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民间国宝”惊世亮相五件重量级藏品脱颖而出|八件惊世国宝

    时间:2019-05-12 03:18:0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2012年4月29日,由中国民间国宝专家评审委员会和《收藏界》杂志社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民间国宝专家评审揭晓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梅地亚新闻中心隆重举行。历时两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塞外高原、台港澳等地区的民间寻宝活动暂告段落,五件民间国宝从数万件民间藏宝中脱颖而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吴镇烽、杨臣彬、云希正等18名专家依据《国宝标准》对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研究价值的红山文化玉龙、汉代五瑞图鎏金银神器、魏晋铜鎏金飞龙、唐代圆雕玉瑞兽、苏绣《富春山居图》等五件民间国宝,经过严格评审,授予“中国民间国宝”称号,专家们一致认为此次推选的民间国宝代表了现阶段民间藏宝的最高水平。
      颁奖典礼开始前,明亚保险经济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李哲、阳光财产保险公司负责人向本届寻宝负责人高占交递交了“第三届中国民间国宝保险合同书”,五件中国民间国宝的保险总金额为2.18亿元人民币。
      此次评审对保护国家文物、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民间国宝评审历经六年,已举办三届,评审中发现大量的收藏和流散在民间的各种珍稀民间国宝亟待问世,中国名家收藏委员会研究决定,即日起,中国民间国宝评审活动改为一年一届。
      
      专家评审揭晓 各大媒体纷纷关注
      一直以来,“民间国宝”评选都是媒体关注热议的话题,此次评选活动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新闻出版报》、《北京日报》、《经济参考报》、《京华时报》、《中国文化报》、《新京报》、《每日新报》、《中国艺术报》、CCTV4套中国新闻、北京卫视及新浪网、中国网、新华网等多家媒体纷纷抢先报道。
      相关报导摘选
      
      德艺双馨的一代“针神” —任
      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在评价其人像作品时曾说,“该称得上曲园先生赞美沈寿之作的所谓神品”;著名作家周瘦娟在《花前琐记》中誉她为“现代针神”;古建筑专家、大收藏家朱启钤在看了她的作品后写道,“如此传神之作,沈寿不能专美于前。特别是采用虚实乱针绣,更觉有许多含蓄韵味”……
      手指间的流转,针尖上的倾诉,幻化出的是一幅幅光与影、虚与实结合,精巧无比、色彩斑斓的锦绣世界。她,就是当代著名刺绣艺术家、乱针绣传人、虚实乱针绣、双面异色异样绣创始人—任。
      任(1916-2003年),生于江苏丹阳,14岁入丹阳正则女子刺绣学校,绘画师从绘画艺术家、教育家吕凤子先生,刺绣师从刺绣艺术家、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教授,成绩优异,能画擅绣,书法亦佳,1935年毕业后留校执教。1937年随校迁至重庆,被聘为正则艺专及国立艺专美术、绣科教员。其间,与恩师杨守玉八年朝夕相处,得乱针绣真传。上世纪50年代迁居苏州,受聘于苏州刺绣学校、文联刺绣小组、刺绣合作社、工艺研究所,并任技术指导。1956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筹委会委员,与傅抱石、吕凤子、刘海粟、陈之佛、钱松等近代著名艺术家筹建“中国美协江苏分会”。1958年苏州刺绣研究所成立后,先后被聘为技术指导员、针法研究室主任、艺术总监等职,1960年受聘于南京艺术学院。
      1958年,任首创“虚实乱针绣”,艺术上达到了“以少许胜多许”的境界。1966年初,又创“双面异色异样绣法”,开了双面三异绣的先河。她凝神于画,寓意于线,运针洒脱、融汇中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所绣鸟兽、风景、人物无不精工,尤以人像见长,其作品代表了当今苏绣最高水平。代表作有《列宁在拉兹里夫河畔》《列宁接见农民代表》《齐白石像》《叶圣陶》《圣母》《凝视》《彩荷》《雪》等。其中,《列宁胸像》在全国人像评比中被认定为肖像绣质量标准。这些作品有的被选为国礼,有的被中外博物馆、艺术馆收藏。
      任被授予首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有特殊贡献专家称号,有“现代针神”的美誉。
      
