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浦北鹩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时间:2023-06-20 10:40:0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姜阿康,杨淑颖,叶金存,杨琼,郑国栋

    (北部湾大学 人文学院,广西钦州 535011)

    浦北鹩剧是广西浦北县人民庆祝活动的一种娱乐方式,主要流传在钦州市浦北县和玉林市兴业县等地。当地村民为了欢庆丰产、祈求丰收、辟邪趋吉举行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据传鹩剧是由新春演出的‘引凤’歌舞发展而来。因土语称鸟为鹩,凤凰为鸟中之王,故也称鹩。”[1]在唱鹩时基本上都不伴奏,在唱后才有唢呐、锣鼓敲击乐演奏过门。边说唱边舞是鹩剧的主要表演形式,以谈唱为主,歌词通俗易懂。内容上主要为祈求六畜兴旺,歌颂幸福,抒发情怀等,雅俗共赏。鹩剧是壮、汉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互动与交流融合创新的最新产物,对当前促进民族大团结与文化交流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浦北鹩剧是具有广西本土特色的一种民间小戏,目前主要分布在钦州市所辖的浦北县和兴业县,被收录到了《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西卷·鹩剧音乐分卷》。

    “民国期间,唱鹩艺人为了把唱鹩表演变得更加精彩,于是把地方民歌如‘采茶’‘麒麟’‘竹马’等部分表演的精华和乐曲揉进唱鹩之中。一九二一年左右,唱鹩已初步形成戏曲雏形,能演出一些中小型角色归类化的古典故事了。一九三四年,日本飞机轰炸广州,许多省城粤剧班纷纷沿着西江、郁江进入六万山一带演出。”[2]与粤剧完整的唱本、唱腔、程序、行当、道具等相比,鹩剧简单的服装与人们随性而唱的故事显得比较单调,最终导致很多人从师学习粤剧,使我国整个民间鹩剧事业的发展又陷入了低谷困境。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继续遵循党中央“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濒于没落的鹩剧文化得以恢复,各地也相继组建鹩戏班并汲取粤剧精髓,改良鹩剧。

    1953年,涌现出了一支有女旦的鹩戏班队伍,并先后吸纳了粤剧小曲的“追信”“小开”“玉美人”“担梯望月”和采茶曲的“十月红”“五更叹”,还有民俗音乐“老杨公”的“棹船调”等[3],逐步发展成了具有12 种鹩调、100 多首传统小曲风格特征的民间优秀小戏。

    1960年,经过鹩剧团队精心改编创新的鹩舞《头堂歌》在广东湛江专区会演荣获优秀奖;
    1980年,运用鹩调为基调创作的《回乡谣》等歌曲在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播放;
    2016年,浦北鹩剧团在第一届中华老年体育舞蹈比赛中荣获金奖二等奖;
    2020年,浦北平睦镇鹩剧团创作的《田义戒毒》《好运连连》等在钦州广播电视台播放。

    2.1 文化价值

    鹩剧距今已有大约200年历史,作为一项在广西浦北地区留存延续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其反映了我们华夏先民的思维方式、哲学观念等优秀文化母体,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鹩剧有着较为丰富的艺术含量和文化营养,包括音乐、行当、服饰、舞台表演、故事情节等,是优美的综合艺术。所以说它既是中华传统戏曲审美思想的伟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历史岁月沉淀出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最为地道纯正的优秀民族艺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民间艺术作品是无数华夏民族儿女们千百年来艺术生命智慧的写照、才智汗水的集体结晶,是经历过中华民族历史磨难洗礼和民族成千上万次劫难后的深厚积淀,集中地展示了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艺术个性、少数民族的传统民俗艺术文化精华,是我们不能舍去的重要内容。

    2.2 精神价值

    浦北淳朴的人民喜欢唱歌,热爱劳动,热情奔放。听浦北剧团的前辈讲述他们与鹩剧的渊源以及现场欣赏他们表演之后,笔者感慨万千,对前辈们感到由衷地敬佩,因为即使在需要养家糊口的情况下,在条件那么艰苦的情况下,他们都仍然靠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满心的喜欢坚持传承和保护鹩剧。鹩剧寄托着浦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劳作之时、闲暇之时,他们都通过歌唱来表达情感,这是他们最真实的艺术写照,体现着他们的生活风貌,是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2.3 情感价值

    因为种种原因有不少浦北客家人离开故乡,迁居各地,尽管他们离开了故乡,但他们仍眷恋着故乡,不曾忘记自己是浦北人,不曾忘记自己的根在浦北。而用浦北地佬话(即博白话)演唱的鹩剧是连接故乡的桥梁。虽然身处异乡但大家对鹩剧耳熟能详,当听到浦北鹩剧会觉得十分亲切,有家乡的归属感,乡音乡曲是他们寻求的情感寄托,是身份认同和精神归属的对象。

