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理想教育的逻辑理路与体系建构

    时间:2023-04-08 21:10:0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霍利婷 马前锋 张玉华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 200093)

    面对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我国正在加快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为此,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有理想、能担当的高技能人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把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高职院校要努力营造“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校园氛围,激发学生“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职业理想。本文拟从理论逻辑、现实逻辑、路径依赖三方面论证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理想教育的逻辑理路,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职业理想教育体系,以期把职业理想教育全面体现在办学理念、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职业理想的丰富内涵和多元功能使其具有深厚的教育价值,是开展职业理想教育的逻辑起点,能够对个人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职业理想的内涵特征

    职业理想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职业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职业理想是人生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理想、生活理想、道德理想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同时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

    职业理想具有社会性。职业理想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随着社会职业的出现而产生,随着职业的专门化而不断丰富,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展[1]。职业理想是在一定社会形态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只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理想才能得以实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职学生应把自己的职业理想融入到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理想之中[2]。

    职业理想具有时代性。职业理想不能脱离时代背景而存在,要受到当时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社会分工的精细程度决定了职业种类的丰富程度;
    科技发展速度和社会发展理念决定了职业种类的新旧更替周期以及职业地位的变化。譬如,一方面我国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正在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全行业数字化转型拓展了新的就业空间,就业机会此消彼长。这些时代特征都是高职学生树立和调整职业理想的重要参照。

    职业理想具有实践性。首先,职业理想由于实践主体不同而具有个体差异。职业理想的形成受到个体成长环境、生理特点、性格气质、认知水平、人生观、价值观、知识技能结构、生活经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其次,职业理想在个体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职业理想往往会随着个体自身条件的变化和周围环境的变迁而不断调整,这种转变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职业理想教育就是为了对实践主体进行正向引导。

    职业理想具有超越性。职业理想并非简单受制于社会条件、时代背景和现实状况,它更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动力,是推动个人职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职业理想中蕴含着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憧憬和期待。科学的职业理想是在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合乎社会发展要求的职业追求,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一致性的体现,具有预见性和引领性。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理想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在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树立符合个人特质、适应社会需要、发挥个人潜能、服务和引领社会发展的远大职业理想。

    (二)职业理想的多元功能

    马克思认为人作为类存在物,其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主要表现形式为劳动[3]。劳动作为人的本质需要,既要满足生存这一客观法则,又要满足发展这一内在法则。在现代社会,青年人的劳动实践主要表现为职业实践。职业理想的全部功能就是为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完成从生存到发展、从个体发展到社会发展的飞跃提供精神支持,包括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节功能、联结功能等。

    其一,职业理想有导向功能。树立职业理想就是为自己确立一定时期内(短期、中期或终生)职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职业生涯发展的航向标。科学的职业理想确立后,人们就倾向于根据这一目标来规划学习和工作,并主动从知识技能、道德品质等方面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朝着既定目标努力,甚而会随着自我能力的提升发展出更远大的职业理想。

    其二,职业理想有激励功能。职业理想作为思想观念和价值目标形成后,就会使人们在实践中产生坚强的意志和情感,激发出强烈的热情和力量。崇高的职业理想会让人们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使之为实现美好憧憬而不懈努力。崇高的职业理想不仅激励着个人在奋斗中建功立业,而且会感染和激励他人,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

    其三,职业理想有调节功能。职业理想不仅能够指导并调整人们的职业活动,而且能够调节职业与生活的冲突。在职业活动中,当职业实践偏离职业目标时,职业理想就会发挥纠偏作用。在个体面临人生中的各种矛盾时,远大的职业理想既可以让人们不因追求短期的职业成就而损害长久的生活幸福,也可以让人们不因一时的生活困难而放弃崇高的职业追求,从而在平衡中求得可持续发展。

    其四,职业理想有联结功能。职业理想是人生理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生活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发挥着重要的联结作用。人们往往借助职业活动获得的报酬来实现生活理想,在职业活动中践行道德理想,以及通过职业活动追求社会理想[4]。更深层次上讲,崇高的职业理想是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桥梁和纽带,能够帮助人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5]。

    在技能型社会背景下,科学而崇高的职业理想必将成为技能型人才学习、工作、奉献的强大内驱力,有理想、能担当的高技能人才必将成为建设制造业强国、服务业强国的生力军。

    (一)结构偏离:高职学生的职业理想与就业实际

    国内缺乏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理想和就业情况的大规模调查,仅有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简称CFPS)以全国为样本收集了相关信息。根据该调查2018 年的数据进行统计,我国高职学生的职业期望和实际就业情况如图1 所示。

