赞扬而是心怀嫉妒,企望着别人不如自己甚至遭遇不幸。试想,一个心怀嫉妒之心的人,绝对不会在人际交往中付出真诚的行为,给予别人温暖,自然不会讨人喜欢。

    朋友之间最忌讳猜疑,无端怀疑别人。有些人总是怀疑别人在说自己的坏话,没有理由地猜疑被人做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捕风捉影,对人缺乏起码的信任。这样的人喜欢搬弄是非,会让朋友们觉得她是捣乱分子避之不及。

    有些人与人相处总想捞点好处,要么冲着别人的位子,要么想从别人那里得点实惠,要么为了一事之求,如果对方对自己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就不愿意和对方交往。这种自私自利的心理,容易伤害别人,一旦别人认清其真实面目后,就会坚决中断与其交往。

    女人如果想要让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好的话,那么就应该注意上述的几种心理,这些I心理会妨碍大家的人际交往,如果你想要让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话,就应该注意避免粗线上述的心理问题。

    人际交往心理优秀篇4

    良好的心理咨询素质,是人们进行广泛社交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语言技巧,交际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相反,心理咨询状态不佳,会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交朋结友和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以下种种人际交往中的病态心理咨询。

    自卑心理咨询:

    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

    怯懦心理咨询:

    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怯懦会阻碍自己计划与设想的实现。怯懦心理咨询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

    猜疑心理咨询:

    有猜忌心理咨询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逆反心理咨询:

    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逆反心理咨询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

    排他心理咨询:

    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副效应。排他心理咨询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

    作戏心理咨询:

    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是逢场作戏,往往朝秦暮楚,见异思迁,且喜欢吹牛。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和朋友。

    贪财心理咨询:

    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们只结交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而且常常是“过河拆桥”。这种人际交往中的占便宜心理咨询,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

    冷漠心理咨询:

    有些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自己的“个性”,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人际交往心理优秀篇5

    【论文摘要】 良好的人际环境是激发社会成员创造活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为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社会成员的创造活力,必须不断改善人际环境,努力构建民主团结、平等友爱、政治和谐的良好人际环境。这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项长期任务,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论文关键词】 构建和谐;人际环境;对策

    人际环境是指影响人际关系的社会环境,即影响个人之间交往的各种外部社会条件或社会因素。从影响人际关系的各种外部社会因素的不同性质来看,人际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环境。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社会成员之间平等友爱、民主团结、和谐相处,保证个体充满活力,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全面发展的人际环境就是良好的人际环境。反之,就是不好的人际环境。静态观察,任何社会一定时期的人际环境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都会包含着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这是人际环境能够不断改善的客观依据。动态观察,一般情况下,人际环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渐进式的]进过程,人际环境改善是无止境的,无论是社会制度还是社会意识,都处在不断发展、完善和升华的过程之中,不会永久停留在社会某一个历史阶段的水平上。特殊情况下,尤其是在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或根本变革之后,人际环境也会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甚至是实质性改变。

    一、人际环境的变迁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人际环境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从1949年至60年代中期,形成了重在民主平等、团结互助的人际环境,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和社会稳定发展。这个时期,中国社会人际环境呈现五个显著特点。

    1、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本质特征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等项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行使社会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改善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和环境。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的中国人民在建设自己新国家、创造新生活的过程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尤其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展开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2、社会管理集中统一

    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实行了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模式。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地方各级政府负责组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实施,全民所有制企业和事业单位、集体所有制企业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最终承担计划任务和指标的落实。整个社会产品的生产、交换、流通和分配都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管理制度,对于尽快扭转战乱所造成的百业凋零、民不聊生甚至社会动荡的局面,使中国社会从战争时期快速转入和平时期,集中有限的资源推进经济建设,协调短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分配关系,建立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平等关系,防范和抵御外敌入侵,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保证社会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3、社会福利相对均等

    建国以后,鉴于当时的条件,国家实行了低工资、广就业的劳动工资政策和以单位为依托的福利分配制度,社会成员的劳动收入和生活福利主要依赖单位。养老、医疗、住房等福利由单位统一承担,形成了收益共享、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福利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对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不可否认,由于这种福利分配制度忽视轻视个人利益,对社会成员缺乏激励作用,造成个人对单位乃至政府的依赖性增强等问题。

