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推开世界的门 推开门,惊现一个世界

    时间:2019-05-30 03:30:3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原生艺术教会了我们一件事:真正的艺术不一定在美术馆或画廊里,真正的艺术家也不一定会面朝观众走来。它经常存在于最不为人注意的幽暗角落,那里对于自然的天性没有任何限制,它生长着并显示着各种生命的绚烂。
      谈论“原生艺术”的诞生,就不得不从法国画家让·杜布菲说起。
      红酒商让·杜布菲作为画家出现在公众视野已是1942年了,那年他41岁。他过去也画画,但基本属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始终找不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这位法国文艺青年既叛逆又执拗,他发现当时的艺术界都在趋同,不论美国还是欧洲,盛行着以波洛克为代表的抽象主义。厌恶陈腔滥调的他,故意做最不像艺术的东西,用近似儿童涂鸦的笔触,画的画色彩迷乱,自由奔放,突然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震撼。
      1945年,继续寻找创作可能的杜布菲到瑞士做了一次深度文化之旅,参观了日内瓦、洛桑、伯尔尼等多个精神病医院的美术收藏,这些作品深深打动了他。回到法国后,他率先把这种天然无饰的创作命名为“原生艺术”,继而引发了西方美术批评界一场长达四十年的探索。
      精神病人阿道夫·韦尔夫利把剪贴、图画和文字融为一体,做成令人叹为观止的装饰艺术;无望地爱上德国国王的女画家阿萝伊姿(右图)不断重复着色彩鲜艳的爱情主题;农民奥古斯特用木头和其他材料做成一支庞大的军团……这些与职业艺术圈无关之人,描绘了艺术世界更为神奇的一面。
      源源不断的灵感,滋润着杜布菲后半生的创作。多年之后,杜布菲成就大名一言九鼎时,回顾往昔,说原生艺术给他的眼睛做了启蒙教育,“它教我如何画,告诉我为何要这么画。”
      
      有人在激进,有人想回头
      
      考查原生艺术的历史,无法脱离现代艺术的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艺术思潮从写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化。原生艺术与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抽象主义等一同构成了现代艺术反传统的潮流。
      1895年,后印象派代表人物塞尚带着他的《苹果》出现在巴黎画展时,艺术界人士的眼镜都跌到地上去了。画面色彩晦暗,而且触感粗糙。“如果从传统的静物画里拿一个苹果,立即就像到你手里,而想从塞尚的静物画里挪动一只苹果,会连带着把整幅画一起拽下来。”这太粗暴了,把一贯优雅的巴黎人吓坏了。
      卫道士们愤愤然,激进的新潮画家们却像是被拍打了一下,不约而同地产生反权威、反传统的冲动,这种冲动成就了一场现代艺术的狂飙运动。
      1905年,马蒂斯的野兽派诞生;1907年,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产生;1911年左右,康定斯基第一张抽象画出来,现代派成为艺术界最嘹亮的号角。那些新风格看上去真是无拘无束,大家心里都直痒痒,连优雅大师马格利特也一时耐不住寂寞,改画“野兽派”。接着,表现运动的未来主义、展现人压抑心灵的表现主义、激烈反传统的达达主义、忧郁的超现实主义等,此消彼长,艺术充当了显而易见的历史说明书。
      “现代艺术”的核心精神在于关注人的内心,而不再停留于表现物质世界。而战后盛行的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对个人自由、困境的关注,也助长了一种普遍的感觉——人在世界上是孤独的,又超然于一切信仰体系之外,因此艺术家应该在艺术之中寻求解脱之道,从头开始把艺术彻底更新。
      有人在激进,有人想着回头。另一种与之相关却又有明显区别的现象也悄然诞生,一股回归原始的潮流涌起。人们努力寻找能够对现代艺术有所帮助的一切可能。瑞士画家保罗·克利在1912年的一篇日记中明确指出,现代艺术应观照三个源头:精神病人艺术、原始艺术、儿童艺术,要改革,必须严肃看待精神病人的作品。
      1921年,瑞士籍精神病医师莫根塔勒以阿道夫·韦尔夫利的作品为主题完成了一本书《一个精神病艺术家》。1922年,精神病医师普林茨霍恩将多年来精心搜集的神经病人的画作编成《精神病人艺术作品选》一书,一时在欧洲大陆引发震荡。自此,疯子的艺术不仅可以拿来与正常人的艺术比较,疯子也可以坐上艺术家的宝座了。
      杜布菲一见难忘,他在书中找到了一种纯粹而又野性的表达力,相比之下,那些所谓新的艺术形式犹如隔靴搔痒。此后,他花费了大量精力收集此类作品。1976年,杜布菲将藏品全部捐献给了瑞士,并在洛桑建立了原生艺术馆。
      
