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编委会国际化对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3-02-15 14:55:0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吕志军 常冬雨 刘 爽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大连,116024)(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连,116024)(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北京,100080)

    科技期刊是最新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宣示着一国的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1]。实施科技期刊“走出去”战略是增进国际学术交流,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其中,英文科技期刊是我国期刊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2]。然而,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对国际优质稿源缺乏吸引力。2020年,我国SCI期刊中83.81%的论文均由本国作者贡献[3]。同时,国内作者的优秀论文大量流向外刊,导致我国英文科技期刊优质稿源匮乏[4],总体学术质量亟待提升。

    优质稿源是期刊学术质量的基础[5],而编委会是获得优质稿源的有力保障[6]。国际编委可为期刊吸引海外优质论文,从而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7]。然而,有学者指出,国际化编委会未能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来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8]。尼桑格(Nisonger)[9]最早运用定量方法检验了153种期刊的编委会国际化构成指标与学术质量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发现只有在剔除美国期刊后,剩余31种期刊的两项指标才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彼得森(Petersen)等[10]以138种管理学期刊为样本开展实证研究,发现编委国籍多样性对期刊学术质量不存在显著影响。国外相关研究所得结论不尽相同,未必适用于我国英文科技期刊。

    拓展国际优质稿源、为期刊的学术质量把关是国际编委的主要职责[11]。然而,编委会与稿源的国际化程度与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是否呈显著正相关?其内在作用机制如何?鉴于此,本研究探讨编委会国际化对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影响,以编委会国际化为切入点为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提升献计献策。

    为深入分析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先定量后定性”的解释性混合研究顺序设计,如图1所示。解释性顺序设计是一种混合研究设计类型,先采用大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对复杂的管理现象进行实证分析,再采取定性研究的方法探究定量研究结论背后的作用机制[12]。

    图1 混合研究设计图

    3.1 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3.1.1 编委会国际化与期刊学术质量

    编委会国际化是指编委在地域分布上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13]。国际化程度包含两个维度[14]:深度与广度。深度指编委会中国际成员的参与度(involvement)或“渗透”程度(penetration),广度指地理分布的多样性(geographical diversity),期刊编委会国际化深度可由国际编委占比等来反映,广度可由编委国别分布数量等来反映。由于两种维度内涵存在差异,本文分别探讨两种维度对期刊学术质量的影响。

    编委会是科技期刊在学术上的领导和决策机构,主要负责制定期刊报道范围与发展方针,组织、评审稿件及宣传期刊等[15]。编委会国际化深度的增加有助于期刊提升论文创新水平、广泛获取国际稿源、高效评审稿件,全方位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研究表明,受“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资助的领军期刊中,国际编委占比高达80%以上的期刊超过半数[16]。

    编委会国际化广度的适度增加可提升期刊学术质量。成员多样性可增强组织的吸收能力,推动组织创造力的提升[17]。来自多个国家的编委可拓宽期刊研究范畴,率先发表优秀论文[18]。然而,当编委会国际化广度不断增加乃至超过一个临界水平时,跨地域管理难度、文化距离的增大将提高编委会运作成本、阻碍知识流动[19],此时对期刊学术质量产生的消极作用很可能超过之前带来的积极效应。故提出假设:

    H1a:编委会国际化深度对期刊学术质量存在正向影响。

    H1b:编委会国际化广度对期刊学术质量的影响呈现倒U形。

    3.1.2 编委会国际化与稿源国际化

    根据国际化程度的内涵及维度的划分,期刊稿源国际化深度可由国际论文占比等反映,广度可由论文作者国别分布广泛程度等反映。一方面,编委易于吸引与自己联系紧密的作者进行投稿[20],因此,较高比例的国际编委可凭借其丰富的社会网络及海外合作经历为期刊吸收更多国际稿源[21],增加稿源国际化深度。遍布世界各地的编委可为期刊广泛邀约稿件,扩大稿源国际化广度[22]。另一方面,国际编委普遍是领域内资深专家,具备深厚的知识基础,可亲自为期刊供稿。因而,较多的国际编委将增加期刊的稿源国际化深度,国别分布广泛的编委将相应增加期刊的稿源国际化广度。故提出假设:

