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农村初中生感恩现状调查与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策略研究

    时间:2020-11-09 08:09: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文章对农村初中生的感恩现状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以江苏省海门市货隆初中为例,对农村初中生的感恩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做出探讨,并为学校实施感恩教育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
    初中生;
    感恩现状;
    感恩教育
     
        一、关于农村初中生感恩现状的调查
     
        (一)感恩的定义及其意义
     
        国内不同学者对感恩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感恩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
    有的学者认为,感恩是对自己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过积极作用的人和事物的一种感激与回报等。我们认为,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感恩。社会是由恩情联结起来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懂得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人人都去感恩,社会才能存在,才能健康发展。
     
        (二)农村初中生感恩现状及特点分析
     
        笔者从实际工作出发,于2009年11月对海门市货隆初中学生的感恩现状进行了调查。由此,获得了对农村初中生感恩现状的初步了解,其结果不容乐观。本次调查分为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首先在海门市货隆初中进行抽样调查,共发出调查表500份,收回调查表500份,总回收率100%,整套问卷共设计选择题31道,分别涉及学生的感恩认知、情感和行为。
     
        1、感恩意识欠缺。调查中发现,有33.75%的学生认为感恩就是“实现自己的价值”、“找一份好工作”;
    45.88%的学生认为感恩就是“今后考上好大学”、“参加工作挣大钱”;
    59.85%的学生认为感恩就是“参加工作后往家里寄钱”;
    33.37%的学生认为感恩就是“在心里记着某人对自己的好”;
    16.69%的学生认为“感恩过时了”;
    有78.48%的学生认为“感恩是未来的事情”;
    21.06%的学生对感恩“不太理解”。可见,学生的感恩意识是欠缺的。
     
        2、感恩行为欠缺。根据感恩的对象将学生的感恩行为分为感恩父母的行为、感恩师长与他人的行为、感恩社会的行为及感恩自然的行为。调查结果如下:30%的学生自己的袜子从来不洗,37.2%的学生偶尔洗一下,还有16.1%的学生洗不洗袜子视情况而定;
    在父母身心疲惫的时候,只有15%的学生主动承担家务;
    42.2%的学生不会对父母由衷的说声“谢谢”。这说明农村初中生感恩父母的意识并没有化为行动。教师节时,只有17.8%的学生经常以适当的方式给老师送去问候和祝福;
    当被一向关心爱护自己的老师偶尔伤害自尊时,只有20.5%的学生经常是原谅老师的。这说明农村初中生感恩师长的行为不是很积极。“主动帮助过他人”的学生只占21.36%;
    “学校每次组织的捐款活动,属于主动捐的”学生只48.75%;
    学生自我评价“还没有过较明显感恩言行”的占52.36%。大部分学生谈到感恩,涉及的对象多是父母、老师。这种状况反映出他们的感恩行为是欠缺的,感恩对象没有扩展延伸到团体、社会以及自然层面。
     
        二、农村初中生感恩欠缺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环境对一个人有终身的影响。“年初外出年尾归”是农村大部分在外务工者的生活写照。据不完全统计,农村中学的学生中,沦为“留守”孩子的多达60%,在某些偏远地区更多,超出70%。初中阶段的孩子都进入了青春发育期,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孩子是十分需要父母的关爱与监督的。而“留守”的命运将他们推向孤立的境地。青春期孩子的问题在爷爷奶奶的面前得不到解决。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场所,学校对青少年起决定性的作用。但目前农村学校教育存在不利于初中生感恩品质培养的问题。农村中学的学生在拥有大课间与兴趣小组的同时,依然可以感受到头顶飞舞的试卷。考试仍旧是他们最大的恐惧来源。学生的内心深处,都背负着“分数”的包袱。农村中学的校园生活无疑是有待改善的,条件的局限性,使校园生活无法满足活泼、好奇的他们。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社会是感恩教育的育人阵地,但目前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适宜实施感恩教育的因素。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增加,社会风气败坏给涉世之初的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丰富多彩却没有“安全栅栏”的社会活动进入了他们的生活。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在某个同学的生日会上点燃了第一根烟;
    或者在好友的拉扯下第一次进入了网吧……
     
        (四)初中生自身的原因
     
        初中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具有自身独特的身心方面的特点。这个时期的学生,对其他人隐含的动机、欲望、恐惧等等有了更大的感受性,这时的个体已经具备一种按照自我愿望和要求从事角色活动的看法,也获得了按其群体的整体需要以及群体对他本人的期望而合理行事的观念。所以,感恩品质的欠缺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初中生正处于身心不成熟、自律意识薄弱,认知与行为之间产生偏差的特殊阶段。
     
        三、学校实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一)感恩教育的理论基础:感恩教育的定义及实质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运用一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的实质是培养人的感恩意识。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要求和心理趋向。感恩是“感”和“恩”的两个过程,“感”是感知、感受,也就是知恩的阶段,是报恩和施恩的前提和基础。
     