      为“原生艺术”正名
      
      根据杜布菲的定义,“原生艺术”集中在精神病人、通灵者和具有颠覆性的民间自学者的作品,“各种类型的——素描、彩画、刺绣、手塑品、小雕像等等,显现出自发与强烈创造性的特征,尽可能最少地依赖传统艺术与文化的陈词滥调”。而作者,必须和艺术训练无半毛钱关系。任何受过艺术教育的人,哪怕他后来疯了,画的画也不算原生艺术。它不仅存在于精神病院的墙内,也存在于墙外,像儿童、残疾、自闭、智障人群、社会边缘人等都被纳入。后来批评家卡迪奈尔提出“局外人艺术”,塔皮埃斯称之为“另类艺术”,又将原生艺术推及涂鸦。
      事实上,原生艺术并不是一个戒律森严的门派,它只是一种艺术特征。在艺术的另一端,原生艺术早于杜布菲探索之前就已存在多时。与其说是杜布菲发现了这些艺术,倒不如说是他将这个在学院之外蔓生的艺术正名。
      但在思想和情感上,杜布菲为原生艺术定了一个很高的起点。在他眼里,原生艺术只是采用布、木头或铁等材质体现的风格类似原始艺术的粗朴,二者在精神上几乎是对立的,原生强调个人,没有任何艺术标准,而原始艺术多是宗教、祭祀目的,秉承部落或王国传统,制作多是公开或集体的。当时的朴素艺术看似原生艺术,实则大相径庭。朴素艺术的作者虽也是民间自学者,但作品多描摹外界,叙述生活场景或回忆往昔,而原生艺术是宣泄内在,作品里凝结着人的境遇和情感。
      杜布菲一个人发了一场运动,每个艺术家都可以从中得到灵感。后世尊杜布菲为“二战以后最伟大的法国画家”。可是回到当初,并不如此。1949年10月,杜布菲在巴黎吐安画廊举行一次原生艺术展。媒体完全不给他面子,多半觉得这是个“愚蠢的展览”,“所有的人都好玩,没一个值得贴上画家或雕塑家的标签”。
      
      你的局限就是你的天分
      
      精神障碍者表现出优异的艺术才能,而执迷于艺术者,多少也有些不同于常人。《天才向左,疯子向右》中心理学家凯·雷德菲尔德·詹姆森说,“创造力和情感障碍是紧密联系着的。”精神障碍患者天然具备的孤独、自恋、偏执及疯狂的气质,在美学的概念中意味着享受和快乐。无怪乎有人说,搞艺术的都是“精神病”。
      那些天才艺术家,几乎都与疯癫心心相印。米开朗其罗不要命地为西斯廷教堂画壁画,被传孤独症、强迫症;俄国画家伊萨克·列维坦只画风景,抑郁症让他非常仇恨人物;梵高为画痴狂,吓走了室友塞尚,掏把左轮枪对着胸口饮弹,割耳是精神不稳的又一段古;1920年瑞典画家约瑟夫森的作品惊艳亮相,和19世纪80年代沙龙展上的完全不像出自同一人之手,评论界认为是“疯癫解放了艺术才能”,毕加索、马蒂斯亦收藏他的画研究。
      在中国,躁郁型的艺术家也数不胜数。杨凝氏是杨疯子;梁楷是梁疯子;米芾是米癫;徐渭杀妻;“野怪乱黑”的石鲁,鲜为人知的画家方曼云,乃至走红网络的“疯子画家”徐荣发等。
      关于精神障碍者的艺术天分,其实不必拿梵高做比,在医学界已经得到证实。一项研究表明:10%的自闭症患者在音乐及绘画、计算方面有着惊人的天赋。不少人自闭症患者伴有一种叫做学者综合症的病症,这种病表现出过目不忘的神奇本领。电影里,他是我们熟悉的“雨人”。
      出生于伦敦的斯蒂芬·威尔夏就是一位天分惊人的自闭症画家。38岁的他3岁被诊断为自闭症,9岁才开口说话。7年来,他先后凭记忆绘制出东京、罗马、香港、迪拜、耶路撒冷和纽约等城市的全景。只要乘直升机在城市上空鸟瞰20分钟,他就能默画出更为复杂的全貌,甚至连建筑样式、窗户的小细节,都丝毫不差。从未受过专业艺术培训的斯蒂芬,受到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追捧,很快登上主流舞台。2006年,他获得英国皇家荣誉会员勋章,在伦敦皇家歌剧院举办了个人画展,并且拥有了自己的个人画廊。
      如果按照最严苛的标准,在所有的原生艺术家中,自闭症患者是最名副其实的天真者。精神病人大多先入世,尔后出世,也曾为真实的票子、车子和房子奔命过,而他们从未进入“正常”世界,直到现在,伴着童话才肯睡觉。那些充满奇思异想的绘画,是自闭世界的秘密,这些秘密无法被理性世界所洞穿。而理性世界的艺术家,奔赴在忘我之路上,以至于医学用语“自闭”变成形容词,急速增长的是一堆号称自闭了的人。
      艺术,他们的另一种生活
      