    H2a:编委会国际化深度对稿源国际化深度存在正向影响。

    H2b:编委会国际化广度对稿源国际化广度存在正向影响。

    3.1.3 稿源国际化与期刊学术质量

    作者的投稿可反映其对某期刊的认可,拥有国际化作者群说明期刊在国际学科领域中具备一定影响力。稿源国际化深度越大,说明期刊对国际作者越具有吸引力。研究表明,海外论文占比越高,期刊在同学科领域中世界排名越靠前[23],国际作者合著论文的学术质量高于国内作者独著论文的学术质量[24]。

    稿源具备一定的国际化广度,即论文作者涉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中不乏学科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有助于期刊提升学术质量。而来自不同国家的论文作者与审稿人之间存在语言鸿沟[25],若稿源国数量过度增加,审稿质量将难以保证。有学者发现中国和非中国作者论文的高被引比例并无显著差异,认为应辩证看待国际稿源对期刊学术质量提升的贡献[26]。加兹尼(Gazni)[27]指出,海外论文的学术质量优势并不明显高于国内论文。遂提出假设:

    H3a:稿源国际化深度对期刊学术质量存在正向影响。

    H3b:稿源国际化广度对期刊学术质量的影响呈现倒U形。

    3.1.4 稿源国际化的中介作用

    英文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既离不开高层次国际化编委会的支持,也离不开国际优质稿源的积累[28]。国际化编委会不仅能通过提升论文创新水平、把控审稿质量等手段直接影响期刊学术质量,也可通过广泛获取国际稿件来影响期刊稿源国际化程度,扩大国际作者队伍,从而间接影响期刊的学术质量。其中,编委会国际化深度与广度分别通过增大稿源国际化深度与广度来间接作用于期刊的学术质量。即:

    H4a:稿源国际化深度中介编委会国际化深度对期刊学术质量的影响。

    H4b:稿源国际化广度中介编委会国际化广度对期刊学术质量的影响。

    综上,构建出如图2所示的假设模型。

    图2 假设模型

    3.2 实证研究设计

    3.2.1 变量测量

    因变量为期刊学术质量,由期刊平均影响因子百分位来衡量。该指标作为衡量期刊学术质量较为理想的指标,近年来在领域内被广泛应用。自变量分别为编委会国际化深度与广度,深度由国际编委占比来衡量,广度由编委国别分布数来衡量。中介变量为稿源国际化,亦分为深度和广度,深度由国际论文占比来衡量,广度由稿源国数量来衡量[29]。因变量选取2019年的数据,自变量选取2017—2018年的数据。为了使数据分析更科学严谨,本文选取可能影响期刊学术质量的其他4项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包括期刊年龄、载文量、编委规模及往年影响因子。期刊年龄指期刊自创办年至2021年所历经的年数,载文量为期刊于2017年和2018年两年间刊载的可引用论文数均值,编委规模即包括主编、副主编、编委会成员和顾问编委在内的期刊2017—2018年编委总数,影响因子选取2017年的数据。

    3.2.2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由于被SCI收录的期刊国际显示度相近,相关数据易获取,且其编委及作者群具备一定国际化程度,便于对本研究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因此以被SCI收录的我国英文科技期刊为研究样本。从中国知网数据库刊源中选取被SCI收录的共139种我国英文科技期刊为初始样本,记录各个样本期刊的创刊年份、编委规模、编委国别分布情况。借助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集样本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百分位、影响因子、载文量、国际论文篇数、稿源国信息。最终保留所需数据完整的期刊共99种。

    3.2.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用SPSS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检验前3组假设,并运用软件中的MEDCURVE插件检验中介效应假设。

    3.3 实证分析

    3.3.1 相关性分析与共线性诊断

    回归分析前,先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共线性诊断。发现所有相关系数均低于0.8,方差膨胀因子值均小于5,表明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其中,编委会国际化深度、稿源国际化深度与学术质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正向显著,初步支持了H1a、H2a和H3a。

    3.3.2 回归分析

    为检验H1a—H4a,构建了回归模型1—6,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回归系数及其显著性的相关判断标准可知,H1a、H2a、H3a均得证,且按照巴伦(Baron)等提出的判断标准[30],认为稿源国际化深度在编委会国际化深度与期刊学术质量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H4a得证。

