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高校构建地域性非遗音乐教育研究

    时间:2023-01-25 11:15:0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李莉 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

    本文以如何构建高校多层次非遗音乐教育体系为中心,辐射至采用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手段,以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响应国家教育部号召,在构建地方高校地域性非遗传承体系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近些年国家文化部门制定并颁布了较多非遗相关政策,国家教育部官网发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852 号建议的答复》(以下简称 《答复》),就“关于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全面加强青少年人文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建议”经与财政部、文旅部商议后,给出了详细答复。《答复》中对“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做出部署,鼓励师生实践传承非遗内容,更加重视民族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与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在诸多文献中,对民族音乐的传承与教学论述成果显著。张天彤在2020 年中国音乐期刊中发表的《贴近保护与传承的民族音乐学——以北方人口较少民族传统音乐的科研、教学实践为例》深刻诠释了作为从事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者,应该把自身总结的学术观点和所研究的项目成果进行现实中的转换,民族音乐学者应将其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在现实中转换,这是民族音乐学科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当今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她总结出当代高校在保护与传承传统音乐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黄妙秋在2015 年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发表的《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传承人与高校少数民族音乐师资队伍建设的接轨与契合》 中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承方式,以及如何与高校少数民族音乐教师队伍的融合与构建。田青在2012 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个案调查与研究》 以举例个案的方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调查情况进行研究,进一步阐释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以及保护路径。甘绍成、杨明辉2015 年在音乐探索中发表的《将音乐类非遗项目引入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体系的思考——兼谈川音在非遗进课堂方面的尝试》 中进一步论述了四川音乐学院把非遗音乐进课堂方面的尝试和总结出的经验和思考进行了总体论述。大量文献资料的研读,为本文论述起到一定的理论支撑。

    目前,在地方性综合大学中,逐渐尝试着开设地域性非遗学科课程,在音乐类学科中,非遗音乐的传承保护教育正处在初级阶段,笔者走访多家高校的音乐类院校,针对地域性非遗音乐的课程体系和授课方法进行多方面调查,发现只有少部分院校在开设必修课程,大部分院校都把地域性非遗音乐设置在选修课程中,甚至有的院校虽然放在选修中,但从来没有开设过,即便有开设这一课程院校,也是请一些非遗传承人做一些讲座而已,并没有系统的教材和教案,以及教学大纲,地方性综合类大学开设地域性非遗音乐课程的学科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我们亟需构建一个完整科学的非遗音乐教育体系,推动地域性非遗音乐传承向前发展。笔者基于多年来在一线教学经验及所完成相关科研成果基础上,理论联系实践,探索一条如何真正适合发展高校区域性非遗音乐教育的体系之路。在高校中培养地域性非遗音乐的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地域性非遗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从研究非遗音乐引入高校教育中的对策入手,做好学术团队与教学团队两大团队建设。探索多元化课堂,夯实传承平台等手段,以达到最终促进地域性非遗资源向文化产品和服务转,同时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科研资源集中、人力储备充足等优势,激发非遗音乐文化的活力,融入现代思想,使其长久流传下去。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构建地域性非遗音乐的学术团队,对高校创建地域性非遗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起到积极作用,它可使学者们研究出的理论成果结合成果转换,运用到非遗音乐的课堂中,把理论中的文史修养结合音乐的独特表现形式渗透到课程中,达到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例如音乐类学科中的一首地域性民歌,在演唱旋律中流淌着本民族或本地域特有的人文风格,不同歌词的寓意也渗透着历史性的民族文化和地理性的地域文化,以及人文类的民俗文化,他们是相互融合和借鉴的,因此团队的成员结构可由同缘结构转为异缘结构。研究方向如下:

    (一)立足于田野考察为基础的音乐文化研究

    地域性非遗音乐的文化研究离不开田野考察,只有深入地域性非遗音乐流传的聚居地,才能发现重要的可参考和借鉴的文献资料,更深入地探讨地域性的民族历史文化、歌舞文化、戏曲音乐、民俗音乐等与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和影响,把地方高校音乐类专业学者的研究焦点回归到本地域音乐的整体研究方面,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针对研究的焦点指出非遗音乐古老与现代演化关系;
    利用所学理论和民族音乐分析法对地域性非遗音乐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地域性民族音乐的历史渊源、音乐文化、生存环境等问题,结合地域特征和历史变迁过程进行梳理,着重音乐地理学分析,侧重探讨非遗音乐与人口迁移、跨界族群,以及民族融合导致的方言演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总之,结合地域性的音乐文化,深入民间生活,要以双角色身份考察地域性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立足多学科、多角度,结合其他艺术类学科的研究经验,进行多学科的关注和学术创新,更加深入地研究音乐文化活态性保护。对于非遗音乐文化,应以原生态文化为基础,对次生态文化以及再生态文化的行为方式和表达形态进行拓展研究,使区域的音乐理论学科研究无论在横向或纵向研究中都具有较规范的完整性、立体性和生动性。

