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背景下的大学生教育与管理*

    时间:2023-01-22 11:40: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李风光

    (菏泽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对我国原有的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二元结构的突破,即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打破学术性和职业性两种状态[1]。我国高等教育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进行划分,大致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而在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学术性大学的同时,也在积极发展既重视基础性教育和通识性教育、又重视应用性知识学习和实践锻炼的应用型本科教育[2]。

    应用型本科教育促进了高等教育结构向科学化、合理化方向发展,也影响了院校定位[3]。教育部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培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的本科及以上层次人才。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大致由高职高专升格的本科院校、传统大学的独立学院和新建本科院校三个部分构成。特别是近三十年来,由专科院校升格的高校群体的规模在扩大、水平在提升、特色在彰显,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人才、科技和文化支撑作用[4]。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对闽江学院等应用型高校考察调研时,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打好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同年,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应用型大学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论坛”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对应用型大学身份识别的困惑、办学目标的明确、持续发展的关键等内容进行了广泛的探讨[6]。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山东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推进一半以上省属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目标,确定了20所高校作为首批支持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7]。山东省教育厅和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基本思路、建设重点、推进步骤、建设措施以及建设指导标准等。

    (一)知识传授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学科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专业课教学的任务、目标和要求也在不同程度的发生着变化。传统的教学过于重视和依赖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环节都不能较好满足应用型转型发展的需要。专业课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旨在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应用型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对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更高。而在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着过分强调知识的理论体系以及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却忽略了专业的实际应用。单一的注重专业课教学而忽视专业性实践,直接影响了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此外,专业课教学中教师过分偏重自己对课堂的主导作用,教师更注重将知识讲深、讲透,以灌输式授课为主,缺少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忽略了学生的感悟体验和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而在该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转化能力欠佳、创新意识薄弱,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

    (二)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培养目标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任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应用型专业的教学任务中实践环节占有一定的比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但在实施过程中受场地、师资、设备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往往达不到预期的培养效果。当下的专业课程中的实验大多集中于验证性实验,探究性试验往往被忽视,探索性、创新性实验或试验的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内容与专业发展脱节,进行浅层次的研究和探索,难以达到提升专业设计能力的目的。校外实习实践内容缺乏专业性,通过走访企业、调查问卷等进行的简单的实习实践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不大,且时间较短,学生无法深入生产实际,难以达到针对性的实践研究和探讨的要求。此外,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大多被边缘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存在着短板。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大纲不完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大多依据教材讲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缺乏与专业课程的联系,难以有效衔接,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新创业意识。与实践环节相脱节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潜质的开发受到了影响,加之实践场地的限制,难免在科技竞赛中存在着“为项目而做项目,为比赛而去比赛”的现象。

    (三)价值引领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在引领中面临着一定程度的挑战。目前思政课堂过于理论化,讲授过程中部分教师只讲述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缺乏对形势与政策的分析,无法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只停在表面,无法有效理解其实质内涵。在网络信息时代,思政教育载体、方式和途径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简单的理论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思想发展需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工作方式并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甚至还会使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排斥情绪,参与的积极性降低必然影响教育和引领的效果。开展主题班会、参加主题讲座、参观主题教育基地等课堂教学之外的传统思政教育形式一定程度上缺乏创新,脱离知识和逻辑的价值观教育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价值认同。专业课教师不能有效理解和落实思政教育任务要求,难以形成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思政教育工作的合力,无形中弱化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引领。在各科知识传授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讲授不够自然,难以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渗透。价值引领是常态化的过程,需要持续结合阶段性的社会热点以及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2014年以来,在国家政策与文件的指引下,应用型本科生的教育管理有了遵循和依据。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重点提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等十个方面的育人任务。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9]德智体美劳“五育”缺一不可。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根铸魂”的重要使命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基础性教育,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学校各院系应当坚持做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协同统一,打造全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和思政“金课”。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把立德树人有效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和社会实践各个教育环节。在新生入学和各学期开学第一课上,由辅导员、班主任等为新生做好入学教育或新学期伊始教育,引导学生了解校史、校训、校风和应用型建设高校的校情,引导学生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使学生增强爱校意识,心怀远大的理想抱负,树立学习和发展目标。

