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苏轼“以诗为词”的历史主义阐释|苏轼以诗为词的表现

    时间:2019-05-15 03:24:4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苏轼对宋词创新最大的成就体现在“以诗为词”,而“以诗为词”的标志性理解,就是能够在诗里面有体现的内容,都可以用来作为词的创作来源和题材。本文拟从传统的对苏轼“以诗为词”的评价人手,运用詹姆逊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结合苏轼的具体的词作对苏轼“以诗为词”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
      关于苏轼“以诗为词”,这一说法伊始其实是对苏轼词的一种贬斥,宋人陈师道评论苏轼的词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这也是最早提出的关于苏轼“以诗为词”的说法。但是陈师道并没有就这一问题进行明确地说明,只是提出了这样的一种说法。对此,南宋初的胡仔却持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他认为苏轼的佳作很多。后来,随着历史的推进和发展,文坛上对苏轼词作持褒奖意见的也越来越多。众多的研究者也对于苏轼的“以诗为词”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和论述。
      笔者认为上述各种说法都是以苏词或苏轼的词论为考察对象的,是将苏轼的倾向置于一个事先确定的范畴,即人为设定的、孤立的、与社会历史语境脱离了关系的文学范畴。
      二
      对于苏轼词的特征,王国维概括道:“东坡之词旷”,叶嘉莹先生则称之“超旷”。而苏轼词的这两个特征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首先就是苏词的“超旷”是通过词的题材所反映的“境界”表现出来的。总览苏轼的词的风貌,除却传统的婉约清丽外,就苏轼的“以诗为词”来说,我们说苏轼使词的题材更加的宽广,同时就是通过这种宽广的题材也使词的境界空前的开阔了。那么,反映在苏词的创作实践中,究竟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大概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苏轼在他的词里面抒发了爱国情感
      诗言志,词也可以。“言志”是宋朝诗人创作诗歌的核心内容,也是宋人诗文中比较普遍的创作内容。但在“词”里表达士大夫文人治国平天下之志的,在苏轼之前是非常罕见的。众所周知,赵宋王朝历经300年,期间内忧外患,诗人的爱国情怀也就从未间断过。然而,词坛之内的爱国诗作却不多。为此,苏轼的爱国词作对于宋代文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活动的开展也是以北宋中叶的诗文革新运动为契机的。北宋开始,国家得到了大统一,经济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进步,社会相对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上层文人士大夫便开始沉醉于眼下的太平盛世,开始不断地歌功颂德,玩弄风骚,以至于那种浮艳的文风一度又盛行开来。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宋代自建国以来就先天不足,边境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国家的疆土也不是很完整,相比汉、唐盛世相去甚远。此外,社会上大官僚、大地主兼并不断,社会矛盾一直处于相对尖锐的状态,政治斗争也没有丝毫停歇。苏轼所处的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已经很明显了,但是上层的统治者为了粉饰太平,有意提倡诗赋,加重了社会上萎靡不振之风。而随着文官政治的推行,科举制度的完善,士人阶层自尊心和政治责任感逐步得到提高与恢复,士大夫不再只是儒家经义的阐释者,而且同时成为儒家思想和政治主张的实践者,推动了诗文革新运动。
      (二)以农村田园入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从那时开始,我国的古诗里面就有很多描写农村田园的作品。但因为诗词分流的偏见,中唐以来的词作里面很少有描写农村题材的词作。
      苏轼的《渔父》四首,分别写了渔父的四种不同的状态,但他的田园词《浣溪沙》五首,给宋代的词坛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面对友人的真挚感情,面对美酒歌舞,面对漫天大雪,他不仅想到了自身的生活困境:“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珍”,更写道: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据傅干注:“公有薄田在苏,今岁为风涛荡尽。”一方面,置个人的生计不顾,一方面推己及人,但愿瑞雪丰年,民生安足,则己百愁全无。这又是何等高尚的胸怀与情操!苏轼把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新制布裘》以及乐府诗中关怀人民生活疾苦的优良传统,带进一向以轻柔婉约风格见长的令词中,这无疑是对之前词作的一项重大突破。虽然面对北宋社会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苏轼并没有去刻意地描写那些表现农民疾苦的场景,而是转而描写这样一些富有诗情画意的农村田园的场景,并使自己深深地陶醉于其中,那些外界的沉重的压力、责任、负担表面上看起来都瞬间消失了,那么事实上真的是苏轼陶醉于其中吗?这种看似“超旷”的背后又隐匿着怎样的史实呢?苏轼试图转移的矛盾又是什么呢?这里,我们先放下这个疑问,继续看苏轼在词作的另一个方面是如何表现这种超旷的。
      (三)对传统题材的拓展与延伸