    4、人际关系团结和睦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又由于我党进城后保持和发扬了战争时期的优良传统作风,坚信“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己任,坚持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全民中宣传、提倡、培育社会主义新风尚,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得到弘扬,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注重礼仪、敬老爱幼、尊师重教、诚实守信等成为美德,干群之间、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亲戚朋友之间,都形成了比较和睦的人际关系,上下左右信任度较高,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助人为乐蔚然成风。许多旅居海外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上涌现出雷锋、欧阳海、王进喜、时传祥、向秀丽、李四光、林巧稚等为数众多的富有时代精神的英雄人物和劳动模范。

    5、城乡居民待遇不同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粮食供应不足,为了保证城市经济和工业较快发展,控制城市人口规模,逐步建立了以承认城乡差别为基础的户籍管理、粮食供应、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最终形成了城乡之间的制度壁垒,使城乡居民分别享受两种不同的待遇。城乡之间的制度差异有其当时的客观原因,但这种制度长期不变,不利于促进城乡之间资源流动尤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利于加速推进城市化和扭转城乡差别持续扩大的趋势。从长远看,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和谐人际关系和人际环境的形成,这在今天看得已经比较清楚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整个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人际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新变化,逐渐形成了重在增进效率的人际环境。

    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和市场经济的意识很难限制在经济领域范围内,会渗透到社会管理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当今社会人际环境带来以往未曾遇到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公平的制度保障欠缺

    市场公平是指竞争机会公平,即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通过竞争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在市场竞争面前人人平等。确立维护竞争机会公平的制度是必要的,但是,由于个人素质、社会背景、拥有资源的水平和支配资源的能力不同,即便人人都有同样的竞争机会,也会产生较大的贫富差距甚至两极分化的结果。社会公平是指竞争起点和结果的相对公平。竞争起点和结果不公平是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不能解决的问题,甚至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这种社会不公平问题,需要通过建立促进社会公平的制度来解决。然而,在建立市场经济制度过程中,忽视了竞争起点和结果的公平。

    2、形成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三大潜规则”

    “回扣”成了市场交易或商业活动中的潜规则。暗箱操作的各种名目的“回扣”或“提成”,其实就是商业贿赂,并不是中间商公开获得的佣金。近年来,“回扣”问题愈]愈烈,波及范围越来越广。据业内人士透露,广告经营、报刊发行中的“回扣”比例相当高。有些掌握信贷资金审批大权的人,因为吃了“回扣”,贷款项目的审核流于形式,致使银行贷款放出去以后不能按期如数收回,信贷资金大量流失。“靠山吃山”成了垄断行业的潜规则。无论是自然垄断行业还是制度垄断行业,由于本身具有特殊的垄断条件,既缺乏外在的市场竞争压力,又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机制,使这些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单位成本形成了长期持续上升的趋势,与竞争性行业产品或服务单位成本不断下降的状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垄断行业产品或服务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不断上涨,尤其是人工成本大幅度持续上升,使垄断行业职工收入和福利水平过高,已经成为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之一。“有权就有钱”成了经济社会管理中的潜规则。行政权、执法权、审判权等都有一定的弹性或自由裁量的空间,比如有的经济违法行为,可以处以一到五倍的罚款,有的犯罪行为可以判处三到七年有期徒刑。即使在合法的范围内,掌权人也有一定的活动余地,存在着“寻租”机会。权力“寻租”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使“活动”成了当今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金钱关系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管理中,不仅造成某些公共权力“私人化”,使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而且造成经济社会管理失去应有的效力,管理机关乃至政府的公信力弱化,对社会秩序带来很大危害。