    图1 高职学生在校职业期望与毕业五年内职业分布的比较

    高职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就业实际之间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偏差。高职院校有70.5%的在校学生期望成为工程技术人员、教育教学人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经济和金融业务人员、企业负责人和管理者,但事实上毕业五年内的高职学生仅有33.9%从事相关职业。与此同时,毕业五年内的高职学生有38.0%从事了在校时少有人青睐的餐饮/旅游/健身娱乐、营业人员、购销/仓储/快递、环境/质检、建筑等领域的相关职业。

    从技能视角看,高职院校有34.0%的在校生期望成为工程技术人员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这符合高职学生理想特征和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然而,事实上仅有11.1%的学生可以达成愿望。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才培养目标的校企脱节,高技能人才的供需匹配程度低。此外,机械/电子/电力设备操作、购销/仓储、环境/质检等领域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急需大量高技能人才,但少有学生希望从事相关工作。我国高职院校人才供给和高技能产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严重的供需偏差。

    (二)调适诉求:职业理想亟需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相适应

    技能型社会建设要求高职学生树立“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职业理想。然而,从图1 可知,高职学生中既存在轻视技能的现象,也存在拥有技能理想却难以实现的情况。高职学生的职业理想与就业实际之间的偏差,既不利于技能型社会建设,又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影响其职业生涯发展,还会负面影响高职教育的吸引力。这些问题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根源,需要进行调适。

    首先,体现在入学之初。按分数分层的高考制度导致高职教育天然具有劣势,这让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在入学时具有相对消极的心态。他们中有的是考取本科院校落榜的,有的是经过专业调剂的,有的对报考专业并不了解,有的是奉父母之命谋求一纸文凭的。因而,有的学生希望通过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摆脱“失败者”的标签,有的则形成了“自卑情结”,很难振奋起来。他们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理想更多地体现在对抗或屈从于外界压力,而非基于内在的信念和兴趣。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高职院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轻理论重实践、轻理想重现实的情况。高职教育的普遍观念是让学生学好专业技能、胜任对口专业。这相当于把“教育”降低到了“训练”的标准。训练的目的在于使受训者熟练掌握某种特定技能,以便满足激烈竞争的要求。训练的特点是目标明确、标准规范、鉴别统一,其效果是短时的、机械的、抹杀个性的。这可能导致学生无法适应未来的“无边界”工作。相反,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成长渴望,其结果是浸润心智的、适合个体特点的、面向终身发展的、产生持久影响的。所以,高职教育不仅要教会技能,更要教会学习;
    不仅要教会脚踏实地,更要教会仰望星空。

    再次,体现在毕业求职。毕业求职是高职学生职业理想向职业实践转化的起始环节。就业情况不达预期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文凭社会”中用人单位的偏见。企业留给高职学生的岗位往往对专业素养要求不高、晋升空间不大、可替代性较强。二是学生对于产业行业的各类职位不了解,倾向于选择办公室或管理岗位,而不愿到生产一线。现实情况是,随着产业升级,很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一线岗位中“脏累苦险”的工作正在逐步由机器替代,需要从业者具有一定的数字化专业技能,这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此类信息应该尽快从行业企业传递给学校、学生和家长。

    面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要主动改变,帮助学生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职业理想,为建设技能型社会提供人才支撑。高职院校应努力让学生摆脱 “失败者”心态[6],激发他们的职业自豪感,培养出理论和实践都过硬的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还要担当起社会宣传的责任,让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认识到职业教育正在培养一大批适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有理想能担当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企业和社会要尊重技能型人才、用好技能型人才,让他们的理想照亮现实。

    职业理想的形成机制有其客观规律,对高职学生职业理想的培育只有遵从特定的法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一)形成过程:从“自在”到“自在而自为”

    “自在”“自为”“自在而自为” 是描述人们精神活动的哲学术语[7],三者之间层层递进,能够深刻揭示科学职业理想的形成过程。

    “自在”即潜在、客观存在之意,表现为存在的客观性。处于“自在”阶段的职业理想受客观现实塑造,是传统和惯性的产物。例如,中国古代形成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观念,以及现代社会把职业划分为金领、白领、粉领、灰领、蓝领等。类似的职业观念客观地、潜在地、朦胧地存在于个体早期的意识之中。此时,人相对于职业理想是作为客体而存在的,职业理想之于人处于原始的自在状态。

    “自为”即显露、展开之意,表现为存在的主观性,本质和潜在的元素开始分化,本质得以展开,概念达到映现[8]。“自为”阶段的职业理想是对“自在”阶段的超越。此时,人不仅仅是职业意识依存的客体,而且成为改造职业意识的主体。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来潜在的职业理想进行审视、批判和发展,开始探寻职业活动目的的本质。

