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厦门菽庄花园的“园隐”思想与造园表现特征

    时间:2023-04-09 18:25: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肖安鹏,胡赛强

    (福建工程学院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8)

    文人园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酝酿与铺垫,至隋唐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以来逐渐兴起,大量的文人涌入官僚阶层,如韩愈、白居易、柳宗元、元稹等人,他们既拥有文人济世安民的理想抱负,又心怀自由浪漫、崇尚自然雅趣的生活追求。文人官僚在职权和经济实力范围内修建私家园林或整治自然风景以寄托心灵慰藉,还可借以摆脱政治上的无力与憔悴,典型园林有浣花溪草堂、辋川别业、庐山草堂以及一批明清时期的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等。文人园林“是在士流园林中侧重于以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性情、表现隐逸思想的园林”[1],基于复杂的社会环境,文人官僚们多在园林中寄托其“园隐”思想,“隐逸思想植根于文人园林中,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精神诉求和必不可少的取景意向”[2]。

    菽庄花园有“海上文人园林”之称,是近代爱国华侨林尔嘉先生的私家园林,是闽台地区重要的风景园林遗产,现为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的构成要素之一。园主人林尔嘉有《林菽庄先生诗稿》《顽石山房笔记》等文学作品留世,其创办的文学社团“菽庄吟社”多次面向全国征稿,并出版《菽庄丛刻》《菽庄小兰亭征文录》《菽庄诗稿》等文学刊物。作为“文人园林”,菽庄花园由林尔嘉先生亲自设计营造,包含着园主人的精神寄托和文人心态,在造园思想上表达了园主人的审美特征和价值观念。

    近年来关于菽庄花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构园手法[3]、园事活动[4]、美学鉴赏[5-6]等,菽庄花园的造园背景和营造特色[7]、林氏家族的族谱脉络与社会贡献[8]、菽庄花园古今特征和遗产价值[9]等也引起学者高度关注,但是关于园主人造园思想的研究并不多见,特别是关于菽庄花园“园隐”思想的研究目前尚无系统梳理。菽庄花园是对中国传统文人园林的继承与发展,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是中国园林艺术智慧的结晶,对其造园思想进行探索与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挖掘园林的人文内涵、促进园林旅游开发和创造宜居环境。

    (一)文人园林与“园隐”思想

    文人园林是指园林主人作为文人使园林成为其寄托理想、表达隐逸思想的场所,在营造过程中反映文人心态。“园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表现为古代知识分子在行为上遁迹山林或隐居避世以追求人格独立、内心平和的一种处世哲学。[10]但在文人园林中完全的“退隐”已很难见到,明代文学家李贽在《隐者说》中辩论了“身隐”与“心隐”的关系,前者为身在隐居而心向往出世辅政,后者为身在朝堂而隐居山林是心之所向。因此“隐”的本质与当事人的实际心境有密切关系,文人园林中的“园隐”思想也因园主人的个人处境而有所差异。如“寄畅园”园主秦耀,在明万历十九年(1591)被人诬陷罢官,隐居故里,休憩园林,寄托独善其身的志趣,此乃明哲保身之举,身隐而心不隐渴望东山再起;
    明代文人袁宏道身在朝廷心在田野,时隐时不隐,遵从内心想法,潇洒自然。正因如此,文人园林尽显园主的文化底蕴和处世之道,成为园主内心想法的外在表达,以具有文人趣味、寄托文人理想、表达隐逸思想等特点而著称。

    “园隐”思想作为文人园林突出的特征之一,表现为园林不仅是园主生活起居的住所,还是其精神家园,是出仕和退隐的调节场所。即使“隐”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文人园林因“壶中天地”的私密特点均能有效帮助文人来寄托情感、表达志趣。明清江南园林中有许多表达园主“园隐”思想的宅园,如“网师园”又名“渔隐”,拙政园又称“归田园居”,退思园取名“退思”,沧浪亭园名取自“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之意等。此外,文人园林中常见的叠石理水的营造技法,与园主追寻隐逸的自然环境相契合。通过人为的搭建,创造出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园林意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园主人容易抒发文人情怀,以此达到“山水有清音”的境界。可见文人园林是“园隐”思想的优良载体,文人借园林偏居一隅,通过自然环境的熏陶实现身心的愉悦,以此来坚守内心的节操和品格。

