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时间:2023-01-25 12:30:0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张丙娟

    想象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知识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有助于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更加重要,这是因为知识相对有限,而想象力无限。初中生正处于想象力发展和培养的黄金时段,但很多学生的想象力都局限于教材课本,导致创新意识与想象能力得不到激发,继而限制写作和语言表达的发展。

    很多文学作品都带有作者丰富的想象,在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读者往往需要调动思维、大胆联想,如果不能结合语言文字进行联系或想象,则难以透彻理解作者传达的意境或情感,不能准确解读作品内涵。由此可见,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极为重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思维由感性趋向于理性,对事物的认知、思考与想象呈现出理性的特征,故而教师在具体教授环节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想象,以便学生准确解读所学知识以及作者心境,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而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具体来说,初中语文教学中想象力培养的意义表现为:一方面,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的表达。表达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语文知识的学习就是学生通过对信息的接收进行表达方式的学习,而想象力是学生积极表达自己想法的关键,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通常想象力有情境构建和联想的部分,其中情境的构建是在脑海中虚构场景,用语言或文字的方式表达虚构的场景,以便信息接收者在脑海中构建相应的场景,知晓对方所要传达的内容。另一方面,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语文教学的关键就是构建图像与文字间的联系,这也是完善学生知识框架、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环节发挥想象力,能有机串联存在内在关联的知识点,避免零碎化学习,实现系统化学习。

    针对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表面而言毫无关联,表达的情感不同,诗人也不是同时代之人,但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构建两首诗描绘的景象,辅之以对比分析,则会发现两首诗都是写景色,心境不同,所看到的景色也不同,表达的思想情感也不尽相同,这就是想象的意义所在。

    (一)要从兴趣着手激发学生去想象

    想象力的培养要以兴趣为导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激发兴趣,对语文产生强烈的探索热情和学习兴趣,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获得想象力的培养。初中生的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如若教师只单纯进行知识的讲解,往往无法达到明显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巧借多媒体技术来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思维的拓宽和想象力的培养。

    以《黄河颂》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文中的第一 、二自然段,借助文字的描述想象黄河的壮观和雄伟。由于学生在思想方面的差异性,脑海中想象的画面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黄河的视频,让学生对黄河真实的样子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课文的主旨内涵是什么?作者围绕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和想象,寻找正确答案。

    (二)要在阅读积累中培养学生想象力

    作为一种抽象的思维,想象力主要表现为学生日常的语言和文字表达方面,即:只有拥有充盈的内心,其文笔和谈吐才会与众不同。为了培养初中生的想象力,语文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二次创新知识,加强积累,以此丰富知识面、拓宽眼界,发展想象力。

    以《三峡》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中描写景色的语句进行反复阅读,在阅读中跟随作者描绘的文字欣赏三峡秀丽清幽、险拔雄奇的景色,激活想象思维,进而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从内心深处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累丰富的生活体验。除此之外,经典名著在人或景的刻画方面相对生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尤其是经典名著,让学生在阅读中激活思维、激发想象,获得想象能力的培养。

    (三)要合理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想象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课堂教学相对压抑和枯燥,学生往往无法挥动想象的翅膀,即:不管是抒情文还是议论文、说明文,教师一味采用讲述式教学,语言相对抽象且缺乏情感,长此以往则会束缚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想象力得不到有效发展。对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情境中展开合理的想象,对文本中事物的变化或人物的情感变化进行感知,在此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来描绘相对应的图画

    以《我的母亲》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伊始环节创设生动的语言情境:从古至今,母爱都是人们赞扬和歌颂的对象,虽然歌颂和赞扬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无不都是表达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大家对母爱肯定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那你能说说自己心中关于母亲的形象吗?通过这样的语言描述,学生会在脑海中自行勾勒关于母亲的点滴,对母亲的形象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而激发表达欲望和想象空间,感知与体会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引发情感共鸣,获得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一)巧妙设问,让学生在质疑中强化想象

    问题训练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知识点进行各种问题的巧妙设计,利用问题来正确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互动兴趣与思维热情,使其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获得想象力的发展。

    《藤野先生》为例,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如下问题的设计:

    藤野先生在作者眼中是怎样的一个人?

    哪些细节能体现出藤野先生的性格以及两人之间的关系?作者对藤野先生有着怎样的情感?

    利用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借助写作的形式来想象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之间的故事,尝试写出一些趣味小事,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有效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质疑是好奇的结果,也是兴趣的使然。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想要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学生必须要对阅读素材以及课堂情境充满兴趣,并针对教师提出的观点或问题大胆质疑,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主思考、自主探究,提出新颖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

    在解读四大名著《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精神品格的时候,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动态的学习氛围。例如为学生播放相应的影视剧片段或者专家学者的解读观点等,辅助学生阅读相对晦涩的文言文。比如在解读林冲这一人物的时候,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笔触,描写林冲富有正义感、疾恶如仇、有勇有谋的性格特点。在褒扬林冲以及学习作者塑造人物性格写作手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如有的学生提出:

    虽然林冲疾恶如仇,生性善良,而且富有正义感,但他真的是非常完美的人吗?