      诗言志,词言情。苏轼的言情词一贯别具风味,独具特色,不仅如此,苏轼的“以诗为词”,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言情词的范围和外延,把传统的男女之情继续延伸到手足之情、师友之情。苏氏兄弟,每一个都是才华横溢,经韬纬略的,他们对时事政治的各种看法也有些相似。他们经常通过诗词唱和的方式来彼此交流,交流的内容又不仅仅是兄弟之间单纯的感情内容,还经常涉及广泛的社会内容。苏轼致力于词的题材与境界的开拓,的确做到了“诗词一体”,他所作词的题材、境界与诗也大体相同,都表现出一种超旷的特质,即使是描写男女私情,苏轼也没有局限于男女的花前月下之中,而是表现出一种既缠绵又旷达的情趣。苏轼把言情词的范围无限地扩大了,在言情之中,有意识无意识地又把一些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涵盖进来。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在“言情词”中并不是片面的言情,而是在言情之中包含着一种对社会、人生深深的思索以及对现实的忧患意识,这就是苏轼词“超旷”的背后所隐含的社会的现实以及不可避免的社会矛盾。面对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苏轼又是如何解决的呢?我们还是放下这个问题,再来看看苏轼在他的词作创作方式上的又一超旷的表现。
      其次,苏轼词“超旷”体现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在创作方式上,苏轼打破了传统的关于词创作的藩篱,具体体现在不以词意就词律,这又是什么意思呢?上文曾谈到苏轼填词有不协音律之作,并因此为李清照等所诟病。认为填词若“不谐音律者”,所作的词便是“句读不葺之诗”。
      在创作实践中,词比之于诗,对作者在形式上的束缚显然更多。有鉴于此,陆游曾说:“先生非不能歌,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宋人王灼也说:“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以上两位都有为苏轼开脱之意,因为“非醉心于音律者”似乎有不熟悉音律之嫌,而“不喜裁剪以就声律”更是间接指出苏词的确有不谐音律之作。
      以上,我们主要通过苏轼具体的词作以及苏词的创作背景及苏词、苏诗的比较,总结出了苏词创作之中所表现出来的最显著的特征,正如王静安所说的“东坡之词旷”的这一显著特征。在这里,我们沿用叶嘉莹先生对苏词特征的概括,即“超旷”这一本质特征。
      三
      中国封建文人,大多是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而踏人社会生活的,而苏 轼可以说是一个尴尬的典型。
      首先,苏轼性格特征的文化基础——儒学和理学。每一个人都处于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背景之下,那么就必然受到当下的时代精神的感染和浸润。儒家文化造就了苏轼匡扶天下的济世之志。嘉佑年间,苏轼就是怀着“奋力有当世志”的宏大抱负进京的,然而北宋的社会现实并没有给苏轼提供一个施展雄才大略的机会。宋明理学的发展的个人生活际遇则培养了他圆通、豁达、乐天安命的性格特征。
      其次,理学为苏轼提供了处世之道。宋代可谓是一个大起大落、大荣大辱、大安大危的历史时期,表面上看虽然一番太平盛世的景象,但实质上,各种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却从未消失。这些文人志士不愿意放弃在这种交叉的社会现实中求生存的机会,但是历史的进步使得他们已经无法拖住历史的车轮。另一方面,现实的交叉变化使得他们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生活自如,有一定的伸缩弹性,从而把内心强烈的情感和欲望转化成精神上的平衡与和谐。
      詹姆逊在《论阐释:文学是一种象征性行为》关于阐释的第二个视阈中明确地提出“意识形态素”这样一个概念,詹姆逊在阐述这个概念的时候是这样说的“所谓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包含两方面特质的结构,其本质特点在于它既能体现一定的思想还能表现一种元叙事。”
      生活在这种背景之下的苏轼词作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超旷”的精神特质,在这里,它一方面表现的是苏轼面对无法解决的社会矛盾时的一种信仰,在另一个方面的体现也能说是一种元叙事,是和一定阶层相关的理想的记录。苏轼的个人作品其实是士大夫群体的阶级话语,这种精神修养的实质,是维护现行的统治秩序,取消一切改革的实践行为。艺术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写作也不是语言的游戏,而是人生价值的选择;不是逃避现实的工具,而是复杂心态的反应。
      [参考文献]
      [1]丁晓,沈松勤.北宋党争与苏轼的陶渊明情结[J].浙江大学学报,2003(03).
      [2]刘佳宏,姚泽慧.“一诗为词”与“北宋党争”[J].宜宾学院学报,2005(04).
      [3]虞晓伟.谈苏轼的“以诗为词”[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06).
      [4]莫砺峰.从苏轼苏诗之一同看苏轼“以诗中国文化研究”[J].2002(夏之卷).
      [作者简介]
      张毅蕾(1986-),女,江西贵溪人,硕士研究生,景德镇陶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吴国剑(1981-),男,江西浮梁人,硕士研究生,景德镇陶瓷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英语。

    相关热词搜索: 历史主义 阐释 苏轼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