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家风家教故事

    时间:2020-11-03 08:37:1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家风家教故事

      篇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离不开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每个家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家风,只要能从中体悟到积极、健康的正能量,就是好家风。好家风是无声的教诲,让人铭记在心,代代受益。我们家祖上并没有传下多少格言家训,但在父亲母亲的生活、言语、行动等诸多细节中,或许能捕捉我们家家风家教的踪影。

      我出生在粤东北一个偏僻小山村的普通家庭。在我小的时候,由于兄弟姐妹众多,家中只有父亲母亲两个劳动力,责任田又少,每年三荒四月天,家里便无米下锅。记得我七、八岁那年,我连续几天没吃上饱饭,都是薯干芋头充饥。一天父亲好不容易从外面借了一担稻米回来,气喘吁吁挑到家门口,刚从地里干活回来的母亲看到就对父亲说,“赶紧给你大姐(注:我的一位堂姑,寡居多年,十几年前去世)送两斗米过去,她好几天没吃上白米饭了。”父亲说,“行,我歇会就送去。”母亲说,“你现在就送过去,她还来得及做晚饭,吃顿饱。”父亲二话没说,就把稻米往十里外的堂姑家送去。这个场景给我很深的印象,直到现在还总是想起。父亲母亲的言传身教,不仅影响了我们兄弟姐妹,还传给了我们的下一代。

      我们家经历了不少的曲折和坎坷。父亲出生在1941年,未满月祖父就当国民党兵上了抗战前线,走后便一直没有回来,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两岸恢复来往交流,一同当兵出去后旅居台湾的堂伯父写信回来,我们才知道祖父当年已牺牲在长沙会战战场。在父亲12岁的时候,祖母又因病去世。母亲出生在1944年,因外公外婆生下女儿多无法养活,给人抱养做了童养媳。可以说,父亲母亲尝遍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苦难岁月,艰辛生活,磨炼出父亲母亲的坚强坚韧,还有豁达真诚。据父亲讲,当年贫穷的生活不可想像,在他17岁参军入伍前没有穿过鞋、没有穿过袜子,衣服上打的补丁已经完全掩盖了衣服的颜色。从军6年,父亲本来有机会到城镇复员安置,当时在家的堂伯父写信给他说,“树高万丈,叶落归根。复员你要回来,家中兄弟少,以免总是受人欺负。”就这样父亲走了一圈,又回到了老家。多年从军经历,养成了父亲耿直、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的性格,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堂堂正正做人,不能违背良心做事。

      母亲并不识字。她最期待的,是儿女能读书成才,走出山门。她怕我们不争气,长大没有出息;又怕我们有出息后跟村里人一样欺负别人。她总说,人有三衰六旺,有不如我们的人,要多让一让,不要自己比别人强,就欺负人。要多做善事,对穷苦的亲人、邻居,要尽力帮助他们,要体恤他们的困难。小时候去外公家要走过一座石桥,每次经过,母亲总跟我讲蔡状元为还母愿在海上造桥方便当地民众的故事,言语间充满了期待。母亲教育我们要以孝侍亲,要理解父母尊长的不易。小时候外公来我们家作客,虽然因家里孩子多生活拮据,但每次母亲总会借上些钱,买鱼买肉款待外公,临走时还要塞上三元、五元钱给老人归家。外公临终前,对自己未能亲自抚育母亲、未能送母亲上学内疚难过,母亲安慰他说,“我所处的时代潮流如此,我不怪爷娘”,外公才释然。母亲还因过门后未能给祖父祖母养老送终一事耿耿于怀,经常在我面前提起,为此事感到遗憾。

      父亲母亲教会我如何安身立命。父亲常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一飞冲天、青史留名,更多的人是默默无闻、平淡一生。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你大学毕业便到省委机关工作,要洁身自爱;父亲不求你光宗耀祖,做官、发财无止境,你不要刻意追求;你若贪图享受走邪路,真到那一步,家里也没人帮得了你。父亲经常告诫兄姐要自食其力,不要影响我的工作,不要让我违背原则为他们办事。母亲经常告诫我,要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不要有风就尽风驶。她还常说,旧时当官坐轿子,人人羡慕,但凡有当官坐轿的,就要有抬轿的,还要有鸣锣开道的。你不要刻意追求坐轿,坐不了轿,就抬好轿、敲好锣。

