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巧用抑扬 跌宕多姿】跌宕多姿

    时间:2019-01-03 03:26:1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抑扬,是中冈传统的情节安排的艺术技巧之一。历来为文章大家们所重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爱有憎,有褒有贬。文章作品为表现作者对事物的褒贬情绪,于是就形成了抑与扬的辩证技巧。“抑”就是贬,批评的意思;“扬”就是褒,赞美的意思。刘熙载先生在《艺概》中说:“抑扬之法有四:曰欲抑先扬,欲扬先抑,欲扬先扬,欲抑先抑。”下面着重淡淡“欲扬先抑”的技法,因为同学们作文时运用抑扬法的机会最多。
      欲扬先抑,就是作者为肯定和褒奖某人某物,先作某些退让,有意贬抑或否定,而后再着力褒扬,让人景仰。这种以退为进的技巧,显然是符合艺术辩证法的。
      运用这种技巧,首先应明确抑与扬的辩证关系。“抑”是手段。“扬”是目的。“抑”不过是虚张声势,撩人眼目;“扬”才是真情所寄,实指所归。前面的“抑”是为后面的“扬”蓄势,前面“抑”得越低,后面便“扬”得越高,这个事物的价值,可在一抑一扬、一起一落之间表现得更充分、更彻底。
      《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什么在歌颂志愿军战卜是最可爱的人之前,要抓住有的人的隐约心理呢?作者在第三段首先说这些“兵”“很平凡”、“很简单”,没有“高深的知识”,又看不出“丰富细致的感情”云云。通过这样一“抑”,既引起了读者重视,又造成一种错觉:是呵,有什么可颂扬的地方?然而作者笔锋陡转,用“可是”就由抑转扬了:“……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这“扬”,如巨浪排空,把作者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和颂扬喷发出来。
      在全篇结构上也可运用欲扬先抑法。如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的开头对蜜蜂是大肆贬责:儿时被蜜蜂蜇丁一下,对蜜蜂“总不人喜欢”,“每逢见到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无疑这都足“抑”。然而,通过对蜜蜂的不断了解,感情逐渐发生了变化。喝蜂蜜动了情,这是一“扬”;看到蜜蜂的辛勤劳动,不禁一颤,认识到它足可爱的小生灵,具有高尚的精神,这是二“扬”:特别看到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劳动,“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的情景时,又把对蜜蜂的赞美引向对劳动者的讴歌,这是三“扬”;最后在文章结尾写“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更足寓意深远,这是第四次“扬”。作品通过先抑后扬,表达了对小蜜蜂,进而对劳动者辛勤劳动、造福人类的高贵品质的深情赞美。
      其次,要掌握“抑”、“扬”转化的“火候”。“抑”未尽意,就开始转“扬”,抑起不到反衬的作用,因而实际上就“扬”不起来,“扬”不饱满,也不得力;如果“抑”得过分,迟迟不“扬”,就会冲击“扬”,甚至成为“扬”的讽刺,实际上也是扬不起来。那么什么是抑扬转化的“火候”呢?那就是多半可以用“然而”之类的词表示转折的地方和时候。在内容上,转折前后很自然地构成转化的关系;在句子形式上,有许多就直接用了转折词。茅盾的《白杨礼赞》在渲染黄土高原“单调”的背景过后,立即用“然而”转折,着力描写白杨树的高、直、倔强,于是就“扬”起来了。当然有的转化不必有词语标志,但也一定要有转化的时机,这就是说内容上不能喧宾夺主。
      再次,要处理好“抑”与“扬”的分寸。是不是“抑”到极处,也就是“扬到极处”呢?不能这样笼统地说。“抑”的分寸,一要掌握在现象或外形的极处,二要掌握在“迫于反击”的极处。反击战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开始的,文章的“抑”也止于“撩拨”到顶的时候。假若蒲松龄的《促织》里那个少年在三“笑”过后,在“屡撩”的情况下,小虫还不暴怒反击,就说明少年“笑”得有理,小虫真的无用。而小说恰在这里起“扬”,有分寸,用得恰到好处。

    相关热词搜索: 抑扬 跌宕 多姿 巧用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