    3、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难度增大

    随着经济社会运行机制的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复杂化了,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难度明显增大,很多问题都面临着两难选择。第一,多数社会成员地位下降。市场经济制度的作用偏重于增进效率,对财富增长贡献较大的社会群体地位上升,而普通劳动者的社会地位相对下降。这是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问题是在承认竞争规则的前提下,保护处于社会中低层乃至最底层的多数居民的利益,改变他们社会地位下降的局面难度很大。第二,基层组织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明显弱化。传统体制下,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兼有经济、政治和社会职能,是把个人与政府连接起来的桥梁,是掌握社情民意、了解居民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基础。但现在很多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在经济上存在着对企业主的依附关系,实际上受企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管理或制约,在企业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很有限,活动缺乏独立性,不能满足广大员工的正当要求。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以后,集体经济组织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也逐渐弱化,村民自治组织缺乏一定经济条件支撑,难以开展活动。在基层组织的政治和社会职能弱化的条件下,普通劳动者或居民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由此引发的矛盾冲突,在基层得不到及时解决,必然直接反映到政府,这是近年群众集体上访案件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的重要原因。第三,普通居民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弱化。由于经济和社会风险越来越多地由个人承担,个人就业和收入稳定性降低,人际环境对个人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大,致使普通居民自顾不暇,民主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淡化,参与社会管理的自觉性减弱。企业的普通员工甚至失去了参与民主管理的机会和权利,有意见也不敢提或者不想提,担心砸了自己的饭碗。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狭窄,广大居民的诉求不能及时得到充分的反映,政府对老百姓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全面准确的了解,有的决策没有充分体现多数居民的利益诉求。地方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为了局部利益或部门利益,不认真执行有关规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致使国家已经出台的民主管理制度在执行中“走样儿”或“变味儿”,引起群众不满。

    4、社会主义价值和道德受到冲击

    市场经济肯定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冲击了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和道德内容,收入最大化或赚取更多的金钱成为个人行为的首要目标。人们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尺度悄悄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人中间,普遍用追逐拥有财富的多寡来衡量一切。正常人情往来也为金钱所支配,甚至变为变相行贿受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培林所长主持的调查显示,现在居民用于人情往来的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例达到10%以上,已经成为居民生活的一大负担。一些人认为诚实守信已不再是美德,弄虚作假现象有增无减,严重阻碍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二、构建和谐人际环境的对策

    根据人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现实条件,构建民主团结、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应考虑以促进社会公平、加强民主政治、增进团结友爱、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在全面加强制度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上多下功夫。

    1、完善促进社会公平的制度

    促进社会公平就是要解决社会成员竞争的基础条件和结果相差悬殊的问题,限制利用不合理、不正当的垄断条件进行竞争,尽可能实现竞争起点的公平,并对竞争结果出现的过于悬殊的差别进行必要的限制和调节,控制和适当缩小差距。

    完善劳动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既促进企业之间公平竞争,又保护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应该深化劳动保障制度改革。从长远看,应该逐步建立“法律强制、个人付费、政府辅助”的劳动保障制度,解决劳动保障费用水平新老企业负担不均衡、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负担不均衡、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企业与劳动密集型企业负担不均衡的实际问题,使劳动者能够比较公平地享有劳动保障。

    完善贫困救助制度,保障失业人员、贫困群体的生活,是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要借鉴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认真落实居民生活最低保障制度,加强贫困救助工作,使失业人员及其家庭和其他困难家庭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完善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对就业困难对象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将灵活就业群体、贫困群体纳入大病统筹的医疗保险范围。积极推进商业保险和职工互助保险,分摊社会保险负担。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要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发放标准。支持社会慈善机构组织募捐和开展扶贫活动,为社会各界人士自发的捐赠活动提供便利,拓宽社会救助渠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逐步建立农业保险制度。这项制度可以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有利于化解农民个人投资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的风险。按照WTO规则和市场经济规则,政府应该改变对农业的支持方式,将对农民直接补贴逐步改为扶持农民参加保险方面来。一家一户参加农业保险,会造成农业保险公司经营成本过高。农业保险的运作可以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参保,或者由农民各类协会等组织牵头参保,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范围,为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奠定制度基础。

    打破城乡制度壁垒,逐步放宽户籍管理。在医疗、教育、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城乡制度差别也要逐步改变,尤其是要从制度上解决对农民工的歧视问题,提高农民素质,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使农村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加强对农村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择业能力。

