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百年发展历程与现实思考

    时间:2023-04-09 18:30: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范凡敏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鲜明指出,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并将“坚持人民至上”总结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的发展历程证明,党之所以能够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中不断取得胜利,最大的底气来自于中国人民,最磅礴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文中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始终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共产党群众观。

    国内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群众观这个主题开展了多元化的研究,指出中国共产党群众观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3],要把握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核心要义[4]。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立足回顾百年党史,从重大人物、重要会议、重大事件等领域对中国共产党群众观进行考察,从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来观照,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维度进行探究并进行现实思考。

    (一)坚持群众观点、善做群众工作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共产党宣言》庄严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5]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观点,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初就认识到组织和发动群众的重要意义。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的纲领明确指出: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这个论断表明早期的共产党人就有了把群众组织起来的朴素思想。一年后的中共二大提出到群众中去,组建一个大的“群众党”。这次会议对“群众党”的论述是极富远见的,按照党的二大要求,群众工作逐渐从理论认识走到了实际中去,各地党组织率先在工人阶级中开展教育、引导和鼓动,很好地调动了广大工人的民主意识和进步要求。在党的组织领导下,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群众性运动先后爆发,轰动全国,壮大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影响。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培育出了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的优良传统,对党和群众的关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一时期,面临着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极限施压,党和红军处于极为艰苦困难的境遇,“依靠谁”才能生存下去成为了突出的问题。1929年9月,周恩来同志在《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到了“群众路线”,信中说红军的基本任务就是为了发动群众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等。同年12月古田会议形成决议指出:“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6]这一表述体现了党在发动群众过程中发展自身力量的思想。1930年,毛泽东同志在《调查工作》中强调人民群众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实践的主体,要在深入群众实践和调查研究基础上作出决策。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观点,也被普遍认为是毛泽东群众观的真正开始。这一时期党领导下的打土豪、分田地在各个根据地逐渐开展起来,原本无地失地的农民翻身成了土地的主人,这维护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使群众真心拥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纷纷踊跃参军支前、积极捐粮捐款,一定程度上补充了革命的有生力量。党的群众工作也从最初的立足军事斗争,逐步拓展到党的经济工作、工会工作、白区工作等各个方面中去,群众工作涉及更多的普通百姓,也做到了更多人的心坎上。正是开展群众工作让党找到了“为了谁”“依靠谁”等问题的答案,党和群众的关系越走越亲,党对群众的认识更趋成熟,这种认识指引着革命斗争和根据地建设蓬勃发展,为革命实践提供了更好的力量。

    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主体地位,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准确洞察人民群众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形成了一套关乎群众的科学理论,即毛泽东群众观,集中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致信张闻天时第一次提到了“为人民服务”的概念,五年后毛泽东同志发表《为人民服务》演讲时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此写在了鲜红的旗帜上,铭刻在每个党员的心头。1943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全面阐述了党员干部基本的领导方式和方法,鲜明地指出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其中之一即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党在革命实践中创造性地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总结成为践行群众观点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这是党结合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贯彻和运用。群众工作方法在实践中的贯彻执行,使人民群众认识到了自身的力量,革命热情进一步高涨,对进行全民族的持久作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上说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7]他在这次会议上提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论断,这是对一个历史时期的深刻总结,标志着毛泽东群众观的最终确立。

    (二)党的群众观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展现出新的历史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一个历史时期里,整顿不良作风、密切党群关系成为了党内历次群众性运动的必要内容。面对国内各项事业处于起步的阶段,一些地方的党员干部认为革命胜利便大功告成,脱离群众的行为和以功臣自居的骄傲自满情绪逐渐滋生,产生了极为不好的影响。为此党中央先后组织开展了整风运动、“三反”运动和“五反”运动,巩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党员干部面貌焕然一新,党群、干群关系更为紧密,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得到了很好地贯彻落实,集中体现在服务于国家建设各项中心任务,群众观点也根植于党员干部心底。