      父亲母亲对党怀着朴素的感情。父亲17岁参军入伍,前后在部队6年,在部队度过了他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是部队这个大融炉真正让他脱胎换骨,教会他识字、做人,明白事理,对此他念念不忘。我参加工作后,他从未问过我从事什么工作,担任什么职务,说的最多的,是要我“听党话”、“跟党走”,要做读书人,不要有江湖气。有时候县、镇有领导到我家看望,说“你养了一个好儿子啊!”父亲都说,“这是党的培养。”母亲十岁前后患上白喉病,这在当时是不治之症,家里没钱送医,村里的赤脚医生发现母亲病情危急,连夜用单车把她送到区医院,区医院当夜又用救护车把她紧急转送到县医院,当时老家刚解放不久,国家正好研发出治疗此病的新药,经过救治,把母亲从死亡边缘挽救回来。母亲常讲,没有共产党、没有新社会,她早就连命都没了。母亲经常叮嘱我要努力工作,报答党的恩情。正是父亲母亲这种真实质朴、谦虚感恩的教育,让我一直都铭记本心、不敢忘本。

      家风如春雨一般,润物无声,融化在每个家庭成员的血液之中。我的父亲母亲平凡朴实,没有什么高深的大道理,但他们一直教育我们要不重名利,本分做人,踏实做事,铺就了我们的人生底色。我从一名顽皮的乡村少年,出农门、上大学、进机关,今天成长为党的一名处级领导干部,离不开父亲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引导,几十年来,他们教我的这种人生态度我都不曾变过。我也经常告诫我的妻子,教育我的孩子,要铭记住先人的艰辛,感恩、珍惜现有的生活。父亲母亲未曾给我们留下多少物质财富,但教会我们正直做人不忘本,成为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为我们一家保驾护航,让我们平安快乐,我们也希望他们健康长寿,安度晚年。

      篇二

      说起家风家训,大家的脑海中瞬间闪现的可能是书香门第和名门望族们教子有方、待人有礼教、处世有涵养,比如大家所知道的《颜氏家训》、《曾国潘家书》等书籍。其实在我看来,书香门第、名门望族只占少数,能够代代相传,繁衍不息的华夏文明则是普通百姓的家教文化。而我也是这普通百姓的一份子,说起我家的家风,没有令人动容的特别之处,即“忠孝、勤廉、和气”,无外乎些浅显易懂的家教小故事,但却深植于我心,伴随我的成长。

      对于“忠孝”的启蒙,还得从搬凳子吃饭说起。自我有记忆以来,爷爷奶奶一直是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故而吃饭时都是围坐在一起,因爷爷奶奶的年迈,走到厨房的这一点距离都很费力,这是我变会被爸妈赋予搬凳子给二老的重任,虽然那时的我并不明白这其中的奥秘,但是从爷爷奶奶那满脸的堆笑,以及不停的夸赞懂事的时候,让我干劲十足,来回奔跑而毫无怨言。现在想来,怕不是凳子坐着如何舒服,而是子孙的孝道让他们心满意足。“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难怪有人会说: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生命交界处的链接,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更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我为儿时父母让我尽“孝”的传递而自豪。

      对于“勤廉”的影响,得从外公的故事讲起。外公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自我有记忆以来,每日深夜的灯下,总看到他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着文字,准备着第二天的备课笔记。因那时学校资深教师较少,外公从教以来,一直担任着语文教学和班主任的工作,无论在哪里,他所带的班级,任教的学科,都是响当当的好。自年轻师范学校毕业后,外公一直在乡村教学,早出晚归,以校为家。乡村学校资源短缺,外公认真钻研教材,只要有教师培训,他都积极报名参加,虚心求教,勤奋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更受的同行的好评。外公的优秀,学校领导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很快被升级为教务处主任,而这时,有部分的家长也希望孩子能在进入社会后在学校谋得一职,而外公均一一拒绝,他说:“船到桥头自然直,孩子们的将来自有孩子们自己做主。”是啊,成功在于积淀,在于勤奋努力,勤更能补拙;而勤奋获得成果的同时更不能忘记廉洁。