      苏绣《富春山居图》长卷记
      《富春山居图》长卷是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晚年的杰作,是中国古代山水画传世的精品,被尊为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典范,在中国绘画艺术的变革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富春山居图》的前段(宽31.8厘米,长51.8厘米),曾由吴湖帆收藏,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而《富春山居图》的后段真迹(宽33厘米,长636.9厘米),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鉴于《富春山居图》是一幅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珍稀之作。在2001年,86岁高龄的中国杰出刺绣艺术家任先生决定运用中国传统工艺(苏绣)再创作,绣制《富春山居图》长卷。
      在制作过程中,任大师亲自监督,王祖识、管佩英老师负责技艺指导。刺绣时采用了擞和针、散套针、齐针、斜缠针、虚实针和旋针等几十种针法。用黑、白、绿灰、水灰、赭、绿、红等多种色线,每一色线从深至浅又多达二十个色级。按画面景物的颜色、层次、光影明暗、丝理转折,千针万针绣成。绣丝平均为三丝,最细处如江水的波纹、远方的丛林,仅用一丝(一丝为一根绣线的二十四分之一)。共用绣线达769克。其绣工精细、技艺精湛,再现了原作《富春山居图》,山峰起伏、林峦蜿蜒,平岗连绵,一峰一状、一树一态、江水如镜、开阔辽远、雄秀苍莽、简洁清润的初秋景色。整幅绣作犹如画家笔墨丹青,既表现了长卷的空灵、秀逸及气势沉雄的意境,又展现了刺绣艺术丝光迥动的美态。
      这是一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刺绣艺术珍品。现在人们欣赏到的不仅是画面的意境和刺绣艺术家巧夺天工的技艺,同时也满足了民众盼望已久的两残卷共同亮相和期望海峡两岸早日团圆的美好愿望。
      
      稀世国宝 纷呈亮相
      
      苏绣《富春山居图》
      这是一幅以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为蓝本的刺绣长卷作品。众所周知,原画作《富春山居图》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倍得盛誉而载入史册。
      苏绣长卷《富春山居图》由86岁高龄的苏绣大师任亲自筹划,经十位技艺精湛的刺绣艺术家,历时三百多个工作日,采用了数十种针法,按画面景物的颜色、层次、光影明暗、丝理转折绣制而成,整个作品,长1163厘米,高43厘米。作品中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构图由远而近,将虚实透视空间处置得非常恰当,整体色彩和谐优雅。用刺绣特有的艺术语言,巧妙地再现了650多年前元代画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神韵,不愧为难得一见的惊世之作。
      
      红山文化玉龙
      玉龙以透闪石青玉琢成,形态为近似圆体勾形,一端为兽首状,长眼、长耳、有髯,习惯称“C字龙”,距今已有五六千年历史,制作精细,线条流畅,表面有老化裂纹与氧化白斑,是典型红山文化的重要玉器之一。此玉龙应是当时祭祀使用,发现数量稀少,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玉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图腾,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具有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国家、民族、地位、权力的象征,更多是吉祥、繁荣、运气的象征。这件玉龙是已知中国最典型的龙形雕刻作品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较早玉文化的重要品种之一,具有重要的收藏价值。
      
      汉代五瑞图鎏金银神器
      这是一件罕见的银铜合金鎏金银盘,一面刻一条卷髦龙,另一面中间刻两组柿蒂纹,一大一小,柿蒂纹外一周四方分别刻虎、豹、辟邪、天禄四个瑞兽。四兽之间刻山、水、云纹,为典型的汉代神兽等瑞兽表现形式。
      银盘呈平片状,为手工锻造而成。一侧较厚,约有0.6厘米,最薄处约0.25厘米,可见清晰锻造打制痕迹,图案均为细刀刻成。构成图案部分鎏金。最厚处有对穿两个不通的斜孔,应为悬挂使用。虽然这类神兽的艺术类型常见于汉代或魏晋时期的艺术作品,但此器为已知汉代时期所发现最大的银器,所刻四个瑞兽生动传神,线条流畅有力。而两组柿蒂纹分别指八个方向,正好各指四兽四山,其图案与汉代流行的漆画、石刻及铜镜图案相似,但刻在大型银制品上则实属罕见。
      这件古代艺术品的发现,无疑给中国艺术殿堂平添了一个重要的艺术瑰宝。据目前了解,此物为国内外仅见的文化珍品,堪称举世无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魏晋铜鎏金飞龙
      这件青铜龙是分体铸造,组合成形,为皇室或贵族陈设之物。在宋代以前立体制作的单体龙十分少见,特别是铜鎏金的立体铸造龙,往往是帝王将相陈设的高级艺术品。因为龙是权力、地位、身份,甚至是帝王的象征,所以在古代,龙的图腾多不在民间使用,故传世十分稀少。此件铜龙形态呈飞翔状,线条流畅、身姿矫健、形态优美。飞龙青铜铸造,表面鎏金,并配有莲花方底座,形式华美,其制作时代应为东汉至魏晋时代,是中华龙图腾的演变序列中的重要文物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弥足珍贵。值此龙年之际,此龙的出现昭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繁荣,象征着炎黄子孙的文化发展与繁荣。同时更具有祥和、富足、吉祥的意义。
      
