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现代“Pavilion”的展示倾向和特征*

    时间:2023-04-17 16:45:0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杨 岚 朴正主 郭晓阳

    (1.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郑州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重点试验室,郑州 450002;
    2.韩国圆光大学造型美术大学,全罗北道益山 54538;
    3.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

    现代建筑学不再满足于形式功能和传统美学的诉求,更强调时代特征的作用。过去,建筑是人类文明的载体,现在的建筑学还是事物与事物、事物与空间、事物属性与环境之间等的关系。这是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发展而来的复杂系统范式[1],它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世界观,即世界是事件的集合。因此,建筑不再是具有单一单纯功能的构筑物,而是复杂要素导致的结果,是体现科学、艺术、哲学等的行为事件。

    基于这一脉络下进行研究的对象是“Pavilion”。“Pavilion”在过去是具有宗教和政治象征性的建筑,但随着时代的推移,其意义变得多样、深化,难以界定,最近还出现了难以限制用途的多功能倾向。从这个角度看,与其他领域的建筑相比,“Pavilion”不再受传统建筑属性约束,正在向文化艺术空间转变。因此,研究试图通过对“Pavilion”概念的界定,预测近期出现的多样性和试验性建筑。

    1.1 定 义

    “Pavilion”作为名词,存在许多含义,如大型帐篷、亭子、展览馆等。但是人类公共事件所发生的建筑形式复杂多变,其意义、功能、形态从原始时代到现代已发生很大变化。由于时代特征不同,“Pavilion”从帐篷到古典的神庙、教堂,再至现代蜕变成带有文化艺术倾向的展馆、艺术装置等完全不同的概念。政治、技术革新、社会需求变化是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现代社会中,它是反映时代文化特征的外在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它的造型千奇百怪,不拘一格。要研究现代“Pavilion”的特点,首先从词典的定义来发掘。表1分别列举了语源词典、牛津词典、维基百科中提出的对“Pavilion”的定义和特征。

    表1 “Pavilion”的词典释义Table 1 The interpretation for “Pavilion”in dictionaries

    从上述《词典》的说明来看,“Pavilion”一个重要因素很可能会被忽略,即在多功能性、临时性、造型性的基础上,在提高早期建筑美观完成度的辅助性方面,呈现出一种样式化的趋势。早期的“Pavilion”为完成建筑审美性的附属体,被安排在建筑的末端,能够享受自然环境。这种空间布置与近代化前建筑空间的主要用途大相径庭,由此可以判断出它是随用途而变形的。综上可知,现代“Pavilion”可定义为,以造型、功能多变为主要表现形式,临时性、辅助性、趣味性为特征,新材料、尖端技术引进,可持续性为发展方向的架构空间。

    1.2 历史脉络

    根据德国的艺术历史记录,从远古时期的英国索尔兹伯里平原著名的“巨石阵”到古埃及时期,建筑史学家Schmal和Sturm在《“Pavilions”——临时的原型》[2]中记载,“Pavilion”在古埃及时期就已经出现,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公元前336—公元前323年)被用于军事行动。虽然没有准确的考证,据推测,它是占领式宗教建筑,用于军事前沿基地和统治支配的空间。远古时代,“Pavilion”与城市化和宗教兴起引起的文明相呼应,这种空间出现主要是以造型上的变化为重点,是被风格化的产物。

    古代“Pavilion”作为政治性的公共场所被使用,中世纪“Pavilion”的功能深受宗教影响,直到文艺复兴“人本主义”兴起后,才发生了转变。17世纪以后,欧洲大部分案例都是为了宴会或贵族们游戏而建造的风景概念空间。这时,法国的“Pavilion”最具代表性,反映了享乐文化花园式的建筑特性,同时出现了多样的异国风情[3]。同时期,亚洲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Pavilion”与场所环境、自然紧密结合,是“天人合一”的文人空间。由于“Pavilion”是发生在西方的语言,很难从东方的角度来判断它是否属于东方,但西方“Pavilion”概念的亭台或楼阁等同于“塔”或“寺院”的概念,见表2。就目前的研究来看,用西方的“Pavilion”概念来解释是合适的。

