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2022年国学大师刘文典之死

    时间:2022-08-08 21:20:0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国学大师刘文典之死,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国学大师刘文典之死

    国学大师刘文典之死6篇

    第一篇: 国学大师刘文典之死

    《大学》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
    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
    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
    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
    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释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6、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译文: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8、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译文: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
    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9、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释文;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中庸》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2、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译文:喜欢向别人请教,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
    消除消极的东西,而宣扬人们的善行;
    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恰当的做法施行于人民。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4、自诚明,谓之性;
    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
    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5、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译文:“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

    6、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天下和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爵位和俸禄是可以推辞的,明晃晃的快刀是可以踩踏的,但中庸之道却是很难做到的。

    7、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译文:君子依据中庸之道行事,有的人却半途而废,可是我却不能中途中止。

    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译文: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9、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译文: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1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要广博地学习,要审慎地询问,要谨慎地思虑,要明晰地辨析,要笃实地履行。

    11、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译文:愚蠢的人,喜欢凭主观意愿做事,自以为是;
    卑贱的人,喜欢独断专行。

    《论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和朋友交往免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知识,是否用心认真地复习?

    3、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行仁的根本吧!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无所收获;
    只是思考而不读书,有时就会空想,疑惑不解。

    7、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三十岁开始自立,四十岁面对一切事情都能明白其中之理而不被迷惑,五十岁了解宇宙自然之理,六十岁时对别人所说的话能分清是非,七十岁便能随心所欲、随意而为,但一切行为都不会超越规矩准则的。

    8、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君子亲密团结而不想到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亲密团结。

    9、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已经做过的事就不要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10、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君子晓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财利。

    1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译文:腐朽的木头不可用以雕刻,腐土一样的墙壁是不可以被粉刷的。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聪明而喜爱学习,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并不感到耻辱。

    13、三思而后行。

    译文:每件事情都要经过多次考虑,然后才去行动。

    1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三人一路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向他们学习,不好的地方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正。

    1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消逝的时间,像流水一样呀!日日夜夜一刻不停地流去。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夺去,却不可以强使一个男子汉的志向改变。

    1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如果不是天气寒冷,就不会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少落叶的。

    1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聪明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孟子》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
    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快乐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
    以人民忧愁为自己忧愁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

    3、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译文:他们产生在这个人群中,但远远超出了他们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们那一群。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人了。

    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译文: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
    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
    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
    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仁、义、礼、智是四个初始,就像我本来就所具有的,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

    5、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译文: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感到高兴。

    6、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译文:对于行善,没有别人和自己的区分,抛弃自己的不对,接受人家对的,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做好事。

    7、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所以天将要把重大任务落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饥饿,使他的身子穷困,并且使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借此来使他的内心震动,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才干。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9、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译文:在上位的有什么爱好,在下面的人一定爱好得更加利害。

    10、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译文: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
    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的共同原则。

    11、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译文:父子之间要亲爱,君臣之间要有礼义,夫妇之间要挚爱但还要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要有诚信之德。

    1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使我的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我节操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13、爱人不亲,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
    礼人不答,反其敬。

    译文:我爱人家,人家却不亲近我,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仁爱还不够吗?我管理人家,人家却不受我的管理,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智慧和知识还不够吗?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敬意还不够吗?

    14、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
    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
    国家必先有自己被攻打的原因,别人才攻打它。

    1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两种东西不能同时拥有,就舍弃鱼去取得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义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拥有,就舍弃生命去取得大义。


    《诗经》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译文: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中小洲上。纯洁美丽好姑娘,正是我心中的好对象。

    2、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译文:紧紧拉着你的手,愿意白头偕老。

    3、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译文: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高雅先生是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很威严。

    4、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译文:一天不见心上人,就好像隔了三秋长啊!

    5、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译文:我已决心离开你,去那理想新乐土。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译文:河畔芦苇白茫茫,夜来清露凝成霜。我所思念的那个人,正在河水的那一方。

    7、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译文:心中这样爱着他,为什么不大胆向他/她诉说?爱情的种子深埋心中,何时能忘,不受折磨?

    8、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译文:当初我离开家的时候,正是杨柳依依的阳春;
    现在我戍边归来,冒着霏霏的雪花。

    《尚书》

    1、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译文: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敬,实际上对上天轻慢不敬。

    2、侮慢自贤,反道败德。

    译文:轻慢众人,妄自尊大;
    违反正道,败坏德义。

    3、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译文:没有经过验证的话不轻信,没有征询过众人意见的谋略不轻用。

    4、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译文:能看到远处,才是视觉锐利;
    能听从好话,才是听觉灵敏。

    5、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译文:就好像把网结在纲上,才能有条理而不紊乱。

    6、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译文:玩弄人会丧失德行,玩弄物会丧失抱负。

    7、为山九刃,功亏一篑。

    译文:譬如堆垒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还是不算完成。


    《礼记》

    《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

    1、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译文: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高洁的志向不可满足,享乐之情不可无尽。

