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智慧”课堂

    时间:2023-01-15 22:05:0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陈 楠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89)

    美术课程的设定可以有不同选择:高成本、高技术,但更有意义的是高智慧课堂。

    高智慧课堂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在不同投入成本中,智慧投入最高,即教师调动自身“课”研能力设计教学;
    其二是指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打造富有智慧的智能课堂。

    不同含义对教学有不同要求,若想实现真正的高智慧课堂,则是鱼和熊掌的兼得。教师教学有多个依据,这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等。“计划”和“标准”通常具有一致性,但不同地区参考教材不同。即便面对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师也有不同取舍,教学资源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内容众多,我们能把所有内容都融入课堂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每位教师都应选取适合自己课堂内容的素材,而不是不加筛选一锅乱炖。择取了合适的内容也要注意实际教学,课堂不仅是真知灼见的战场,也体现着策略谋划的后方。传统美术教学仿佛有固定的教学程序:导入、温故、授新、实践、讲评、拓展。可这种统一模式真的有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吗?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探索不同的导入方式:图片、音乐、视频等,但始终并未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黑格尔提出“存在即合理”,这个模式固然有其道理,但千人一面的课堂也不免无趣。“合理”仅指“合乎”一段时间的“理”,并不代表它在今天完全正确。社会提倡学生要有批判性思维,教师就更要有辩证观点。

    智慧的课堂教学要推进教学生活化,尤其在强调杜威“做中学”[7]的今天。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才是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必备”和“关键”。生活化教学可以探索不同课程的不同程序:小学即将毕业,为延续同学友谊,老师建议同学们可以为他人制作纪念册,学生接到“任务”即刻动手。在设计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不少问题:纪念册设计成多大,16开还是32开?纪念册是何种形式,平面还是立体书?纪念册运用何种材质,便于保存的塑料还是便于书写的纸张?纪念册如何设计封面,照片、写字还是两者结合?如何组合才能让画面更美……[1]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相关问题。再者,学生可回顾生活中常见的纪念册思考有何利弊、如何改进,最后做经验分享并将实物赠予同学。如此一来,教学模式就成为:情境、实践、习新、应用、评价。学生既学到了美术知识,如构图、材质、手工创作,又在学习中将自己的心意应用于现实关系,而不是为未来做准备。生活化教学考验教师的执教能力、钻研能力,创新能力……需要教师脚踏实地钻研教学、设计教学,防止生活化浮于表面。

    对比传统教学模式,此类创新模式将实施主体转换为学生:由以前的教师“授新”转为学生“习新”,由教师主导的“导入”转为学生自我探寻的“情境”,由教师的“满堂灌”、学生的被动式学习,转为教师启发式学习,再转成学生自我反省甚至学生自导自演的学习,而教师仅是活动设计者、解惑者。模式的更新与调整将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总之,模式与人都是活的,教师可以也应该根据现实需要酌情调整。

    现代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教师可选择的手段虽不是日新月异,但也算突飞猛进。日常教学不同于课程展示,教师的教学手段应以学生现有水平、可接受程度和实际生活为主,绝非为了高智慧而胡乱炫技。课程本身是为了学生,为其真正学到东西,太过浮夸的课程非但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恐适得其反。教师在追逐技术支持的过程中也难免为其所惑,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故智慧课堂还应保留部分“平时性”,在多个维度中择优、择需。

    高智慧课堂还有不同表现。教学水平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教学方式、教学规模、教育环境、教学条件等天然有差异,这与不同的生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家庭教育水平等均有关系。

    地区间的差异给美术教学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中小学学生与专职美术教师的配备上,江苏省的生师比为220:1;
    2017年教育部相关文件指出当比率为100:0.9时,可达到县区师生的优质均衡;
    湖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张志敏提出当生师比为100:1时即可达到优质均衡,并成为“比较高的标准”;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美育中心杨梦婉则认为“最理想的状态为一对一”,中小学美育较为合理状态的生师比应为80:1。[2]由此可以看出,各地区的生师分配不尽相同,说明不同地区班级容量也不一致。杨梦婉提出在班级容量为每班40人时,每个老师带两个班,从“工作量”和“教育教学质量”上来看是比较合适的,且40人的课堂能够“比较完整地实现教学目标”。[2]人数再多,则会导致学生“感知体验不完整”,课堂效果也会随之打折扣,学生的素养提升也会弱一些。[2]根据《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2002年)和《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2008年)规定,中小学标准班额为小学45人、初中50人。[3][4]班级容量太大不但不利于纪律的维护,还会降低课堂主体——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在较好的环境引导较少的学生进行美术体验,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学习轻松、时间自由、材料充足,对美术的感受会更充分;
    但教师面对多个班级,往往不能一一指导。尤其在面对教学任务、学校工作、个人事务的多重挑战时,其弊端便一一暴露。同时,虽然一对一能完全照顾学生,但对于教学来说本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一对一也只在某些方面是理想状态,班级的学习氛围、同伴间的合作与竞争同样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故美术课堂的人数绝不能太多,但又不必太少,两极取中才更有益于发挥教师的智慧。