      唐代圆雕玉瑞兽
      此件稀世珍品,长16.5厘米,宽9.5厘米,高8厘米,玉呈青绿色,局部有质变,整器呈土沁斑驳状,并裹有灰褐色坚硬的土碱皮壳,包浆醇厚润泽,古意盎然。瑞兽因出土时间久远,流落海外大半个世纪,藏家盘玩已久,呈熟坑微透状,是一件充满浪漫色彩、历经多年传世的古玉遗珍。
      玉瑞兽造型生动独特,比例结构准确,四肢前屈贴地,前肢交搭,头部微仰向右前视,尾部往右前方舒卷紧贴后腿,与头部的动态交相呼应。造型的轮廓线条张弛曼妙,静中蕴动。最为精彩迷人的是头尾的刻画,既大刀阔斧地展现玉兽威猛的神态,又精雕细琢地表现细节的精华。双目炯炯珠如炬,但威而不怒,兽口半合露利齿,却似带微笑。最能让人真正领略唐代玉雕技术高超魅力的是这件玉兽表皮的精细琢磨,有如抚摸真身的质感。
      
      文物鉴定专家李彦君:众所周知,玉器是中国文化的元素符号,中国也是世界上唯一具有玉文化属性的国家。在中国文化当中最成熟的早期玉器当属红山文化,红山文化至今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它是最早成熟的一种玉器文化。玉器文化成熟主要有几个标志:第一,礼器,也就是祭祀器;第二,配饰器;第三,工艺特征。红山文化玉器门类比较齐全,制作工艺精湛,红山文化玉器大都是就地取材。据最早的文献记载,如《尔雅·释地》:“东方之美者,有医无(巫)闾之琪焉”。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品种比较多,而这件玉龙是典型的红山文化玉龙。这种龙的名称叫“勾形龙”,亦称“C字龙”,就像英语的字母C一样;此外,还有“玉猪龙”。但是这种玉龙的数量最为稀少、制作难度最大,中国历史上发现非常少,当属凤毛麟角之珍品。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天津艺术博物馆原馆长云希正:我简单说几点。第一,唐宋时代的圆雕仿生兽不管是出土的,还是传世的,都比较稀少。第二,这件作品从海外归来,体现了刚才歌唱家所唱的“国宝回家”的主题和意境。第三,瑞兽的时代特征。唐代陶俑中的陶狗、宋代玉器中的玉狗,它们都是前肢左右交搭的,我们可以看到此件国宝也是如此,充分透露出它的时代气息和风格。第四,这件瑞兽是仿生型的,它不是神兽,或者带着翅膀。它是既威严又温顺的,有着迷人的魅力。综合以上四点,我认为这是一件遗存非常稀少,时代特征鲜明,且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唐宋时期的一件玉器佳作。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陕西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吴镇烽:我说两点。第一,这条龙和上边那条玉龙有不同的地方。这件为青铜铸造,且是立体鎏金的,这是它的一个特点。第二,它是一条腾飞的龙,和那个卧龙不一样。今年是龙年,中华民族如今已是经济腾飞、科技发达的时代,人们过着富足、祥和的日子,所以我认为这个龙的当选是在它腾飞的这个意义上。青铜鎏金龙在龙的发展历程中处于魏晋时期,红山文化具有五六千年的历史,而魏晋时期处在它的中间环节。所以青铜龙对研究中华民族龙的演变、龙的发展来说是很有价值的。
      文物鉴藏家刘亚谏:这件珍罕的五瑞图鎏金银神器首先是一个银和铜的合金,然后再鎏金银,上面刻的龙矫健灵动,张扬着汉代的一种精神;另一面刻有虎、豹、貔貅、鹿四个神兽。汉代最流行的图案表现在铜镜、石刻,还有瓦当上,即是四神、四灵。四神的刻画非常大气,非常浪漫,线条有力,非常张扬,中间的两组柿蒂纹指向八个方向。我们看到的铜镜基本是铸造,这件国宝为手工锻造,雕刻工艺精湛,器型硕大,所以说是一件珍罕的精品。