    《决议》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群众工作成为了党的看家本领。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始终恪守群众观点,坚持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开创性地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增强了农民的自主权,大大调动了他们开展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980年,他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8]在新的历史时期,他十分重视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到改革开放的各个领域,1992 年在南方考察时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指出凡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措施都可以而且应该采用。这个时期国家发展日新月异,邓小平同志根据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群众观进行了系统地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索。

    新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把群众观点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上。他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核心内容的群众观。他鲜明指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深刻指出:“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9]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能够清醒看到在制定政策、开展工作中要注重考虑和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主体内容的群众观。胡锦涛同志提出:“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10]他在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实践的过程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群众利益的实现建立在更为直接和现实的基础上,体现了党在人民群众地位认识上的升华。

    (一)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功是习近平群众观的集中体现

    1989年,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提倡干部要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对群众工作的科学认识和独到思考源于地方工作的积淀,更在于与人民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之中。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他就注重密切联系群众,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群众,先后倡导开展了“四下基层”和“四个万家”,身体力行地与群众交朋友,真心实意地为群众送温暖、办实事。他曾经与平潭县贫困失学儿童结对子,此后十二年一直给予资助,圆了学生的“读书梦”;
    他三访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连家船民”,从此改变了群众自古以来就是“海上漂”的命运;
    2000年,更是来到福州苍霞棚屋区,走入居民家中嘘寒问暖,积极推动棚屋区改造工程。这些举动暖人心,解民忧,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凝聚了改革发展合力。

    《决议》提出,党中央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习近平在福建》一书提到,习近平同志在担任福建省长期间,曾要求省政府机关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时时刻刻关注那些关系到人民群众冷暖安危的事情,他强调人民利益高于天、重于天,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为人民群众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在所不惜。福建人民亲切地称他为“百姓省长”。

    《决议》指出,坚持人民至上。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等进行了一系列深入论述,形成了习近平群众观。习近平群众观是习总书记对群众史观的新探索,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中国发展的新高度。2013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鲜明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这个重要论断。在党中央的精心组织领导下,近年来全党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一以贯之贯穿其中。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注重以上率下、率先垂范,做好“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功。他精心确定历次教育活动联系点,他的足迹遍布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在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入河北省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县,看望困难农户,与干部群众促膝长谈并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2014年,他深入河南省兰考县,了解黄河滩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叮嘱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贫困群众,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早日脱贫致富。只有密切联系群众,党员干部才能真正体察民情,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带头要求中央委员会特别是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带头深入群众,这对各级地方干部深入群众中去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这种为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和科学做法深深影响和教育了全国广大党员干部,为民办实事、解难事成为了历次教育活动不变的重要实践内容。

    (二)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习近平群众观的核心内容

    在治国理政全过程中注重坚持和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习近平群众观的突出表现。《决议》指出,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构建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国家内开展的一切活动都要遵循人民的意愿、体现群众心声、反映人民意志,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加以保障和体现。十九届四中全会研究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大问题,确保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这是习近平群众观的重要体现,更是发挥我国国家治理优势的必然要求。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网上意见征求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更好发挥互联网在倾听人民呼声、汇聚人民智慧方面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在我国五年规划编制史上尚属首次,此次网上意见征求活动累计收到网民建言101.8万多条,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和爱护,使“十四五”规划充分维护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较好地反映了群众意愿,为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习近平群众观在保障人民享有的各项权利上有了新突破。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利益就是为人民谋利益,这是党的最高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注重人民群众在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突出困难和重点关切,研究相关政策并抓紧落到实处,通过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充分释放民生福利,让改革成果真正惠及人民;
    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群众观,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在国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生存权、生命健康权和发展权等基本权利得到了更好地保障;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的当下,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全体人民免费接种新冠肺炎疫苗的国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人民群众的健康得到了充分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突出位置,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脱贫攻坚。《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十二万八千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上下同欲者胜,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证明了为了群众过上好日子,再苦再难共产党人也会坚持,再难啃的硬骨头也要啃下来,人民群众成为脱贫攻坚战的主人翁,群众利益得到了充分实现和进一步保障,习近平群众观更是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深化。习近平群众观在新时代保障人民享有各项权利的过程中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这将指引我们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一)厚植群众观点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先决条件