    2、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译文:对有德才的人要亲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爱慕他。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点,对于自己所憎恶的人,要能看到他的好处。

    3、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译文:那些能博闻强记而且能礼让,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人,可以称之为君子。

    4、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
    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译文:能知道做一个好儿子,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父亲;知道做一个好臣下,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的君主;
    明白如何为人做事,然后才能使唤他人。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译文:美玉不雕琢,不能成为好的器具;
    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6、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译文:善于唱歌的人,能让人沉浸在他的歌声中;
    善于教学的人,能让人继承他的志向。

    7、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译文:开头虽然只有毫厘的差别,到后来却错到千里那么远了。


    《易经》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文:天道刚健,君子以天为法,故而自强不息。

    2、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文:地的品格是坤,君子见坤卦就要消法大地的包容,厚德载物

    3、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译文:君子以学习来积累知识,以多问来明辨是非,以宽容待人,以仁心行事。

    4、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译文:两人同心,像刀那样锋利,可以切断金属。同心的话,像兰花那样幽香。

    5、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译文:道行不通时就得变,变了之后就会豁然开通,行得通则可以长久。

    6、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译文:天下人要归同一个地方,只是道路不同;达到同一个目的,只是思虑多种多样。

    7、善不积,不足以成名;
    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译文:不积累善行达不到成名,不积累恶行达不到灭身。

    8、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译文:见善就向他学习,有过就改。

    9,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译文:处在尊贵的位置上不要骄傲,处在地下的位置上也不要忧虑。

    10、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

    译文: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却不到处炫耀。而是看准时机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1、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译文:对于“非常人”来说,合乎天地的意志,有日月的光彩,符四季的秩序,也顺应神鬼的吉凶。在天意之前行事,天意不逆反他;
    在天意之后行事,就顺应天理。


    《春秋》

    《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其中以《左转》最为流行。

    1、多行不义,必自毙。

    译文:多作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我灭亡。

    2、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

    译文:忖度德行如何,以便决定自己怎样处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从而决定该怎样行动。

    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译文:节俭是一切美德中最大的德,奢侈是一切恶行中最大的恶。

    4、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译文: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存,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露出来受寒。

    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译文: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有了过错但能够改正,就是最大的好事。

    6、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译文:举荐人才,不要把有道德的人遗漏;赏赐爵禄,不要忘记有功劳的人。

    7、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译文:处于安乐的环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准备就会免遭祸患。

    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译文:树梢大于树干,树就要折断;
    尾巴大了就一定不能摇摆灵活。

    9、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

    译文:树立德行,最可贵的是使它不断增长;
    而除掉毛病,最好是除得干净彻底。

    第二篇: 国学大师刘文典之死

    狂生刘文典

    作者:鲁行健;

    作者机构:;

    来源:做人与处世

    ISSN:1007-5100

    年:2015

    卷:000

    期:001

    页码:P.62-63

    页数:2

    中图分类:K825.4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刘文典;国学大师;士大夫;刘师培;章太炎;陈寅恪;孙中山;陈独秀

    摘要:刘文典是一位长期被历史忽略的国学大师,他“20岁就名满大江南北”。极具传统士大夫的傲骨,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总是一副“狂生”模样。他师承刘师培、章太炎。结交胡适、陈寅恪,追随过孙中山,营救过陈独秀,驱赶过章士钊.痛斥过蒋介石。