    3.1 鹩剧的组成元素

    鹩剧艺人的舞台唱腔种类繁多,分为花旦唱腔、丑生唱腔、媒婆唱腔、文生唱腔、武生唱腔等。调子分为才子调、千秋帅、合唱调、相思调等[4]。这些人物角色通常是由当地鹩剧团的演员扮演。当地不少的鹩剧团演员都有着“仙姑”“神汉”的神秘身份,在没有演出时,他们的工作除了务农,便是替人“祈福驱邪”。他们都能展现机智幽默但又极其生动和逼真的各种舞台形象、妙趣横生而幽默诙谐的各种艺术语言、灵巧活泼而又生动传神的肢体艺术动作等,以多种形式来完美地表现每个剧中的人物角色,同时他们亦能借此以多种形式,更好地利用艺术手法来反映当地居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3.2 鹩剧所采用的乐器

    鹩剧所用的乐器为唢呐、笛子、大鼓、二胡、锣、大镲、梨木梆子等。其中以桂南八音中的唢呐作为该剧的伴奏主乐,这就是与其他戏曲截然不同的一点。演出时,艺人唱一段歌词,唢呐就奏一段过门。鹩剧的伴奏虽然在整个戏曲中起到辅助作用,但却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本身往往和歌唱、表演之间紧紧相连,形成了一个紧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伴奏不但可以逐步使整个戏剧的表演变得丰富而且还能增加华彩,最后可以利用引子、过门、尾声等来补足表演的未尽之意,让观众有着余音绕梁之感。

    3.3 鹩剧的表演形式和风格特点

    鹩剧的表演形式是边说边舞,唱词多为即兴而作,通俗易懂。鹩剧的台步主要走三角形台步,演员演唱台词后,在音乐演奏过门中结合节奏按走三角形台步,另一个台步是圆步和穿插步,此外还有一些碎步、水波浪等台步,其中马步是传统鹩剧中将军出阵的特有表演形式[5]。唱腔表演系统同时又吸收与运用了粤剧戏曲形式的表演,丰富了当代鹩剧的表演。鹩剧最独特的地方就是在每出戏开唱之前,都要举行“请鹩”和“祭鹩”之礼。进场后,剧班预先搭建好戏台,并在戏台口设置祭台,然后放上香油火烛,在开台面前,由班主举行简短的祭拜典礼。进行完这些程序,“唱鹩”便可以正常进行。鹩剧独有的风俗特点贴近生活且更具有神秘的色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手机、电影院、电视机等逐渐走进了农村,人们的娱乐选择也从单调逐渐趋向丰富多样,再加上多元艺术节目的冲击,许多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表演因不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而急剧衰落。浦北鹩剧也遭遇了前途黯淡、后继无人的窘境。

    虽然现在浦北鹩剧在日常生活中依旧可以看到,但规模和受欢迎程度上跟以前比已经无法相提并论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仅仅浦北县六硍镇的鹩剧团就已经超过10 个了,现如今浦北县不超过8个。鹩剧团队的急剧减少不仅代表着浦北鹩剧事业的衰落,更表明一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离失传更近了一步。坚持到现在的鹩剧团真的是靠对鹩剧的热爱。每当节假日,一些村子就会筹钱请鹩剧团进村演出,这是鹩剧团的重要经济来源。村里有喜事,有庙会活动都会请鹩剧团去演出。六硍镇文化站组织一个鹩剧团代表六硍镇下乡演出,六硍镇文化站和浦北县文化馆给六硍镇鹩剧团“我的中国梦,戏曲进万家”分配演出任务。去年平睦镇鹩剧团除了演出25 场政府安排的任务外,还额外演出了大约60 场,2022年演出十几场左右。并且在近些年他们创作了《田义戒毒》《好运连连》等大批优秀作品。

    浦北鹩剧从古到今都没有曲谱,只有剧本,没有曲谱无非是因为大家都不会作曲。以往剧本内容为抒发“春祈秋报”之意,现如今多是关于十九大精神和中国梦等主题。剧本基本上都是鹩剧团有些文化的人创作。在采访六硍镇鹩剧团团长时他说:“现在我们依然缺经费、乐器、音响和演出服装。我们还急需人才,我们剧团最年轻的已经四十多岁了,如果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学,那么我们就可以颐养天年了。”政府对当地戏曲的支持才刚刚开始,需要做的事还很多,需要走的路还很长。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推动文化建设是每个人的义务,增强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来提高人民对民族的自豪感是每个人的责任。