    除了在思政课程上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业教师为学生上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外,在专业课程上不断推动“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挖掘专业相关的思政元素,与“思政课程”形成课程育人合力。例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涉农的二级学院可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开设“‘大国三农’概论”课程,构建“大国三农”“1+X”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全课程育人体系[10]。为开展好“大思政”育人工作,可引入与“三农”相关的励志素材,引导学生学习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中涌现的先进励志事迹,持续邀请企业精英、优秀毕业生代表等为学生讲解相关行业的励志事迹;
    引入农耕文化的经典故事素材,挖掘和整理当地的农耕文化、当地特色产品种植和发展文化,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引导学生感受各种农耕文化节、农民丰收节等活动;
    引入农业农村的发展成就素材,介绍农业农村的发展现状,无人机、遥感技术等现代化科技的应用,融入具有学科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
    引入生态文明的建设素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我国“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引入乡村振兴的政策素材,深度开展乡村振兴研究与产品产业开发等特色内容,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增强学生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以专业知识教育提升专业本领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设置专业时要充分考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坚持做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专业知识教育加强应用型知识学习,提升学生的专业本领。学校相关院系应当加强调查研究,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并结合学校实际,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为教学培养和教育管理打好基础。以菏泽市为例,地方高校依托成立的牡丹学院、牡丹研究院,紧跟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对接菏泽“231”发展体系,按专业相适应的要求,围绕牡丹组织开展系列教学实践,着力打造地方及行业所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二级学院应完善落实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统筹做好专业知识内容教学和科研成果转化等工作。促使“双师型”教师深化专业教育,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带领学生走进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实训,让学生在产教融合、校企校地合作中开展在应用型科研教育,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与指导中增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在科研中持续加强学术导向教育和应用型科研成果的评选和推广。

    (三)以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创新意识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大学生通识性教育,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业课程为主的课内教育体系和学科专业竞赛为主的课外教育体系。学校与院系之间应当坚持“创新带动创业、创业促进就业”,构建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公共通识课程,通过创新教育和创业指导课程教育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增强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端正专业思想、明确专业任务、规划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培养学生基本创新意识与创业方法,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
    面向各专业学生设置相关工具类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指导进一步融入专业课体系,通过创新创业能力、实验和实务等具有专业特色模块培训,帮助学生掌握研究报告、方案策划等基本方法和技术规范,累积实践经验,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加强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更新创新创业导师和学业导师。结合国家、省级学科竞赛活动,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文化活动节、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自助式开放实验、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在课内外教育体系中,认真落实学校创新创业工作思路,加强就业创业制度建设和指导服务,积极鼓励毕业生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知名企业认证证书,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毕业生就业质量。

    (四)以社会实践教育提升实践能力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构建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11]。通过社会实践教育加强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有机融合。在实践能力培养中,除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到企事业单位毕业实习或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外,还应当加强社会实践锻炼。社会实践有机整合了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社会实践教育时,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接受锻炼。无论是在校期间还是寒暑假期间,均有针对性地带领或指导学生开展并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在校地双方结合中,引领学生在恰当的时节走进地方园区、景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或引导游客、或协助工作人员等。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组织安排学生走到城市道路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或指挥交通,或清扫落叶等。在寒暑假,以“三下乡”活动为重点指引,有效地组织学生组成实践团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家乡开展社会热点调查,丰富自我认知。引导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定实践地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将所学专业知识付诸实践、助力生产劳动、服务乡村振兴。此外,引领学生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的号召,利用“互联网+社会实践”新模式丰富“线上+线下”的活动阵地,利用互联网进行“云组队”“云调研”“云实践”“云访谈”等新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全过程社会实践教育中,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新时代追梦征程,在实践锻炼中积累智慧、施展才华、增强体质,提高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猜你喜欢 应用型思政专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1期)2021-07-21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专业降噪很简单!摄影之友(影像视觉)(2019年3期)2019-03-30专业化解医疗纠纷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领导决策信息(2018年50期)2018-02-22
    相关热词搜索: 转型 本科 高校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