    第三篇: 国学大师刘文典之死

    关于国学大师刘文典的经历评价

      刘文典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国学大师,他具有传统士大夫的傲骨与近代文人的气节,显现出狷狂模样。这样的他有着什么经历,人们又是怎么评价的?下面是小编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国学大师刘文典生平经历  刘文典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国学大师,他具有传统士大夫的傲骨与近代文人的气节,显现出狷狂模样,他内心追求的却是独立与尊严。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国学大师刘文典生平。
      在刘文典幼年时,家里就请了私塾先生与美国基督教会院士,教他经书、古文与英文,所以刘文典很早就接触到了中国古典和西洋文化。后来刘文典就读于芜湖安徽公学,受教于陈独秀、刘师培等名师。在此学习时,刘文典接触到了当时的进步思潮,后来,他东渡日本留学,结识了章太炎先生,成为章门弟子。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刘文典回国担任当时具有极大社会影响力的《民立报》编辑和英文翻译。时隔不久,刘文典与范鸿仙等人赴安徽芜湖,决议成立讨袁第一军、第二军,酝酿讨袁行动。后来 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通缉革命党人,刘文典不得已再度赴日本。
      1914 年7 月,中华革命党成立大会在东京召开,孙中山任。刘文典经人介绍,任中华革命党党部秘书,主要负责孙中山英文电报的起草工作。袁世凯倒台后,刘文典回国,经陈独秀引荐,在北京大学担任预科教授,并兼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教员。
      1926 年,刘文典在安徽致力于筹建安徽大学,安徽大学成立后,刘文典被推举为文学院筹备主任,并代行校长之职,主持校务。后来因在维护学生利益时顶撞了蒋介石,于 1928 年辞去了安徽大学职务,重回北京大学任教。
      1942 年,有西南联大的学生请刘文典到普洱的磨黑讲学。后来因小人诬陷,西南联大解聘了刘文典,但不久刘文典就在友人的推荐下到云南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刘文典选择留在云南大学任教,与家人留在了云南,一直到去世。以上是刘文典生平介绍。
      人们对刘文典的评价  刘文典,是安徽合肥人,曾在北京大学、国立安徽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任教,是一位杰出的国学大师、文史大师,是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之一,刘文典善于狂言妙论、见解独到,极具传统士大夫的傲骨,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副狂生模样。那么世人对刘文典的评价又如何呢?
      刘文典师承刘师培、章太炎,结交胡适,自称十二万分佩服陈寅恪,在西南联大中文系任教时,不把朱自清、沈从文这些才子出身的教授放在眼里。
      追随过孙中山,营救过陈独秀,驱赶过章士钊,痛斥过蒋介石。他内心追逐的永远是独立与尊严,坚守的是对社会命运的思考与悲鸣。
      对刘文典的评价的重要一部分便是刘文典的教学与学术研究。刘文典一生治学严谨一字之微,征及万卷便是刘文典的治学格言。刘文典学识渊博,一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讲授的课程有《淮南子研究》、《庄子研究》、《先秦诸子研究》、《大唐西域记研究》、《论衡研究》、《杜甫研究》、《史通研究》、《校勘学》、《文选学》等,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并且做出了重要贡献。刘文典的主要著作包括《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说苑斠补》、《三余札记》、《群书校补》、《杜甫年谱》等,他在学术上的地位和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贡献,值得我们永远纪念。

    第四篇: 国学大师刘文典之死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作者:徐百柯
    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2014年第11期

            2005年岁末,红学界颇不安宁,于是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

            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一位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
    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溆”四个大字。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刘教授高论。

            教室内,刘文典时有妙语。他教学生写文章,仅授以“观世音菩萨”五字。诸生不明所指,他解释说:“观”乃多多观察生活,“世”乃需要明白世故人情,“音”乃讲究音韵,“菩萨”,则是要有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诸生恍然大悟。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第五篇: 国学大师刘文典之死

    高考语文 人物素材之刘文典

    ●刘文典(1889—1958),祖籍安徽怀宁,出生于安徽合肥。

    ●现代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与研究庄子的专家。原名文聪,字叔雅,笔名刘天民。

    ●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国立安徽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1938年至昆明,先后在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任教。

    ●终生从事古籍校勘及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所讲授课程,从先秦到两汉,从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从希腊、印度、德国到日本,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专长校勘学,版本目录学,唐代文化史。著有《淮南鸿烈集解》 、《庄子补正》 、《三余札记》等。1958年7月15日因屡遭批斗,突发急症,于昆明逝世。


    耿介狷狂刘文典:

    刘文典学贯中西,思想学问博大精深,是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但恃才自傲,狷介无比。他说中国懂得庄子的共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全世界研究庄子的算半个人,另外一个人就是他自己。如此自夸非信口开河。

    ●刘文典与沈从文:

    刘文典一意钻研古典文学,很瞧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他认为“文学创作能力不能代替真正的学问”。一次有人问他可知道当时以《激流三部曲》名噪一时的巴金,他他沉思片刻后,喃喃自语:“我没听说过他,我没听说过他。”评沈从文升教授时他就说:“在西南联大,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应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可拿四块钱。可我不会给沈从文四毛钱。沈从文都要当教授了,那我是什么?那我岂不成了太上教授了吗?”在西南联大时,有次大家躲避日军飞机袭击纷纷奔逃,沈从文经过刘文典时,刘文典大怒,骂道:“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是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学生跑是为了保存下一代,就你这么个人,还跑什么跑?”