    2、完善民主政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在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国人大在调整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问题上,公开征集社会各界意见并召开立法听证会,为完善立法程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有的地方对是否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的事项,在作出规定之前,也通过网络和其他新闻媒体广泛征求意见,不但真实地体现了民意,也使确立的制度能够更好地得到贯彻和实施。这种做法应该制度化,凡是涉及城乡居民切身利益的立法,都必须经过群众广泛讨论后确定,使国家和地方的立法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为了加强人大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或“一府两院”的监督,要依据新颁布的《监督法》,制定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和具体实施办法,确保《监督法》全面落实。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的重大决策,都应该实行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制度,确保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为了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逐步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各项民主权利。尤其是要通过互联网等各种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建立公民参与经济社会管理的信息平台,并通过完善信访制度、政府与老百姓直接对话等形式,拓展征集群众意见的渠道,形成社情民意的表达机制。对农村居民自己建立各种专业协会,要积极引导和支持,使之对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更好地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为了充分发挥企业工会组织的作用,应该加强对企业工会组织的指导和支持,提高企业工会与老板或董事会的谈判能力,切实维护工人的正当权益。律师事务所等其他法律咨询服务、法律援助机构、公益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近年来新出现的城市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等民间组织,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要通过规范、扶持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使各类社会组织接受委托、代表居民维权得到法律保护和支持。

    完善权力运行规则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要不断加强权力运行的制度约束,不但要继续完善政务公开制度,还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制度,使行政权、执法权、司法审判权、人事管理权、干部任免权等权利运用,都在社会的公开监督之下。

    3、完善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的制度

    对于垄断行业通过不正当或不合理竞争手段获得垄断收益的行为,要通过完善反垄断的法律进行限制。一旦发生不当得利,要全部予以没收,并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同时要对垄断行业实行严格的公开管理的制度,包括成本、工资、福利、用工、服务项目的质量标准和价格等,全面建立信息公开披露的制度,完善对垄断行业的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制度。政府要建立垄断行业管理的网络信息平台,依法强制垄断行业公布相关信息,以便消费者和社会各界进行有效的监督。

    对“回扣”或“提成”等各种商业贿赂行为,要坚决打击。为了遏制“回扣”现象的不断蔓延,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商品的利润率或进销差价率和批零差价率进行必要的限制,使“回扣”的现象没有产生的条件和机会。

    保持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是改善人际环境的重要内容。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社会预警机制,掌握经济和社会运行动态,及时发现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征兆,力争在各种矛盾和冲突爆发前发出信息警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尽可能减少和避免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尤其是对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要加大打击力度,使社会治安状况根本好转,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完善信访工作制度,特别是对工人、农民工、农民等群体性上访案件,要及时了解他们的诉求,快速进行处理,防止激化矛盾,避免引起激烈的冲突和社会震动。

    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维系良好的人际环境,不仅要靠法治,还要靠德治。因此,必须全面加强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首要任务,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了社会思想文化道德的发展方向,规定了其提升的水准,为人们和谐相处提供了共同遵循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准则,构成了良好人际环境的重要内容,同时它也为和谐人际环境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助推力量和重要保证。在确立社会价值标准的基础上,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力提倡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团结友爱的精神,继承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注重礼仪、敬老爱幼、崇尚科学、诚实守信等优良传统。同时,还要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风险意识、创新意识,实现民族优秀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的互补与融合,构建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识形态,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人际环境自身的发展规律之一就是渐进式的]进过程。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也是如此。任何一种社会新理念的形成,都要经过逐步被社会多数成员理解、接受、认可的过程,都是约定俗成的。所以,加强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建设,不但要在整个社会加强宣传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更重要的是从局部、从基层做起,首先推动微观人际环境的改善,通过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创建和谐社区、和谐村屯、和谐乡镇等有效形式,带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和道德理念的转变,从而实现人际环境的不断改善,达到促进社会成员共同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

    王光伟主编。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学习读本[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xx.

    杨思远,王玉玲,刘颖。新大同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xx.

