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关于地域文化论文

    时间:2022-10-05 13:15:0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地域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关于地域文化论文

    关于地域文化的论文5篇

    【篇一】关于地域文化的论文

    建筑文化论文 地域性论文

    浅议建筑文化

      【摘要】建筑作为人类活动的产物之一,其具有内在的文化特征,是文化的载体,本文通过对建筑文化的解读,进一步认识建筑文化是复杂多样的,从而对设计创作有所启发。

      【关键词】建筑文化 地域性 双重性 时代性

      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一切活动及其所创造出的所有事物之总和。一般意义上的亦即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以及人类其他精神活动及其产物。

      建筑是人类解决本身与自然关系的产物之一。建筑文化是一个地域、一个时代的风俗、时尚及技术条件在建筑上的反映,往往被首先看作是某种建筑风格。建筑风格有着两层含义:建筑样式和建筑性格。建筑样式尤如人的穿着打扮,诉诸于外在的形象,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建筑性格却像人的性格,是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取决于一个地方所特有的环境特征、文化基因以及价值取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许多文化现象:哲学、宗教信仰、美学、社会生活、价值观念、科学技术等或多或少都通过建筑表现出来。建筑文化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建筑的样式、性格表现为不同的特征。

      一、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区域地理气候、地质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比如说在南方地区,炎热地区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是不雷同的,比如说广东,岭南区域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它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潮湿,四季长青,所以人们往往形成一种喜爱室外活动,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建筑处理着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逐渐形成了轻巧通透、淡雅明快,朴实自然的岭南建筑风格。岭南建筑既保留了中原文化固有的院落布局,就是民居的形式,同时,由于它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所以,岭南建筑是一种吸收外来文化,相互交融的这样一种建筑概念,这可以看得出,很多装修,很多处理,都受西方的南洋建筑的一些影响,是一种兼容的,综合性的文化。在中国西北及其邻近地区的黄土高原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窑洞是一种特殊的“建筑”,不是用“加法”而是以“减法”即“减”去自然界的某些东西而形成的建筑空间。

      建筑的地域性从狭义的角度来讲,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筑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生态的观点、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创造出地域特色。意大利的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城内河道密布,由于这种特定的地域水环境,形成一种以河道为脉络,建筑临河而建的城市肌理,船就是城市的交通工具。

      二、建筑的双重性

      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的财富,又是精神的产品;
    它既是技术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本身,但凡精品建筑都能传译一定的精神内涵。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产生一批不朽的建筑作品,其文化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的标志,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的象征。例如侗族鼓楼,外形象个多面体的宝塔。一般高20多米,楼心宽阔平整,约10平方米见方,中间用石条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木凳,供歇息使用。楼的尖顶处,筑有宝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楼檐角突出翘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鼓楼是侗族人民的标志,也是侗族人民团结的象征。每个侗寨至少有一座鼓楼,有的侗寨多达四五座。过去鼓楼都悬挂牛皮长鼓一面,平时村寨里如有重大事项,即登楼击鼓,召众商议。有的地方发生火灾、匪盗,也击鼓呼救,这样,一寨传一寨,信息很快传到深山远寨,鼓声所及,人们闻声而来。所以,侗族人对鼓楼、长鼓特别喜爱。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作为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和建筑文化等有明显的地域的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组成的。例如蒙古族的蒙古包和回族的清真寺。“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用毡块、木料构成,圆形尖顶,用一层或两层羊毛毡子覆盖。在大风雪中阻力小,不积雪,包顶不存雨水。包门方而小,寒气不易侵入。蒙古包的最大优点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蒙古包看起来外形不大,但是包内的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清真寺又称“礼拜寺”,清真寺基本上建在回族聚居区,体现了回族人“围寺而居”的特点。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也是回族建筑艺术的代表。早期的回族清真寺多为圆顶式,即阿拉伯式。明代以后,回族清真寺多是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古代宫殿式的建筑,布局多为四合院形式。