    ●刘文典与陈寅恪:

    刘文典并不是一概狂傲,对学问如渊似海精通十四种语言的陈寅恪先生敬重有加,不敢有半点造次。他公开承认他的学问不及陈氏之万一,多次对学生说:自己对陈氏的人格、学问不是十分敬佩,是十二万分的敬佩。刘文典对人宣称,西南联大只有三个教授:陈寅恪、冯友兰,他和唐兰算半个。在昆明时,某日空袭警报响起,师生们争先恐后到处跑,刘跑警报时,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身体羸弱,视力不佳,行动更为不便。便匆匆率领几个学生赶赴陈的寓所,一同搀扶陈往城外躲避。同学要搀刘,刘不让,大声叫嚷:“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搀扶陈先走。

    ●刘文典与吴宓:

    刘文典讲课时,有时候著名学者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暗笑不已。

    民国风骨

    今人喜谈“民国范”,尤喜谈民国知识分子之“风骨”;
    诸多“风骨”中,又尤爱津津乐道“刘文典与蒋介石对骂”之典故。其大略情形,如某学者撰文所述:“1927年,刘文典出任安徽大学校长。有一次发生了学潮,恰好蒋介石在安庆,就召见了刘文典,责令他交出共产党员的名单,严惩肇事者,刘文典当面顶撞,说他不知道谁是共产党。并以情况复杂为理由,不肯惩办学生。蒋骂刘文典是老封建、学阀,刘也毫不客气,当面骂蒋是新军阀,蒋大发雷霆,让卫士把刘文典抓起来,并扬言要枪毙他,此事在当时的教育界震动很大,安庆大中学生还举行了示威,后经蔡元培力保,才将他释放。”

    其实,无待今人追述痛缅,事件发生当日,刘文典已因之暴得大名。譬如,鲁迅讽刺当局,即以刘文典“不肯称呼蒋介石为‘主席’而被关押多日”为案例;
    胡适也写文章说:刘文典“因语言上顶撞”被拘禁,其家人朋友“只能求情而不能控告(蒋介石),这是人治,不是法治”;
    更有章太炎抱病撰写对联,赞誉刘的行为,堪比三国时代宁死不向曹操屈服的祢正平。

    人物评论:

    作家眼中的刘文典

    ⏹“叔雅人甚有趣,面目黧黑,盖昔日曾嗜鸦片,又性喜肉食。及后北大迁移昆明,人称之谓‘二云居士’,盖言云腿与云土皆名物,适投其所好也。好吸纸烟,常口衔一支,虽在说话也粘着嘴边,不识其何以能如此,唯进教堂以前始弃之。性滑稽,善谈笑,唯语不择言。”(周作人,《北大感旧录·刘叔雅》)

    ⏹“有一年,余适与同车,其人有版本癖,在车中常手夹一书阅览,其书必属好版本。而又一手持卷烟,烟屑随吸随长,车行摇动,手中烟屑能不坠。”(钱穆,《师友杂忆》)

    ⏹“三十年代初,他在清华大学任国文系主任,在北京大学兼课,讲六朝文,我听过一年……他偏于消瘦,面黑,一点没有出头露角的神气。上课坐着,讲书,眼很少睁大,总像是沉思,自言自语。”(张中行,《负暄琐话》)

    ⏹“他的长衫特别长,扫地而行。像辛亥革命以前中国妇女所穿的裙子一样,不准看到脚,走路不能踩到裙边,只得轻轻慢移莲步。他偶尔也穿皮鞋,既破且脏,从不擦油。”(文中子,《刘文典:“半个教授”》)

    ⏹“记得那日国文班快要上课的时候,喜洋洋坐在三院七号教室里,满心想亲近这位渴慕多年的学术界名流的风采。可是铃声响后,走进来的却是一位憔悴得可怕的人物。看啊!四角式的平头罩上寸把长的黑发,消瘦的脸孔安着一对没有精神的眼睛,两颧高耸,双颊深入;
    长头高兮如望平空之孤鹤;
    肌肤黄瘦兮似辟谷之老衲;
    中等的身材羸瘠得虽尚不至于骨子在身里边打架,但背上两块高耸着的肩骨却大有接触的可能。状貌如此,声音呢?天啊!不听时尤可,一听时真叫我连打了几个冷噤。既尖锐兮又无力,初如饥鼠兮终类寒猿……”(清华门生《教授印象记·刘文典》,见《清华暑期周刊·1935.7》) 刘文典在西南联大讲《文选》课,不拘常规,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役带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便一边吸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时他是下午的课,一高兴讲到5点多钟才勉强结束。或称刘“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先生上课也很有个性。讲到得意处,从不理会下课铃响,有时一高兴就讲到5点多才下课,有一次,刘文典上了半小时的课便结束了上一讲的内容。学生以为他要开讲新课。这时,他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 原来,下个星期三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届时,校园里摆下一圈座位,刘文典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生动形象,见解精辟,让听者沉醉其中,不知往返。

    ⏹“当他解说《海赋》时,不但形容大海的惊涛骇浪,汹涌如山,而且叫我们特别注意到讲义上的文字。留神一看,果然满篇文字多半都是水旁的字,叔雅师说姑不论文章好坏,光是看这一篇许多水旁的字,就可令人感到波涛澎湃瀚海无涯,宛如置身海上一般。”(宋廷琛,《忆刘文典师二三事》,台《传记文学》第44卷第4期)