      至于“和气”,得从我的婆婆说起。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婚后的我都是和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记得刚刚认识我老公时,听到他对妈妈评价的第一句话就是“好管事的大妈”。农村的生活犹如一个大舞台,每天上演着不同的节目,每当周围邻居吵架时,我的婆婆总会出现在第一视线。农村读书识字的人也不少,对于文绉绉的大道理有些不能兼容,但却非常认可婆婆那番“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的言论。只要她出马,事情总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现在想来,大家共有的这份和气,才成就了我们其乐融融的一大家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及家风,更是将“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首次写入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家风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气质,是我们立世做人的风范,也是民风社风的根基。家风是一个家族的灵魂,它不是挂在嘴边的唠叨,也不是贴在墙上的名言警句,它是几十年如一日,几代人共同遵守的一个准则,已成为一种习惯的“动作”。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我们只有在严谨、良好的家风熏陶下,才会健康幸福地成长。

      篇三

      说起这些家风家教,我只能以自身经历来说。记得小时候我们家条件很差,房子只有一间老房子,还是倒挂户。那时的苦真真苦,改革开放后我父亲开拖拉机运输,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八十年代末,我们家建了两层小楼房,改善了住房条件。我父亲三兄弟,相比两个弟弟条件好一点,最小的小叔叔条件不好,爷爷奶奶和他们一起过,土地也在他们家,房子只有一间半两层,很短。爷爷奶奶住后面的阁楼上,头顶着瓦片,夏天热的像蒸笼。

      由于我的父亲及时谋划,选了个地方,借了点钱,再次建了三间两层楼房,全家搬了出去,原来的房子不住了,有一间比较新的楼房在小叔叔家旁边,我们决定将爷爷奶奶让他们搬到我们的那间空房子去住。尽管当时是和小叔叔家过日子的,我们认为百善孝为先,不管他们对我家有没有多少贡献,长辈就是长辈,住在那里拥挤不堪,我们房子住空在那里,我父亲让爷爷奶奶搬过去住说不动,认为没有和我们过日子不能住在我们家,是我自己动手搬东西,在叫唤了姑妈一起来搬,就这样才搬了过来,也缓解了小叔叔家的压力。住了十多年到奶奶过世,以后爷爷就三个儿子轮流吃饭,住在我家,2004年我家住房翻新后就把爷爷接来住在一起。方便照顾,吃饭我们坚持同桌吃饭,我们的一言一行也是默默地在教育我女儿。拆迁分房后,我家有一间50平方的房子是专门让爷爷住的,他年纪大了也知道时间不多了,愿望是过世在我家,三年前过世在我家。我们也不去计较一点房租而对老人的住房去斤斤计较,当然,爷爷的50平方是三个儿子平均分的.

      1990年我去参军,在部队后我学到了很多,我努力锻炼,积极向上,多次夺取全师第一名。多次上级给予嘉奖,第一年就荣获优秀士兵。由于政治、军事成绩突出,我入了党,当了班长,带了两年的新兵。在党的教育下,我更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退伍后由于没有工作,我不怕苦,做泥工建房子,1994年结婚,1995年有了女儿,为了生活好一些,不得不干活,苦点、累点,对我来说是无所谓,做了好多年,后来乡里招聘后备干部,我去报名参考,最终被录取,这是我人生工作转折点,到村里工作一直到现在。