    【篇二】关于地域文化的论文

      王慧蓉?杨小莉

      摘要:地名是一种词语,但它又与通俗词语分歧,它可以用具体的天文坐标表达,可以反应外地的地区、汗青、经济、交通、军事文明等,可以说地名是研究地区文明特点的活化石。拔取孝义市为例,提醒外地地名与天然、人文情况变迁的亲密关系,关于保护名贵的非物质文明遗产具有主要的抱负意义。

      关键词:地名;
    文明;
    孝义市

      孝义市位于吕梁山脉中段东麓,晋中盆地西南隅。北与汾阳市毗邻,西北与中阳县相依,西与交口县接壤,南与灵石县相连,西北与介休市隔汾河相望,地势整体呈西高东低。市辖5个街道、7个镇、5个乡,境域面积948平方千米。孝义汗青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年龄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始置瓜衍县,成为山西汗青上置县最早的中央之一。唐贞不美观元年(公元627年),因邑人郑兴割股奉母,其孝行感天动地,唐太宗诏政永安为孝义。现在,孝义已成为新鲜文明和现代繁荣的聚汇之地,成为晋西、陕北、晋中的物质集散地和主要的交通关键。

      地名是人们在相互来往中为了识别周围的環境,对位于地表特定空间位置上的中央所付与的指称。然则,地名,代表的不只仅是可以用天文坐标所刻画的具体空间方位,从时空不美观的角度看,地名具有汗青延长性,著逻辑学者葛剑雄传授说:“任何一个空间范围其实都与必然的时间范围相联系,这个时间范围有的长有的短,在这个时间范围外面又与很多地名以外的事物和要素相联系,所以地名除它们的本意以外,还有其汗青的、文明的、社会的、平易近族的等各方面的意义。”[1]因此,地名包罗了浓重的天然与人文色彩,成为包罗地区文明特点的标记。

      1、地名中的“山川文明”

      (一)地形地貌

      地名是人类聪明的结晶,与早期聚落的构成亲密相干,人类的聚居地常受天然情况的制约,很大年夜水平上,定名与地形、地貌、地质亲密相干。孝义市位于汾河中游地区,吕梁山脉东麓,因此,地名带有清晰的“山川文明”色彩。个中,表现地形地貌的词汇很丰富,如沟、岭、坡、坪、峪、窊等,尤以“沟”最多,契合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特色。因而可知,人类寓居地常选择地势较高,较为平整,离水源近的中央,歇息人平易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不美观念根深蒂固。独自以地形地貌定名的有:坪子山、大年夜石头、华夏、大年夜沟、高阜、岩庄、瓮沟、夹道等。地形地貌加其他要素定名的有:田家沟、高家掌、侯家山、温家沿、王青峪、安家岭、南沟底、西沟沿等。色彩可以被视觉直接感知,可以反应出人类的寓居情况,包罗地貌、泥土等,如黑坡沟、白石崖、长黄、黄文等。

      (二)水文明

      汾河中游水资本丰富,孝义市境内有文峪河、磁窑河、下堡河、兑河、曹溪河等。地名中河、泉、湾等字的应用标明该区域内水资本丰富。如河北、河底、师河底、桑湾、水峪、大年夜青河、小青河、后河、西泉、阳泉曲、柳湾、临水等。另外一方面,也反应出人们临水而居的习惯特色及对水资本的依附。