    (二)文人园林“园隐”思想表现特征

    文人园林中的“园隐”思想具体体现在园林选址、布局、景题、风格营造等方面,其表现特征与文人园林的营造形式有密切关联。

    一是园林选址大多强调山水佳处。古代文人隐士面对人生的失意大都选择位置偏远、山水佳处作为隐居之地,其隐居环境具备文人园林雏形。从商朝著名隐士伯夷和叔齐隐于首阳山的原始山林,到魏晋时期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田园环境,到东汉严子陵隐居垂钓的富春江,他们大都选择远离人群、贴近自然山水的隐居环境。一方面优美的山水环境可以疗愈他们因社会动荡、郁郁不得志导致的身心创伤,另一方面他们寄情山水、归隐田园、隐逸遁世,在山水中修身养性、自娱自乐以保持人格独立并实现自我完善。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唐宋时期,文人在风水佳处造园并享受园居生活,如唐代王维在蓝田建造辋川山庄、白居易在庐山建庐山草堂等。

    二是园林布局上在城市宅园中多模仿自然山水和田园环境。唐宋以来,尤其是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生活在城市的文人、富商和弃官归隐的仕宦阶级在城市住宅或庭院内开池叠山、栽种花木,模仿自然山水和田园环境来营造私家园林,从而获得“不出城市而共获山林之性”的理想境界,如此既可以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又可以在园林中亲近自然、享受自然之乐。建设在城市中的文人园林,更是将蕴含其中的隐逸思想与周边喧嚣的城市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有“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的留园、沧浪亭、退思园等,兴建于烟雨繁华的苏州城内,闹中取静,营造了一方不可多得的隐居之地。

    三是园林题名赋予景物“文人化”特征,寄托个性自由的精神需求。景物被赋予“文人化”色彩和“隐逸”趣味,通过景物组景和景题等营造清新淡雅的环境氛围和园林风格,表达文人“园隐”情怀以及追求个性自由、自我完善的理想信念。明代文人、画家兼造园家文震亨在其著作《长物志》中说:“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在造园者眼中作为构园要素的“水石”不再是普通的物质要素,其营造的环境氛围使人联想到古代先贤的隐居环境和安于平和的心境。白居易《太湖石记》有云:“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视缕簇缩,尽在其中。”白居易认为太湖石具有美学形象和艺术价值,可以激发人们的联想。同时,园主将自身的理想信念外化于形,以景题的形式寄托个人心志,也有助于激发游玩者类似的情感联想,如位于上海嘉定的“池上草堂”,取自白居易的《池上篇》和《草堂篇》,寄托作者的退隐息躬之意,以此题名,园主的避世隐居之意不言而喻。

    综上,“崇尚自然风貌和精神的自由解放”[11]是中国文人园林中“园隐”思想的共同特征。文人大量参与园林营造活动,并在有限的宅园空间内抒发自身的理想信念,精神世界得到满足的同时还捍卫了自身的品性与底线,达到心灵的平衡与慰藉。陈鹤岁在《字里乾坤说园林》中指出:“他们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游离于权势之外,逍遥于市井之中。”[12]文人园林为造园者抒发胸臆、表达志节情怀提供了新的途径。菽庄花园作为文人园林,在继承以上“园隐”思想表现特征的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园林风格和造园思想。

    (一)忧国忧民的园隐背景

    林尔嘉(1875—1951),字菽庄,晚年自号百忍老人,台湾板桥人。林氏家族作为当时台湾首富,在板桥地区建有大型宅园——板桥花园。林尔嘉因家境殷实,从6岁起在台湾接受良好的教育,英敏秀出,爱好围棋、古典诗词等,有着传统文人的高雅志趣。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占据台湾,时年仅20岁的林尔嘉随父林维源举家内渡,先回到祖籍福建龙溪,后定居厦门鼓浪屿。为实现实业救国、济世安民的的理想,他先后受命任厦门保商局总办兼厦门商务总会总理(1904—1907)、厦门市政会长(1915),并连任鼓浪屿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会华人董事14年。但他“官瘾淡薄”“乐善好施”,1913年因时局动乱、思念故园台湾,生隐退之心,在鼓浪屿港仔后海滨建私家园林——菽庄花园。

    《板桥林本源家传》中《龚太夫人云环传略》记载:“民国成立,侍郎(林尔嘉)退隐鼓浪屿,筑菽庄花园为栖所”[13]115。1921年,闽侯籍文人吴曾祺在《林菽庄先生暨德配云环龚夫人结婚三十周年帐词》序言中写道:“政变以后(1911年辛亥革命),先生(林尔嘉)即蜷伏不出……暇则与夫人亲至园中相与焚香煮茗,评花量竹,视世俗之纷纷扰扰,漠然无所动。”[14]247。林尔嘉经常在园内和诗友唱和,从诗文中可窥其园林建成前后的心境。1913年,菽庄花园落成庆典,林尔嘉在《菽庄园记》中写道:“余家台北故居,曰板桥别墅……东望故园,辄萦梦寐……手自经营,重九落成,名曰菽庄……。”[15]451920年,他作《菽庄咏菊八首》:“屿隐徜徉八载过,只谈风月补蹉跎。一杯柳酌篱边酒,千顷难平槛外波。我辈疏慵非避世,此间安乐且称窝。”[14]28诗中“东望故园”“屿隐”“难平”体现了园主因甲午战败、故园台湾被割、隐退大陆、感怀家国破碎的愁思。林尔嘉建造菽庄花园反映出“在当时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林尔嘉试图通过园林在入世和出世之间找到生活的平衡点”[9]12,颇具古代文人的“园隐”思想特征,也表现出隐逸内涵宽泛、“园隐”方式多样的特点。