    林建公。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问题[J]。中国政治,20xx(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国政治,20xx(7)。

    陈明凡,宋衍涛。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综述[J]。中国政治,20xx(11)。

    秦宣。构筑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环境[J]。中国政治,20xx(4)。

    陈雄。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利益均衡[J]。中国政治,20xx(12)。

    周善红。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征分析[J]。社会主义论丛,20xx(7)。

    张富良。转型期中国农村干群矛盾客体初探[J]。中国政治,20xx(9)。

    人际交往心理优秀篇6

    【摘要】:人是社会性动物,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可以从大学生的整体来研究他们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是相对于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而言,他们对人际关系有不同的观念与看法,影响人际交往的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影响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有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经济因素,要解决这些障碍,就要从这几个因素分析,另辟奚径,,不仅有赖于教育观念的转变,更依赖于教育教学活动模式的变革。还要加强人际关系的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注重人际交往的技能培养,重塑个性。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 心理

    引言: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现今社会人才的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心理承受力和适应能力,产生了种种心理困扰。其主要群体是大学新生,刚刚进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产生了各种心理不适应的感觉和问题。根据近四年的工作经验,发现大约25%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或者一直在困扰和痛苦之中煎熬,大约15%的学生需要心理咨询,或者是老师长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重任。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他们健康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他们顺利走入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奉献力量。如果不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不仅自己的全面发展实现不了,而且难以承担祖国所赋予的历史责任。因此,得重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

    一、人际交往的定义及其心理因素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人际交往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从动态讲,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一切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但都超不出信息沟通与物质交换的范围;从静态讲,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联系。据估计,大学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余时间中有70%左右用于人际交往。有的人对成功人士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为85%的成功人士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因此,人际交往对大学生起着重要作用。

    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与行为等。认知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状态,是人际关系的前提。人与人的交往首先是感知、识别、理解开始的,彼此之间不相识、不相知,就不可能建立人际关系。认知包括个体对自己与他人、他人与自己关系的了解与把握,它使个体能够在交往中更好地、有针对性的调节与他人的关系。动机在人际关系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人与人的交往总是缘于某种需要,愿望与诱因。情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调节因素,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如满意与不满意、喜爱与厌恶等,人们正是根据自身情感体验不断调整人际关系。情感直接关涉着交往双方在情感需要方面的满足程度,即心理距离。可以说,情感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往往被当作判断人际关系状态的决定性指标。态度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变量,每时每刻都在表现某种态度,态度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与发展,例如态度与偏见、歧视的相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人际交往。

    二、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

    在大学生之间有某些因素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它们一般是个体自身难以选择和避免的,称为客观因素;还有某些因素特异性地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即个体的心理感受起了决定性作用,称为主观因素。

    (一)客观因素。

    1、时空接近。大学生人际关系形成和存在的根本条件就是大学生个体的时空接近。只要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时空充分接近,他们之间就必然产生人际关系,那些时空接近而素无往来的大学生之间并非没有人际关系,只是人际关系较为疏远;少有交往却相安无事,说明他们之间的人际相处很好。时空接近,是大学生彼此了解和认识的前提,也是人际吸引或人际互斥的基础。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时空接近可能成为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也可能成为产生人际关系障碍的客观原因。

    2、态度相似。虽然态度是个体内部心理方面的,但个体之间的态度相似与否则是客观的。态度相似,个体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观念和意趣,容易相处和交流;态度迥异,个体之间难以找到共同的话题,相处、交往多有冲撞,如不注意调整自己的行为,往往使人际关系失谐。

    (二)主观因素。

    1、人际安全。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能否适应,关键在于个体感受到的人际安全的程度。所谓人际安全是指个体在人际相处和交往中对自身状况保持有利地位的肯定性体验。诉说人际关系不好的大学生往往人际安全得不到保证,感到自己被别人欺负、愚弄或嘲笑,也可能是担心自己的弱点或劣势会暴露出来,因此,在特定的环境及人际关系中条件性地局促不安,担心别人询问自己,也不敢主动与别人交往。大学生在感受不到人际安全的情境中,将会自我防御性地退缩或回避。

    2、人际期望。人际期望就是个体对人际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心理、行为的预期和愿望。这些预期纯粹是个体的主观意愿,实际上是一种投射心理。人际情境制约人际期望的内容,个体对老师的期望和对同学的期望是不一样的;人际距离决定人际期望的价值,人际距离越近,个体的人际期望价值越高。大学生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有不同内容、不同价值的期望,虽然人际期望常常是自发的、内在的和无意识的。人际期望与个体的人际关系状况密切相关,几乎所有人际关系不良都是个体人际期望造成的。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障碍

