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东北方言动作动词“秃噜”探析

    时间:2023-03-23 12:15:0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吴昌昊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116081)

    东北方言因其幽默诙谐的特性深受人们喜爱与模仿,有的方言词过于接地气而使外方言区的人们不理解其中的含义。现代汉语将动词分为动作动词、心理活动动词、判断动词、趋向动词、能愿动词等,[1]“秃噜”作为具有浓厚东北味儿的动作动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繁且语义多重,需要人们结合语境辨别所指代的意义。运用三个平面理论,从句法、语义、语用上对“秃噜”进行分析,使人们了解“秃噜”的使用范围和全部含义,促进东北方言词的推广与区域间的文化交流。

    “秃噜”具有动作动词基本的句法功能,在句子中除充当谓语外,多数用作结果补语。

    (一)作谓语

    “秃噜”作谓语可以重叠,有时前面受形容词或能愿动词修饰,后面可以带“着”“了”“过”。如:

    (1)今天闷热,晚上煮口过水面条秃噜秃噜得了。

    (2)你慢点秃噜,别噎着。

    (3)水杯往里搁,别秃噜下来。

    (4)裤兜有点浅,手机能不能秃噜出来?

    “秃噜”以重叠式出现时只能是“ABAB”式,没有“AAB”“ABB”“AABB”等表现形式,例1用重叠式表示持续性吃面的动作。例2中“秃噜”受“慢”的修饰,表示降低吃饭的速度。“秃噜”有时也可以用于祈使句中,例3表示担心水杯会从桌子上掉下来。在例4中“秃噜”前接能愿动词“V不V”式来提问,表示对手机从裤子兜里面掉出来的可能性有所顾虑。

    对于“秃噜”与“着”“了”“过”共现的情况,向广彤认为,“秃噜”能与“着”“了”连用,不能与“过”连用。[2]根据社交软件新浪微博中的语料考证,此说法存在不妥之处,“秃噜”也可以与“过”连用。如:

    (5)嘴就没这么秃噜过。

    (6)长这么大,没这么快秃噜过面,还是乌冬面。

    (7)我本人的滑板水平,至今为止只在宿舍秃噜过,没敢出门。

    (8)老坛酸菜牛肉面,我昨天还秃噜过。

    “秃噜”与“过”连用强调经历,例5中说话人对自己说话多次出现错误的经历表示懊悔,例6表示说话人回想自己吃乌冬面速度最快的一次经历,例7中说话人对自己滑板径历进行总结,例8表示说话人强调昨天吃老坛酸菜牛肉面的经历。语料库中还有诸多与“过”连用的例证在此就不多列举。可见,先前学者对“秃噜”与“过”连用的考证不够严谨。

    (9)她一边秃噜着土豆粉,一边看着电视剧。

    (10)毛衣袖口边秃噜了。

    例9中用“着”强调正在进行的动作,表示她正在吃土豆粉,同时在看着电视剧。例10中“秃噜”与“了”连用,强调事物的状态,表示毛衣的袖口已经脱线,需要进行缝补。

    (二)作结果补语

    “秃噜”作结果补语时较多,通常后面会附加名词或后缀,构成“秃噜X”“秃噜XX”的形式,如:

    (11)一不小心说秃噜嘴了。

    (12)波棱盖儿卡秃噜皮了。

    (13)螺丝给拧秃噜扣了。

    (14)他说话秃噜反帐的。

    (15)我的刘海也这样剪秃噜过。

    以“秃噜X”形式在句中结尾一般有“了”,而由“秃噜XX”形式组成的句子,句尾一般与“的”连用。“秃噜”作补语时与后缀连用具有描写性,附加后缀也可以使词义具有丰富的状态义,[3]上述例句皆为对动作结果的描写。例11句形容说话人嘴不严,说了不该说的话,例12句表示说话人膝盖磕了的结果是擦破一层皮,例13句形容螺丝被拧得松动的状态,例14句形容他说话反反复复,前后不一致。“秃噜”与“过”连用仍强调经历,例15句形容说话人曾有将刘海剪得参差不齐的经历。

    “秃噜”的构词方式是“词根+词缀”,语义主要由词根“秃”决定。《说文解字》“秃,无发也。”[4]“秃”的本义指没有头发,其引申义中的第七个义项“物体应有的东西大多脱落”[5]与“秃噜”的意义接近。

