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传统棉纺织技艺研究

    时间:2023-06-20 12:30: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郭佳宁,陈岩皓,王春霞

    (河北北方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在新时期的发展必须要以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抓手之一,同时,要求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突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凭依,是构成我国民族文化的关键部分,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所在。所以,必须重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内涵,加大力度挖掘其内在的价值。

    我国于2018年5月正式向社会公布首批传统技艺振兴目录,能够进入到该目录的传统技艺均具有鲜明的特色,存在着传承基础和发展前景,能够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拉动作用,帮助当地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目标。河北省魏县与肥乡县的传统棉纺织技艺、威县传统土布纺织技艺均名列其中。传承与发展河北棉纺织的传统技艺文化,在当前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河北棉纺织的传统技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对于形成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具有促进作用,是构成乡村文明生活的关键部分,能够助力当地精准脱贫目标的实现,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的总目标。

    我国传统纺织技艺存在的时间已长达千年,历史悠久,积淀了深厚的纺织文化。随后,中国纺织业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棉纺取代了麻纺。到元代,随着黄道婆纺织改革技术的不断推进和普及,河北魏县、肥乡县、威县等地的纺织业形成规模。

    1.1 魏县土纺土织技艺

    魏县土纺土织技艺特色十分鲜明,整体上比较繁杂,总计十二道工序,包括搓花结、纺线、打线、掏缯、闯杼等。分析可知,土纺土织布条格、花纹之所以能够形成,其重要的原因是经、纬色线的设计排列的变化及缯的数量。缯方面而言,存在着三种。其中二页缯用单梭就可以完成白布、条纹布的纺织;
    织方格布的时候,只需要按照需求把经、纬色线进行相应的有序排列,就可以获得不同样式的布。经过不断发展和传承,魏县当地的妇女总结了魏县土纺土织的制作经验,目前可以纺织出来的土布有条格、花纹布等百余种。方格布的种类可说是不胜枚举,如“苏联大开花”“石榴籽儿”“席子纹”等;
    条纹布的种类也非常多样化,如“黄瓜道”“合股线”“菜瓜道”等;
    十分具有当地特色的三页缯、四页缯布的种类也不少,具有代表性的包括“豆腐丁儿”“阴阳脸”“油菜绿”等。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轻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机器纺织业的兴起,主要依靠人力的土布生产开始式微。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内群众在20世纪90年代再次看到了棉布的优势,其吸汗保暖的特性是机器生产的布料所不及的,由此,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穿用棉布形成了风潮。1983年,魏县土纺土织生产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工序进行了创新,开始由机纺线手工织布。

    1.2 肥乡县织字土布技艺

    河北省肥乡县的织字土布有纺线、拐线、浆线、络线、经线、刷线、印线、掏缯、闯杼、上机、贴字模等工序,技艺十分独特。织造时把书法样模贴在织布机卷布轴下,透过经线可以看到字体样模,按字体串梭便可织出相应的字样。除书法外,运用肥乡县织字土布技艺还可织出胡椒花、斜纹、鱼眼、许状元拜塔、蝴蝶等图案。在传承的过程中,肥乡县的织字土布技艺全部通过代际间的口传心授,由儿媳妇或者女儿接受婆婆或母亲的传授,经过时间的洗练,最终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织字土布技艺程序。在仅存的织字土布艺人中,59岁的李香荣、45岁的刘运娥、50岁的郑运香等人都是从13岁左右开始学习织布技术,经过多年的纺织实践,能织出多种字体、图案,只要给出字体样模,都能惟妙惟肖地织出来。目前,她们经常自织自用土织布,床上用品、沙发巾、门帘等都是自织的。

    1.3 威县土布纺织工艺

    早在元末明初,威县土布纺织工艺就已成熟,到现在已形成了700年的历史。传承方式以代际传授为主,但对其中具体的细节,尚未考证到确切的文字记录。在当时自然经济状态下,人们的生活和土布纺织的关系十分紧密。通过家传,当地人彼此借鉴纺织的技术,促进了该技术的普及。就工艺方面来看,威县土布纺织工艺并不简单,工序繁多,包括搓花结、纺线、络线、掏缯等。按图案划分的话,能够纺织出汉字布、方格布等。方格布由竹节式方格和水纹方格布等构成,汉字布包括了土字布、工字布等。土布纺织工艺能够传承至今,离不开广大威县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当地人对这种纺织技术不断进行改进,使中国传统技艺得以彰显,更展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勤劳。

    2.1 存在失传威胁

    机器纺织业在国家政策的带动下,于20世纪60年代后很快得到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老百姓的穿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各种机织布和化纤布成了老百姓的日常穿衣首选。魏县织染的土布被人们渐渐忘记。多数农户的纺车、纺机被放置在房屋一角落满了灰尘,一些手工花布作坊也逐渐停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的多数老年人去世,很多年轻人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不愿意学习当地的土纺土织技艺,因此,使得这门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目前,肥乡县张庄村仅有十几人从事织字土布,且年龄都在五十岁左右,而年轻妇女也不再学习织布,这一优秀民间艺术面临失传。

    2.2 传统技艺滞后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河北土织布的传统工艺面临着传承的困境。传统技艺耗时耗工,方法比较落后,生产设备比较陈旧。就纺线而言,线的质量参差不齐,织造工序中也常会出现断线、接线等问题,使得后续工序受到影响。此外,织机也比较落后,使得布料宽幅受限,无法满足当代人们对家纺产品的需求。传统的织造工艺很难提高生产效率,投入产出比不理想,生产成本过高等问题也比较突出。

