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青岛何以建设区域性国际化人才高地

    时间:2022-11-18 08:25: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文 赵立波

    真正支撑青岛发展的内核是产业,是实体经济。人才发展必须聚焦产业发展、聚焦实体经济发展(图 / 新华社)

    立足青岛产业发展,实施科技+教育+人才一体推进战略,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要求,区域性国际化人才高地将加快建成,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雁阵格局中的重要战略支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2035年建成人才强国,并要求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青岛如何贯彻落实上述要求?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是党中央提出的需要长期坚持的国家重大战略,也都是事关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加强系统观念的要求,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历史使命,从突出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出发,将科技、教育、人才放在二十大报告专列一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进行统筹部署、集中表达,第一次把三大战略摆放在一起,是一个创新,有其深义。这凸显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视,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又明确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必须通过三者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共同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三个第一”的提出一方面深刻揭示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须把建设世界创新高地与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紧密结合,创新离不开人才,而人才与创新离不开高水平教育的支撑,教育通过立德树人培养人才,通过提升全民族科学素质壮大第一生产力、增强第一动力。另一方面突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大战略,与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在社会主义强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这三大战略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彰显了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战略目标的重要性、紧迫性。

    因此,实施人才强市、人才强青战略,必须科技+教育+人才“三个第一”一体推进。

    青岛人才高地建设必须考虑“世界中的青岛”“全球化中的青岛”因素,突出国际化战略。相应地,青岛打造的人才高地按照体现本地化特点、反映区域性要求、突出国际化战略,目标定位应是立足半岛、面向东北亚、辐射山东乃至沿黄流域的区域性国际化人才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进行战略布局。综合考虑,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也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这意味着:国家将优先布局,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大高水平人才高地。青岛需要、可能建设人才高地吗?需要也能够。总书记明确要求“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也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青岛应该在“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找到、找准自己的位置。笔者曾多次参与青岛市的人才发展规划制定,从新世纪初,笔者就提出建设区域性、国际化人才高地,并体现在多个人才规划中如十二五人才规划、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其理由与理据在于:第一、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是人才高地目标定位的基础,城市总体发展目标是人才高地目标定位的依据,人才高地建设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围绕城市总体发展总体规划目标进行定位,体现本地化特点。第二、青岛是山东的龙头,半岛城市集群发展进一步突出了青岛的龙头地位,人才队伍建设应当在半岛乃至整个山东经济社会背景之下进行目标定位,反映区域性要求。第三、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国—上海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等国家级平台入驻青岛,使青岛发展深深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中,青岛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半岛、山东、沿黄流域乃至国家对外开放桥头堡重任。因此,青岛人才高地建设必须考虑“世界中的青岛”“全球化中的青岛”因素,突出国际化战略。相应地,青岛打造的人才高地按照体现本地化特点、反映区域性要求、突出国际化战略,目标定位应是立足半岛、面向东北亚、辐射山东乃至沿黄流域的区域性国际化人才高地。

    图为青岛举行的海外人才项目洽谈会现场(图 / 盛军)

    当然,人才高地建设的直接支撑是城市的人才队伍实力:截至2022年上半年,青岛人才总量突破257万,稳居全省第一,占全省1500万人才资源总量的17%以上;
    特别是作为顶级人才的驻鲁两院院士青岛占三分之二以上。如果说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是人才高地建设的硬支撑,科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则是软支撑,青岛的高校、研究院所数量在全国乃至全省优势不明显,甚至与诸多省会城市相比还属偏少的,但在省内青岛的顶级学科、在全国以海洋为特色的大院大所具有优势。刚刚发布的2022年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项目立项名单中,山东共立项4个,除山东大学获得1个外,其余3个分别由驻青高校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大学获得立项;
    在刚公布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中,8个一流学科青岛占4个;
    9月发布的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国顶尖学科山东拥有6个,除山大1个外,其余5个分别是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各2个,青岛大学1个。特别是作为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国家顶级科研重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在运行多年后即将正式挂牌,这将是山东唯一、全国为数极少的国家实验室。软硬结合,这为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才高地提供了支撑。

    真正支撑青岛发展的内核是产业,是实体经济。产业兴、城市兴;
    产业兴、人才兴。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而明智的认识。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奋斗目标,特别是突出产业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在谋划与实施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未来五年工作中,“六个城市”建设中第一是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要求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与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相互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0%以上……今后五年全力抓好十个方面工作第一项工作就是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要求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开展实体经济振兴发展行动,突出新兴产业引领、“两业”深度融合、数字化转型,为建设现代产业先行城市提供坚强支撑。明确要求推动制造业优先发展,着力提升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海洋装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七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智能制造装备、先进高分子及金属材料、精密仪器仪表、通用航空、氢能与储能十大新兴产业……

    因此,人才发展必须聚焦产业发展、聚焦实体经济发展。青岛应按照二十大提出的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求,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点围绕实体经济培育、引进、盘活人才资源。一是尊重并充分发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从全国看去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企业科技投入增长15.5%,高于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速度;
    让企业参与科技重大顶层设计、重大决策,在项目形成、项目投入、项目组织、项目评价及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引进方面,增加企业的参与度、话语权。二是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联合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联合体,落实企业在产学研深度融合联合体的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引导企业牵头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等方面与企业展开深入研究并实现成果转化,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研发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企业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成果转化等工作。三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坚持创新驱动、产业为本、资金为基、人才为魂,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融合资金链与贯通人才链,形成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兴产业促创新的良性互动格局。

    立足青岛产业发展,实施科技+教育+人才一体推进战略,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要求,区域性国际化人才高地将加快建成,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雁阵格局中的重要战略支点。

    相关热词搜索: 青岛 区域性 高地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