      结婚至今已二十三年了,我老婆为人很通情达理,这么多年来家里婆媳之间关系胜过如亲女儿,遇到琐事都会主动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不计小节,如是我老婆买菜时都会想到爸妈爱吃什么菜,如是我妈妈同样也会想着我们爱吃什么菜,比如我妈不吃鶏一类,我老婆买菜都是鸭一类的,我父母的衣服什么的都是我老婆买的,有一些贵一点的老年人舍不得穿,我妈的妯娌很多,都很羡慕我妈。就是他们家过了不太理想,我们家怎么那么和睦,而且我妈也是个叽叽喳喳的人,家庭矛盾发生只要一两次争吵,以后就会经常性的发生,就会过不好。其实关系和睦很简单,双方外面不要说背话,都要往好的说,小夫妻吵架做父母的不要帮助儿子对也不能帮,要帮助媳妇骂儿子。大家尽量吃住在一起,做媳妇的不要以为老人脏,分开住,这样时间长了会产生距离。去年和今年我妈两次动手术,由于医院伙食不够好,我老婆每天早上烧好菜,我每天送过去,同病房的人都很羡慕我妈,儿子媳妇真好,老人心情好了,身体恢复也快一点。父亲在外面做绿化养护,自己带饭菜也是我老婆准备的,不会让父亲带剩下的饭菜出去,叫他不要出去干活父亲也不肯,说干活也是锻炼身体,反正也不辛苦,老农民的不怕苦,为家庭辛勤劳动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我们响应党的计划生育政策,尽管后来可以在生,考虑到优生优育,决定放弃在生,我们认为子女如果没有孝顺之心,十个也没有用,将一个培养成为有孝心,事业心的就足够了。学习成绩放在第二位,如果一个人没有孝心,就是读书到博士又有什么用,对于长辈来说不如一个小学生。我们教育女儿是爱而不溺,不买昂贵的名牌服装,不让他去攀比,十几岁就让她自己洗衣服,整理房间,这些对她以后的外面高中生活很有帮助,教她养成储蓄的习惯,每年的压岁钱都带到银行让她自己存。今年刚好大学毕业,从学习上看是越来越好,高中在本地普通高中都进不去,无奈到外面就学高考还能够差一点上一本,这个学习成绩对我们这个缺少文化的家庭已经很满意了。现在不仅仅考取了教师资格证,英语专业八级也顺利过关,毕竟从小没去过什么培训班,已经很不错了。

      我女儿很有孝心,我们从小教育她对长辈要孝顺,吃饭时老爷爷在时叫她夹菜给老爷爷,买了水果都是让她拿过去的目的是培养孝心,亲近老人就会增加亲情。去年我妈手术回家后躺在床上两个月,女儿学校回来能够给奶奶打水洗头,搞卫生,倒卫生盆,我们上班还不知道这些,后来我妈说了才知道,吃惊不小,心里很高兴。不嫌弃老人,不怕脏,能够服侍病人比什么都好,如果远远的躲开,就是博士研究生有什么用呢。总之,我们家的家风以孝为先,勤劳学习不能忘,家庭和睦最开心!

      篇四

      对于家风家教,我是这样理解的。所谓家风家教就是为人长辈者处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后辈儿孙中的代代传承和接力。俗语讲的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是父母形影相随的影子。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风对个人的影响不能忽视,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力量,好的家风无时无刻都在净化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灵,可以影响孩子健康成长,我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快乐健康成长起来的。

      我从小听到爸爸妈妈说的最多的就是:人要有骨气,别人在好的东西都不能动人家的,做人要老实,做事要认真,在我的成长记忆里,爸爸是村里出了名的能人,方圆几里地一提他,大家就会竖起大拇指夸爸爸,那个时候家里很贫穷,没有钱供爸爸他们上学,爸爸就开始自学,他凭着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看准的事情不干成功不罢休的钉子精神,在实践中自学,研究水稻、小麦、棉花、西瓜、果树、蔬菜等作物的种植栽培技术,对如何加强田间管理,总结出自己一套独特的经验,在当地村、县、市,甚至郑州农科院的也来参观推广,爸爸把他的管理编成顺口溜,到各个大队讲课,爸爸帮助农民们致富,到了年底农民们丰收了,就会给爸爸送来感谢的牌匾,爸爸特别爱帮助困难人,一到过年杀猪,他就给困难的家庭送去一块肉,平时爸爸这种的菜下来了,会经常给困难家庭送菜,爸爸每年都被评为生产的、大队(后面改为村)、县级等先进,大队每年由于棉花不断多高产连续获得县红旗大队,各地的领导经常带领农民,坐着班车来参观,那个时候爸爸就是我的骄傲,爸爸的好强,不服输的精神在我幼小的骨子里扎下了根,爸爸就是我的榜样。

