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关于民族文化的论文【民歌教学中民族文化精神的渗透】

    时间:2019-02-14 03:21:0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民歌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民族精神紧密相关而且水乳交融的艺术。可以说,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造就了生生不息的民歌艺术。因此,在民歌教学中,强调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渗透是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一般民族声乐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但如何将民族文化精神渗透到具体的民歌教学中去,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
      民歌虽然是一门最为古老的艺术,但千百年来,其传承方式都是口口相传,以师传徒的形式延续下来。而民族声乐教学作为一种有系统的课堂教学在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通过老一辈的民族声乐教育家的探讨、研究和总结,才形成了今天这样的教学模式。建立一套具有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系统性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其民族文化精神在教学中的渗透成其为关键。
      民族文化精神是一个具有上下内外层次与前后左右因果关系的错综有机的结构体系。就其内容而言,它体现在一切意识形态之中,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模式与世界观。就其形式而言,是一种认知与情结的表现。它同时融会在各个学科门类之中,体现在个体的人的思想与行为之中。
      如何在民歌艺术的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精神,是在民族声乐教学研究中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众所周知,民歌是植根在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一朵绚丽的艺术奇葩,民歌发展和成长的重要养分之一便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在民歌创作、表演与教学过程中,民族特色是民歌的重要价值。这种特色包括了独特的民族情感、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与独特的民族声乐表现形式和演唱方法。自近代以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民族声乐艺术面临的挑战是多重性的,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来自西方的美声唱法和西方文化精神,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音乐表演技巧和声乐演唱技巧。不同的情感与不同的表现形式造就了不同的艺术内涵,要使民歌艺术发扬光大,民族文化在民歌演唱与教学中的体现成为关键所在。从郭兰英演唱的《我的祖国》,到刘三姐的《对歌》,民族精神在民歌中的体现足以说明了民族艺术的强大和旺盛的生命力。这其中突出地表现在民歌教学和演唱中的三大支撑点:首先是民歌艺术中情感表现的独特形式,其次是民族文化传统的渗透和体现,再则是独特的民歌演唱技巧和方法。
      我们应对民族情感的构成作深入的层次分析,以阐明民歌在表现过程中的取向。一般而言,传统民歌有一种相当突出的大众情感与平民色彩,这种情感是质朴的、自然的、真切的,与西方声乐艺术截然不同的是没有丝毫的所谓“贵族气”,非常容易接近。那种如泣如诉的感情表达使得演唱者与听众情感交融。民歌的艺术创造,一方面是来自传统民歌在民间所得到的认同和喜爱的基础。另一方面,它是一种泛化的情感再现,而且上升到整个民族情感之中,对家园的赞颂,对生活的热爱,对民众的贴近成为民歌的重要特征,这种民族情感是民歌演唱与表现的基础。
      我们进一步分析便不难发现:中华民族的情感表述是独特的,在教学中,如何抓住对中华民族对情感表诉的特殊性,是作为民歌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由刘麟改词、王志信编曲的在我国较有影响的创作民歌《孟姜女》,所表现的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悲剧故事。这首充分体现了孟姜女个人情感的同时又体现出整个民族在封建统治下的悲剧故事的民歌,是反映民族情感的典范之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把孟姜女千里寻夫的民间口头文学所叙述的故事告诉学生,让这千古悲剧来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而且这种情感的表述是最富有民族性的,这种民族情感的表现是如何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它与西方人所表述的情感方式有哪些不同之处,是教师必须讲述清楚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而分析出第一段歌曲中完整保留原来民歌■调式起、承、转、合的结构旋律的原因,再深入分析在第二段为什么要增强旋律流动的意义,为什么在句尾要加两小节带哭腔的长拖腔等等,对歌曲的感情表述进行深入的剖析。找出这种民族感情的表述方式来进行演唱,从中寻找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内在力量和独特的情感倾诉方式。
      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体现,是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艺术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无疑在其中充当着承载文化传统的作用。远古时期的劳动者,在山中咏唱着山歌,传播着他们那种质朴的审美倾向和伦理道德。
      民歌产生于远古民众的生活劳动之中,在各种场合相伴传习,其长辈常以歌谣教育子孙,或由半职业的巫师传咏,这种传咏的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具有教育性质的手段,人们借歌传情,借词抒怀,交流劳动经验,授受文化历史知识,宣传劳动者的伦理与道德,实则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民歌无形中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重要承载体。
      在当今的民族声乐教学中,无疑要把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放在其教学的中心地位。民歌的创作背景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密不可分,文化精神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基本思维模式,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思想根源和文化意识。文化精神的形成及其发展,始终对民族民间艺术的创造具有基本的规定作用。如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中所唱到的那样:
       月儿弯弯照九州,
       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高楼饮美酒,
       几家流浪在街头。
      这是一首唱出了世代劳动者向往平等、抨击人世间不平的民谣,这其中反映出一种社会生活现象,透过这种现象,唱出劳动者的心声。在教授这首民歌的时候,其演唱本身的艺术技巧都必须随着歌曲的内在情绪而确定其演唱的基调,没有对穷苦劳动者的深入了解和同情,是唱不好这首民谣的。因此,一种情绪的渲泄和抒发都包含在这种文化与情感之中。
      独特的民歌演唱技巧和方法,在民族声乐艺术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民歌有自己独特的演唱方法,在区别美声唱法的同时,也体现出一种民族的特点与展示出某种民族文化的精神。
      在我国很早就对此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在《列子・汤问》中,讲述了谭薛学讴于秦卿的故事,介绍秦卿的歌声有“扶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气势。可见当时歌唱的共鸣技巧应是十分高妙的。在《礼记・乐讴》中,也十分精辟地谈论到我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技法,要求歌唱时共鸣与气息要有“上如抗,下如坠”的支托感,并提出了行腔的转折要清楚明确,句尾则要收得干净轻巧,歌唱时旋律要有连贯性,一气呵成,流畅如“串珠”滑落。对于气息的论述,在《乐府・杂录》中也有较清楚的介绍,提出了“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的观点。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自身的声乐艺术的演唱特点。在我们的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去领悟这其中的深奥与玄妙,从而汲取其精华,在这种文化的传承之中去发扬光大。
      中国的民歌,只有用中国式的发声与演唱方式才能相得益彰。我国民族声乐艺术,通过上千年的摸索与实践,特别是近二十年以来已经趋于成熟,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教学体系,从而使得我国的民歌艺术走向繁荣。

    相关热词搜索: 民族文化 民歌 渗透 精神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