      在中国,有所谓当代艺术还是近30年的事。这30年来,自从北京的王伟1978年被确诊为国内第一例自闭症以来,医学界摸索医学康复,教育界模仿西方的ABA行为训练法等,家长们奔忙于求医寻药的路上,艺术,一度显得那么遥不可及且不靠谱。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木因自己画画,又是患儿家长,最初也是无意识地吆喝家长,让孩子对着空白的画布宣泄。他觉得荣格的“艺术疗法”有道理:绘画作为表达潜意识的工具,要比语言更加直接。相比之下,绘画至少可操作性更强。许多家长真的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得稳定一些。李木则惊奇地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孩子表现出艺术天分,画展就是这么开始的。
      自2008年联合国首次确定4月2日为“世界自闭症日”起,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便开始为孩子们办“天真者的画”展。几年来,这个展览以反传统、反美学的姿态示人,展示着最本真的表达,今年,“天真者的画”也终于登堂入室,成为“天真者的艺术”。
      美学在他们的作画过程中并不发生什么重要作用,通过孩子们的画便知一二。南京的陆诚热爱昆剧,爱画昆剧人物。常人惯于先画人物,再绘舞台,他会刷刷先抹出一个舞台,桌椅置好,再填人物。他的顺序,是演出的顺序。而广西的吴柯均笔下的人物总是头大身子小,一条腿粗一条腿细。他们不懂比例,不受束缚,是“变形”的天然大师,作画全凭情感支配,更像是活在艺术当中。
      “在中国,没人相信他们会画画”,李木和中国第一家原生艺术中心创建人郭海平发出同样的感慨,“有太多的歧视和误解。”5月3日,挪威精神病艺术家蒙克的作品《呐喊》,以1.199亿美元创造了拍卖最高价格纪录。李木和郭海平也希望艺术、艺术作品、艺术收藏三位一体,可现实是捧人场的多,捧钱场的少。被拍卖的作品也多是爱心认购,以至于一位家长说,离了画展,孩子的画就是废纸一张。
      4月2日,奥巴马在白宫发布世界自闭症日总统宣言,“保险公司不能拒绝为儿童已有的症状付费,孩子可以跟随父母的医疗保险计划直到26岁,从早期教育到高等教育,确保我们所有的人有机会去实现‘美国梦’。” 但我们给予他们的出路相当狭窄。虽然已被认定为精神残疾,但从上幼儿园到上学到就业,他们被以各种方式各种理由拒绝着。
      如何让他们继续画下去?理想的艺术创作状态是,“有足够的资金,将这些天才宝贝保护起来,一人一间画室”。但是,国内似乎行不通。对于画画本身,不同家长也有不同诉求。有的把它当做孩子的玩伴,有的期冀成为孩子日后谋生的手段,还有的担心闷在家里,越画越自闭。对他们来说,绘画并不是世外桃源,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最让他们心焦的是自己百年之后,孩子如何托付。
      他们就像埋在海底的石油。如何保护他们的天真,又使其艺术品质不受到市场牵制,是值得探究的课题。如卢梭所言:“他的天性像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撞去,东弯西扭,不久就弄死了。”对于天真者的艺术来说,也是如此。

    相关热词搜索: 惊现 开门 世界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