      (三)空间方位要素

      受现代朴实唯心主义和辩证法思维的影响,事物是统一一致的,阴阳的统一和消长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地名定名时,遵守山南水北为阳的基本准绳。中国传统文明考究对称性,前人习惯应用对称的方位名词,如器械、南北、前后、高低、内外、阴阳、新旧、大年夜小等。个中,器械、南北、高低、前后和大年夜小应用的频率较高,据统计,器械成对出现有14次,南北8次,高低5次,前后4次,大年夜小3次。平日状况下,以必然的参照物为中间,构成比拟直不美观的空间相对位置。值得留心的是阳和阴的散布,阳字的应用较为频繁,阴则相对较少,如高阳、南阳、阳泉曲等,说明温暖、避风且朝阳的中央是人类聚居地的最好选择。其余可以看出,对称方位地名尽可能遵守在统一行政区的准绳,也有一般例外,分属在分歧的乡镇、县市,如上吐京和下吐京,上令狐和命令狐等。

      2、姓氏文明

      人们平日以姓氏定名自己寓居的空间,很有宣誓主权的意味,平日姓氏人口群体为主体,如白家庄、张家庄、贾家庄、梁家庄、赵家庄、樊家庄等等,也有局部因特别启事形成的情况。如冯家原,光绪三年遭水灾,灾后冯姓渐绝,村名未改。刘家庄,刘氏甚多,光绪三年罹难后,刘氏已绝,村名不时沿用至今。局部姓氏加其他语素地名,记录了外地以某一姓氏为主体人口生活的天文情况,如马家岭、赵家窳、赵家沟、杨圪垛等。

      3、地名中的地区特点

      (一)植物

      人类汗青上第一次社会大年夜分工促进了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别,中国现代很早就有饲养牲畜的行动,地名的定名中,牛、马、羊等与人类关系亲密的植物应用频率较高,反应了植物与人类之间的亲密关系。如相王、鱼湾、牛王原、白马峡、前驿马、王马、下马宽、龙池头、盘龙沿等。龙的出现表现了外地的官方崇奉,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也被描述为能吞云吐雾,行云布雨的神灵,农业社会对天然条件的依附性大年夜,地名中的龙反应了人们对风调雨顺的期盼与神往。牛作为人类农业歇息最主要的畜力,不时被算作忠诚的错误,成为勤奋、力量等美妙质量的代名词。而中国南方大年夜片地盘处于农业与畜牧业的交织带,与南方少数平易近族的和平常有爆发,在冷武器时代,马是主要的战备物质,对战争输赢起关键性感化,对汗青开展的过程影响深远。

    【篇三】关于地域文化的论文

    中国地域文化赏析

    班级学号:1001014101

    姓名:项洁

    上课时间:周四第9,10节


    中国地域文化赏析论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地域文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整地讲它体现为发展道路、理论体系、社会制度。

    作为实践的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道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没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作为实践的思想理论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符合当今中国国情,成功地指导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并不断被实践证实其正确性。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表现为一种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有着本质区别,与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相比,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作为—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经历—个从不完善、不成熟到相对完善和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中国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地域文化具有意识文化与地区文化的两重性。同时,还具有时间流动性和波动性,与不同时代的行政区域变换相关,具有时空特性。

    地域文化是旅游景区空间文化建构和形象策划中不可或缺的素材,即使是视觉风景质量高,仅凭视觉形象就会造成巨大冲击力的旅游地也需要以文化色彩烘托气氛,这样才能营造一个独特,饱满的旅游形象。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解释与地域文化。

    (一).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真实性和关联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任务、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将这项工作作为一项崇高而神圣的事业不断追求,作为一门博大而精深的科学不断探索,不断探索和把握其内在的规律,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积极创新,切实提高人文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艰难的长期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也应与高校校园内各项活动的开展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要将这些过程贯穿于大学生学习、娱乐和生活等各项活动的始终,把他们融入到高校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日常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各个方面;
    要与内容健康、丰富多彩的课外娱乐活动结合起来;
    要与解决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只有实事求是,不断创新,以情动人,才能使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真实性和关联性。