    表2 东、西方典型案例对比Table 2 Comparisons of typical cas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工业革命以后,社会主要势力从贵族变成资本家,为了展示国家和民族实力,“Pavilion”被用于宣传和展示新商品和成果。这种现象,是由展览概念的世博会建筑打造的,代表性的例子有大英博览会的水晶宫。当时使用的主要材料是预制玻璃,采用模块化组装方式。特殊的手推车进行,一天能修复108块玻璃。8个月时间,革命性地缩短了工期。这种变化与当时博览会文化即把观众视为消费对象的事实紧密相连,这种建筑用途的变化,与近年来建筑的多功能性和改变用途的现代建筑意义是一致的,“Pavilion”被解读为最先进的空间试验,见表3、图1和表4。

    表3 近代化以后“Pavilion”的用途和目的Table 3 The use and purpose of “Pavilion”after modernization

    图1 近代化前后代表性“Pavilion”时间轴Fig.1 The time axis of typical “Pavilion”before and after modernization

    表4 典型案例对比Table 4 Comparisons of typical cases

    1.3 用途和目的

    历史上最初的“Pavilion”是按永久性空间打造的,这种构建受成本和时间等各方面制约,不易实现。此后,逐渐向服务市民的公共空间寻找方向,开始强调不固定的临时性。从功能上看,很多空间都是以展示和宣传为基础,用户的知觉和使用经验被重点应用。从建筑要素看,现代“Pavilion”加速了媒体的发展。为了敦促用户参与,正在拟订以各种概念的材料和媒体为基础的办法。然而,“国家民族”宣传展示的功能依然存在,“Pavilion”仍然是政治、权力的象征,展示的功能相对更大。

    那么,“Pavilion”空间的展示功能得到加强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建筑目的、时代意义、功能可以看到:像世界博览会展馆这样的建筑大多是永久性的,现代“Pavilion”功能多变,并在短期内实现建筑移动、循环利用,临时空间的意义在加强。另外,它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解体”和“重生”,这是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Pavilion”空间已成为当代材质性、高技术最具试验性的建筑样式。它的作用是连接媒体、信息、内容作为中介者,实现空间多样。可以看出,时代性、象征性、可持续性是现代“Pavilion”主要特征。

    2.1 案例研究

    现代“Pavilion”的多样性已经发展到难以估量的程度,并正在继续衍生,这种倾向变得更加高技术化,见表5。数码媒体的介入和特殊材料学、工学、艺术经验等无方向性。这种脉络摆脱了过去外向型个性,引进动态、高等材料学、人工智能技术等。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Pavilion”在建筑样式上具有进步和试验的倾向,因此这种变化或许是理所当然的。

    表5 现代代表性“Pavilion”的特征Table 5 Characteristics of representative contemporary “Pavilions”

    对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 (“蛇形画廊”)夏季展馆系列(表6)的特点、媒介、功能、技术和适用方法的研究后发现[4],不同时期的的设计理念、技术特点和倾向是不同的。现代“Pavilion”很难定义种类,其特殊性超越了过去任何结构的传统概念,特别是参数模型、数字家庭化、影像、照明等媒体的介入,使参与空间的用户能够激发和反映空间的外形,由此显现出空间的生动感。这足以证明,“Pavilion”作为多功能空间,用途的多元化和难以预测的空间正在迅速进化[5-7]。如果将其分类,可以发现有几种形态,数字媒体即参数生成所导致形态的抽象性和为实现这些形态的结构化即组装的精密性正在加强。而且,随着新技术突破的形态局限,地面、墙壁、天花板的区分或空间的层次正在瓦解。特别是这种现象还导致了非线性结构,复杂形态流向畸形现象。建筑的特异性,即赋予必须超越传统空间概念的建筑师无依无靠的责任感,这大概是试验性的、前卫形态的触发,从而造成结构形态的现象。

    表6 “蛇形画廊”系列特征及建造方法Table 6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s

    续表6

    续表6

    通过对比可知:现代代表性的“Pavilion”在购物、休息、景观、场地性等方面功能和用途越来越多,与传统需求的空间相比,其新功能逐渐被发现。综上可知,“Pavilion”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技术平台下的应用。新型材料、物声、媒体互动等在技术支持下创造出丰富的空间体验和功能上更多的可能性。

    2)当代大众文化的变异。过去的“Pavilion”大多是建筑领域范畴的作品,随着经济、新媒体信息的发展,大众需求更加多样化,当代“Pavilion”适应了当代社会特征,更像是大众文化变种后的产物。这种变异呈无方向性趋势,“Pavilion”逐渐变成展出的艺术品、创意发明、环境调节工具等象征人类难以企及的梦想。