    ⏹每逢讲授诗歌,刘文典常常摇头晃脑、浅吟低唱,每到激越处则慷慨悲歌。他不仅自己吟诵,还要求学生模仿。有的同学不遵命,他虽不悦,但也不苛责,只是打比方点拨:“诗不吟,怎知其味?欣赏梅先生(兰芳)的戏,如果只是看看听听而不出声吟唱,怎么能体会其韵味呢?”(傅来苏,《是真名士自风流》)

    小故事:

    ◆1932年夏,刘文典以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身份请陈寅恪拟国文试题,陈除出了“梦游清华园记”的作文题外,还出了对联题,上联“孙行者”以觅下联,刘氏也不以为然,许之,结果让久违了对对子的学生们多不知所措,考糊了很多考生,一时传为新闻。

    ◆有一次在课堂上学生问他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好,他说只要注意“观世音菩萨”就行了。众学生不解。他加以解释说:“‘观"是要多多观察生活;
    ‘世"是要明白社会上的人情世故;
    ‘音"是文章要讲音韵;
    ‘菩萨"是要有救苦救难、为广大人民服务的菩萨心肠。”其实这种“观世音菩萨”理论对现在我们的写作也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文典上课征引繁富,经常一堂课只讲一句话,故而讲《文选》,一个学期只能讲半篇《海赋》。后因吸食鸦片,有时上课中间瘾发便狂抽香烟,由于发音多通过鼻腔,故而发音混混不清,讲《文选》时,只能听到嗫嚅而言:“这文章好!这文章妙!”

    ◆刘文典在清华任教时,需要查阅某种佛经,闻北京西山香山寺有此佛经。该寺藏书有严格规定,非佛教人士,不准借阅,借阅必须在寺内念经堂正襟危坐,也不得以手指沾口水翻书页,必须用寺院制作的蔑子翻阅,违者受罚。寺中和尚深知刘文典是知名学者,特准他借阅,阅前详细介绍了阅读规则,刘先生当即承诺,严守规约。和尚去后,刘文典先生静坐读经,因车马劳顿,未看多久,便生困意。见室内有一空床,便趁机持书卧床阅读,不料竟然进入梦乡,手中佛经也掉在地上。不知过了多久,正在梦中的刘忽然听到骂声,头面受到扑打,睁眼看到老和尚边打边斥责“您言而无信,竟把佛经丢在地上!”无奈,刘文典只好一面承认错误,一面“抱头鼠窜”(自称),佛堂是关闭的,既逃不出去,自己也不想逃出,因外面还有游人,出去难免丢人现眼!只有且喊且逃,苦苦求饶。和尚见刘先是狼狈不堪,后又甘心挨打,全无名教授的架子,竟然怒容一变,“噗哧”一声笑了,也便赦免了他。因这一打,刘竟和老和尚成为好友,还在清华园设素斋招待这位朋友。刘后来回忆此事说“我的脑袋虽然不太高贵,但也不是任何人可以打的。但这次挨打应该,君子不可失诺!”

    ◆刘文典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红学家,持论多有“索隐派”的色彩。吴宓在西南联大开过《红楼梦》讲座,自认红学家的刘文典对吴的观点不能苟同,就唱“对台戏”。有一次,原定在西南联大一小教室中开讲《红楼梦》,后因听讲者太多,容纳不下,只好改在教室前的广场上去讲。届时早有一批学生席地而坐,等待开讲。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已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慢步登上讲台,缓缓坐下。一位女生站在桌边从热水瓶里为刘斟茶。刘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如唱“道情”一般,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只、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
    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字就够!”接着在身旁小黑板上写了“蓼汀花淑”四个大字,然后大抒己见。说:“元春省亲大观园时,看到这幅题字,笑道:‘花滁"二字便好,何必蓼汀?花滁反切为薛,蓼汀反切为林,可见当时元春已然属意薛宝钗了。……”

    ◆西南联大青年教师陶光是刘文典的得意门生。因教务繁忙,陶久没去拜见老师。某日,陶拨冗专门拜访。一见面,刘文典就劈头盖脸地把他一顿臭骂,说他是“懒虫”、“没出息”,“把老师的话当耳边风”。陶光被骂得莫名其妙,忍无可忍正要反击时,刘文典一拍桌子,更加大声说:“我就靠你成名成家,作为吹牛的本钱,你不理解我的苦心,你忍心叫我绝望吗?”口气由硬变软。陶光听到老师是想把自己当作“吹牛的本钱”后很受感动,几乎破涕为笑。师生的情谊从此更深了。后来刘文典特地请陶光为自己的著作题签。

    ◆西南联大时,刘文典的学生李埏在向他借的一本《唐三藏法师传》的书页中,发现了一张老师用毛笔画的老鼠,遂要求老师解释。刘文典听后大笑不已,说自己在乡下看书时点香油灯,灯芯上的油会滴在灯盘上。一天深夜他在灯下看书时,见有老鼠爬到灯盘上明目张胆地吃起了盘子上的油。他本想打死它,但转念一想,老鼠是在讨生活,我读书也是为讨生活,何必相残呢?于是随手用毛笔画了一幅老鼠像夹在书中。李埏感慨:“先生真有好生之德!”