    表1 a组假设回归分析结果

    为检验H1b—H4b,构建了回归模型7—13,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相关判断标准可知,H1b、H2b、H3b均得证,其中,采用逐步检验法对H4b进行检验,发现稿源国际化广度在编委会国际化广度对期刊学术质量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初步支持H4b。

    表2 b组假设回归分析结果

    3.3.3 非线性中介效应检验

    由于采用逐步检验法可能会歪曲非线性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31],因此需要进一步检验H4b。借鉴海耶斯(Hayes)和普里彻(Preacher)提出的方法[32],检验稿源国际化广度的瞬时中介效应,结果如表3所示。可见,在3个不同水平的自变量下,稿源国际化广度的中介效应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表明稿源国际化广度中介了编委会国际化广度对期刊学术质量的影响,H4b得证。

    表3 瞬时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4.1 研究问题确定

    国际化编委会究竟通过怎样的内在机制影响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需要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解释和补充。因此确定两个研究问题:(1)国际化编委会有哪些特征与能力可对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学术质量产生影响?(2)这些特征与能力通过怎样的作用机制来影响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

    4.2 质性研究设计

    4.2.1 研究方法选取

    元分析是对一定数量的以往相关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种方法,包括量化元分析和质性元分析。其中,质性元分析是从研究主题相近的多个先前案例研究中收集质性数据的一种方法[33]。选取该方法的原因如下:(1)本研究需要识别国际化编委会有助于提升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特征与能力,以多个办刊案例为样本进行分析可使研究结论更具普适性;
    (2)采用该方法可以借助相关理论视角深入挖掘国际化编委会对期刊学术质量的影响过程;
    (3)所需样本量充足、易获取,且可信度较高,易于促成本研究问题的解决。

    4.2.2 数据收集

    为获取内容描述丰富的办刊案例,本研究以近9年(2013—2021年)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为样本。为保证案例的可信度与严谨性,本研究选取经同行评议的期刊论文为样本。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英文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编委会国际化”相关主题的文献,从中选取研究所需文献共28篇(C1—C28)作为最终样本。

    4.3 数据分析与效度分析

    4.3.1 数据分析

    对每个案例中涉及国际化编委会的特征、能力以及期刊学术质量的文本部分进行数据提取与编码分析,归纳出期刊学术质量的影响因素、国际化编委会特征和能力的构成维度。首先,依次进行摘录、编码和归类,形成原始数据提取结果[34]。接下来,采用焦亚(Gioia)等[35]提出的编码方法。在一阶编码中,将主要的主题和词语贴上分类标签。而后,根据相似性和差异性对一阶编码的内容进行区分和聚类,并对这些类别进行描述,由此得到二阶主题。最后,将二阶主题进行凝练,得到更聚合的概念。

    4.3.2 效度分析

    首先,在样本选取过程中确保每个案例都与研究问题有关,并汇聚多个研究基础,使研究结论具备一定普适性。其次,由两位研究者分别对每个案例进行逐条编码分析,确保编码结果的严谨性。最后,对于案例描述中不完整之处,采用额外数据来源进行补充分析,通过三角验证方式提高研究的效度[36]。

    4.4 研究发现

    4.4.1 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影响因素

    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稿源质量和审稿质量,与先前研究的观点相一致[37]。两种影响因素微观构成要素的编码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期刊学术质量的数据编码

    4.4.2 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化编委会的特征

    分析结果显示国际化编委会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构成、知识基础、社会资本。编码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国际化编委会特征的数据编码

    4.4.3 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化编委会的能力

    经分析发现,国际化编委会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资源整合能力和跨文化吸收能力两方面,具体编码结果分别如表6、表7所示。

    表6 资源整合能力的数据编码

    表7 跨文化吸收能力的数据编码

    资源整合是指组织对多种异质性资源进行甄选、获取、调配和融合,提升资源的价值性,从而对核心资源体系进行重构的一个动态过程[38]。资源整合能力不仅包括从外部环境中识别和获取资源的能力,也包括对内部资源进行配置和利用的能力[39]。国际化编委会的资源整合能力是指其识别、获取、配置以及利用以稿件资源为主的办刊资源的一种动态能力。

    跨文化吸收能力是指组织通过动态的跨文化学习过程,整合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内外部知识资源的能力[40]。国际化编委会的跨文化吸收能力是指其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学习障碍,对国际学术界及自身办刊工作中涉及的知识内容进行识别、消化和转化,并在此基础上对整合后的知识进行应用的能力,包括知识识别能力、消化能力、转化能力和扩散能力。