    《决议》第七部分提出,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行为是观念的外化。要让广大党员干部在了解党的百年群众观点发展历程中,真正做到思想尊重群众,情感认同群众,心里装着群众。只有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把群众工作和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纳入日常重大议事日程,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爱戴和拥护。要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努力克服“官本位”思想,在行使公权的各个环节上都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和主张。

    做到深入群众,就必须要深入了解群众需求。体察民情是深入群众的第一步,广大党员干部要走出机关,走出会场,扑下身子,深入群众中去做调查研究。只有重视体察民情,深入群众,才能了解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才能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更好地推动工作。与此同时,不仅要“身”入群众,更要“心”入群众。只有真心实意人民群众交流交心,把群众之事当作家事家业,才能形成“鱼水深情”,建立起良好的干群关系。进入信息化时代,在网络上发声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意见表达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实现网上群众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二)全面践行群众路线是推动实际工作的重要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这次党史学习教育要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11]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突破口,走深走实群众路线,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各地党政机关广大领导干部把挂钩帮扶基层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为群众办了不少好事实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切实的帮助,各地高等院校也纷纷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这些具体举措都是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创造出的好经验,应当加以总结并推广。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2022年5月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今年3月以来全国上下勠力同心、并肩作战,我们经受住了武汉保卫战以来最为严峻的防控考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各地实际工作过程中,要认真践行群众路线,全力做好群众生活保障工作,做到一切为了群众。同时还要一切依靠群众,注重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团结和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众志成城,为疫情防控多做贡献。

    还要注重舆论走向,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三)健全评价检验群众工作机制是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保障

    “党员、干部初心变没变、使命记得牢不牢,要由群众来评价,由实践来检验。”[12]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检验机制,是践行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的关键环节。在完善健全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在评价标准上要建构起科学全面、客观高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要注重服务群众,又要兼顾发展与公平的关系。另一方面,在评价的对象和主体上要突出多方面评价,既要注意考察对党员和领导干部的个人评价,更要注重多元主体的评价,将人民群众的评价特别是服务对象的评价引入评价体系之中,注重网络和社会舆论的评价和参与。此外还可以对公职人员定期开展有关培训,通过多种手段不断提升各级党员干部正确处理党群关系和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素质。检验政策成效的不是金杯银杯,而是人民群众的口碑,在开展群众工作中,要健全评价检验群众工作的体制机制,努力使群众的满意度成为评价工作成效的重要尺度,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四)注重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是筑牢群众工作的必然之举

    《决议》指出,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在新的历史阶段,在与群众打交道,开展群众工作的过程中,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形式主义和各种不正之风的土壤就可能滋生和蔓延。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风险考验增大的背景下,党和政府加强自身建设更为重要,接受民主监督更应成为常态。同时更应耳听八方,广开言路,通过不同渠道听取人民群众对国计民生、社会建设等大事小情的意见和建议,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于正常社会生活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是筑牢群众工作的应有之意也是必然之举。

    中国共产党已经过百年恢弘历史,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群众观,这为党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应该回顾、继承并弘扬做好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观照现实,更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

    猜你喜欢群众观点群众工作多让群众咧嘴笑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杂文月刊(选刊版)(2018年9期)2018-05-14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不工作,爽飞了?桃之夭夭B(2017年8期)2017-10-25中国共产党五代领导人价值观的哲学意蕴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6年4期)2016-03-15选工作学苑创造·A版(2014年7期)2014-11-15现代语录当代贵州(2013年36期)2013-08-15牢记群众观点 坚持群众路线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8期)2011-04-27“小圈子”“群众观点”和“正当友谊”中国青年(1952年6期)1952-08-16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共产党 发展历程 群众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