      妈妈是出了名的贤惠人,虽然妈妈没有文化,她用自己最朴素的教育方法教育我们,妈妈是典型的贤妻良母,村里的人都喜欢叫她陈大姐,妈妈的肚量特别大,从来没有听见她和谁红过脸,吵过架,妈妈经常教育我们说:“在穷也要帮助别人,自己少吃一口,也要给讨饭的一口饭,一把米。(那个时候上门讨饭的特别多),做人要容得下事,肚量要大,几碗饭肚子都能装得下,几句话也算不得什么,人活着不能斤斤计较,要不然和谁都合不来”。妈妈特别孝顺,爷爷患的是食道癌,那个时候生产队集体劳动挣工分,都是听哨子声音上下班,妈妈在生产队劳动回家,要管教我们四个孩子,还要给爷爷做可口的饭菜,只要爷爷想吃的,不管是包饺子,还是油炸食品,妈妈都会无怨无悔的给爷爷做,到村里干活的人不知道家里的情况,给别人说,:”那家人怎么那么清闲,经常听他们家剁饺子馅”,队里的人给他们说:他这个媳妇贤惠,他们家有个病人”,妈妈经常把家里的活干完,给孩子们洗洗都到大半夜才睡,早上天不亮又起来忙了,后来土地开始家庭承包,妈妈就天天给爸爸开小灶,说爸爸是家里的顶梁柱,爸爸妈妈特别恩爱,妈妈宽广的胸怀,贤惠、善良、孝顺的品格深深的渗透到我们姊妹四个的思想里,我们也是像妈妈那样去做人。

      家风家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正所谓孩子是父母的缩影,我们若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应从我们自身做起,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家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父母的影响下,耳濡目染使我们及下一代都能传承父辈的优良传统,——做事踏实,与友为善,家庭和睦。

      我的两个儿子从小我就比较注重教育他们自立自强、诚实守信、尊老爱幼、不能贪财,不是自己的坚决不能要,儿子们小的时候,我经常给他们灌输,不成材便成仁的做人理念。

      有一次,大儿子和连队的几个孩子匆匆忙忙的往家里拿鱼,我看到了就问鱼是从哪里来的?“大儿子说不是我拿的,是别的孩子偷人家卖鱼的”,我厉声呵斥:“快点给别人送回去”,后来还对他进行耐心教育,长大后那个偷鱼的孩子在外面打工由于犯罪被判刑。

      听说小儿子有一次在连队的一个小卖部里拿别人两元钱,买东西吃了,我问他为什么要拿别人的钱?给他讲清楚什么事情都是从小的时候开始的,给他讲一旦养成习惯,就不好改了,不拿别人的东西手就痒,人穷不能志短,通过耐心的教育,小儿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给他说我不会给钱去还别人的钱的,自己犯的错误要靠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我就默默的观察他,小儿子就开始捡废旧瓶子、废铁等废品用化肥袋子装好,等收废品的人到连队来收买废品的时候。他就会把自己积攒的废旧物品卖掉,积攒到了2元钱,他给我说:“妈妈:我把拿商店的两元钱还给别人了”,我也终于放心了,在后面的日子里,我还会经常他们讲贪财的危害教育,后面在也没有听到孩子们拿别人的东西的事情了,这就是严格的家风家教所取得的结果吧,我想这样的教育会伴随孩子们的一生!

      篇五

      名人名家有深厚的家风,平民百姓也有自己淳朴的家风。睢宁县岚山镇的退休工人老陈20年来一直坚持办一份家庭小报。这份独特的“家报”将8个生活在各地的陈姓小家庭紧紧凝聚在一起。在上海市工作的大儿子说,每一期的“家报”每个家庭都有一份,不仅有纸质版的,还有电子版的。“家报”不仅是大家庭的“消息树”,更是家风传承的“根据地”。“我们的家风12个字:坚持和谐、追求卓越、崇尚奉献。孩子们都大了,又散在各地,有了‘家报’这个平台,大家互通有无,精神上又连在了一起。许多生活的道理,让他们通过阅读去体会、感悟。”老陈说。创办“家报”,丰富了晚年生活,最重要的是找到了一个适合他们这个大家庭家教的新方式,所以“家报”还将一直办下去。

      家风实质上是一个家庭内在的精神动力,更是生长在其中的每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不管社会如何变化,诚信、正直、勤奋等核心价值观念,应被长久坚守,因为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家风的好坏不仅事关一个家庭的未来,还与社会风气的养成息息相关。