    职业理想的最后一个阶段是“自在而自为”,达到了客观和主观的统一。此时的职业理想不是主观臆断的,而是不断地与客观现实进行对话,最终展现为符合社会形态、时代特征和个体特点,不断更新完善且具有超越性的指向职业实践的精神现象。

    职业理想从“自在”“自为”到“自在而自为”的转变,除了个体的主动思考,更依赖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于高职阶段的学生来说,学校教育的影响至关重要[9]。

    (二)形成路径:从禀赋依赖到教育激励

    在没有专业干预的情形下,个体的职业理想主要取决于禀赋条件。高职学生的禀赋条件大体包括四方面:人力资本禀赋(年龄、受教育经历、健康状况等)、社会资本禀赋(个人与家庭的社会关系网络)、经济资本禀赋(家庭经济来源与收入情况)、自然资本禀赋(家庭承包的农林牧渔矿等相关资源)。

    高职学生基于禀赋条件形成的职业理想一般很难达到“自在而自为”的阶段。可能的原因包括囿于客观条件不敢突破、关于职业发展的信息来源不够广泛等。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开展职业理想教育,通过向学生提供外部支持和激励,让他们全面了解社会职业环境,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拥有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择业决策技能[10],使他们对专业和职业的态度沿着“了解、喜欢、热爱、沉醉、奉献”的路径转变[11],从而把职业理想植根于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土壤之中。

    高职院校的职业理想教育要面向技能型社会建设,以培养有理想、能担当的高技能人才为宗旨,让学生的职业理想从“自在”阶段向“自在而自为”阶段转化。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理想教育是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提升职业教育社会美誉度、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同时也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本文从顶层设计、教育实施、效果评估这三个环节进行职业理想教育体系的建构。

    (一)顶层设计:理念、制度、环境的全方位支撑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统帅,高职院校职业理想教育的顶层设计首先要审视办学理念。随着数字经济、高端服务业等一系列新经济形态和新产业形态的兴起,全球正在启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要在竞争中取胜,迫切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值得注意的是,高技能人才不仅仅是技能型人才,而且是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不能单纯用工具理性的标准(如竞赛获奖、就业率、平均工资等)衡量人才培养质量[12],而是要结合价值理性的原则(如开拓创新意识、批判精神、协作精神、奉献精神等)重塑人才培养目标[13]。因此,要求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既要重视面向就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教育,更要注重面向终身发展的职业理想教育。

    职业理想教育需要制度层面的保障。一是教师培训制度。教师是实施职业理想教育的关键,要通过培训让教师的职业理想和教育理想从 “自在” 走向“自在而自为”,以期实现教育的理想境界,即用生命感染生命;
    还要指导教师通过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渗透有效实施职业理想教育。二是激励制度。激发教师开展职业理想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价值感。三是评估制度。其主要目的不是用于奖惩,而是用于发现职业理想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和发展建议。以上各类制度都应该是开放的,可以根据现实情况不断调整。

    高职院校的职业理想教育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境,最为重要的有两类环境,一是专业建设,二是产教融合。学校的专业建设要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确保专业发展目标与区域社会发展目标一致。首先,专业建设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行业发展需求,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合理设置课堂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宗旨是把人才培养对标行业发展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学生实现其职业理想提供可能。其次,学校要落实落细产教融合,如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开办产业学院、试行新学徒制等。旨在通过实践教学和实践实习环节,增加学生对产业、行业、职业的理性认知和感性体验,让他们的职业理想拥有现实的土壤。

    (二)教育实施:教师、教材、教法的多维度升级

    2019 年5 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院校要推进围绕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高职院校的职业理想教育同样要围绕“三教”下功夫。其中,教师是关键,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

    第一,教师开展职业理想教育要在多方面进行能力提升。一是具备基本的教学素养。相当比例的高职教师没有教育学学科背景,因此需要学习课程论、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知识,从而学会在课程中融入职业理想教育,通过适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听得懂、听得进、落得实。二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师要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了然于心,对每门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有明确认识,掌握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并懂得如何深入浅出地讲授,熟练掌握所教课程要求的实操技能。这是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是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理想的基础要件。三是拥有广阔的行业视野。教师应了解行业发展历史、发展趋势、政策动态,以及行业的国际比较,从而能够带领学生领略行业发展全貌,畅想行业发展前景,激发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信念。四是拥有正式或兼职的职业经历。教师应积极参与行业实践,对本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对口职业有深刻理解,包括职业分工体系、职业晋升通道、职业工作规程、职业道德要求,从而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让学生把职业现实和职业理想联系起来,了解二者之间的矛盾性与统一性。