    ◆“一字之微,征及万卷”是刘文典的治学格言。校勘古籍不仅字字讲究来历,就连校对他也从不假他人之手。在致胡适的信中,刘文典大叹校对的苦经:“弟目睹刘绩,庄逵吉辈被王念孙父子骂得太苦,心里十分恐惧,生怕脱去一字,后人说我是妄删;
    多出一字,后人说我是妄增;
    错了一字,后人说我是妄改,不说手民弄错而说我之不学,所以非自校不能放心,将来身后虚名,全系于今日之校对也。”(书信辑存,《刘文典全集》卷四,第795页)他所征引的材料,特别强调“查证原文”,以免以讹传讹灾梨祸枣。他的一位老学生李埏,在上世纪40年代曾向他借阅过一本有关唐三藏取经的书,发现书的天头地脚及两侧空白处都布满了他的批注。注文除中文外,还有日文、梵文、波斯文和英文。“其知识之渊博,治学之严谨,令人叹为观止。”(傅来苏,《刘文典先生教学琐忆》)

    第六篇: 国学大师刘文典之死


    高考语文人物素材之刘文典
    刘文典(1889—1958),祖籍安徽怀宁,出生于安徽合肥。
    现代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与研究庄子的专家。原名文聪,字叔雅,笔名刘天民。
    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国立安徽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1938年至昆明,先后在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任
    教。
    终生从事古籍校勘及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所讲授课程,从先秦到两汉,从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从
    希腊、印度、德国到日本,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专长校勘学,版本目录学,唐代文化史。著有《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三余札记》等。1958年7月15日因屡遭批斗,突发急症,于昆明逝世。
    耿介狷狂刘文典:
    刘文典学贯中西,思想学问博大精深,是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但恃才自傲,狷介无比。他说中国懂得庄子的共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全世界研究庄子的算半个人,另外一个人就是他自己。如此自夸非信口开河。
    刘文典与沈从文:
    刘文典一意钻研古典文学,很瞧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他认为“文学创作能力不能代替真正的学问”。一次有人问他可知道当时以《激流三部曲》名噪一时的巴金,他他沉思片刻后,喃喃自语:“我没听说过他,我没听说过他。”评沈从文升教授时他就说:“在西南联大,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应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可拿四块钱。可我不会给沈从文四毛钱。沈从文都要当教授了,那我是什么?那我岂不成了太上教授了吗?”在西南联大时,有次大家躲避日军飞机袭击纷纷奔逃,沈从文经过刘文典时,刘文典大怒,骂道:“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是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学生跑是为了保存下一代,就你这么个人,还跑什么跑?”
    刘文典与陈寅恪:

    刘文典并不是一概狂傲,对学问如渊似海精通十四种语言的陈寅恪先生敬重有加,不敢有半点造次。他公开承认他的学问不及陈氏之万一,多次对学生说:自己对陈氏的人格、学问不是十分敬佩,是十二万分的敬佩。刘文典对人宣称,西南联大只有三个教授:陈寅恪、冯友兰,他和唐兰算半个。在昆明时,某日空袭警报响起,师生们争先恐后到处跑,刘跑警报时,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身体羸弱,视力不佳,行动更为不便。便匆匆率领几个学生赶赴陈的寓所,一同搀扶陈往城外躲避。同学要搀刘,刘不让,大声叫嚷:“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搀扶陈先走。
    刘文典与吴宓:
    刘文典讲课时,有时候著名学者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暗笑不已。民国风骨
    今人喜谈“民国范”,尤喜谈民国知识分子之“风骨”;
    诸多“风骨”中,又尤爱津津乐道“刘文典与蒋介石对
    1