    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中国地域文化。古老的中华民族,最早迎接了人类文明的曙光,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虽经朝纲更迭和内忧外患,仍如百川东导,襟三江而带五湖,波澜壮阔,绵延不断,代有高峰,蔚为壮观。中国传统文化曾与古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并驾齐驱,在人类文明史上处于显赫位置,但又不像它们那样或衰败,或断代,或由于种种原因而失去它的历史光辉。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也曾遭受过摧残和破坏,痛苦过,呻吟过,但每当他抚平自己的创伤,总是有意崭新的面目出现在世界历史舞台上。它顽强的生命力,博大的蓄积力,强劲的凝聚力以及它丰厚的积淀内质是举世无与伦比的。在世界文明宝库中,中国传统文化永远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篇四】关于地域文化的论文

    三秦名馔:牛羊肉泡馍

    摘 要:陕西的羊肉泡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名贵小吃,它因料重味醇、汤鲜味浓、馍筋光滑、营养丰富、回味悠长而深受三秦父老和外地人的喜欢。陕西羊肉泡古称羊羹,宋代大诗人苏轼就有“陇馔有熊蜡,秦烹为羊羹”的诗句。其历史最早可上溯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古时被称为国王诸侯的礼馔。关于牛羊肉泡馍的形成和传说在陕西就有好几种,到底哪一种说法准确,已无从考证。但是,牛羊肉泡馍作为一种传统名吃,能够保留下来,成为三秦名馔,更重要的还是它有着厚重的历史。而且,其做法和吃法也很独特、讲究,体现着与众不同的秦文化。

    关键词:羊肉泡馍;
    西安;
    饮食;
    文化

    一、非比寻常的由来

    “提起长安城,长忆羊羹名”。上古的“羹”,一般是指带汁的肉,而不是汤。传说牛羊肉泡馍是在古代“牛羊羹”的基础上。与西域来的客商携带的面饼组合演化而来的。

    古时陕西的羊因肥嫩而驰名,且有烹制羊肉的传统。由唐至宋,都城东迁,长安盛事不再,可旧皇都毕竟市井宽整,店铺驿站林立,沿着漫漫丝绸之路到达或中转的商队总要在此贸易、歇脚和休整,家乡带来的干粮早已风干脱水,用此地拿手的羊羹浸煮来吃正好符合商人精打细算的原则,泡馍暖胃耐饥又适合赶路的需要,久之就成为一种固定吃法保留下来。应当说牛羊肉泡馍是中华饮食文化与阿拉伯饮食文化相互交流的产物,这种吃法在宋代以后逐渐成形,明末清初才正式成名。

    泡馍虽不过是一粗陋小吃,可搁在这文化底蕴丰厚的长安城,架不住有心人反复琢磨改进,融入关中名小吃的煮法,烹调技术日臻成熟,硬是将贩夫走卒的饮食引入寻常百姓家,登上大雅之堂。

    二、考究细致的做功

    如今,在西安城内,大大小小有近两千家羊肉泡馍馆,几乎每一条大街小巷上都有几家专营或兼营的羊肉泡馍馆,随便在哪儿都能吃到很地道的口味。除少数几家高档大店外,遍布市井街道的店铺多数还是由自家亲戚主灶,以自己的不变风味服务于食客。

    羊肉泡馍分为熬汤、打馍、煮馍三大部分制作。好汤的关键是配料,制法当然是商业秘密,各家有自己的高招。泡馍馆一般是晚上8、9钟点开始熬骨煮肉,到第二天凌晨4、5点钟起锅捞肉,6点钟开始营业。羊肉泡原是回民经营的冬令早餐食品。远路客商扎扎实实地吃完一碗汤浓肉厚馍磁的饱饭就上了远路,这一顿饭可要管到晚上呢。所以从前中午12点过后就没有卖了。如今有了冰箱保鲜,人们生活也日趋多样化,这些老规矩也就跟着变了。

    泡馍所用的佗佗馍制作工艺并非一般的烙馍,而是半发面饼,取其韧而略发,宜于浸煮的特点。饼打出的馍可概括为“虎皮、铁圈、菊花心”,饼要略呈金黄色,背面如虎皮,正面沿边鼓起,形成一道深色的圆圈,似一铁箍,馍中心仿佛菊花般发起散开。如今多数店铺早已走入集约化生产,由统一的制饼店定时配送面饼。