    人际交往障碍是指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与别人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沟通,个体为此感到苦恼,明显影响个体正常生活的一类现象。这种障碍不但影响个体的人际状况,而且使个体的整个精神方面都受到消极影响,产生自卑、孤独、自负等情感。交往障碍的不利后果是使个体形成条件性的交往不能。由于大学生个人心理健康不同,人际关系所受到的影响因素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障碍。

    (一)、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表现突出而常见,这是由青年期的交往特点所决定的。青年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开始了主动交往,但其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人际交往中常又带有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则交往产生障碍,心理出现创伤。另一个是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谅互让,以诚相见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而有的大学生却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交往原则,常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自吹自擂、装腔作势、盛气凌人、自私自利,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这样的交往必定以失败而告终。

    [参考文献]:

    [1]赵德华。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文化嫂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xx(5)。

    [2]吴娅丹、赖素莹。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中国人际关系研究[J]。兰州学刊,20xx(3)。

    [3]黄希庭。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4]张治库《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障碍及对策》,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1期

    [5]罗建华、梁斌《试析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罗建华梁斌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xx年第3期

    [6]姚晓燕 《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问题研究》,甘肃高师学报 第8卷第1期(20xx)

    人际交往心理优秀篇7

    1、首因效应

    首因,即最先的印象,或称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注意开始接触到的细节,如对方的表情、身材、容貌等,而对后来接触到的细节不太注意。这种由先前的信息而形成的最初的印象及其对后来信息的影响,就是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大学生的交往活动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客观地说,首因效应在交往活动中有一定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先人为主”,它影响着今后交往活动的深入进行。当然,第一印象也不是不可改变的。虽然第一印象赖以产生的信息是有限的,但由于人的认知具有综合性,完全可以把这些不完全的信息贯穿起来,用思维填补空缺,形成一定程度的整体印象。

    2、近因效应

    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们认知具有的影响。最后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阐释的后摄作用。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固然重要,最后的印象也是不可忽视的。一般而论,在对陌生人的认知中,首因效应比较明显;而对熟识的人的认知中,近因效应比较明显。这就告诉我们,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既要注意平时给对方留下的印象,也要注意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和最后印象。

    3、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作出全面的结论。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就是这种光环效应。光环效应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和扩张的结果。在光环效应状态下,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一旦变为光圈被扩大,其优点或缺点也就隐退到光的背后被别人视而不见了。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光环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例如,男女大学生会对外表吸引人的同学赋予较多的理想的人格特征,常常为那些长相比较动人的同学设计美好的未来。

    4、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映的就是这种投射效应的一个侧面。

    一般说来,投射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指个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具有某些特性,而把这些特性加到了他人身上。例如,一个对他人有敌意的同学,总感觉到对方对自己怀有仇恨,似乎对方的一举一动都有挑衅的色彩。另一种是指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某些不称心的特性,而把这些特性加到他人身上。例如,在考场上,想作弊的同学总感觉到别的同学也在作弊,倘若自己不作弊就吃亏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后一种投射往往会把自己某些不称心的特性,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崇拜的人身上。其逻辑是:他们有这些特性照样有着光辉的形象,我有这些特性又有何妨。目的是通过这种投射重新估价自己的。不称心的特性,以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

    5、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是指由于人们头脑中存在着某种想法,而影响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当我们认知他人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出现原有的某种想法),并从这种心理状态出发,按照事物的一定的外部联系进行认知和评价,于是也就产生了定势效应。定势效应在某种条件下有助于我们对他人作概括的了解,但往往会产生认知的偏差。例如,农村来的同学认为城市来的同学见多识广,但狡猾、小气;城市来的同学则认为农村来的同学孤陋寡闻,但忠厚、老实。

    6、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它主要表现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机械地将交往对象归于某一类人,不管他是否呈现出该类人的特征,都认为他是该类人的代表,进而把对该类人的评价强加于他。刻板印象作为一种固定化认识,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体作出概括性的评价,但也容易产生偏差,造成“先人为主”的成见,阻碍人与人之间深入细致的认知。例如,男生往往认为女生心细、胆小、娇气;女生则往往认为男生心粗、胆大、傲气。