      篇六

      我家的家风没有概括成文字,但我觉得它蕴涵在母亲对我的家教之中。

      小时候我们不懂事,顿顿都想吃好吃的饭。我认为好吃的饭就是稻米干饭、麦面面条或者白面发馍。一看到母亲又做了一锅稀得可照见人脸的红薯疙瘩糊糊就要闹饭碗子。

      “闹饭碗子”,小童年常犯的毛病,每到吃饭时一遇到自己不中意的饭菜就绝食,轻则哭闹,重则在地上撒泼打滚,直等母亲拿一种好吃的东西递到嘴边时方才罢休,乐呵呵地从地上爬起来,享用“闹”来的食物——小孩的脸,变得就是快。我记得小时候就曾犯过这样的毛病,每遇这种状况,母亲不是来迁就我,而是不动声色地拿起放在灶台边上的“笊篱子”,罩在我的头顶上,用锅铲或是筷子什么东西来一阵猛敲。虽然母亲并没有直接敲打在我的头上,但着实把我吓得不轻。这种奇怪的惩罚方式到后来我才明白,据说敲打“笊篱子”还是一个医治小孩挑食毛病的“土方子”,左邻右舍家的母亲都曾使用过这种法子,效果出奇的好,反正我是从此以后再也不敢”闹饭碗子”了。

      母亲在使用这个具有传奇色彩土法时,一边敲一边还念念有词:“小娃子家不懂事,一块肉得煮熟了吃……”敲着念叨着,母亲那种很庄重的神情把我也逗乐了,就一轱辘从地上爬起来,很高兴地问母亲啥时候煮肉吃,母亲说明天吧。

      明天我站在灶台边,看着母亲灶前一把灶后一把地忙活着,发觉母亲并没有煮肉吃的意思,刚要使性子睡倒在地上开始撒泼打滚,可一看到灶台上的那把“笊篱子”,心里的那种莫名冲动便云消雨散了,那东西简直是一个能镇邪的法器,或者是捆在孙猴子脑壳上的紧箍咒,招惹了它,它就会突如其来地罩在我的头顶上,用锅铲或是筷子在它上面一阵猛敲,这阵势足够石破天惊,这声音足以振聋发聩,这结果足以令人胆战心寒;最好不招惹它——母亲生气了就不给我做好吃的了!

      “笊篱子”,过去农家主妇都用它淘洗菜蔬或打捞去漂浮在饭食面上的谷壳之类的一个炊具,周身用竹篾条编织而成。据说老篾匠在编织到它的核心之处时念了一句箴言,至于什么箴言,我也不知道,也许像母亲常念叨的“小娃子家不懂事,一块肉得煮熟了吃”之类的话语吧,故“笊篱子”也称作“照逆子”——挑食的孩子经它照一照后,看看还是不是一个不听话的逆子。

      母亲常拿“一块肉得煮熟了吃”这句话来指教我,小时候并不懂得这句话的含义,只以为这是母亲在做好吃的之前传出的好消息——在我们“闹饭碗子”时,母亲就拿出“笊篱子”,罩在我的头顶上,再用锅铲或是筷子猛敲,边敲边念叨“……一块肉得煮熟了吃”,心里再联想到父亲曾给我讲的“孙猴子学艺”的故事,说孙猴子明白了师傅在自己的头顶上用巴掌拍了三下的意思,便能在半夜三更的时候到师傅那里学到了“72般变化”——莫非母亲发出了暗示,将要在半夜三更时给我煮肉吃了!