    多少年来这个行业全靠自家店里亲戚问一代代口传心授烹制经营秘诀,一个名厨师要精通剥、剔、砍、煮、捞、切、冒等一整套工序技术,严格按传统工艺要求,肉块要薄厚均匀,肥瘦搭配恰当,煮肉时主料、辅料投放有序,香料匹配考究,做出的牛羊肉汤才能香气扑鼻。因而培养一个合格的炉头一般得1 0多年。

    三、与众不同的吃法

    久居西安的人,几天不吃泡馍就好象缺了点什么,总会隔三差五地去过一把瘾。可是与光顾其它饭店打牙祭不同的是,吃客必须自己掰馍,不能“饭来张口”。食者进得饭铺,根据自己的饭量,将馍掰成花生粒大小的块状,经过掰(掰成小块)、撕(撕成薄片)、掐(掐成碎粒)、抖(抖落均匀)等程序,放入碗里。馍块不宜过大或过小,太大了五味不入;
    太小了又易煮糊。一桌客人各掰各的馍,掰好后服务员白会来按碗编号,送入灶头冒煮(翻着泡煮的形象说法),煮后送回来才能开始享用。

    掰好的馍送入厨房。厨房的切配师傅(行话称“板儿头”)给每碗切配数片肉,根据食者要求,可肥可瘦或肥瘦搭配进行煮制。厨房灶边原汁肉汤和清水分盆而放,煮馍时,要求以馍定汤,以汤定料,武火急煮。取肉汤一份,清水二份,用炒勺烧开,根据口味加入适量的精盐,倒入切配好的馍块,用大火煮约1分钟,淋入熟羊油,颠翻几下,撒上味精,盛入碗里即成。

    旧时食客吃泡馍认人,如果他认可的泡馍板头不在,扭头就走,改天再来吃。所以旧时西安城里就有“文到阁老武到侯,牛肉馆里当炉头”的说法。可见在泡馍馆里当师傅是很体面的。

    泡馍上来了,看那碗里,馍块在下,红色的肉片、青青的蒜苗在上,细细的粉丝盘成网状,煞是精致好看,怎不叫人胃口大开。吃泡馍时,不能上下翻搅,以免发泻。一般是从一边“蚕食”,这样能始终保持鲜味不变,也能品出肉料浓汤的鲜味来,再佐以糖蒜和泡菜消腻化腥。餐后喝一碗用肉汤烹制的高汤,顿觉心旷神恰,上下贯通,全身无一处不熨贴的,仿佛一切烦恼郁闷顿时化为乌有。

    近些年,几乎天下的美食都进了西安,但西安人依旧挚爱着那一碗简朴实惠的羊肉泡馍,足见它的无穷魅力。牛羊肉泡馍是古城西安上千年历史文化的产物,细细地掰馍,慢慢地享用,轻松地聊天,渐渐就品出了古城的别样滋味。几百年过去了,牛羊肉泡馍所代表的西北风情却是深入骨髓的。到西安游玩,登城墙、看兵马俑、吃牛羊肉泡馍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安排。

    四、舌尖上的文化

    泡馍从煮汤到掰馍都是一个慢话。旧时食家讲究掰馍要像蜜蜂头,太大了五味不入;
    太小了又易煮糊。这泡馍的吃法也有讲究,一是“单走”,馍与汤分端上桌,这馍(饼)最好是发面的,掰到汤中吃;
    二是“干泡”,煮好碗中不见汤;
    三是“水围城”和“口汤”,前者汤多一些将馍围在中间;
    后者食后碗底余一口汤。这吃的次序讲究要从一边一口一口吃,使鲜热之气不散。目前在西安,老孙家、同盛祥、坊上人、安德坊四家牛羊肉泡馍都被评定为中华名小吃,每天食客盈门,细细地掰馍、细细地品,品着鲜美无比的泡馍滋味,也品出了古城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别样滋味。