    (二)山海相隔的园林选址

    菽庄花园建成前,林尔嘉原本还有一处家族住宅,即位于鼓浪屿东南面鹿礁路的林氏府,距离菽庄花园800 m。地处建筑密集的“闹市”,住宅内也有花园,但林尔嘉还在别处建园,这与他向往清静自然、隐逸的园居生活有关。菽庄花园建成之前,家族人员都住在林氏府,家眷较多,个人活动空间有限,难免拥挤和嘈杂,所以他另觅独立安静的环境另起园林,“远离日常生活的地方,将花园与宅邸分离,作为自娱自乐与交友聚会的地方”[16]。

    菽庄花园选址于鼓浪屿西南面海岸,背倚日光岩,面向大海,周围有日光岩、港仔后海滩、英雄山、南太武山等著名景点。山海隔离,空间相对独立僻静,山水环境优美,犹如世外桃源,并且视野开阔,在园内可遥望台湾和祖籍地龙海市南太武山。菽庄花园“与鹭江只一水之隔,而风景清绝,倏然世外”[14]247,具有背山面海、半围合、内向聚合的空间特点,与传统文人选址在山水绝佳处的隐居环境或与文人园林选择围合封闭的山水环境特征极为相似,“暗合园主的归隐心理……以逃避城市人群的喧嚣和世俗的烦恼”[5]。

    (三)藏海补山的园林布局

    古代文人园林通过模山范水、移山缩水,试图将自然环境和典型景物移植到园林之内,贴近自然,营造一种清静幽雅的环境,以修身养性、寄托性情。菽庄花园的整体布局可大致分为藏海园和补山园两部分。林尔嘉次子在《先考菽庄诗稿发刊前言》中写道:“擅亭台林木之胜,位置适本天然:支桥藏海,垒石补山。”[17]15园主人在有限的面积内通过建山疏水营造自然雅致的山水环境,将广袤的大海藏进园内,垒石塑山形成补山之景,“主要是以园藏海、以园饰海、以海拓园、以石补山、以洞藏天”[8]64,这与传统文人园林中借自然清雅的山水环境表达“园隐”思想的表现特征相符合。

    首先,藏海园沿西南侧海岸展开,花园入口处为眉寿堂,是园主接待宾客的地方,再往南是谈瀛轩,东南方向为壬秋阁,可在此处看山观海;
    壬秋阁对面的是真率亭,中间隔着园内海水,在此往南部海面眺望,依次设置“枕流石”“四十四桥”“渡月亭”“千波亭”“招凉亭”等。藏海园内视野开阔,风景绮丽,“缩海为园,戛戛造成一胜地”[17]15。其次,补山园位于花园北部,是林尔嘉居住生活的地方,最北端为顽石山房,是园主书房,书房南面为叠石而成的假山,名曰十二洞天,十二洞天西侧有两座邻水建筑——听潮楼和小兰亭,园主和好友经常在此吟诗作赋、观海听潮;
    十二洞天对面为亦爱吾庐,是园主居住的地方。此外还有小板桥、熙春亭、茅亭、扇亭(伞亭)以及17处石刻景观穿插其中,这些使菽庄花园“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成为林尔嘉追寻“园隐”思想的理想之地。

    (四)标识意蕴的景观题名

    景观题名包括园林景点的命名、题刻、楹联等,它直接反映园主人审美意趣,是园林设计的“说明书”,更是出于立意布局的需要[18],具有点题之作用。菽庄花园中各景点的命名均出自林尔嘉本人或其诗友之手,大都源于古代文人雅士的诗词或隐逸典故,蕴含“园隐”思想。如“壬秋阁”取自北宋文人苏轼《前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与客泛舟游于赤壁”的怀古之思,“真率亭”取自宋代梅尧臣《哭尹子渐》“阮籍本真率,感慨寿不长”一句,“枕流石”取于西晋隐士孙楚“漱石枕流”的典故,“观钓台”取自东汉隐士严子陵隐居富春江垂钓的典故,“亦爱吾庐”取自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这些景名反映出园主人向往安逸归隐、自然平和、安雅清闲的生活志趣。