    地区间的差异又给不同地区带来生机。对于教学发达地区来说,智慧美术课堂可以利用现代科技促进教学。美术鉴赏课中,教师可以通过VR技术让古画“动”起来,学生以VR眼镜将视、听、触结合,感受《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教学还可以借助3D AR技术营造近乎真实的自然场景,感受古希腊、古罗马艺术并与雕塑人物实时互动,体会比VR更近真实的世界。美术教学还可以通过空间交互装置促成艺术的沉浸式体验……对于教学相对欠发达地区,美术课堂可以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补充传统教学之不足。如依据民族文化、民族习俗开设富有本民族气息的校本课程;
    可借助当地特色产业拓展为自成体系的工作坊、手工课;
    可以借助节日氛围体验制作相关服饰、配饰并一同融入节日庆典,感受文化气息;
    还可以通过旅游业、文化产业管理等进行相关的项目式学习;
    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了解各地美术特点并借助其便利性促成传统的、单纯的课堂向生活性课堂的转变,由此加强“局域网”与“互联网”的结合。目前,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各相关部门也致力于教育公平,但不同地区间仍有差异。教育公平不等于教育平均,各地要在不同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各美其美”达成“美美与共”。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美术教育都需教师深入研究,挖掘可利用部分以支持课堂教学。教师也应不断充实自我、开阔眼界,了解学生所好并探索师生一体的智慧课堂。

    1.“双减”政策

    202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5]。双减政策一方面在于减负,这个“负”既包括学生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也包含家长教育负担;
    另一方面也指明了未来的教育方向:教育要以智明智。

    之所以出台双减政策,说明此前的教育状态不够理想。回顾双减前的教育,中小学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功利化和短视化。功利化体现在以分定学的唯成绩论,短视不仅体现在以学业负担置换一去不返的童年,还体现在课外辅导重“量”不重“质”的学习误区。在美术中,这种功利化尤为明显。双减前的课外美术辅导可谓风生水起,但无论是面向大学的培训还是面向基础教育的“素养”培训,仿佛都陷入了为“结果”是瞻的泥潭。家长们纷纷送孩子去各种培训机构,放学后,人人都拿着一张张精致美观的艺术作品。纵然,这些作品是美的,但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所培养的核心素养及美术素养如何体现,学生能否借用学到的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就不得而知了。

    实际上,即便是现在,把美术课当成画一幅画、剪一张纸的现象也不少见。其原因既包含人们传统观念下的思维定式,也的确无法排除固化的课堂教学思路和模式所造成的影响。

    双减政策的指向是教育大概念,美术教育作为非学科类育人的关键领地,自然要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一点不仅需要教师的智慧,也需要学校、家长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双减政策要求学校课后服务应基本满足学生需求[6],因此,美术教育就要结合现代教学优势开拓更多感受、体验美术多样化的教学领域,如有条件的区域可以借势开展有关“美术+人工智能”的跨学科教育。在教学资源的发掘上,教师可以根据所学内容探寻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例如在少数民族的蜡染学习中,就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当地蜡染博物馆和蜡染体验基地探索相关问题,并借助“双师课堂”实现知识的传授和拓展。

    双减固然要减,但又绝不能只是“减”,还要在“减”的背景下实现智慧的“增”。

    2.艺术新课标

    2022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6]。对比之前的“美术课程标准”,不难发现新课标的综合性。新课标在修订原则中就强调了“创新导向”[6],这就意味着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教师教学都要以“创新”为导向。创新才能与时俱进,但这又不等于对传统的全盘抹杀。新时代的艺术课程既要“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又要“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6]

    新时代的美术教学强调价值观引领的“做中学”,由此便产生了V-DKU的教学模式。[7]此种教学模式首先强调价值观的正确性,除此之外,还注重真实情景中的教学。因此,教师就可以以此为依托设计新时代的美术课程。该教学模式强调教学情境的真实性而非简单强调教学情境,也就是说美术课程的设计应起源于生活或接近学生真实生活。“穿越时代”的教学情境固然也可以用,但这种情境相较于前者就属于远离学生的“假情境”了。如果说美术教学为了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这种“假情境”固然难起作用。新课标强调实践导向,实践是学生的实践,这就要求“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的课程需要学生实际动手;
    “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的课程需要学生实际参与,如若不能实地参观,也应将教师为主的讲转换成学生为主地说,如此,才能尽量避免教师一言堂的局面。[7]

    上文提到,新课标强调综合性。这种综合性不仅体现在由“美术”到“艺术”的转变,还体现在新课标重点强调的跨学科。跨学科可简单理解为“美术+其他学科”的形式,跨学科的课程设计不同于传统、单纯的美术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智慧课堂。例如,在蜡染中,靛蓝在冷水中的染色属于普通氧化还原反应,教师就可以借此开发“美术+化学”的跨学科课程。

    即便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师也有不同切入点,有不同的教学呈现形式。课堂是否吸引学生不仅与教师教学风格、仪表仪态有关,最重要的还是教师调用智慧设计的富有吸引力的美术课堂。有创意的课堂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实践,上好新时代的美术课堂绝非易事,但这一定是美术教师可以达到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愿意走出备课舒适区勇敢一试。

    高智慧的美术课堂并非完全脱离传统另辟蹊径,正如新课标所说应是“继承我国课程建设成功经验”[7]的锦上添花。美术智慧课堂是信息和美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新时代的美术课堂不仅要传道授业,还应孕育人文素养、家国情怀和宽阔胸怀。美术教师应借助传统教学思维促成新时代的教学飞跃,做到切实关注学生,真正落实“一切为了学生”。教育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最终目的是促进生与师的双向进步。因此,美术课堂应是用智慧者培养智慧者的课堂。

    猜你喜欢 新课标美术智慧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地理教育(2022年10期)2022-09-29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美术篇当代人(2020年3期)2020-03-30有智慧的羊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4年6期)2014-07-22智慧派智慧与创想(2013年7期)2013-11-18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数学教学(2013年3期)2013-05-15智慧决定成败网球俱乐部(2009年9期)2009-07-16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数学大王·低年级(2009年5期)2009-05-31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06年7期)2006-07-21台湾当代美术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06年5期)2006-05-25
    相关热词搜索: 新时代 课堂 背景下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