    5.1 人才匮乏

    目前鹩剧演员普遍进入老年化阶段,虽然他们对鹩剧有着一段很深厚的感情,但是那些前辈终将会老去并退出鹩剧舞台。鹩剧演员的报酬较低,难以依靠唱鹩剧维持生活,很多演员离开剧团另求生计。现如今年轻人受到一些快餐文化观念的严重影响,他们对传统鹩剧的表演缺乏兴趣,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年轻人涉足这个戏曲领域,他们普遍认为年轻人学习传统鹩剧艺术没有很广阔的事业发展前景,缺乏终身学习戏曲的理念。还有鹩剧市场范围逐渐缩小,更弱化了其对当代年轻人的吸引力,这些无疑都是影响鹩剧传承和发展的因素。

    5.2 鹩剧观众缺失

    首先,受当今多元文化冲击,人们在艺术认同、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差异,也导致了鹩剧观众减少。虽然现在农村老年人比较喜欢听鹩剧,但大多数年轻人却比较喜欢看电影、追剧、听流行歌曲等,鹩剧已经很难吸引年轻观众了。其次,当代许多年轻人对于中国鹩剧自身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没有形成高度认同感,对于鹩剧文化的传承缺乏责任感,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鹩剧观众的大量流失。

    5.3 鹩剧演员表演水平普遍偏低

    鹩剧演出人员的年龄相对偏大且他们几乎都是声乐业余爱好者,之前没有经过任何专业方面的系统训练,演唱水平比较低。没有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声音缺乏穿透力和音乐表现力。舞台动作比较单调,只是简单的台步动作,缺乏欣赏性。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我国作为戏曲主要传承区域,振兴浦北鹩剧事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6.1 提高传承者的专业素养

    以往大家都是在茶余饭后围坐在一起即兴创作,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作词、作曲水平不高,戏曲所表达的思想浅显易懂,表现形式单调,表演者缺乏科学演唱方法。如果传承者学习系统的音乐理论,学习科学演唱方法和作品的表现方法,业余团队就会变成专业团队。“因此,当传承人在个人素养,即文化素质、艺术修养、审美能力等方面得到新的提升,并在个人阅历上增加对各门类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才有可能在其所传承的非遗文化发展上有新的发现和突破。”[6]

    6.2 编写传统戏曲教材

    让传统戏曲走进校园。目前有很多鹩剧剧本是没有文字记谱的,仅仅通过口传身授,久而久之这门技艺终将会失传,我们应当将传统戏曲纳入中小学课程,让传统戏曲走进中小学,让学生热爱地方戏曲。这不但可以培养那些对戏曲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情趣。高校开设戏曲课,让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戏曲,凭借自身专业优势极大地发挥传承和保护戏曲的作用。

    6.3 加大项目推广力度

    鹩剧团利用专业团队优势,编排出优秀剧目,丰富戏曲表现形式,积极参与社会戏曲比赛,加强对外宣传,力争浦北鹩剧走出家门,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6.4 改良鹩剧

    最后也是笔者最想建议的,当前国内戏曲受到冷落的现象也是普遍现象,现在不那么受欢迎并不是因为传统戏曲不优秀,而是表演形式和风格老套,依旧是百年前的表演风格。随着社会发展,年轻人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如果浦北鹩剧在原来单调说唱基础上再配上现代舞蹈,再配上表现力极丰富的钢琴、吉他、架子鼓等音乐元素,不但可以加强鹩剧的可听性还能加强可观性,从而可以更好地达到保护和传承鹩剧的目的。

    任何一门艺术衰亡的根本原因不是缺乏名家大师而是观众群体的逐渐消亡,任何一门艺术,只有展示才会有更多的可能。大家不能只是追求世界潮流,而忽略了鹩剧这门传统艺术,甚至觉得其“土”而嗤之以鼻。每个地方的特色戏曲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经历了岁月的打磨和历史的考验,体现了地区的文化内涵,对于推动文化建设、增强民族自信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我们不仅要发扬民族优秀传统艺术文化,更要让身边的朋友们加入传承与保护民族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行列。

    猜你喜欢剧团戏曲传统饭后“老传统”该改了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1年3期)2021-07-16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疯狂英语·新读写(2020年1期)2020-04-20老传统当传承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幼儿画刊(2018年10期)2018-10-27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幼儿画刊(2018年9期)2018-09-26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幼儿画刊(2018年7期)2018-07-24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戏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幼儿画刊(2017年12期)2018-01-03
    相关热词搜索: 浦北 传承 保护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