    (二)以地域性的音乐文化形态为研究中心

    从学术的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进行地域性的文化研究,探讨国内外对本地域音乐文化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侧重点差异,以地域性非遗音乐文化为前提,大量汲取地理学界的专家所研究的理论精华,通过地理环境和形成的分布特点、以及它的行政部署区域和文化分区所产生的演变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阐释音乐与地理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不同时期的非遗音乐随着地区的分布类型、传播途径与周围环境的涵化特征,进一步研究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在音乐体裁、内容以及表演形式等方面的区域特色。

    (三)关注地域音乐的时空观、网络观、价值观

    每一个地域性的音乐文化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时空里,他们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动态性的变化,我们一定要从时间的空间里找到“历时”和“共时”,把音乐的历史与现实的种种事象和它所形成的规律,以及它的发展走向等问题研究清楚。

    用现代的网络手段,多角度拓展地域性音乐文化研究的新思维。以本体音乐结构为基础,结合外界环境给非遗音乐带来的诸多复杂联系,探讨全球化语境中地域性因素与文化认同及重构等问题,进一步研究由地域、历史、社会等不同因素构成的文化生态中的区城音乐文化的独特性。

    在地方综合大学音乐专业教学中,地域性的非遗音乐教育都具有自身的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非遗音乐传承人与高校民族民间音乐教师之间的差异性,合理安排非遗音乐文化传承人进入高校课堂,协助教师讲授课程,并制定相应的授课计划和步骤,在教学中了解传承人教学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状况、语言表达能力、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以及在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等,合理选聘传承人担任高校地域性民族音乐教师,使课堂更加富有情趣。

    (一)构建良好的教学模式

    非遗音乐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是以实践为主,这能让学生更加喜欢非遗,愿意学习非遗音乐,最后使学生达到对非遗音乐的理解和认知能力的提高,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教学中突破以往教学模式,构建“专业教师+传承人+专家”的师资队伍。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建设多层结构的教学师资,可以通过客座教授或购买服务等形式,定期组织地域性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家、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民族传统音乐项目传承人等进校园直接面向学生教学,在授课教师的辅助下,由理论课程转换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方式,让学生零距离接触非遗传承人或地域性专家学者,既是让课堂富有活力,也是通过理论与实践交融的授课方式吸引学生,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非遗音乐,并以此指导实际的教学及实践活动,进行理论与实践提升,进一步构建音乐类非遗高校活态传承的理论依据。

    (二)构建全方位的教师团队

    非遗音乐课堂可以采用由“教师+传承人+非遗专家”的教学模式,并切实将非遗音乐文化落实到教师日常教学中,同时根据各个年级专业的不同,将非遗音乐课程设置成专业选修课,甚至是必修课,实行学分化管理。非遗音乐传承人与高校民族音乐课程的任课教师应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互学互比机制,弥补彼此知识结构的不足。但由于诸多因素存在,大部分非遗音乐传承人不适合到高校任教,即使经过不断地教学实践,也不能够胜任高校音乐课堂教学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非遗音乐传承人可把自身技艺传授给高校民族音乐学的教师,再由教师传授给学生,逐步实现非客座化向常态化转变,这既保证了非遗音乐教学的专业性,同时又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由于非遗音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固定教材,没有形成完整合理的教学步骤,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收效甚微。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各地域位置,编订适用于本地域的非遗音乐教学教材,保证非遗音乐教学的高效性。同时,应当突破非遗音乐的地域化,扩宽视野,更好地实现音乐间的文化交流。

    (三)探索多元课堂

    在保证非遗教学团队的专业性和持续性的同时,根据专业的不同,开设独立式课程或渗透式课程,实现多元化多层次课堂,将音乐类非遗课程组成有机整体,并进行系统分类,逐步实现从客座教师到教学常态化,让学生们零距离地了解、接触非物质文化、体验中华民族博大精深、内涵深厚的民间民俗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使学生增强爱家、爱国、爱民族、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学生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践并重,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展现出来,让教学过程生动灵活,潜移默化中实现非遗音乐的传承与推广。