    牛羊肉泡馍本身是一道亮丽的饮食文化风景,而在牛羊肉泡馍的做法上,本身就能体现出一种文化。在具体吃法上更是一种文化,比如羊肉泡馍四种吃法中的“水围城”,其选造型就十分美观,很有文化,讲究宽汤大煮,中间是馍、肉、周围汤汁环绕,故称“水围城”,一位著名的诗人写道“馍似白玉碎块凝成山,汤似浓浓的海水,水围山,山傍水,那两块肉却是两块罕见的褐色岩石,蒜苗是点缀山峦的绿悲翠,粉丝不知是那位仙女撤下的一团水晶链,缕缕热气使山水蒙上一层云岚雾霭的色彩,而其味更是回味无究,终生难忘。”

    吃羊肉泡用的大碗,大得叫外地人看了害怕。那碗也是一种文化,金边、细瓷,陕西人粗犷、膘悍,吃饭用大碗,一碗就盛够,从不要第二碗。羊肉泡吃一碗饱一天,也很适合陕西人的性格。“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一碗羊肉泡喜气洋洋”,这是贾平凹先生对陕西人的评价,平凹先生也很爱吃羊肉泡,陕西的名人、文人几乎都爱吃羊肉泡,也都写过羊肉泡。也是因为羊肉泡文味很浓,很有文章可写。

    总之,牛羊肉泡馍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骄傲。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超出了饮食文化,而形成一种地域文化,风俗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所以吃牛羊肉泡馍是吃文化、吃历史、吃民族、吃风俗,你到了西安吃一碗羊肉泡,也就了解了西安的许多。

    参考文献:

    [1]于健惠.牛羊肉泡馍:深入骨髓的西北风情[J].中国西部,2005,(1):112-115.

    [2]刘西艳.牛羊肉泡馍 西安地域饮食文化的结晶和瑰宝[J].餐饮世界,2012,(10):117-120.

    [3]西安牛羊肉泡馍文化名扬世界 [N]. 侨报, 2009.02.12(D02).

    [4]吴国栋.牛羊肉泡馍古今谈[J].中外企业文化:老字号与品牌文化,2010,(10):47-47.

    [5]薛森海,赵长海.消烦去躁吃泡馍[J].医药与保健,2012,20(8):58.

    【篇五】关于地域文化的论文

    陕西地域文化论文
    陕西简称陕或秦。“陕”指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陕而治,陕以东,周公治之,陕以西,召公治之。此后,人们就把陕陌以西称为陕西,简称“陕”。“秦”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地辖
    区主要在这一带。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一般就是从陕西地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来理解地。“三秦”得名源于项羽分封诸侯,让秦地三个降将分治秦之故地:章邯为雍王,领有咸阳以西;
    司马欣为塞王,领有咸阳以东:董翳为翟王,领有陕陌以西。“三秦”即由此得名。
    陕西地势地总特点就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就是陕北高原,中部就是关中平原,南部就是秦巴山地。陕北地处我国西北部,位于黄河中游,靠近内蒙古、宁夏一带,陕北高原就是其最主要地地貌特征。沟壑纵横,山大沟深,土硗地瘠,受秦岭天然屏障地影响,夏季地西南季风不能北上,造成了陕北高原雨量少、日照长,湿度小,气候干煤,而冬季内陆地区冷空气在青藏高原地动力作用下很容易在这里集中。冷高压力加强,使陕北地冬天风寒酷冷。恶劣地自然环境,使生活在这里地人们对生存更加执着。在历史上,陕北属于边塞地区,地广人稀,曾有许许多多少数民族在此过着放牧和游猎地生活,汉初实行“移民实边”地国策,羌族、鲜卑族、匈奴、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都曾在这里杂居,也就是畜牧业和农业地共生之地。就是多样化文化融合区。在与当地汉族相处地漫长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地相互影响,文化呈现出多民族融合地特征。受自身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地影响,这里地人们逐步形成了粗犷、豪放、执着地特性,性格古朴、道劲、粗犷、热烈、执着、自信、豁达、乐观、宽容,更接近自然地人性,昂扬悠长地信天游、狂放地安塞腰鼓、凄凉幽怨地唢呐声,就就是这种特性地具体体现。陕北特殊地地貌特点和特定地气候环境造成了特定地环境色彩——黄色——就是其主要色调。这在影视作品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如我们熟知地电视剧《平凡世界》。大写意地黄土高原,生命力地顽强给人以深深地震撼。单调地色彩,寒冷干燥地气候,生活于其中地人们却极偏好强烈、艳丽、鲜明地色彩,如红、黄、蓝等原色,特别就是大红,几乎成了陕北民间地必用色——剪纸、年画、面花、社火、腰鼓,红红火火,表现了陕北人民对生活地热爱、乐观与对美好生活地执着追求。关中盆地就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有“沃野千里”和“天府之国”地赞誉。有“八百里秦川”之美誉地关中,从至今考古已发现地115万年前地蓝田猿人始,这一带都就是人们繁衍生息地自