    4.4.4 编委会国际化对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影响机制

    为深入分析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编委会国际化对期刊学术质量的影响,本研究借鉴吴小节等[41]构建的“情境(Context)—理论基础(Theoretical Perspective)—前因(Antecedents)—行为(Behaviors)—后果(Consequence)”的CTABC分析框架,归纳出如图3所示的影响机制模型。

    图3 影响机制模型

    编委会本质上是知识的管理组织,其知识管理过程可划分为知识匹配阶段、知识评估阶段、知识整合阶段和知识扩散阶段。在不同阶段,国际化编委会的各项特征会对其相应的能力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期刊的学术质量。编委会国际化深度和广度在各阶段中对期刊学术质量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

    在知识匹配阶段,编委会的知识识别能力、资源利用能力、资源识别能力与资源获取能力是关键。编委会国际化深度和广度的增加均有助于知识基础与结构资本的积累,促进上述能力的提升,从而导致稿源国际化程度的增加。其中,编委会国际化深度增加将导致稿源国际化深度的增加,编委会国际化广度增加将导致稿源国际化广度的增加。

    在知识评估阶段,编委会应利用自身知识基础和关系资本来提升知识消化能力,以保障期刊的审稿质量。编委会国际化深度的增加有利于知识消化能力的提升,而其广度的过度增加将导致稿源异质性过大,不利于知识消化能力的有效发挥。因此,编委会国际化深度的增加对论文的学术质量具有积极影响,而其广度的过度增加会给论文学术质量带来挑战。

    在知识整合阶段,编委会应具备较强的知识转化能力与资源配置能力。编委会国际化深度的增加既有利于知识基础的积累,也有利于外部结构资本、内部关系资本的利用,因此,编委会国际化深度的增加可保障期刊的学术质量。编委会国际化广度的增加虽有利于知识基础的积累与外部结构资本的利用,但不利于内部关系资本的利用,将会削弱知识转化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从而对期刊学术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到了知识扩散阶段,编委会需要利用知识基础与认知资本形成知识扩散能力,从而促进期刊的宣传与推广。编委会国际化深度的增加有利于知识扩散能力的提升,可为期刊提升稿源国际化深度;
    编委会国际化广度也有利于该项能力的提升,可进一步提升稿源国际化广度,从而对期刊学术质量持续产生影响。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探讨编委会国际化对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影响,发现编委会的构成特征、知识基础和社会资本影响着自身的资源整合能力和跨文化吸收能力,在各项办刊工作中会对期刊学术质量产生循序渐进的影响。其中,编委会国际化深度的增加在知识管理各阶段都会对期刊学术质量产生积极影响,而其广度的适当增加虽也可在某些阶段对期刊学术质量产生积极影响,但其过度增加会对期刊学术质量产生抑制作用。

    5.2 实践建议

    5.2.1 合理配置国际化编委会人员

    我国科技期刊应当重视编委队伍的建设[42]。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在组建国际化编委会时,应从编委会整体的构成、知识基础与社会资本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对人员进行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各层次编委的作用。

    在编委会人员构成方面,可适度提升编委会国际化深度与广度,但不宜过度追求广度,以免导致稿源国际化广度过高而使稿源质量与审稿质量超出编委会的可控范围。在知识基础方面,应当提升编委会的知识深度和广度。编辑部应注重邀请本学科发展领先的国家的优秀学者担任编委,同时扩大整个队伍的专业覆盖面,这样既可拓宽稿件来源,又可有效控制审稿质量。在社会资本方面,期刊应当争取邀请外部社会资本丰富的海外专家担任编委,利用编委会丰富的人脉资源、广泛的地理分布来获取有价值的外部知识。同时应充分利用内部资本,促进编委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增强编委对办刊目标的认同感,提升整个队伍的凝聚力;
    也可设立编委绩效管理体系,根据办刊工作参与度对编委会进行动态调整,重视对期刊贡献度较高的编委成员,为其颁发奖项,激励其投入期刊工作。