    菽庄花园内也拥有大量文人楹联,林尔嘉先生虽然渴望“园隐”,却并非离群索居,而是与志同道合的人“同声相应”,效仿“商山四皓”“竹林七贤”,使得菽庄花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大多题联是在景点落成时林尔嘉好友所题,反映出文人园林寄托园主精神需求的特色,既是对组景的赞美,又是对园主个人品性的褒奖。如眉寿堂建成时(1914),闽侯刘冠雄题楹联“室外桃源君小隐,袖中东海我来游”;
    谈瀛轩建成时(1919),胡惟贤题楹联“纵有文章惊海内,匪将门阀傲江边”。这些景观题名,使菽庄花园富有诗画美感,体现出传统文人园林中寄托个性自由的“园隐”思想特征,进一步使园林文人化。

    (五)自然隐逸的园林风格

    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其著作《园冶》中写道:“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这里的“主人”和“能主之人”是指园林设计师,大意是说造园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园林设计者,其次才是工匠。据1913年林尔嘉在《菽庄园记》中记载“因其地辟为小园,手自经营”[15]45,还有王国璠编撰的《龚太夫人云环传略》所载“筑菽庄花园为栖所……未几,庄中建设次第完成,举凡一石一阶,一花一木,皆夫人(龚云环)所刻意经营”[13]115。上述表明,菽庄花园的设计出自林尔嘉及夫人龚云环之手。林尔嘉出自富商之家,从小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其夫人龚云环(1874—1926)也出自书香门第,为同治癸亥(1863)科进士、翰林院编修龚显曾之四女,《板桥林本源家传》载其“德容天授,慈孝性成,喜文翰”[13]116。

    菽庄花园富含自然隐逸的文人趣味,是设计师林尔嘉和夫人龚云环自身文化修养、内在审美意趣和“园隐”思想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其一,模仿古代隐士在山水田园隐居环境中的意象,如菽庄花园内置有假山、池沼、梅亭、竹林、菜畦、草阁、菊圃、荷塘、浣花沟等山水田园景物要素,表达园主人对自然恬淡、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
    其二,菽庄花园以典型景物形象——菊花为园林特色,菊花是园主最喜爱的植物,他在园内多次举办与菊花主题相关的园林活动,营造出浓厚的人文色彩,这也是菽庄花园独一无二的“园隐”风格。菊花在传统文人心中是归隐田园的隐士高尚品质的人格象征。林尔嘉仿陶渊明爱菊成癖,他不仅在园中设菊圃,还定期举办菊艺展、召集画家画菊、举办菊花主题诗会、制作菊花羹待客等活动。园内菊花盛开的时候,他在园中设置“买诗店”,游客投诗一首便会获得一朵菊花。他在园中写下许多爱菊的诗句,如“平生何所爱?爱菊尤爱莲。爱菊香晚节,爱莲濯清莲”[7]29“平生偏爱菊,颇具渊明癖”[19]“余性爱菊,小园艺菊数千盆,广罗殊种。”“秋花开尽春花发,只是花中爱菊多”等。此外,还结集多本菊花主题的诗集,如《寿菊诗集》(1915)、《黄牡丹菊诗录》(1916)、《菽庄观菊》(1929)等。由此菊花不仅是园中一大特色,还赋予菽庄花园深厚的人文底蕴,是林尔嘉内心追求的精神“符号”,为菽庄花园营造了自然隐逸的园林风格。

    林尔嘉本人因个人经历和所处时代背景造就了其独特的“园隐”观念,体现出安逸隐居且忧国忧民的“园隐”思想。菽庄花园成为林尔嘉当时徘徊于出世和退隐之间的调节场所,通过对园林选址布局以及景观题名的设置等,抒发济世救民、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家国破碎无力回天的无奈,复杂的情感在菽庄花园得以体现和抒发。菽庄花园因从中国传统文人园林中汲取营养,并赋予园内组景“文人化”意味,既传播着历史文脉,也成为闽台两岸情感连接的纽带。对菽庄花园“园隐”思想的探析,有助于挖掘园林外在形式背后的人文内涵和历史价值,对于遗产保护和两岸文化交流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园主文人园林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小学生学习指导(高年级)(2021年5期)2021-05-18清代园林初探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文人与酒公民与法治(2020年17期)2020-10-27古代园林里的“美人”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文人吃蛙意林·全彩Color(2019年7期)2019-08-13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金桥(2018年6期)2018-09-22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现代装饰(2018年3期)2018-05-22明清鼎革之际文人不同出路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还原少年文艺·开心阅读作文(2014年11期)2014-11-24生活的三个秘密中外文摘(2009年20期)2009-11-13
    相关热词搜索: 厦门 特征 表现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