    3)可持续性。以自然环境保护为出发点,设计逐渐以对环境的关照和呼应为出发点设计,自我循环、成长、进化。

    4)社会伦理性。现代“Pavilion”更以架构形态的特殊试验性、艺术多样性为中心的趋势发展,但场所精神性、社会伦理性同时被强化了。

    2.2 作为媒体的“Pavilion”

    作为媒体,“Pavilion”存在隐喻作用。从建筑材料、技术、艺术等三个方面看,过去的“Pavilion”是传统的建筑,那个时代的代表性材料主要有石材、木材、玻璃等。随着技术进步,数字媒体、三维打印技术等参与下,“Pavilion”的互动设计、互联网信息传播等要素被加强,人们可以在虚拟空间和物理空间的转换中得到全身心的体验和满足。“Pavilion”综合性艺术体验设计使其站在了文化艺术空间的风口浪尖。

    目前,人类的科技已经达到了制造超速飞行器的能力,现阶段人类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宇宙的银河系,通过对其他银河系的新发现,弥补人类科技的矛盾和不足。如果人类继续在地球之外找不到生物,那么人类的文明就会结束,文明的孤立效应将给人类的发展带来无形的局限,在这个极限到来的时刻,也意味着人类的文明的退步。因此,新的材料和生物学等将成为未来“Pavilion”关注的方向,以及机器人技术、建筑信息建模技术等方面的专业发展,将使建筑设计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见图2。

    图2 未来“Pavilion”倾向和要素Fig.2 Trends and elements of “Pavilion”in the future

    3.1 数字媒体的活用

    数字艺术给设计带来的最大效果就是“艺术体验”,见表7。伟大的艺术作品同时交流感受、情感、心理和精神四个方面。过去,“Pavilion”关注视觉、听觉、触觉等物理感觉体验,但未来将构建人类精神的关系。艺术家通过哲学思维看作品,在传统建筑中增加虚拟的互动世界,展示这些艺术。这种控制机器程序的数字技术,能体现以前无法实现的艺术体验,数字技术使“真实”与“人为”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软件开发、三维图像等技术,全息激光投影等先进技术将创造更多的设计[8]。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复杂的设计要求更加精密和困难的技术,精密的数字加工、工艺使结构化形态停留在想象中的空间更加实体化。在这里通过互动虚拟技术、高度材质性,可以更直接地表现空间的感情和信息,进一步贴近空间情绪的设计。

    表7 数字媒体的特征Table 7 Features of digital media

    3.2 生物学模仿和适用性研究

    生物工程存在于设计、生物学和计算机的交叉点。建筑领域采用由生物学启发的过程定义和开发的数字设计技术。自然界是最大的试验室,“自然已经解决了人类想要解决的问题。动物和植物都是完美的工程师,大自然已经成功地、持续地为地球找到了最需要的有利东西。”未来的“Pavilion”将最大限度地借鉴自然界所有生命带来的体验,遵守生态平衡规律,实现自身循环。

    3.2.1自然模仿

    日本设计师石上纯也为使建筑摆脱重力、形式、结构等传统而付出巨大努力。在他的代表作中(表8),建筑、家具、产品成为景观的一部分,自由、隐蔽、包容。他认为,“有些东西不是人所能造出来的,灌木、乔木、砂砾、石头等,都是世界上只有原物可供选择陈列的。[9]”由此,他的设计与传统建筑相比更加透明,空间与景观的分界线更加模糊。

    3.2.2移动

    “移动”方式实现了对自然界事物制造方式的模仿。在“动力学建筑”[10]中介绍了动力学框架的趋势,这可能是一个智能建筑、空间和对象可以获得与用户行为有关的信息,可以预测未来用户行为模式。这在可移动的环境中具有形象、功能、安全性、灵活性、能源利用率、可靠性、用户亲近性和生命周期等方面的优势[11]。荷兰物理学家詹森设计了有翅膀的“Strandbeests”,通过风的作用以及物理学与自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自身转移[12](表8)。

    表8 生物学媒介特征Table 8 Features of media integration

    3.2.3人工智能

    根据Stephens和Prescott的预测,建筑将在不远的未来模仿与环境调节有关的自然特征。这项技术将使未来的“建筑模仿自然界复杂的能源管理系统,建筑根据温度、风、日常工作和湿度条件改变其包围结构和通风系统成为可能”[13]。生命探索技术与软件的发展可以使机器人变小,变智能。物理的机器人部件越小,就能借助未来纳米技术和生物纳米技术构建更多的系统[10](表8)。此外,未来的设计师必须设计这些智能设备的移动和连接方法,几何形态和集成的人工智能。生物工程和生物工程系统是未来建筑机器人的主要概念,是机器人进化的过渡阶段,它将展示从机械范例向生物学范例的转变[10]。