    应充分调动不同类型的海外编委为期刊发挥作用。学术声望高、人脉广的资深学者往往被多种职务缠身,精力较分散,更适合承担约稿与宣传工作。近年发文较多、活跃于国际学术会议的后起之秀则适合承担审稿、专栏及选题策划等工作。这些“潜力股”精力相对充沛,紧跟研究热点,将有助于调动整个队伍的工作活力及创造力。同时,编辑部也应加强与海外编委成员的联系,善用队伍中的“社交媒体达人”来提高期刊的曝光度,间接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

    5.2.2 充分发挥国际化编委会能力

    为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办刊人应当充分发挥国际化编委会的资源整合能力和跨文化吸收能力。

    为发挥编委会知识识别能力,办刊人应积极召开研讨会,邀请国际编委为期刊的选题工作出谋划策,对稿源进行精准定位,逐步提升期刊的稿源质量。为提升编委会对优势资源的识别与获取能力,办刊人应动员海外编委参加学术会议,结识本领域内的优秀学者,邀请其向期刊投稿,争取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首发权。为发挥编委会的资源配置能力,可由编委负责组织专刊、专栏,集中获取优质稿件。为发挥编委会的知识消化能力,在稿件的评审工作中,应督促编委严格控制海外来稿的质量。当收到质量欠佳的海外来稿时,编辑部应谨慎对待,邀请编委队伍中与稿件作者研究方向相近的“小同行”认真、细致地反馈审稿意见,或者推荐更合适的外审专家来帮助作者完善稿件。为发挥编委会的知识转化能力,可邀请国际编委参与期刊出版策划工作,利用其先进的出版经验对出版流程进行优化。为发挥编委会的资源利用能力,编辑部应与编委专家建立良好的编作关系,鼓励海外编委亲自为期刊贡献高水平稿件,并借助编委的社会网络利用国外资源为期刊服务。国际化编委会的知识扩散能力也不容忽视,办刊人可凭借国际编委的学术影响力加强对期刊的海外宣传,从而持续吸引国际优质稿源。

    本文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探讨了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编委会国际化对期刊学术质量的影响。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办刊人应辩证看待国际编委与国际稿源对期刊学术质量的提升作用,从编委会人员配置和能力发挥两方面入手,有效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争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注 释

    [1]初景利,闫群.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战略与策略[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12):1358-1365

    [2]范爱红,管翠中,曾晓牧.英文科技期刊办刊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J].出版科学,2018,26(2):56-61

    [3]《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编写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开放科学环境下的学术出版专题》内容简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32(12):1477-1480

    [4]陈浩元.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强国之路的若干思考[J].编辑学报,2021,33(2):229-230+236

    [5]杨丹丹,胡心婷.学术期刊对稿源质量的影响研究[J].出版科学,2017,25(3):10-15+24

    [6]丁佐奇,郑晓南,吴晓明.从编委的高发文和高被引看药学期刊编委的贡献[J].编辑学报,2012,24(1):55-57

    [7]朱晓文,宋冠群.编委会对提高期刊质量所起的作用[J].编辑学报,2013,25(6):564-566

    [8]闫群,张晓宇,刘培一,等.中国科技期刊办刊队伍现状、问题与发展策略[J].科技与出版,2017(7):104-107

    [9]Nisonger T 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 editorial board composition and citation measures in political science,business,and genetics journals[J].Scientometrics,2002,54(2):257-268

    [10][17]Petersen J,Hattke F,Vogel R.Editorial governance and journal impact:
    a study of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journals[J].Scientometrics,2017,112(3):1593-1614

    [11]王攀智,董燕萍,雷水英.拓展国际稿源 提高国外论文比:以《国际肝胆胰疾病杂志》(英文版)为例[J].编辑学报,2010,22(4):343-344

    [12]原长弘,章芬.战略管理学的混合方法研究:设计策略与技巧[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11):28-39

    [13]张慧,冉强辉,鲍芳,等.国际化编委会在英文科技期刊被SCI/SSCI收录中的作用与实践:以《运动与健康科学》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5):470-474

    [14]Woo L,Assaf A G,Josiassen A,et al.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hotel performance:
    Agglomerationrelated moderato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19,82 :48-58

    [15]Hames I.Editorial boards:
    realizing their potential[J].Learned Publishing,2001,14(4):247-256

    [16]杨睿,王宝济.“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资助期刊特征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9):1101-1109