    2.3 研创能力不足

    从传统棉纺织技艺的传承人现状中不难发现,传承人以中老年农村妇女为主体。由于时代的影响,这些妇女在传统社会没有接受基础教育,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她们没有产品设计相关的专业知识,与外界联系较少,没有学习和掌握新时代棉纺织商品的文化表达,导致缺乏产品创新,日渐式微。

    3.1 重视基础教育,培育青年传承人

    十九大会议一再提及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支持和鼓励传承好传统优秀文化,呼吁有志青年和大学毕业生主动投身到广阔的乡村,为传统村落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共同推动乡村振兴。

    社会发展离不开一代人又一代人的接续努力,当代年轻人身上肩负的使命更是重大。所以,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给予足够的重视,开展好一系列传统优秀文化价值的传输,通过教育使年轻一代发自内心热爱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自觉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同时,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发挥好自身的职能,丰富宣传方式,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性教材,确保学生从小就能获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其间,要不断创新实践方式,借助于非遗课堂等形式,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向学生传授传统棉纺织工艺,培育未来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让更多的当地人能够掌握传统棉纺织工艺。

    3.2 推进“文化+产业”模式,打造精致文化名片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纺织行业的发展必须要满足国内市场消费升级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重视和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各种本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参考国际流行趋势,提升纺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从而打造出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纺织自主品牌。同时,本地政府要大力支持创建“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尚设计平台”,支持和鼓励当地纺织行业发展,组织“名品”评选推广活动。组织民族文化及世界时尚文化的相关论坛,开展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来保障纺织非遗资源的活态传承。

    传统棉纺织技艺作为河北省纺织类非遗名片,应该着力打造成精致文化名片。在审美不断向前发展的当下,缺少创意的产品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需要把传统技艺与当代审美进行有机的融合,通过树立产品特色去塑造品牌品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拓展品牌的广度,结合当下消费者的需求来彰显品牌产品的文化价值。在尊重非遗的符号价值前提下,大胆开展创新活动,保留其土织文化的艺术性[1],生产有价值的非遗产品到市场中,逐步扩大为产业,进而增加就业和收入,实实在在助力乡村振兴。

    3.3 推进“文化+旅游”项目,助力乡村振兴

    当前,在发展本土经济的过程中,要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如此,不但能够增加旅游产业的吸引力,还可以提高旅游产业的收益空间。通过乡村旅游的带动,有助于达成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也符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传统棉纺织工艺的传承,应该主动和旅游产业结合在一起,从而经由新产业模式促进传承的目标。准确认识和利用好当地的资源,能融尽融,将非遗保护与文旅有机融合。成立纺织科普教育、体验观摩等项目,和当地的旅游业建立合作关系,让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和学习纺织文化。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使当地的纺织非遗出现在文化旅游各个领域项目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的纺织非遗文化,同时也能够让旅游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进一步提高旅游产业的盈利空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达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2]。

    3.4 搭建合作平台,提高研创能力

    非遗传承需要搭建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提高其专业性及可持续性,从而让学术、商贸、设计等不同领域的人员在此展开深入的交流和合作。在合作平台的助力下,共同推进纺织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开展,增强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自信,从而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获得活化保护[3]。同时该平台能够吸引各领域人才汇集在一起,发挥交流学习的作用,使更多的普通人有机会接触纺织非遗,了解纺织非遗,自觉保护纺织非遗。增强当下消费者对纺织非遗产品的消费意识,在设计新产品的过程中适当加入传统的棉纺织技艺,设计创新出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相统一的高品质产品,提高研创能力。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河北省传统棉纺织技艺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值得深入挖掘的文化内涵。搭建河北省传统棉纺织技艺合作平台,可以让各领域人才汇集于此,比如做学术研究的人可以更多地发现其文化内涵,有助于非遗的传承与深化;
    懂得产品设计的人可以将传统棉纺织技艺加入新产品的设计中,设计出兼具文化内涵和商业价值的产品,而商贸人才可以帮助推广这些产品,拓宽销售渠道,最终多效合一,助力传统棉纺织技艺的传承、创新和推广,从而搞活当地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总目标。

    本文主要分析了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河北传统棉纺织技艺在当前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及其原因,并据此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河北传统棉纺织技艺具有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思路。通过分析,文章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河北传统棉纺织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对以魏县、肥乡县、威县为代表的拥有传统棉纺织技艺的地方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希望河北传统棉纺织技艺能够拥有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传承人,提高研创能力,打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名片,助力乡村发展,振兴乡村经济。

    猜你喜欢魏县土布棉纺织三民文化村里的土布博物馆非遗传承研究(2022年3期)2022-10-192021年《棉纺织技术》主题索引棉纺织技术(2021年12期)2021-12-20那只名叫“天空”的狗小学生必读(低年级版)(2021年3期)2021-05-12肚子里的动物园小学生必读(低年级版)(2021年12期)2021-03-04——传统棉纺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棉纺织技艺文化产业(2020年35期)2020-02-22唤醒沉睡的民间技艺——浅谈土布发展现状与未来纺织服装流行趋势展望(2020年1期)2020-02-01魏县鸭梨小学生必读(中年级版)(2019年5期)2019-08-12中棉行协发布主营业务收入百强榜纺织服装周刊(2019年17期)2019-06-18夹缝中求发展:高阳商会与土布运销近代史学刊(2017年1期)2017-08-16土布不『土』今日民族(2017年2期)2017-04-20
    相关热词搜索: 棉纺织 河北 技艺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