    设置地域性非遗音乐课程,把地域性非遗音乐课程作为特色课程开设,合理科学的制定教学大纲,利用不同教师进行授课,整理涉猎地域性非遗音乐所涵盖的多学科内容,分学科安排教师授课,例如:一堂精彩的赫哲族歌曲《乌苏里盲目》的演唱风格特点以及表达的人文情怀,需要多角度阐释,首先,第一节课应以赫哲族的历史文化入手,详细阐释赫哲族的历史发展脉络,这节课需要人文理论的教师进行授课。其次,第二节以赫哲族的民间音乐为基础,通过音乐鉴赏,让学生了解赫哲族人在生产生活中的真实写照。这节课需要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师进行授课。再次,第三节课根据前两堂课学生了解的知识点,把本歌曲的民族风格和演唱情怀,以及它的腔调和固有的民族特色进入更深层次的理解,这节课需要非遗传承人进行示范讲解,把握歌曲特色运腔,了解地域性原生态音乐的独特性。最后,需要声乐技巧课教师授课,通过完美的技巧训练,让歌曲更加动人,富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当然,如果教师是全方位学术人才,精通所有学科理论,就可另当别论。探索这种多元课堂目的是让学生更加精通每一节课所涉猎的文化知识,更全面地了解音乐与文化的相容性,避免重技术、轻理论的思想观念。

    (四)科研成果在课堂中的应用

    在高校非遗音乐教育中,首先要强化学科意识,改变高校教师队伍结构的多元化,推行“高校教师+非遗传承人+专家”的结构模式,利用每一位教师所研究的科研成果,梳理总结,将所研究的成果分步骤、分阶段的转化为新的知识在课堂上讲授,让“死”的科研成果在课堂上变成“活”的知识。

    (一)建立健全文史资料库

    建立地域性有参考价值原始资料的珍藏库,搜集地域性音乐文化中完整或零碎的原生态史料,进行归类和整合,追踪其历史渊源,考证其科学性和真实性,为后来学者专家提供史证依据。

    针对当代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应以权威性和学术性进行甄别整理、归类形成体系,建立资料数据库,为地方高校中的非遗音乐爱好者和同学们,以及专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建立网络展示平台,通过网络传播让更多的人们认识了解地域性非遗音乐,传承保护地域性非遗音乐。

    (二)建立非遗音乐实践基地

    利用天然地缘优势,建立高校非遗音乐教育实习基地,带领实习生进行实地田野考察和文化研究,用课本学到的知识进一步理解在实践中的深刻含义。为学生探知非遗音乐的文化特征、演唱风格以及民俗文化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所在高校也应建立相关的非遗音乐工作基地,在非遗音乐工作基地进行音乐的制作和录制的剪辑工作。可有效提升科研者的工作效率,为非遗音乐的作品推广提供时间保障。校内还应建立非遗音乐文化沙龙,定期集中弹、唱、奏的非遗音乐团体进行非遗音乐风格、技艺上的交流,构建全方位的实践环节,为地域性的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可操作的实践环境。

    (三)加强文化服务

    地域性非遗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仅靠当地的非遗传承人和学者专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当地的青年人和志愿者加入到此行列中。地方综合性大学每年毕业的音乐类学科学生是推广与传承的首要人选,他们应该成为地域非遗音乐文化与地方经济交流交融的有效对接者。

    在高校音乐类院校积极孵化出优秀的研究成果,把非遗音乐的创作成果,例如:非遗歌曲、器乐以及舞蹈,推向地域性社会文化建设,在社会文化活动中展演和推广,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组织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科技活动、非遗音乐文化活动,为地方文化服务提供有力保障。

    (四)夯实传承平台

    把高校地域性非遗音乐课程打造成地域性特色课程,把学生所学的专业性非遗音乐知识通过毕业生进行推广和传播。构建非遗网络传承平台,把专家学者们总结的完整资料与文献通过影像志的形式进行网络推广。对于非遗音乐的演唱教学而言,教师可以整理出地域性非遗音乐的乐谱和录像,或民间艺人的口述史以及演唱录音,把它进行分类,保留这些原生态资料,通过本民族语言专家的翻译,进行曲谱整理,发送至网上,进行永久性活态传承,从而做好地方高校在地域性非遗音乐保护过程中的最终环节。

    高校作为地域性传统音乐教育传播的主要阵地,任重而道远,把丰富多彩的地域性非遗音乐文化资源转化为地方高校的教育资源,通过挖掘整理地域性音乐文化,进一步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符合当前新世纪高校教育的发展要求,无论是从社会需求还是学术价值,以及高校民族音乐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音乐课程研究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少先队活动(2022年9期)2022-11-23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年3期)2022-05-23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辽金历史与考古(2021年0期)2021-07-29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家庭影院技术(2019年11期)2019-12-09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2019年4期)2019-05-21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7年4期)2017-11-04音乐东方艺术·大家(2016年6期)2016-09-05音乐数位时尚·环球生活(2009年8期)2009-11-19
    相关热词搜索: 地域性 构建 音乐教育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