    [18]Wu D,Lu X,Li J,et al.Does the institutional diversity of editorial boards increase journal quality?[J].The Case Economics Field,2020,124(2):1-19

    [19]唐银辉,顾金亮.文化距离对我国顶尖英文科技期刊稿源国际化的影响研究:基于中科院最具国际影响力英文科技期刊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9):865-871

    [20]Zhang T J,Shi J,Situ L Y.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uthor-editorial cooperation and the author’s publications in journals[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21,15(1)

    [21]Xu J,Wang J Y,Zhou L H,et al.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English-language academic journals:
    An overview and three approaches[J].Learned Publishing,2019,32(2):113-125

    [22]李雪,赵一方,王少朋,等.科技期刊编委国际化分析与策略研究:以海洋学期刊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0):1066-1072

    [23]黄英娟,孙一依.我国英文科技期刊中作者国际化程度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7):836-844

    [24]Montefusco A M,Nascimento F D,Sennes L U,et al.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authorship on citations in Brazilian medical journals:
    a bibliometric analysis[J].Scientometrics,2019,119(3):1487-1496

    [25]徐会永.从稿源外流和中英文特点谈中国科技期刊发展[J].编辑学报,2020,32(4):372-375+379

    [26]向丽,邱敦莲.辩证看待国际稿源对英文科技期刊论文被引的贡献:“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第一期项目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4):358-364

    [27]Gazni A.Globalization of national journals:
    investigating the growth of international authorship[J].Learned Publishing,2015,28(3):195-204

    [28]王燕.《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对所资助期刊提升作者国际化水平的作用[J].编辑学报,2018,30(1):46-50

    [29]花芳,冯玉林.期刊国际化程度的量化指标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6):1104-1108

    [30]Baron R M,Kenny D 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
    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6):1173-1182

    [31]杨苗苗,王娟茹.跨界搜索、知识整合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J].科学学研究,2020,38(4):696-704

    [32]Hayes A F,Preacher K J.Quantifying and Testing Indirect Effects in Simple Mediation Models When the Constituent Paths Are Nonlinear[J].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2010,45(4):627-660

    [33]Hoon C.Meta-Synthesis of Qualitative Case Studies:
    An Approach to Theory Building[J].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2013,16(4):522-556

    [34]陈小梅,吴小节,汪秀琼,等.中国企业逆向跨国并购整合过程的质性元分析研究[J].管理世界,2021,37(11):159-183+11-15

    [35]Gioia D,Corley K,Hamilton A.Seeking Qualitative Rigor in Inductive Research :
    Notes on the Gioia Methodology[J].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2013,16(1):15-31

    [36]Ai Q,Tan H.Acquirers’ prior related knowledge and post-acquisition integration[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2017,30(4):647-662

    [37]蓝华,于渤.科技学术期刊学术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编辑学报,2009,21(5):392-393

    [38]董保宝,葛宝山,王侃.资源整合过程、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机理与路径[J].管理世界,2011(3):92-101

    [39]马鸿佳,葛宝山,汤浩瀚.科技型创业企业资源获取与动态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1):139-143

    [40]孟凡臣,肖盼,刘博文.跨文化吸收能力对国际并购绩效的影响分析[J].科研管理,2016,37(6):151-158

    [41]吴小节,谭晓霞,汪秀琼,等.新兴市场跨国公司国际扩张:知识框架与研究综述[J].南开管理评论,2019,22(6):99-113+199

    [42]曹子郁,方卿.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三个维度[J].出版科学,2021,29(3):64-72

    猜你喜欢 稿源广度编委 声明《西藏医药》征稿函通知西藏医药(2022年1期)2022-11-26编委简介大理大学学报(2022年5期)2022-06-27编委简介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6期)2022-01-19声 明西藏医药(2021年6期)2021-12-03编委简介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3期)2021-07-30高职内刊学报发展路径调查研究河南农业·教育版(2020年1期)2020-10-21本刊编委简介国际汉学(2020年1期)2020-05-21“斜杠青年”的斜与不斜——“斜杠”实际是对青春宽度与广度的追求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新时期科技期刊稿源挖掘问题的探讨记者摇篮(2018年9期)2018-12-17追求思考的深度与广度高中生·天天向上(2018年1期)2018-04-14
    相关热词搜索: 英文 编委会 国际化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