    人际交往心理优秀篇8

    人际交往中那些要不得的异常心理。在生活中,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社交。社交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和生活质量都有一定关系。一些人不善于社交,所以很难结识到朋友。其实社交与个人心理关系密切,那么社交中常见的异常心理有哪些呢?下面就为大家揭秘。

    一、自卑心理

    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理如不克服,会磨损人的独特个性。

    二、怯懦心理

    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言词的人,由于怯懦,在社交中即使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却不敢表达出来。这种心理别人也能观察出来,结果对自己产生看法,不愿成为好朋友。

    三、猜疑心理

    有些人在社交中或是托朋友办事,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目光审视对方,无端猜疑,捕风捉影,说三道四,如有些人托朋友办事,却又向其他人打听朋友办事时说了些什么。结果影响了朋友之间的关系。

    四、逆反心理

    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说明自己标新立异,对任何一件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我就认为坏;你说对,我就说它错,使别人对自己产生反感。

    五、作戏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逢场作戏,朝秦暮楚,见异思迁,处处应付,爱吹牛,爱说漂亮话,与某人见过一面,就会说与某人交往有多深。这种人与人交往只是做表面文章,因而没有感情深厚的朋友。

    六、贪财心理

    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见到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朋友才交往,而且常是“过河拆桥”。这种贪图财利,沾光别人的不良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

    七、冷漠心理

    有些人对各种事情只要与己无关,就冷漠看待,不闻不问,或者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人格”,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一些朋友。

    异常心理会阻碍一个人的社交关系的发展,所以大家要避免这些异常心理,以免影响社交,不能结交到朋友,最终让职业生涯和生活质量都会受到影响。同时要认识到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是要意识到他人的存在,理解他人的感受,既满足自己,又尊重别人。下面有几个重要的人际关系原则:

    1、人际关系的真诚原则。真诚是打开别人心灵的金钥匙,因为真诚的人使人产生安全感,减少自我防卫。越是好的人际关系越需要关系的双方暴露一部分自我。也就是把自己真实想法与人交流。当然,这样做也会冒一定的风险,但是完全把自我包装起来是无法获得别人的信任的。

    2、人际关系的主动原则。主动对人友好,主动表达善意能够使人产生受重视的感觉。主动的人往往令人产生好感。

    3、人际关系的交互原则。人们之间的善意和恶意都是相互的,一般情况下,真诚换来真诚,敌意招致敌意。因此,与人交往应以良好的动机出发。

    4、人际关系的平等原则。任何好的人际关系都让人体验到自由、无拘无束的感觉。如果一方受到另一方的限制,或者一方需要看另一方的脸色行事,就无法建立起高质量的心理关系。

    人际交往心理优秀篇9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不喜欢那种肤浅的不真实的“朋友”关系,因为这种关系不是建立在双方真正的心理互动、情感交流的基础上,而是各取所需或迎合他人的趣味的伪朋友关系。

    社会心理学家经过跟踪调查发现,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心理状态不健康者,往往无法拥有和谐、友好和可信赖的人际关系,在与人相处中,既无法得到快乐满足,也无法给予别人有益的帮助。为了拥有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家归纳出以下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请女性朋友在与他人交往中努力避免。

    1、自卑心理。有些女性朋友因为容貌、身材、修养等方面的因素,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有自卑心理,不敢阐述自己的观点,做事犹豫,缺乏胆量,习惯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在交流中无法向别人提供值得借鉴的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让人感到与之相处是浪费时间,自然会避而远之。

    2、嫉妒心理。有人说嫉妒是女人的天性,尤其在与人的来往过程中,这点女性朋友要格外注意!在和人的来往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中对别人的优点、成就等不是赞扬而是心怀嫉妒,企望着别人不如自己甚至遭遇不幸。试想,一个心怀嫉妒之心的人,绝对不会在人际交往中付出真诚的行为,给予别人温暖,自然不会讨人喜欢。

    3、多疑心理。朋友之间最忌讳猜疑,无端怀疑别人。有些人总是怀疑别人在说自己的坏话,没有理由地猜疑被人做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捕风捉影,对人缺乏起码的信任。这样的人喜欢搬弄是非,会让朋友们觉得她是捣乱分子避之不及。

