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巧用课本剧,促进小古文深度学习

    时间:2023-01-18 12:15:1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第三实验小学 陈琦妮

    中国古典诗文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文化滋养着中华民族。对小学生加强古诗文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古诗文中就包含着文言文,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从三年级开始选编,这些文言文语言较浅显,篇幅也较小,概称“小古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较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其故事性强,且富含寓意。学生从小学习优秀的小古文作品,感受其独特的表达形式,能借助教材的注释,领会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学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为学生后续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感悟其蕴含的民族精神,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笔者认为,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要综合运用丰富新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挖掘小古文自身的文学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在实践中让学生真正读懂小古文、掌握小古文,感受到小古文的文化内涵,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引领学生踏入中国古典文学的殿堂。在小古文教学中,课本剧表演的运用能大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团队凝聚力和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把课本剧生动灵活的表现形式融入小古文教学中,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等也得到了培养。

    课本剧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古文的表达方式与现今有较大的差异,意思难懂,读起来也拗口。传统的小古文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是以解释古文意思、讲授主要内容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很容易失去学习热情,甚至对他们来说,小古文的学习成了一种负担。如果把课本剧运用到小古文教学中,学生在了解文章意思、把握文章传递的情感之后,以小古文为创作蓝本,小组合作将其改编成课本剧,并通过表演展示出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丰富了游戏化教学形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释放天性的舞台,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自身对小古文独特的阅读体验,在表演过程中得到个性化的展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本剧表演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双减”背景下,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是当下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学、做不是独立存在的,要把它们有机地融合起来。学生在创编课本剧、排练课本剧和表演课本剧中,对于小古文中能体现人物品质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进行加工并表演出来。学生参与到这一语文实践活动中,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被激发出来,学习到的不再只是课本上的知识,更是在活灵活现地学习小古文,他们是课堂的主角。

    课本剧表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小古文篇幅短,情节对话等有大量的留白,学生把小古文编演成课本剧,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也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学生的才华得到展示。有些学生尽管语文知识积累少,基础知识薄弱,但在课本剧编演过程中表现积极,不但轻松地学会了以往对他们来说是个大难题的小古文,在表演课本剧时也惟妙惟肖,赢得了阵阵掌声,成就感极大地激励了他们,这种学习体验让他们对以后的语文学习充满信心。

    (一)课本剧编创,让课堂成为创意教室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把实际的事物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自我探索,是让学生变得更勤学好问、机智聪明的重要条件之一。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提倡和鼓励学生在表达中积极调动自己的积累,在实践中把所积累的材料从“领会”到“运用”。课本剧编演过程就是实实在在地对知识进行“运用”的过程。课本剧中人物是活动的,是立体的,不是简单地分角色朗诵,表演时需要一定的动作、神态等,并不是简单地站在台上生硬地对话或独白,所以课本剧的选材更多的是叙事性较强的文章,有了故事元素,才能在舞台上精彩地表演。入选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小古文大多故事性较强,适合进行课本剧创编。将小古文进行课本剧创编,学生在此语文实践活动中动手、动口、动脑,掌握知识,感悟人物形象,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在课本剧创编时,要把短短的小古文,转化成有血有肉、丰富立体的舞台语言,这需要在学生对小古文有一定的理解和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走进小古文,深入理解小古文,与此同时把握剧本的特征,创作出具有学生个人特色的剧本,课堂成了一间创意教室。

    以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一课为例,本单元的语言元素是理解本文如何使用具体示例来说明观点,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类文章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用具体例子进行论证。本文是小学阶段最后一篇小古文,篇幅较长,讲述了孔子东游路上发生的事情,故事性强,人物语言丰富精彩,尤其是其中辩论的部分,改编成课本剧很精彩。此外,小组合作是课本剧表演常用的方法,这不但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先带着大家学习剧本的相关知识,了解课本剧创编需要从哪些方面考虑,学习如何创编课本剧。创编活动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由组合,以5—6人为单位,成立创编小组,然后学生根据小组各个成员的能力和兴趣等具体情况进行分工,如导演、编剧、道具、演员等。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吃透文本后,为了让两小儿和孔子的形象更加丰富立体,教师提醒学生在创编课本剧时,可以适当增加围绕冲突与展现人物性格的情节。因为文言文的语言跟现代汉语不同,创编剧本时也可以进行语言的转化,让台词更口语化,以此穿越时空限制,加入现代的因素,增强趣味性。完成创作初稿后,小组成员针对各个细节进行商讨后再次修改,最后根据剧本人物特征和组员的特点,选定演员,分配角色。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明确职责,各司其职,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课本剧创编过程中,不同的小组有不同的设计理念,教师要鼓励学生加强小组间的交流。如学生在进行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的课本剧创编时,有的创作小组突出车胤家庭贫困这一特点,立足文本和时代背景,增加了体现车胤生活贫苦的场景,从而体现车胤的勤奋好学;
    有的创作小组重点抓住烛火暗、蚊虫多等环节,凸显车胤学习条件的艰苦;
    还有的小组侧重用萤火虫来照亮这个场景,精心准备道具。教师引导小组间交流、分享各自创编的亮点和设计意图,互相取长补短,提高课本剧创编的质量。