        (二)感恩教育的实践意义
     
        1、感恩教育对学生自身及家庭教育的意义。在成长的过程中,初中生常常被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缠绕着,心理学家史坦勒豪尔称这段时期为“狂风暴雨”的时期。感恩可以帮助人们消解内心的积怨,重新认识这个急剧转变的社会,找准自己的位置,学会做人的支点。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会感恩的家庭是会感恩的社会的基础。让孩子从小学会感恩,学会对父母感恩,对身边的人感恩,对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感恩教育对学校管理及道德教育的意义。学校开展感恩教育以生活为导向,从生活方面的问题入手,顺应道德形成的知、情、意、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从心里接受感恩教育,从内心深处去感悟人为什么要懂得感恩,以达到学校管理的“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的美好“善根”。感恩教育就在于能启发人性的自觉,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所以,感恩教育作为教学德育的一个载体,能避免学校德育内容的“大”、“虚”,而追求“小”、“实”,从而能提高德育的针对性。
     
        3、感恩教育对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意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孜孜不倦地追求社会和谐,努力建设美好社会。古人讲究忠、孝、节、义,“孝为报亲恩”,“忠为报君恩”,“义为报友恩”,祭祀也为报恩,透过其表面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其内在核心都是感恩,都是以双方之间的恩情为基础的。可见,感恩既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调节人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剂良药。
     
        四、学校实行感恩教育的基本策略
     
        (一)宏观教育策略
     
        1、校外联动策略。感恩是一种和谐,是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的整体和谐。感恩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只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还难以成功,还需要发挥家庭、社会的联动教育作用。学生所接触的环境包括学校、家庭及社会公共场所等方方面面,因此,德育包括感恩教育的引导主体不应该是单一的,不能仅局限于学校一方责任,还必须依靠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主体的共同配合,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2、校内互动策略。(1)建设校园感恩文化,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围。所谓感恩校园文化是指一种将感恩教育渗透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文化活动中,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感恩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在“环境”优化中构建感恩文化,包括校舍、教育教学物质设备、校风、学风、学校人际关系。良好的“环境”能够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能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从而为校园感恩文化的形成奠定基础。(2)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开展感恩教育。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感恩资源,需要人们进行开发。开发的感恩课程又能促进感恩校园文化的形成。利用教材中的古文进行优良传统道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在感恩思想这方面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遗产,中华文化赞赏“知恩报恩”的美德,它在今天仍然有着极强的教育价值。孔子说:“仁者,爱人也”,主张首先从爱自己的父母做起,然后才能推及别人,逐步做到爱天下的父母,爱天下的人。仁即是一种热爱生命之心,表现了对自身、他人他事、他物关心和帮助的精神。在我们的课本中可以看到很多这方面的文章。(3)理论联系实践,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能够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活跃思想,陶冶情操,加深并拓宽课堂知识,开发潜能,能够促进校园文化整体水准的提升。例如,结合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父母,懂得回报;
    结合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
    结合教师节,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
    结合国庆节,感激祖国之恩;
    结合学雷锋活动,感恩社会,服务他人等。还可以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例如通过征文、演讲、歌咏比赛、讲故事比赛、书画大赛、文艺汇演等帮助学生分享活动的体验和收获;
    懂得感恩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
     
        (二)微观教育策略
     
        1、加强教师感恩意识,发挥教师的人格感染作用。感恩教育的成功首先在于教师有一颗感恩的心,教师带着感恩的情怀教育学生,才能教育出有感恩心的学生。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研究了73位教师与1000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得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教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贝克斯特的研究发现,在一个能体谅别人的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会表现出体谅的态度。他们的研究结论都指出了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感恩教育中,教师要重视加强自身的感恩意识,用自身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
     
        2、用师爱进行爱的教育。正如前苏联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好孩子。”爱是开启心灵之门,明智的爱是适当地给予加适当地要求。我们关爱学生的成长,要严厉要求他们的学习,适当监管他们的社会交往。教师唯有多爱他们一点,多和他们谈心,多关心他们的心理变化,多理解并鼓励他们。总之,多填补爱的空白,就多成就一颗感恩的心。
     
        3、善于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在感恩教育中我们要善于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树立人人是德育教师的观念。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寓感恩的美德教育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上课不迟到,不误一节课,言行统一,说话算数,尊老爱幼,团结同志,乐观向上,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爱岗敬业,尊重学生,乐于助人。这样,学生就愿意和老师交朋友,说知心话。老师的美德将会传授给学生,老师的感恩情怀也同样会影响着学生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黄俊.让孩子带着感恩之心成长——谈感恩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6(4).
        2、鲍承模.美国的品质教育与中国的素质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1999(9).
        3、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1).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感恩 初中生 策略 农村 现状调查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