    带着这个问题,教师让学生重新甚至反复阅读作者针对林冲着墨较多的片段,从前期与高俅之间的恩怨纠葛,到被逼上梁山受他人怂恿火并王伦,很多细节描写凸显了林冲并不是一个十分完美的人,性格中充满怯懦、小心翼翼和安于现状。

    此时又有学生提出疑问:

    如果林冲没有与高俅之间出现恩怨纠葛,他的一生会过得快意了然、恩怨分明,还是本本分分、安于现状。

    教师带领学生深刻解读林冲这一人物形象,甚至杜撰一些符合林冲人物性格特点的小故事。整个过程不仅是学生创新思维生长的过程,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在大胆质疑的同时,了解文学作品中主人公大多不是黑白分明的,往往存在灰色地带,需要辩证且客观的看待。

    (二)创设实践,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想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是营造良好和谐课堂氛围的关键。亲身体验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极其重要,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感受、去创造,才能使其积极融入其中,打开想象之门,朝着更深处进行想象。初中生喜欢自由、喜欢玩耍,若是教师将学生局限于课堂,要求学生一味进行知识的填充,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运用,则会导致学生失去斗志,无法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更遑论想象力的拓展。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主动走进生活和大自然,对其中丰富多变的事物予以欣赏或体验,如冬去春回的燕子、三月绽放的桃花、秋后骤然变黄的小草等,变化多端的大自然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这就是物候学。如此一来,学生能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想象何为物候,产生探究事物背后规律的兴趣,在想象中知道物候学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进而读懂课文,体会作者所描述的大自然语言。可以说,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充分体验,才能帮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朝着更深处拓展想象,培养想象力。

    尤其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一些相对枯燥的阅读语篇往往会让学生丧失兴趣,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以及生活现状,尽量选择一些可以融合实践的素材,在课堂上通过创设动态情境或组织多元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与文章的作者或主人公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感知力和理解力。

    在讲《乡愁》这首诗时,要求学生能够阅读现代诗朗诵的基本技巧,并理解《乡愁》这首诗形象化的手法,体会余光中表达乡愁的具体方式,对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以及热爱家乡的情感有所感悟。为了能让学生对诗歌阅读更感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乡愁》分为几个段落和部分,然后通过画图的方式,体会作者情感。例如在第一小段学生画了两个人物,中间夹杂着一枚小小的邮票,表示着“我”对母亲的眷恋。最后一段,一个男子站在一条河流的一旁,另一旁学生则绘制了中国国旗或者中国地图。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想要回到祖国以及热爱祖国的信念和感想。通过绘制不同的图片,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对《乡愁》这首诗有深刻的理解,体现出作者精炼老道的创作手法,以及当时饱含痛苦又充满希望的眷恋之情。学生在创新思维的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动手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活化语言文字,在鉴赏中激发学生去想象

    作为语言的艺术,语文是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想象力,教师需要活化语言文字,使语言文字变得鲜活、灵动,让学生不再局限于文字的直观感受,而是借助联想或想象进行学习和感知。在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缺乏丰富的想象力,不能围绕语言文字进行联想,那么脑海中浮现的可能就是词语及其抽象概念,无法生成形象生动的画面,难以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与创设的意境,更遑论对作品的再创造。鉴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环节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进行想象,理解其表达的深层含义,从中获得良好的阅读享受与人生感悟。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讲授文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何首乌有臃肿的根。”这段话时,教师可以巧妙设计问题:

    作者为何用“不必说”而不是“不仅有”或“不仅是”呢?

    作者用“不必说”描述静物,用“也不必说”描述动物,而后用“单是”的作用和目的是什么?

    你能想象“低唱”“弹琴”的情景吗?

    利用问题激活学生对文字的感受,让学生展开联想,将作者描述的场景想象成一场音乐会,透过文字似乎能看到如下画面:伴着微风走过菜畦和石井栏,来到高大的皂荚树,抬头就能看到如同细小珍珠一般挂在树梢的紫红色桑葚,侧耳细听还能听到树叶里长吟的鸣蝉,伴随着油蛉的低唱与蟋蟀弹奏的琴弦。在这样的想象中,学生能充分体会到文字的独特韵味和充满童趣的意境,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平静且快乐的童年生活。

    语言作用的发挥是想象诞生的前提,这是因为语言在情感调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激活脑海中的表象事物,对其进行形象的再造,这也是发展想象力的关键。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善用语言引导,为学生提供发挥和提升想象力的机会。

    想象力的培养既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迎合素质教育的有效表现,需要教师立足实际,从激发想象兴趣,注重阅读积累,加强语言训练,通过学生亲身体验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想象力想象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快乐的想象科普童话·学霸日记(2021年4期)2021-09-05看见你的想象力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21年6期)2021-07-17别让想象力“绑架”了美术教育少儿美术(2020年6期)2020-12-06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小学生作文(低年级适用)(2019年12期)2020-01-18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中国化妆品(2018年6期)2018-07-09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读者(2017年15期)2017-07-14
    相关热词搜索: 培养学生 想象力 教学中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