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图表解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中地理知识图表

    时间:2019-04-25 03:33:3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和研究地理的重要工具。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指出要让学生“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对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运用图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无图不成题,历年的高考试卷几乎每一题都离不开各类图表,学生普遍认为地理学习中最大的障碍是读图分析题,其中难度最大的是地理示意图类,其次是地理分布图类。示意图大多分布在自然地理这部分内容中,因为自然地理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因此对于自然地理的教学,教师更应注重结合板图以使教学语言图形化,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帮助学生理解那些难以直接观察的抽象地理概念和基本原理。本文以湘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章及地球地图的部分教学内容和示意图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以图释文、以图释图、运用变式图、利用图片创设问题情境,使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复杂的示意图简单化,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 以图释文,直观表征
      将课本文字转化为图表,以直观的图表来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对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是大有益处的。同时,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一) 概念的演示
      在学习大气运动相关知识的时候我们会学到气压的概念,气压是指单位面积所承受大气柱的压力,但是很多学生对这个概念不能正确理解,因此对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也似懂非懂。如果采用以图1所示的方法进行阐述,相信很多学生能很快理解气压的概念及相关规律,为接下去的大气运动学习打下基础。
      M地(海平面)的气压是由从M地到大气层顶之间大气柱(H)重力产生的,而位于M地上空海拔高度为b的N地的气压则由N点至大气层顶之间大气柱(a)重力产生,因此在同一地点,海拔越低对应的大气柱就越长,产生的压强就越大。
      (二) 过程的演示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用简易手法在黑板上绘制地理事物的示意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展演变过程。例如,海沟、岛弧、海岸山脉的形成过程,如图2所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将三幅图合而为一。板块构造的形成等宏观过程,平时无法通过观察得到,且理解起来较抽象。教师结合形成过程示意图进行讲解,动态演示出宏观地形的形成,学生一目了然,理解起来也就容易了,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以图释图,洞察全貌
      以图释图,指用一张新图来表述原图。它需要灵活的创新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一些地理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效果,通过对比从不同角度观察所得的示意图,学生能更容易理解地理事物。如进行等高线的教学时,就可同时呈现等高线地形图及其剖面示意图,如图3。
      学生在学习等高线时,普遍反映这一部分知识很抽象,特别是在比较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地貌和地形起伏很困难。对于等高线教学,很少有学校能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进行野外观察,但教师可以把野外的那种感觉在课堂上带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等高线地形图模型、绘制等高线素描图,很容易地理解等高线性质。如果让学生参与制作模型,效果就更好了。
      等压线与等高线极其相似,可一旦将等压线与等压面结合在一起,学生就想不明白了。教材在讲解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的时候,正文部分说到了等压面,之后在活动中又出现了等压线,其实等压面和等压线是一个很容易混淆的概念,如果教师不能对它们加以解释,很多学生可能会直接把这两个概念当成一码事。对于该知识点的讲解,我们可先绘制由于冷热不均导致等压面发生弯曲的过程(如图4甲),由气压垂直分布规律可知,海拔越低气压越高,等压面的数值就越大;然后以某一高空等高面(虚线所示)为剖面,画出此高度上气压的分布特征(如图4乙)——在同一个水平面上等压线的实际分布状况,进而说明:等压面在空间不是平面,而是像地形一样起伏不平,而等压线一般是指同一个平面上气压相同的点的连线。
      三、 以图辅讲,深化理解
      运用变式图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根据不同情况变换事物的非本质特性,能更好地揭示其本质特性,从而起到分解概念的作用。
      对于区时计算的教学,运用合适的变式图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关于区时的计算,教师一般都会讲自东向西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即180°经线)要加一天,自西向东越过则须减一天。学生在实际计算时一想到加一天还是减一天就会想不清楚,而且世界地图一般都是将太平洋放在中间来展示,即180°经线在地图的中间,0°经线在地图的两边。鉴于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180°经线放到最边上,如图5。先画这样一幅全球经线布局示意图,再计算,计算时不必越过180°经线,也就不会有加一天减一天的问题了。
      四、 以图创境,激发探究
      德国一位学者作过一个形象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融入情境中,才能显示出美感和活力。在地理教学中,利用地理图表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相应的层层递进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来解惑,进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对照黄赤交角图和五带分布图,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黄赤交角若增大为25°或减小为20°时,五带的范围将怎样变化?昼夜长短将怎样变化?若减小为0°呢?这样,学生在进行空间想象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地理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 图表 解析 地理 教学中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