    (二)课本剧排练,让课堂变成排练场所

    完成课本剧创编之后,小组成员要结合之前的人员分工进行排练。排练过程最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其重要性不亚于正式的课本剧表演。在排练中让课堂成为排练场所,通过演员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人物特点把剧本变成实际的场景呈现出来。

    《两小儿辩日》一文的课本剧排练过程中,教师让各个表演小组阅读剧本,在熟悉各项分工的基础上,先进行组内练习。各组导演除了统筹安排外,还要引导演员体会两小儿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并示范表情、语气、动作等,以帮助演员熟悉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牢记台词、走位以及出场顺序,更好地进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负责道具的同学要准备好各类服装和道具,并帮助演员穿戴。这些环节要求小组成员都要参与其中。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但熟悉了剧本的表演特点,还深化了对小古文的感知,体会到两小儿善于观察生活、敢于质疑和孔子实事求是的精神。

    每完成一次排练后,各小组要相应地进行总结,小组同学畅所欲言,对刚才的排练情况发表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为后续的排练做准备。如排练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课本剧时,一生扮演老媪在溪边磨针,另一生扮演李白看到老媪磨针后深受感动的样子,呈现出来的效果不理想,很生硬。在过后的反思总结环节,大家意识到原因在于学生没有进入角色中。老媪把铁棒磨成针得付出多大的努力,而李白看到这一幕后又是如何被触动从而发奋图强的,他会怎样想、怎样说……这些细节都要求学生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揣摩。找到问题所在之后,学生再次排练,效果不再浮于表面,演出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

    此外,排练过程中,教师还可鼓励各个演员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排练中遇到的问题,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直到找到与自己匹配度高的角色为止。

    (三)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充分展示才艺

    不管是课本剧创编,还是课本剧排练,最终都是为了课本剧表演。演员们把自己对小古文的感悟、对文中人物的理解,通过语言、动作及神态等融合在表演中,个人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随着剧情的发展,演员对人物性格特点进行了高度个性化的演绎,课堂成了学生展示才艺的舞台。台下的观众在观看表演时,对比自己脑海中的形象和舞台上呈现出的形象,不断调整充实并内化。这一表演过程,共同提升了演员和观众的语文素养。

    《两小儿辩日》课本剧排练成熟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正式的课本剧表演。学生在创编和排练两个环节中对小古文的主要内容、两小儿的性格特征,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精神有了深刻的了解。该课本剧中,人物语言有一定的结构,逻辑性强,演员表演时要注意把握两小儿有理有据进行辩斗的语气,注意语气、语调,加上合适的肢体语言,突出“辩”的氛围;
    而孔子作为大学问家,面对两小儿的问题无法回答时,他的内心有什么样的感受,诸此种种,都通过小演员的理解演绎出来,学生兴趣盎然,投入其中。他们不管是作为表演者在台上表演,还是作为观众在台下观看时,都有自己对角色的认知,这既是表演和观看,更是表演和欣赏。表演课本剧的最终目的不是表演,也不是观看,而是在表演中学习知识,深入文本,感受人物的特点,让静止的小古文动起来,它是语文知识的动态呈现。原本枯燥难懂的小古文,变得生动起来,这种呈现方式深受学生喜欢,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获得成长的舞台。

    (四)课本剧评价,在鉴赏中培养审美力

    课本剧虽是表演,但更是严谨的课堂教学活动。在学生表演完课本剧之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鉴赏评价,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可以帮助学生针对小古文的内容和人物形象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如课本剧《两小儿辩日》创编排演前,教师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思考该选用哪种恰当的动作、语言、表情等来凸显人物特征,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高。但在课本剧表演完之后,不是就这样结束了,还须带领全班同学从剧本、创意、道具、表演以及表演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复盘,评选出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演员等。表演中,《两小儿辩日》的结局耐人寻味,同一个问题,两小儿有完全不一样的观点,难倒了博学的孔子,两小儿笑了,这里的“笑”如何理解呢?这是之前课堂学习的一个难点。学生在观看表演之后,激起无数思维的火花,有了多种不同的理解,并能够学着两小儿的表达方式,把观点和理由清晰地表述出来。教师做出有针对性的点评,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把课本剧运用到小古文课堂中,具有积极的教育价值,它能够打破传统教育的桎梏,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小古文学习以及课本剧的创作中,完成了“领会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变,从学习知识到掌握技能,激发了学生对小古文学习的探索热情,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了小古文的深度学习。

    猜你喜欢 课本剧古文排练 舞动未来疯狂英语·新悦读(2022年9期)2022-11-22绿豆发芽(小古文版)作文大王·低年级(2022年5期)2022-05-23巧用课本剧演评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师道·教研(2022年1期)2022-03-12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国学(2021年0期)2022-01-18A quieter world during the lockdown疯狂英语·新悦读(2021年10期)2021-11-23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0年11期)2020-12-23两个大忙人青海湖(2020年6期)2020-09-07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学生天地(2020年6期)2020-08-25称象阅读(低年级)(2019年11期)2019-12-27探究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课本剧的魅力海外文摘·艺术(2018年20期)2018-11-13
    相关热词搜索: 古文 巧用 深度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