      有一天,母亲终于给我们煮肉吃了!那一块猪肉在锅里翻上翻下,母亲试图将这一块猪肉按照肉皮朝下肉瓤朝上的姿势来煮,无奈这块猪肉的个头太小而不听使唤,母亲顺手拿起“笊篱子”将煮肉兜住,终于固定了这一小块猪肉的姿态。我问为什么要这样煮呢,母亲说:“肉熟一张皮,脸皮朝下容易熟。”听得我云里雾里——肉香诱得我不愿离开灶台,急着要吃。母亲就拿一根筷子试着去捅肉皮,然后摇摇头说:“急么事,一块肉得煮熟了吃!”是啊,一块肉没有煮熟咋吃!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我领会了“一块肉得煮熟了吃”的真正含义。有一次我在邻居家玩耍,发现在堂屋地上有一块钱,趁别人不注意时捡起放进自己衣兜里,心里乐滋滋地回家去准备向母亲邀功——那年月,五角钱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它可以买到100颗水果糖,可以买到50盒“宁强”牌火柴,可以买到14个半鸡蛋,可以是半个学年的书学费:反正今天发财了!不料,邀功不成,反招来母亲最严厉惩戒措施:罚跪,合揍。

      “罚跪”就不说了,“合揍”就是父亲和母亲联合起来把我暴揍了一顿。没等我炫耀完毕就雷电交加,狂风暴雨,劈头盖脸,噼里啪啦……母亲一边打一边喊:“我叫你偷?叫你偷!你还敢偷?还敢偷!”每个“偷”字后就是重重地一扫帚把;父亲无需其它工具,厚实的巴掌就是方便的刑具,也一边扇一边吼:“我叫你长长记性!小时候偷针,长大了偷金,你出息了?开始偷钱了!”结实的扫把打散了架,厚实的巴掌扇得滚烫,响声惊动了邻居婶娘,婶娘劝道:“小哇子家不省事——不要再打了,好歹也是娘身上掉下肉……”

      “一块肉也得煮熟了吃!”母亲打断婶娘的话,“走,把钱送去,给人家赔礼!”

      父亲对母亲说:“赔礼,你引他去,我是没脸去的!”

      母亲陪着我给邻居送钱,邻居说,他家没有丢钱!——唉,这件事让我把父母的脸丢大了,这件事触碰到了为人父母的底线,我怎么就忘了父亲给我讲的“偷针”故事呢!母亲不也常说“人不能有‘第三只手’”么?

      “一块肉得煮熟了吃”,在关键时候矫正了我的价值观取向:一块肉能吃关键在“煮熟”,懵懂小孩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关键在“指教”。

      篇七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向来重视家教、家训,从而形成了每个家庭的家风。习总书记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杨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的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和德行传承。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来说,村干部这种特殊家庭的细胞功能会更加重要。党风、社风和家风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家风。家风正,党风正,家风不正,党风也会受到污染。

      家风对村干部来说能将其作风、党风折射的一览无余,便能发现其个人的精神境界,思想觉悟家风自然会向民风辐射,民风自然会向国风延伸也就这是所谓的家风正而民风淳、民风淳而国风清,家风是维护家庭正常运行的精神纽带,是在家庭长期的文化传承中逐渐形成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规范道德素养价值信仰和家庭的精神风貌。

      我家的家风是什么?回想过往,平凡岁月,柴米油盐,没有惊世的波澜,没有起伏的篇章,或许迸出的一个个词语:温暖、和谐、正直、光明…以及那一件件关于爱的故事,正在诉说着平凡家庭的质朴家风。

      小时候每次上学之前,奶奶总爱叮嘱我几句,孩子到学校去上学和同学磨牙,如果有人欺负你,你就回来跟我说我去找你们老师。奶奶生怕我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老是有事没事给我上“政治课”,讲一些经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宽宏大量,在学校要和老师同学和睦相处,不要动不动就和其他同学发生冲突,在奶奶的敦敦教诲之下,我基本上没有和老师同学发生矛盾,成为老师和同学眼中的乖孩子。

      爷爷爱给我讲很多关于他当年服兵役的经历,告诫我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几个能吃苦耐劳的,你要从小时候学会吃苦,否则不能干成大事。爷爷还教导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经历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环境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方可出类拔萃。也许这就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现在已步入社会开始工作了,早已养成了乐于助人,艰苦朴素等好习惯,仔细想想这些都和我的家族的家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奶奶还是在每次上班之前给我上“政治课”爷爷还是时不时在饭前饭后给我聊天,关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非常乐于聆听他们的一言一语,因为那正是我们的家好家风。

      我一直在想树立端正的家风,继承优秀的家规和家训是值得弘扬的民族文化。如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已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正能量得以传递,风气将会更加纯洁,人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