    4、自私心理。有些人与人相处总想捞点好处,要么冲着别人的位子,要么想从别人那里得点实惠,要么为了一事之求,如果对方对自己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就不愿意和对方交往。这种自私自利的心理,容易伤害别人,一旦别人认清其真实面目后,就会坚决中断与其交往。

    5、游戏心理。在与别人的交往中,缺乏真诚,把别人的友情当儿戏,抱着游戏人生的态度,不管与谁来往都没有心理的深层次交流,喜欢做表面文章。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往往闻风而逃,这样的人无法结交真正的朋友。

    6、冷漠心理。孤芳自赏,以为自己是人中凤、天上仙,是人世间最棒的,把与人交往看成是对别人的施舍或恩宠。自我感觉特别良好,总是高高在上,端着个架子,一副骄傲冷漠的样子,让别人不敢也不愿意接近,自然不会拥有朋友的。

    7、成见心理。对己自由主义,事事放纵;对人马列主义,事事计较,而且极为刻薄。因为一件事情而对别人怀恨在心,心生怨恨,从此认定对方不值得交往。这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容易走死胡同,与事与人斤斤计较,朋友会越来越少。因为没有一个人是永远不犯错误的,不懂得原谅,就不会长久地拥有友情。

    朋友交往的目的可以说是建立在互爱互惠的基础上的,这种人与人之间情感、心灵的来往,不求金钱,不为谋利,而是双方期望获得精神上、心理的互动,情感上的支持,让这种滋养友谊的关系永久的延续下去。

    “施比受更有幸福”,这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特总结人际关系得出的结论。

    如何能交到真心的朋友,圣经告诉我们,“要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你愿意人怎样待你,那你就要怎样待人!”如是,你就能拥有真正的朋友。

    人际交往心理优秀篇10

    良好的心理咨询素质,是人们进行广泛社交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语言技巧,交际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相反,心理咨询状态不佳,会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交朋结友和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以下种种人际交往中的病态心理咨询。

    自卑心理咨询:

    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

    怯懦心理咨询:

    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怯懦会阻碍自己计划与设想的实现。怯懦心理咨询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

    猜疑心理咨询:

    有猜忌心理咨询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逆反心理咨询:

    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逆反心理咨询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

    排他心理咨询:

    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副效应。排他心理咨询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

    作戏心理咨询:

    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是逢场作戏,往往朝秦暮楚,见异思迁,且喜欢吹牛。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和朋友。

    贪财心理咨询:

    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们只结交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而且常常是“过河拆桥”。这种人际交往中的占便宜心理咨询,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

    冷漠心理咨询:

    有些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自己的“个性”,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人际交往心理优秀篇11

    自卑心理影响人际交往,女人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多的优势,同时也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对于有的女性朋友来说,如果大家在生活中存在以下的心理的话,那么就会对大家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有些女性朋友因为容貌、身材、修养等方面的因素,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有自卑心理,不敢阐述自己的观点,做事犹豫,缺乏胆量,习惯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在交流中无法向别人提供值得借鉴的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让人感到与之相处是浪费时间,自然会避而远之。

    有人说嫉妒是女人的天性,尤其在与人的来往过程中,这点女性朋友要格外注意!在和人的来往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中对别人的优点、成就等不是赞扬而是心怀嫉妒,企望着别人不如自己甚至遭遇不幸。试想,一个心怀嫉妒之心的人,绝对不会在人际交往中付出真诚的行为,给予别人温暖,自然不会讨人喜欢。

    朋友之间最忌讳猜疑,无端怀疑别人。有些人总是怀疑别人在说自己的坏话,没有理由地猜疑被人做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捕风捉影,对人缺乏起码的信任。这样的人喜欢搬弄是非,会让朋友们觉得她是捣乱分子避之不及。

    有些人与人相处总想捞点好处,要么冲着别人的位子,要么想从别人那里得点实惠,要么为了一事之求,如果对方对自己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就不愿意和对方交往。这种自私自利的心理,容易伤害别人,一旦别人认清其真实面目后,就会坚决中断与其交往。

    女人如果想要让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好的话,那么就应该注意上述的几种心理,这些I心理会妨碍大家的人际交往,如果你想要让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话,就应该注意避免粗线上述的心理问题。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