    第二,开展职业理想教育需要对专业课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融入职业理想教育内容。职业理想教育提到的教材不是指专门讲授职业理想的教材,更准确地说是关于职业理想教育的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教师需要将这部分内容显性化,并体现在教案之中。职业理想的教育内容包括职业认知、职业实践、职业情感、职业意志以及职业信仰等[14-15]。职业认知是开展职业理想教育的前提,包括对专业培养目标、职业素养要求、自我能力与需求以及社会发展趋势的认知。职业情感是树立职业理想的内驱力,包括对职业的倾向性情感、荣誉感、幸福感等。职业实践是检验、校正和坚定职业理想的必经之路,主要形式包括实践教学和企事业单位见习实习。职业意志是坚守职业理想的精神品质,表现为在实现职业理想的过程中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毅力。职业信仰是职业理想的最高层次,指人们通过提升职业认知、深入职业实践、巩固职业情感、磨练职业意志,表现出对职业发展目标的坚定信念和强烈使命感。教师要精心安排,将以上职业理想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入到专业课教学过程中。

    第三,开展职业理想教育需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职业理想尽管以职业认知为基础,但总体上属于非认知能力的范畴,属于高阶思维。因此,要达到教育目标,需要因时、因地、因课、因人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法。一是讲授讲座法,包括课堂讲授、专家讲座、榜样宣讲、线上课程等。其中,专家讲座能够拓展学生职业认知的广度和深度,榜样宣讲能够起到示范和激励作用。二是展演参观,通过影视展播、艺术表演、展馆和企业参观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替代性学习和沉浸式学习对职业理想有更清晰的认识。三是实践体验,让学生基于专业特点和职业向往,参加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社会服务、成果展示、技能竞赛等活动,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不断明晰职业理想。四是启发引导,教师通过专题讨论、集体座谈、个别谈话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减少他们在学习和求职过程中的盲目性,使其在实现职业理想的路上早做准备、少走弯路。五是教会学生自律自省。职业理想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自觉,通过自我审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在职业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向着自己的职业理想努力奋斗。

    (三)效果评估:教师、学生、学校的发展性面向

    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开展职业理想教育是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开展教育效果评估是进行主动发展、实现螺旋式上升的有效手段。

    首先,要对教师的职业理想教育能力进行评估。开展教师教育,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是保障职业理想教育质量的关键。能力评估分为教学团队评估和教师个人评估。团队评估是考察教学团队是否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了职业理想教育,以及融入程度如何。个人评估重在考察教师在教学素养、专业知识、行业视野、职业经历等方面的积累是否满足职业理想教育的要求。团队评估和个人评估均包括基准性评估和成长性评估两种类型。基准性评估用于筛选哪些团队、哪些教师在哪些维度上需要进行帮助和指导,为学校制定教师培训方案提供参考。成长性评估用于检验学校集中培训、团队整体提升、教师主动成长等方面的效果。通过各类评估,一方面可以推选出优秀团队和优秀个人,作为成功案例进行示范推广,另一方面可以发现职业理想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对相关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

    其次,对学生的职业理想培育效果进行评估。当前有一种倾向,就是把成功就业作为职业教育的唯一标准或最主要标准。这是片面的,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就业率是外在的、暂时性的评估指标。而职业理想是渐进发展、不断完善的,对职业理想的追求是终身的事业。因此,应把学生成长作为检验教育效果的最高标准。从短期效果看,成功的职业理想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专业课学习热情,提升专业课学习效果。当然,对于部分排斥所学专业的学生,应提供转学其他专业的机会,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树立职业理想的原动力。从长期效果看,成功的职业理想教育能够提升学生初入职场的职业适应性,能够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甚至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自身职位的晋升,毕业生能够适应无边界工作的需要,展现出良好的跨界工作能力。

    再次,高职院校要以教育效果评估为契机,探讨职业理想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继而为下一轮人才培养提供借鉴。教师职业理想教育能力评估和学生成长短期效果评估的操作性较强,反馈周期较短,便于学校及时调整相关制度和实施方案。而针对学生成长长期效果的评估则需要对毕业生开展跟踪调查,反馈周期较长。但这项工作对于高职院校乃至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正面的反馈可作为宝贵经验推广,负面的反馈可作为教育科研的攻关课题。

    高职院校职业理想教育的顶层设计、教育实施、效果评估构成一个完整的闭环体系,循环往复、螺旋上升、递进发展。该发展模式有助于推动人才供给侧改革,培养理论扎实、技能过硬、理想坚定、创新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为建设技能型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支撑。

    猜你喜欢理想院校职业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2021款理想ONE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理想中学生百科·大语文(2021年2期)2021-03-08你是我的理想型花火彩版A(2021年11期)2021-02-08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2期)2019-09-10职业写作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我爱的职业学生天地·小学低年级版(2017年1期)2017-03-29
    相关热词搜索: 理路 建构 逻辑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