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灵动课堂 课堂的灵动源于精彩的对话

    时间:2019-04-30 03:27:0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新课程提出对话理念,要求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多边对话,主张由独白艺术走向对话艺术,从而给学生以智慧、情感的启迪,形成积极地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许多教师在课堂实践中也积极地践行“对话理念”,以调动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给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但结果往往却是:表面热闹,实际低效。因此,在教师发起课堂对话时,不能满足于形式,不能为了热闹而热闹,而要注重智慧的碰撞、思维的启迪和情感的体验。那么,教师应怎样开展有意义的对话呢?
      一、创设活动情境,让对话成为需要
      案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师让学生准备了长5厘米、宽4厘米的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纸片以及笔、直尺、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若干等材料,要求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展开活动,想办法求出以上长方形的面积,并根据自己的算法尝试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后,小组活动开始了,他们有的画,有的摆,边动手边发表着自己的意见。活动结束,学生纷纷表明自己的想法。
      生1:我们组用面积单位摆满了长方形纸片,数出面积是20平方厘米。
      生2:我们组没有摆满长方形纸片,只是用面积单位沿着长方形的长摆了一排,宽摆了一排,就算出了长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
      生3:我们直接用5×4就算出是20平方厘米了。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那长方形的面积是跟什么有关系呢?
      生4:刚才在摆面积单位时,我就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是和长与宽有关的,只要把长乘宽就能算出长方形的面积了。
      反思:操作使学生产生了沟通的渴求,此时对话已经成为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出发精心组织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观察发现,自发地从内心产生对话的需要。一些问题用原有的知识已不能圆满地解释,释疑的欲望引发了学生互动的需要。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让学生“摆一摆”的活动情境,先小组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学生运用不同方法推导出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此过程中交流对话完全成了他们的需要,于是对话有序展开,步步深入,较为圆满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营造对话氛围,启开对话思路
      案例: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学生做20+5×3这一题时,有几位学生是这样计算的:
      20+5×3=15+20=35
      教师没有急于纠错,而是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生1:我以为谁先算,谁就写在前面。
      生2:两个加数位置交换,得数是不变的,所以我想谁写在前都可以。
      生3:我先算5×3得15,就随手写了下来,我想就不要擦了,再加20吧,反正答案是一样的。
      师:你们说得似乎都有道理。我们再算一题50-18×2。
      教师把学生作业展示后问生1:这里是先算18×2得36,能先写下来吗?生1马上回答:老师我知道了,书写时要按原来算式的顺序写,并不是先算的部分就写在算式的前面。生2也接着说:我也明白了,虽然刚才的一题20+15和15+20的结果相同,但算式实际上是不同的。
      反思:课堂上,学生知识生成之时,也是他们思维最活跃之时,教师如能及时捕捉这一稍纵即逝的时机,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展开有效对话,课堂就会灵动起来。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敏锐地捕捉了来自学生的生成资源,启开了对话的阀门,使学生袒露心扉,了解了出错原因。学生的书写方法对于乘加或除加混合运算确实没有大碍,但如果变成乘减或除减运算就不行了,而且如果不按统一的书写顺序进行计算,也会给以后学习三步混合运算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而此时教师没有强行要求学生改成更好的写法,而是让学生计算50-18×2。通过比较,使学生自我感悟,形成正确的认知。学生自发地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了问题,教师营造了对话氛围,把握了对话的机会,使知识在学生的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增值。
      三、挖掘教学资源,搭建对话平台
      案例:圆的认识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后,教师放手让学生在画好的圆上进一步探索圆的秘密,这时,有学生提出圆内的半径都相等,教师没有直接给予肯定,而是做了这样的处理:
      师:你们都同意他的发现吗?拿起你们桌上的工具,想个办法验证一下这个新的发现。学生分组操作、验证、汇报。
      生1:我们组是用量的方法验证的,我们在圆上画了5条半径,然后用尺一条条量过去,发现它们都相等。
      生2:我们是用折的方法验证的。我们先将圆对折,再对折,这样就发现有两条半径完全重合。如果再对折,还会有更多条半径重合呢。
      生3:我们也是用折的方法来验证的。我们先在圆上画了一条直径,然后通过圆心将这条直径对折,发现两条半径完全重合,我们又画了几条直径试了试,结果都一样,所以我们还知道了一条直径相当于两条半径。
      师:这组同学很善于思考,在验证别人的发现时还有了自己的新发现。
      生4:我们是用比较线的长短的方法来验证的。我们把一条线剪得跟半径一样长,然后用它去和其他的半径比较,发现都相等。
      师:你们都认为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吗?
      生:(异口同声地)是!
      这时教师有意拿出大小不等的两个圆,学生忽然醒悟,教室里一下子举起了许多只手。
      反思:教材、生活、学生的经验、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都可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资源,教师的任务是积极地利用和开发,唤起学生的智慧和热情,形成热烈而富有思考性的对话场面,增加教学的有效信息。在上述案例中,教者合理使用教材,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圆内的秘密,在学生发现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时,又让同学们一起想办法验证。这个在动态中形成的开放的思维空间,给学生搭建了对话平台。就这样在师生、生生对话中,知识得以升华增值,思维得以碰撞提升。
      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说: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及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教师积极开展课堂对话,使课堂真正由独白的艺术变成对话的艺术,才能真正唤醒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构建充满智慧的课堂。
      

    相关热词搜索: 灵动 课堂 源于 对话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