    《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秃噜”有9个义项:①<事情>没办成②松散;
    脱落③煺毛④东西没放稳或人没站稳从高处滑落下来⑤露底⑥消耗完⑦织物边缘散开⑧屁股着地挪动或从高处向下滑;
    摇曳⑨(皮或羽毛)脱落。[6]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将“秃噜”标记为方言词,共有5个义项:①松散开②(毛、羽毛)脱落③拖;
    坠下来④脱口失言⑤过头。[7]

    “秃噜”在《东北方言大词典》中以附加后缀的形式出现,并逐条进行解释,“秃噜反帐”指办事反反复复,容易变卦;
    “秃噜扣”指一个人办事没有达到目的;
    “秃噜边子嘴”指说话不负责任,说了不算;
    “秃噜了”指变化了,出岔头了;
    “秃噜皮”指皮肤表层被擦伤,未出血。[8]

    综合三部词典对“秃噜”的释义和人们语言运用的情况,可将“秃噜”的语义特征概括为掉、松动、变换、过度、吃五个方面。

    (一)掉

    “秃噜”用于表示“掉”的语义特征时,其所修饰的事物结果一般都不好,都是说话人不希望出现的现象。如:

    (16)羊毛地毯上的毛都秃噜了。

    (17)他没系腰带,裤子总往下秃噜。

    (18)高跟鞋把脚磨秃噜皮了。

    (19)饭碗没拿住秃噜了。

    例16句描述羊毛地毯开始出现掉毛的现象,例17句描述说话人的裤子因为没系腰带而往下坠,例18句描述女生因穿着的高跟鞋不合脚使脚掉了一层皮,例19句描述说话人吃饭用的碗掉在地上。羊毛毯掉毛、裤子高频掉落、脚被磨破了皮、饭碗掉地上都是人们不想让这些事件发生的。

    (二)松动

    说话人描述穿着的衣物有松散迹象或嘴不够严时,“秃噜”便具有表示松动的语义特征。如:

    (20)衬衫上的扣子秃噜了。

    (21)你的鞋带秃噜了。

    (22)我昨天喝迷糊了,可能把那件事说秃噜嘴了。

    例20句表示说话人衬衫上的某颗扣子有开线的痕迹,致使扣子微微活动。例21句表示说话人观察另一方鞋子的鞋带开了,对其善意提醒。例22句表示说话人对自己前一天的行为进行反思,向受话人解释因自己喝醉酒,没管住嘴,担心自己把仅有双方都知道的事情说出去。

    (三)变换

    “秃噜”具有“变换”的语义特征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指人们在做事前往往会对结果有一个预判,但最终的结果不受控制。当使用“秃噜”时,则表示事情的结果与预想不一致,发生了变化;
    另一方面,形容人的言语和之前的表述不同,且不定期变化。如:

    (23)交给我的事情办秃噜了。

    (24)最烦和说话秃噜反帐的人办事,太费劲。

    例23句表示说话人起初觉得上级派下来的事情会尽力办成,但最终是没有办成,事情的结果在说话人心理预期上发生变化,说话人比较自责。例24句表示说话人进行抱怨,说话人不喜欢与说话没有准确性的人共事,影响工作效率。

    (四)过度

    人们在做一些动作时都会有一个幅度,如果超出限定的幅度,就会使用“秃噜”来强调这个客观事实。如:

    (25)每个月钱省着点花,别花秃噜了。

    (26)绿萝让我给剪秃噜了。

    (27)指甲盖儿剪秃噜了。

    例25句表示说话人每个月都要掌握好花钱的尺度,经济条件一般,所以担心过度消费,只能按需规划着消费。例26和27句都强调修剪过度,一个受事是绿萝,一个受事是手指甲,因为修剪过度,致使绿萝和手指甲看起来不太美观。

    (五)吃

    无论是《汉语方言大词典》《东北方言大词典》还是《现代汉语词典》,都没有将“秃噜”表示“吃”的义项收录在内。结合语料,我们可以发现,东北人在表示吃面条、粉条类这种食物时都会用“秃噜”来表示“吃”的动作,使用频率较高,此处的“秃噜”不但表示动作,而且兼具拟声作用,类似于“吸溜”的声音。除了表示“吃”这一动作,还强调吃的速度快。在方言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再版修订时应将该义项补充进去,使词条的释义更加完善。如:

    (28)等一下,我把这点面条秃噜完就和你去。

    (29)很想秃噜一碗凉皮,多加麻酱和辣椒油的那种。

    (30)看主播秃噜粉简直太香了。

    (31)她秃噜面条子嘣我一身油。

    (32)好想用酸菜白肉血肠泡汤大口秃噜饭。

    例28句强调吃面条的速度,说话人碗里的面条剩得比较少,因为有其他人叫他出去,所以加快了吃面条的速度。余下的几句都单纯表示“吃”的动作,多数情况下用于吃面条、粉条,偶尔也有用来修饰米饭,例32句表示说话人想吃酸菜汤泡饭,而且不是细嚼慢咽的那种吃,也暗示着快速吃饭的语义。

    “秃噜”一般用于非正式的场合,具有口语化色彩,没有明确的感情色彩,是一个中性词。在使用时前面多与否定副词“别”连用,句尾常伴随尾缀“了”,有时是分别出现,有时是同时出现。

    (一)与“别”连用

    “秃噜”与“别”连用表示不喜欢或不希望发生的行为和事情,在使用时少数以祈使句的形式出现,有时还省略主语。如:

    (33)吃面条注意点,别秃噜。

    (34)明天试讲,千万别秃噜嘴。

    (35)希望明天嘴别秃噜,能说普通话。

    在日常使用“别秃噜”时多用于修饰人的嘴。例33句为祈使句,表示说话人不喜欢吃饭时嘴里有声音,命令对方吃面条时不要发出秃噜声,语气强硬。例34句省略了主语,说话人希望试讲进展顺利,表达上不要出现失误。例35句表示说话人不希望在普通话测试时嘴里不经意间说出了方言,从而影响考试成绩。

    (二)句尾附加“了”

    “秃噜”与“了”连用常位于句尾,用来强调事物出现变化或将要出现变化,如果强调的是即将发生变化,前面还会用副词“快”修饰。如:

    (36)熬夜真的会脱发,快秃噜了。

    (37)这件白背心洗秃噜了。

    (38)全市的羊毛被我薅秃噜了。

    例36句用“快”强调说话人头发将要变化的情况。例37句表示说话人经常洗白背心,使白背心由板正的版型而变得松垮。例38句表示“羊毛”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说话人掌握了全市各大商超的优惠活动,并依次进行购买,将所有的“羊毛”收入囊中。

    (三)“别”与“了”共现

    “秃噜”与“别”“了”共同出现在句中时,多为祈使句,增强语势。表示对事情进行劝阻或对事情给予期望。如:

    (39)抓好扶手,别秃噜了。

    (40)找人办事一拖再拖,还得再等一个月,可别秃噜了。

    例39句表示说话人对受话人在公交车或地铁上站着没握扶手的行为进行劝说,希望他不要因刹车没站稳而摔倒。例40句表示说话人希望自己拖人办的事情经过漫长的等待能有一个好结果,“别”前又附加了一个副词“可”,表示强调。

    综合语料考证,“秃噜”在东北日常生活中使用时只是对人的动作或事物的状态进行客观描述。在句子中作谓语以重叠式出现表示动作的持续,前接能愿动词推测动作发生的可能性。作结果补语往往后面附加名词或后缀,附加名词是对动作受事结果进行说明,附加后缀则没有实际意义。对“秃噜”与“着”“了”“过”连用情况进行重新分析,认为“秃噜”可以与“过”连用表示经历。语义上,“秃噜”具有掉、松动、变换、过度、吃五个方面的语义特征,其中表示“吃”的义项未在方言词典中收录,后续修订时应加以补充。语用上,“秃噜”在使用时前面通常与“别”连用,后面附加尾缀“了”,共同出现在句中增强语势。

    猜你喜欢 补语后缀义项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考察国际汉语学报(2016年1期)2017-01-20倍增法之后缀数组解决重复子串的问题中国新通信(2016年17期)2016-11-17名词类后缀“手”的语法化动因与机制研究现代语文(2016年21期)2016-05-25河北霸州方言后缀“乎”的研究现代语文(2016年21期)2016-05-25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现代语文(2016年27期)2016-03-03说“迪烈子”——关于辽金元时期族名后缀问题辽金历史与考古(2016年0期)2016-02-02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知识窗(2015年1期)2015-05-14“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年2期)2014-06-21Enhanced PrecisionBeijing Review(2012年37期)2012-10-16
    相关热词搜索: 探析 动词 方言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