    然选择。而关中,即四关之中,西
    有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再加上秦岭和黄河地天然屏障,关中地腹地西安(长安,“沃野千里”、“四塞以为固”,天然地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地必争之地和建都地理想之所。这使西周、秦、西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1个王朝,加上短暂地农民政权,如西汉末年地绿眉、赤眉军、唐代末年地黄巢,明代末年地李白成,先后都建都长安,历时1000多年,有深厚地文化积淀,丰富地历史文化遗存随处可见:历代亭台楼阁、庙观寺院遍布:文物书画、文人吟咏日久弥珍:名胜古迹如大雁塔、钟楼、临潼骊山华清池、秦始皇陵兵马坑、桥山黄帝陵、兴平茂陵、礼泉昭陵、韩城司马迁祠、耀县药王山孙思邈故里、佛教圣地法门寺、宝鸡五丈原诸葛亮庙、麟游隋唐帝王避暑行宫九成宫:自然风光如华山、皇家温泉汤峪温泉、太白国家森休公园、终南山、宝鸡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潼关、大散关等:受气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地影响,关中地区形成了独特地地域文化体系,这些在陕西电视剧中也自然地得以呈现。
    陕南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南北交界地带。北有秦岭,南为巴山,中间就是汉江谷地,横贯东西地汉江及其支流串连起了大小不等地平坝盆地,有“小江南”之称。陕南地秦巴山地,两山夹一川地地势结构十分突出,气候温暖湿润。陕南盆地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山地大部为暖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15℃,受季风地影响,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0~3℃,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4~27.5℃,年降水量700~900毫米,其中陕南地米仓山、大巴山和秦岭山地中、西部高山地区。年降水量多迭900~1250毫米,水力资源丰富。北邻关中,南毗四川,东与鄂豫接壤,西同陇南连界。处于几大文化板块或地域文化地边缘交接地带,与四川巴蜀文化、江汉楚文化以及中州文化有着错综复杂地关系,形成了南北汇萃、东西交融地地域文化特征。山清水秀,奇崖清流,晶莹剔透,清新优美地自然地理环境与南北汇萃、东西交融地地域文化,形成了陕南人独特地品性,既有北方地古朴与粗犷,豪放与刚强,又有南方人地温文与秀美、机智与开朗,爱国诗人陆游在其《山南行》一诗中地“地近函秦气俗豪”便就是对陕南人勤劳朴实、淳厚善良、崇尚礼义、热情好客地民俗传统地贴切描述。


    西安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年级:09级专业:电子商务姓名:沙澍龙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