我认为它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朱玉成:这件作品本人看了以后也非常激动,“苏绣”号称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其他三绣为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苏绣”是其中表现能力最细腻的一个工艺。大家初看这幅长卷,或许会以为这是一幅真迹书画,实际上它的每一笔、每一个字、每一个印章都是用丝线绣出来的,所以有好多人看了以后都觉得非常惊奇。对于这件“中国民间国宝”我大概说这么四点:第一,不同寻常。工艺美术品很讲究选题,同样一件作品,它的立意新,题材好,就能说明这件作品的品味与众不同。而这件作品选择了《富春山居图》,元代黄公望大师的这样一幅杰作现在存放在海峡两岸—浙江博物馆和台湾故宫博物院。这幅刺绣作品的影响很大,大家可能记得,前一段时间都在提及这幅作品,所以我觉得选择的这个蓝本非常精彩,份量很重。第二,我们工艺美术品也特别重视作品的精神面貌及造型。它在造型上非常准确,把富春山的山山水水表现得跟原作几乎一模一样,有的地方甚至比原作的分量还要重一点,这就是我们工艺美术品再创作的特点。第三,工艺要精湛。这幅长卷运用了苏绣工艺的几十种针法,用了二十多种色阶的丝线,实际上是把一根丝线分成了一根一根细丝一样的线来绣制的,所以非常细腻。第四,我觉得这幅巨作工程确实很大。十二米的长卷,用了三百多个的日日夜夜,这在我国刺绣史上也是很少见。《富春山居图》是我们的国宝、国粹,同样,这幅苏绣也是我们的国宝,我们的国粹。
      著名词作家阎肃:有这么多国家级文博专家和学者把关,民间国宝的品质不能小视,可以说珍、稀、奇,大家在赏心悦目中走近历史,领略几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挺好,希望以后做得更好,谢谢大家!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书画鉴赏家金煜:刚才很多位专家学者都说了,其实他们说的也都是我的心里话,我们的心想到一块儿了。民间国宝在第一届评选前有很多专家在一起开会,讨论这四个字:“民间国宝”可以不可以提?有的说民间怎么能有国宝呢?国宝都应该在博物馆,在纪念馆,民间有没有啊?这样等级的文物我们进行了非常激烈的讨论,最终还是决定“民间国宝”这四个字应该有。当时我们就有这种观点,即:藏宝于民间,民间有国宝,而且所有的国宝永远是在民间,民间永远是我们所有博物馆国宝的基础。从那以后,“民间国宝”确实在咱们全国叫响了,这四个字如今我们听起来感到亲切,而且也感到它的影响之大。这个大我看不仅在中华大地,而且影响了海外。刚才有一位藏友说到收藏的艰辛以及他们的酸甜苦辣,其中我觉得有一条很重要,就是不管多么艰难,当我们体会到收藏的愉悦那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这是搞收藏最后胜利的结果。“民间国宝”在我们自己心中有,并且我想在我们广大的收藏爱好者心中都有一个“国宝”,那么这个“国宝”在什么地方呢?答案是一个字“寻”!大家去“寻”。大家去找,在其中得到知识,得到锻炼,得到我们千百年来、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那种喜悦。我们能够让他们在我们心中得到传承、得到继承,更多的是我们得到学习。我觉得民间国宝的评定在我们今天看起来好像很随意了,但我觉得这个过程是不随意的,刚才有的老师已经说了,专家们必须把住一个关,是赝品,不能要,不能作为国宝,更不能作为一件艺术品在那儿停留。在我们这个现场,选出了五件,不仅有古代的,也有当代的。《收藏界》杂志社在定原则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国宝不单单有古代的,也有今天的,所以苏绣也是其中之一。从2007年到2009年,再到我们今天的第三届,我想国宝取自民间,民间永远是我们国宝的基础。我会永远记住这句话,想必大家也会记住的!同时,也希望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以至以后更远,越办越好!
      