    3.2.4新材料和工艺的引进

    材料和工艺在仿生过程中体现。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研究绿色化学方法,试图模仿生物生态和亲近的生产方式。吃叶子的蛾子幼虫通过放养而形成的网在叶子间延伸,这成为开发大型斯普利特纤维结构的核心原理。利用纤维本身的轻质特征,可以实现建筑的大型拼接结构,多层纤维安装工艺可以制造复杂的三维几何图形(表8)。如上所述,对生物生理现象的研究尚存在于蜘蛛网,猫头鹰和羽毛等生物中。

    由此可知,生物工程的第一阶段是模仿自然形式,第二阶段是模仿自然过程或自然界事物的制造方式,第三阶段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模仿使建筑更轻巧,更自由,更透明,“移动”实现对自然过程模仿,使建筑更具动感,更自主。“人工智能”实现对自然界能源管理系统的仿效,将扩大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构建的系统,机器人将带来从人工智能向集体智能系统技术发展。

    综上可知,当代“Pavilion”在跨领域合作,材料、物理极限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并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多领域和新理念参与下,传统的六面体空间正在逐渐瓦解,柱体、楼板、屋顶等建筑要素受高科技的影响被解体重构,生态规律、自然要素是设计的主要出发点,实现了以往不可能的架构模型形态。当代“Pavilion”已成为尖端科技、自然活力、权力欲望的试验场,并为未来的设计提供发展动向。可以推断,认知与象征,技术与情感等,依旧是“Pavilion”未来反思的课题,可持续性、环保性将是其最为关注的重点。

    事件产生的建筑——“Pavilion”,属于技术、艺术、哲学等学术领域的探索范围,并且活跃在各种学科领域。“Pavilion”通过新功能实现了场地的关系拓展,丰富了空间设计的经验。新形式的新型材料带来了技术的进步,丰富了“Pavilion”空间艺术体验,它是社会复杂因素作用的产物,它在改变传统建筑模式的同时,也在改变建筑学术领域的意识形态。

    从研究看,“Pavilion”在建筑领域具有前卫倾向,而且可以将其视为那个时代主要势力的表露物。过去宗教、政治、宣传性的少数支配阶层空间逐渐转变为大众空间,并呈现没有方向性的抽象形态流动状态。“Pavilion”的变化或许可以解释成非常规的变种。研究发现很难再把其视为建筑从属概念。实现这一目标的主体也是多种多样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确实有很多专家介入其中,人类或许正在通过“Pavilion”试验未来的空间。但可以肯定的是:“Pavilion”具有公共特性,或许是表露时代所承载的渴望和欲望的一种表达手段,虽然它仍被用作宣传载体,但这种竞争反而敦促多样性和进化。空间和人类的关系原本是建筑概念,但局限于人类所属或作为旁观者的外向型观点,具有孤立的意义,“Pavilion”就脱离了这个概念。

    此外,“Pavilion”也有社会的担忧,因为大多是小型临时性建筑,所以包括了理论造成的维护和管理,以及因用途转换而废弃等可持续性的课题。问题焦点在以下两点:第一,Pavilion如果是半永久、临时性的架构,要么会作为永久性设施保存下来,功能如何实现资本价值最大化,后期维护运营如何实现。第二,“Pavilion”如何在建设之初考虑垃圾利用、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自身循环。在实现完空间价值,解体以后如何转换,再次作为新的临时、半永久架构实现再次的循环,为环境和社会做出贡献。这是研究今后要解决的问题,对此应该同时进行研究。

    猜你喜欢空间建筑《北方建筑》征稿简则北方建筑(2021年6期)2021-12-31创享空间动漫界·幼教365(大班)(2021年1期)2021-04-06空间是什么?大科技·百科新说(2021年1期)2021-03-29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创享空间动漫界·幼教365(中班)(2020年8期)2020-06-29建筑的“芯”现代装饰(2020年6期)2020-06-22山居中的石建筑现代装饰(2020年4期)2020-05-20创享空间动漫界·幼教365(中班)(2019年5期)2019-06-10听,建筑在诉说福建农业科技(2016年10期)2016-03-07独特而伟大的建筑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5年6期)2015-11-24
    相关热词搜索: 倾向 特征 展示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