    骂”之典故。其大略情形,如某学者撰文所述:“1927年,刘文典出任安徽大学校长。有一次发生了学潮,恰好蒋介石在安庆,就召见了刘文典,责令他交出共产党员的名单,严惩肇事者,刘文典当面顶撞,说他不知道谁是共产党。并以情况复杂为理由,不肯惩办学生。蒋骂刘文典是老封建、学阀,刘也毫不客气,当面骂蒋是新军阀,蒋大发雷霆,让卫士把刘文典抓起来,并扬言要枪毙他,此事在当时的教育界震动很大,安庆大中学生还举行了示威,后经蔡元培力保,才将他释放。”其实,无待今人追述痛缅,事件发生当日,刘文典已因之暴得大名。譬如,鲁迅讽刺当局,即以刘文典“不肯称呼蒋介石为‘主席’而被关押多日”为案例;
    胡适也写文章说:刘文典“因语言上顶撞”被拘禁,其家人朋友“只能求情而不能控告(蒋介石),这是人治,不是法治”;
    更有章太炎抱病撰写对联,赞誉刘的行为,堪比三国时代宁死不向曹操屈服的祢正平。
    人物评论:作家眼中的刘文典
    “叔雅人甚有趣,面目黧黑,盖昔日曾嗜鸦片,又
    性喜肉食。及后北大迁移昆明,人称之谓‘二云居士’,盖言云腿与云土皆名物,适投其所好也。好吸纸烟,常口衔一支,虽在说话也粘着嘴边,不识其何以能如此,唯进教堂以前始弃之。性滑稽,善谈笑,唯语不择言。”(周作人,《北大感旧录·刘叔雅》)
    “有一年,余适与同车,其人有版本癖,在车中常
    手夹一书阅览,其书必属好版本。而又一手持卷烟,烟屑随吸随长,车行摇动,手中烟屑能不坠。”(钱穆,《师友杂忆》)
    “三十年代初,他在清华大学任国文系主任,在北
    京大学兼课,讲六朝文,我听过一年……他偏于消瘦,面黑,一点没有出头露角的神气。上课坐着,讲书,眼很少睁大,总像是沉思,自言自语。”(张中行,《负暄琐话》)


    “他的长衫特别长,扫地而行。像辛亥革命以前中
    国妇女所穿的裙子一样,不准看到脚,走路不能踩到裙边,只得轻轻慢移莲步。他偶尔也穿皮鞋,既破且脏,从不擦油。”(文中子,《刘文典:“半个教授”》)
    “记得那日国文班快要上课的时候,喜洋洋坐在三
    院七号教室里,满心想亲近这位渴慕多年的学术界名流的风采。可是铃声响后,走进来的却是一位憔悴得可怕的人物。看啊!四角式的平头罩上寸把长的黑发,消瘦的脸孔安着一对没有精神的眼睛,两颧高耸,双颊深入;
    长头高兮如望平空之孤鹤;
    肌肤黄瘦兮似辟谷之老衲;
    中等的身材羸瘠得虽尚不至于骨子在身里边打架,但背上两块高耸着的肩骨却大有接触的可能。状貌如此,声音呢?天啊!不听时尤可,一听时真叫我连打了几个冷噤。既尖锐兮又无力,初如饥鼠兮终类寒猿……”(清华门生《教授印象记·刘文典》,见《清华暑期周刊·1935.7》)刘文典在西南联大讲《文选》课,不拘常规,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役带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便一边吸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时他是下午的课,一高兴讲到5点多钟才勉强结束。或称刘“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刘文典先生上课也很有个性。讲到得意处,从不理
    会下课铃响,有时一高兴就讲到5点多才下课,有一次,刘文典上了半小时的课便结束了上一讲的内容。学生以为他要开讲新课。这时,他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下个星期三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届时,校园里摆下一圈座位,刘文典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生动形象,见解精辟,让听者沉醉其中,不知往返。“当他解说《海赋》时,不但形容大海的惊涛骇浪,
    汹涌如山,而且叫我们特别注意到讲义上的文字。留神一看,果然满篇文字多半都是水旁的字,叔雅师说姑不论文章好坏,光是看这一篇许多水旁的字,就可令人感到波涛澎湃瀚海无涯,宛如置身海
    2


    上一般。”(宋廷琛,《忆刘文典师二三事》,台《传记文学》第44卷第4期)
    每逢讲授诗歌,刘文典常常摇头晃脑、浅吟低唱,
    生静坐读经,因车马劳顿,未看多久,便生困意。见室内有一空床,便趁机持书卧床阅读,不料竟然进入梦乡,手中佛经也掉在地上。不知过了多久,每到激越处则慷慨悲歌。他不仅自己吟诵,还要求学生模仿。有的同学不遵命,他虽不悦,但也不苛责,只是打比方点拨:“诗不吟,怎知其味?欣赏梅先生(兰芳)的戏,如果只是看看听听而不出声吟唱,怎么能体会其韵味呢?”(傅来苏,《是真名士自风流》)小故事:
    1932年夏,刘文典以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身份请陈
    寅恪拟国文试题,陈除出了“梦游清华园记”的作文题外,还出了对联题,上联“孙行者”以觅下联,刘氏也不以为然,许之,结果让久违了对对子的学生们多不知所措,考糊了很多考生,一时传为新闻。有一次在课堂上学生问他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好,他
    说只要注意“观世音菩萨”就行了。众学生不解。他加以解释说:“‘观"是要多多观察生活;
    ‘世"是要明白社会上的人情世故;
    ‘音"是文章要讲音韵;
    ‘菩萨"是要有救苦救难、为广大人民服务的菩萨心肠。”其实这种“观世音菩萨”理论对现在我们的写作也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文典上课征引繁富,经常一堂课只讲一句话,故
    而讲《文选》,一个学期只能讲半篇《海赋》。后因吸食鸦片,有时上课中间瘾发便狂抽香烟,由于发音多通过鼻腔,故而发音混混不清,讲《文选》时,只能听到嗫嚅而言:“这文章好!这文章妙!”刘文典在清华任教时,需要查阅某种佛经,闻北京
    西山香山寺有此佛经。该寺藏书有严格规定,非佛教人士,不准借阅,借阅必须在寺内念经堂正襟危坐,也不得以手指沾口水翻书页,必须用寺院制作的蔑子翻阅,违者受罚。寺中和尚深知刘文典是知名学者,特准他借阅,阅前详细介绍了阅读规则,刘先生当即承诺,严守规约。和尚去后,刘文典先