      首师大教授、中日韩文化交流协会执行会长、油画家张谧诠:我记得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全世界的人类学家都在讨论一个问题—“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题是什么?”后来大家都说了四个字—“艺术、科学”,我觉得这四个字非常重要。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把艺术也就是文化作为人类的发展主题,现在这个世纪已经到了2012年,十二年过去了,我们发现中国的收藏和世界文化的发展都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今天非常高兴能够参加“第三届中国民间国宝专家评审揭晓颁奖盛典”,我觉得收藏是对我们民族以及对我们民间学者的两个考验—一个是视觉智慧的考验;一个是文化智慧的考验。今天我看了这几件国宝,我觉得大家评得非常好,国宝诞生于民间,是民间的东西,是民间的东西被收藏到极限的时候最后才被称为国宝,我觉得这样说可能更好一些。我注意到我们今天的领奖人都非常年轻,这令我非常感动。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第一件,就是在2008年的时候美国的一个州的养老基金会的主席到我家访问,他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对我提起他有一件事情特别对不起他的儿子。他儿子在上中学的时候,看了一个美术作品展,就是大家今天都知道的美国流行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展,当时安迪·沃霍尔的一件作品是200美金,美术作品展上展出了四十件。他的儿子坦言希望可以全部将这些画作买下,但依据自己的实力只能买下两件,所以向他借钱。而他希望儿子自己想办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这和美国的家庭教育有关系。但是后来安迪·沃霍尔的作品翻了几百倍,而他因为这件事情觉得特别惋惜。他惋惜的不是钱,他惋惜的是他没想到他的孩子居然这么有视觉智慧。第二件事情,2009年的时候,我在德国做展览的时候,遇到一个年轻人,他告诉我,他在一个展览会上看到了我的一件作品,特别喜欢,但是因为没有那么多钱来买,问我可不可以分期付款。这件事情让我特别感动,因为如果一个民族的年轻人也在搞收藏的话,那么这个民族就会有希望了。而今天我也看到了这个我们收藏界拥有国宝的人都那么年轻,我很高兴。我是《收藏界》杂志的读者,《收藏界》杂志社在过去的时间经常做一些民间收藏的具体事情,我觉得这些工作虽然不像有些工作那么爽亮,但是我认为它非常稳当。有时候在《收藏界》杂志上总能发现点儿有意思的东西,我觉得一个收藏类的杂志能够办成这样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关于民间国宝的评选,我认为由《收藏界》杂志社来做也更容易一些,因为它更鼓励的是民间收藏。我们鼓励民间收藏是我们国家新兴文化和民族智慧的觉醒,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替国宝持有者感谢在座的专家和学者!我觉得《收藏界》杂志社为大家做了一件好事情,所以今天我也代表我们所有的来宾祝将来国宝的评选有一个美好的前景,希望你们能够给民间收藏做更多的鼓励工作,谢谢大家!(责编:魏佩)
      
      特别鸣谢
      第三届中国民间国宝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委员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臣彬先生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天津艺术博物馆原馆长云希正先生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玉器鉴定专家古方先生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陕西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吴镇烽先生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夏更起先生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钱币博物馆原馆长戴志强先生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钱币博物馆原馆长黄锡全先生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南京博物院文物征集部主任鲁力先生
      中国文物学会鉴定委员、中国农业博物馆文物研究室主任贾文忠先生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书画鉴赏家金煜先生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著名艺术评论家刘曦林先生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朱玉成先生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唐克美女士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泥人张第4代传人张先生
      文物鉴定专家李彦君先生
      玉石鉴定专家、书法家王敬之先生
      文物鉴藏家刘亚谏先生
      
      第三届中国民间国宝专家评审颁奖典礼出席领导及嘉宾
      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会长、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著名签名书收藏家、2010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熊光楷上将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石峰先生
      中国文联副主席、书法家李牧先生
      全国政协委员、中纪委委员、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方嘉德先生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刘勃舒先生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马自树先生
      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副理事长丁春明先生
      著名词作家阎肃先生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崔学山、程淑美、崔磊、王鹏、陈毅谦先生
      中国美协会员、清华大学美院韩墨彩墨工作室导师韩墨先生
      首师大教授、中日韩文化交流协会执行会长张谧诠先生
      艺术评论家、书画家、2011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阎正先生
      中国名家收藏委员会常务副主席、2011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高为华先生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国宝档案》栏目原制片人李晓平先生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原制片人杜棣华先生
      中国政协杂志社主任刘军先生
      中国国画研究院院长蒋为民先生
      天津博物馆研究员杜金娥女士
      文物科技鉴定专家关海森先生
      中国高家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高春燕女士
      福建泉州收藏家马运根先生
      紫砂艺术家谈曙君先生
      北京红紫晶文化传媒总经理李杰女士
      
      第三届中国民间国宝专家评审颁奖典礼出席媒体
      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社教中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化报》、北京电视台、北京新闻广播、《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京华时报》、《北京晨报》、《作家文摘报》、《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新民晚报》、《南方周末》、《广州日报》、《大河报》、《郑州晚报》、《上海晨报》、上海《大美术》杂志、新浪网、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雅昌艺术网等。

    相关热词搜索: 藏品 国宝 脱颖而出 惊世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