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新农村建设中劳务经济的发展对策|新农村建设存在哪些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0-03-19 08:51:2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作者: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韩先喜

    内容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本文就劳务经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影响发展劳务经济的因素、发展劳务经济的对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劳务经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当前经济建设的重点。本文结合河南省信阳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就发展劳务经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做一详细探讨。

    劳务经济的地位及作用

    劳务,即劳动服务,它是通过劳动者自己的体力或智力向需求者提供服务并获取报酬的行为。劳务经济则是劳动者出卖劳务而获得报酬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现象。在我国,劳务经济的核心内容是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的目的是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战略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信阳是以农业为主的人口大市,全市780万人口,农村人口占80%。农村富余劳动力200多万人。近年来,信阳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培植劳务产业,年劳务收入40多亿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疑起带动作用,是信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捷径。

    劳务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一方面,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减少了农业生产人口,推动了土地有序流转,有利于外出人员的责任田向种田能手集中,提高了农业集约化程度和边际收益,促进了优势农产品的专业、规模、区域化生产。目前,信阳市农户承包地流转总面积32.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4%。另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带回的资金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外出务工人员寄回、带回的现金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用于购买化肥、农药、农用薄膜、混合饲料及农机具。还有不少劳务回归创业人员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仅固始县就有296人在家乡建设了400多个水利项目,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劳务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量农民外出务工,脱离了小农经济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到现代工业和城市文明的熏陶,接受了市场经济的洗礼,开阔了眼界,开启了心智,更新了观念,学到了技术和本领,提高了各方面素质,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型劳动者。

    劳务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管理体制变革和基层组织建设。人口大规模的转移流动,推动了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逐步演变,促进了政府的管理创新和社会变革,加快了以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重点的政治文明建设。信阳市通过实施“金桥工程”,鼓励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到村担任带头人,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劳务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发展劳务经济带来的巨大经济收入,相当一部分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极大地改善了乡容村貌和农民的生活环境。2004年农民从劳务收入中投入到乡村公路、学校、医院、自来水和住房建设上的资金达60亿元。在劳务经济发达的地方,80%以上的农民建起了楼房,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道风景线。

    劳务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据笔者在新县、固始、淮滨的调查,95%以上的农户家里装有固定电话,80%以上的家庭有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和拖拉机。显然,随着农村劳动力人均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其他工业品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

    影响发展劳务经济的因素

    由于各种原因使贫困地区的劳务输出存在许多障碍因素,影响了劳务经济的顺利发展。具体有如下几方面内容:

    市场意识滞后,思想开放不够。贫困地区多年来一直是政府关注的扶贫对象,大部分农民已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
    一切等着政府安排,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多数农民家庭显得缺乏活力,有点门路的出去了,留在家中的有些思想不活跃,小富即安,自满守旧,有些缺乏经验意识,前怕狼,后怕虎,小农意识浓,更谈不上主动适应市场,调整生产,不利于劳动力从土地上释放出来。

    劳动力素质低下。只有人的能力得到提高才能使人们提高获取收入的能力,具有更高教育水平的更容易获得非农就业的机会,而文化程序的提高则会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并导致边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素质较高的外出劳动力更受城市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机会更多,外出对他们的吸引力也更大。然而就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素质看,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有1.8亿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15.88%,同时,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的机会也较少。根据1998-1999年12省12县的抽查,仅43.5%的农民参加过培训,平均每人次培训7.62天,这样一些文盲或近半文盲的劳动力,不说掌握现代技术,连进行简单操作也成问题。他们进城只能干“险、难、脏”劳动,如此局限了就业渠道,而且有些因不能胜任工作被辞退。

    制度性歧视。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管理观念下的制度模式,它充分体现了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产生而后又被强化了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二元体制管理方式,并且随之出现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把农民排除之外,如此只能使农民进不去城,即使进去了,也不能长久的住下去,因为不能平等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民待遇”,只能受到歧视,极大地制约了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发展劳务经济的对策

    我国农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是我国农业落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虽然促进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也进一步增加。日益增加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不及时解决,会导致农副产品的商品率低下,农业劳动者的收入下降,阻碍农业技术改造,阻碍农业向集约化经营发展,从而也就难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传统性和落后性。笔者认为,现阶段发展劳务经济的对策如下:

    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首先是解放城里人思想,农民工“进城”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应保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其次是解放农民思想,消除自卑感,城市非城市人专用,平等就业,公平待遇。

    改革不合理的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民工进城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因为制度造成了不平等制度歧视,影响农业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在户籍制度方面,近年来已经开始有所改革,但当前对农村居民开放的只是小城镇户口,其他城市户口并没有对农村居民真正开放,而是设置了重重障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必须保证劳动力流动的充分自由,充分尊重个人的选择权应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逐步淡化“户口”的作用,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管理制度。放松对农村居民进人城镇的户口限制,允许农村居民自主选择到城镇就业和生活。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统筹城乡就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通过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逐步改变城乡有别的就业政策,在部分具备条件的地区实行城乡统筹就业,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农民工可以进城,城里人可以下乡,真正使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仅是“劳务输出”、“进城务工”,而是真正融入城镇,成为合格的“城里人”。

    建立专项基金,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农民素质,将庞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积极鼓励务工致富人员投资家乡建设,回乡创业,增强“家乡兴衰,人人有责”的思想,在征地、规划、办证等方面给予招商引资的优惠。富余起来的务工人员投资家乡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小城镇建设。例如,在河南新县小潢河两岸,出国务工人员已集中在那里建起了“华侨村”,初步形成了小城镇辐射效应,在河南信阳平桥洋河乡,一部分靠建筑劳力输出富起来的农民建起“建筑老板一条街”,加快了当地城镇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邱兴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难解.当代经济,2005

    2.刘怀廉,王铁主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百题问答.中原农民出版社,2006

    相关热词搜索: 新农村 劳务 对策 发展 经济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