    正在梦中的刘忽然听到骂声,头面受到扑打,睁眼看到老和尚边打边斥责“您言而无信,竟把佛经丢在地上!”无奈,刘文典只好一面承认错误,一面“抱头鼠窜”(自称),佛堂是关闭的,既逃不出去,自己也不想逃出,因外面还有游人,出去难免丢人现眼!只有且喊且逃,苦苦求饶。和尚见刘先是狼狈不堪,后又甘心挨打,全无名教授的架子,竟然怒容一变,“噗哧”一声笑了,也便赦免了他。因这一打,刘竟和老和尚成为好友,还在清华园设素斋招待这位朋友。刘后来回忆此事说“我的脑袋虽然不太高贵,但也不是任何人可以打的。但这次挨打应该,君子不可失诺!”
    刘文典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红学家,持论多有“索隐
    派”的色彩。吴宓在西南联大开过《红楼梦》讲座,自认红学家的刘文典对吴的观点不能苟同,就唱“对台戏”。有一次,原定在西南联大一小教室中开讲《红楼梦》,后因听讲者太多,容纳不下,只好改在教室前的广场上去讲。届时早有一批学生席地而坐,等待开讲。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已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慢步登上讲台,缓缓坐下。一位女生站在桌边从热水瓶里为刘斟茶。刘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如唱“道情”一般,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只、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
    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字就够!”接着在身旁小黑板上写了“蓼汀花淑”四个大字,然后大抒己见。说:“元春省亲大观园时,看到这幅题字,笑道:‘花滁"二字便好,何必蓼汀?花滁反切为薛,蓼汀反切为林,可见当时元春已然属意薛宝钗了。……”
    西南联大青年教师陶光是刘文典的得意门生。因教
    务繁忙,陶久没去拜见老师。某日,陶拨冗专门拜访。一见面,刘文典就劈头盖脸地把他一顿臭骂,说他是“懒虫”、“没出息”,“把老师的话当耳
    3

    边风”。陶光被骂得莫名其妙,忍无可忍正要反击时,刘文典一拍桌子,更加大声说:“我就靠你成名成家,作为吹牛的本钱,你不理解我的苦心,你忍心叫我绝望吗?”口气由硬变软。陶光听到老师是想把自己当作“吹牛的本钱”后很受感动,几乎破涕为笑。师生的情谊从此更深了。后来刘文典特地请陶光为自己的著作题签。
    西南联大时,刘文典的学生李埏在向他借的一本
    《唐三藏法师传》的书页中,发现了一张老师用毛笔画的老鼠,遂要求老师解释。刘文典听后大笑不已,说自己在乡下看书时点香油灯,灯芯上的油会滴在灯盘上。一天深夜他在灯下看书时,见有老鼠爬到灯盘上明目张胆地吃起了盘子上的油。他本想打死它,但转念一想,老鼠是在讨生活,我读书也是为讨生活,何必相残呢?于是随手用毛笔画了一幅老鼠像夹在书中。李埏感慨:“先生真有好生之德!”
    “一字之微,征及万卷”是刘文典的治学格言。校
    勘古籍不仅字字讲究来历,就连校对他也从不假他人之手。在致胡适的信中,刘文典大叹校对的苦经:“弟目睹刘绩,庄逵吉辈被王念孙父子骂得太苦,心里十分恐惧,生怕脱去一字,后人说我是妄删;
    多出一字,后人说我是妄增;
    错了一字,后人说我是妄改,不说手民弄错而说我之不学,所以非自校不能放心,将来身后虚名,全系于今日之校对也。”(书信辑存,《刘文典全集》卷四,第795页)他所征引的材料,特别强调“查证原文”,以免以讹传讹灾梨祸枣。他的一位老学生李埏,在上世纪40年代曾向他借阅过一本有关唐三藏取经的书,发现书的天头地脚及两侧空白处都布满了他的批注。注文除中文外,还有日文、梵文、波斯文和英文。“其知识之渊博,治学之严谨,令人叹为观止。”(傅来苏,《刘文典先生教学琐忆》)



    4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