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策略]

    时间:2019-05-30 03:17:5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核心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状况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也影响着教师教育成果的实现。本文针对高校师生关系不和谐的现状,探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的不合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师生人文情怀的缺失等方面的原因,提出了借鉴国外导师制、继承发扬我国书院制度、还原高等教育的人本价值、师生共同努力促进良性互动与交往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和谐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71-02
      
      一 问题的提出
      “和谐”是人与人的一种关系状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影响、融洽相处而呈现出来的关系状态,和谐师生关系是一种充满活力而又健康的师生关系。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很多关于和谐师生关系的佳话。朱熹任教50多年,对学生爱护有加。在学业上,看到学生勤奋好学常常“喜见于言”,发现学生进步迟缓又每每“忧形于色”。他教育学生,往往“讲论活典,商贯古今,率至夜半”(《宋元学案》附录)。朱熹病重时,学生守候在他身边尽心照料,死后弟子们悲痛万分,纷纷去奔丧,守新丧三年之礼。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追忆似水年华——从西南联大到巴黎大学》一书中,描写了许多抗战时期与西南联合大学师们共同学习交流的场景及感受并在日记里记录了一段他和同学一起找数学系陈省身教授及许宝教授打桥牌的经历,小小的片段,折射出了西南联合大学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和谐。
      与上述情形相反,新时代的高校师生关系不和谐的现状常出现,不和谐之音依然存在。总的来说,新时代的高校师生关系不和谐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1.师生对抗,关系紧张
      主要表现:(1)教师过分强调师道尊严,靠痛斥、记过、体罚,甚至开除等强力来压服学生,进而与学生发生暴力冲突。如中国政法大学的一位教授因学生未按时上课将学生反锁在教室,致使与学生发生肢体冲突;中山大学的某位教授经常辱骂学生,致使学生不敢回寝室等。(2)个别教师在自己负责的科目给予学生不及格,而学生在评教中给予教师差评,影响教师的职称、晋升、评优等。
      2.师生冷漠,形同路人
      主要表现在教师照本宣科,对课程内容和学生缺乏激情和爱心,对学生缺课、迟到、睡觉等不理不睬,课后即迅速离开。学生在课外时间几乎见不到教师,教师也不认得自己的学生,双方形同路人。
      3.师生博弈或互相利用
      这是师生对抗和师生冷漠之间的一种变异状态,主要表现在教师讨好学生,对学生不严格要求,对学生缺课、迟到、睡觉等听之任之,甚至瞒报教务管理部门,考试时给学生标范围、划重点,帮助学生蒙混过关;而学生在评教中给教师优评,帮助教师争取名不副实的荣誉。双方的博弈和互相利用直接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下降。
      4.师生形同雇佣关系
      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一些师德较差、资格较深的教师身上。这些教师整天忙于课题、会议或兼职,自己的课程、辅导、监考等均由高年级学生代替,教师给学生发放一定的工资,学生称教师为老板,双方类似市场上的雇佣关系。
      二 高校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原因
      当前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过程中呈现的各种问题,有着深刻的现实根源:
      1.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影响
      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学生规模迅速扩大,教师数量及质量、必要的教学设备等都没有相应地跟上,导致高校师生比严重失衡。大多数高校师生比在1∶15~1∶18之间,部分高校已超过1∶20。师生比的扩大使教师与学生单独交流的精力与时间不足,高校师生关系逐渐简化成了课堂上教与学的关系,师生缺乏相对稳定的沟通时间与渠道,沟通的量存在不足,进而造成师生关系的冷漠化。
      2.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的不合理
      无论是教育评价系统还是教育管理体系,都很少将师生关系严格纳入考核、评价、管理的范畴。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机制带来的教师自身权益危机,使得教师天天忙于科研、日日奔于课题论文,不可避免地减少了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忽略日常教学工作。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如此描述:“有些老师把育人放在次要位置,把个人科研放在首要位置,一上完课就匆匆忙忙赶紧走掉,这和体制导向有关。搞科研可以拿项目、得经费、评职称,教学、育人的指挥棒是软的,科研的指挥棒是硬的。所以有的老师对课堂、对学生就是应付。”
      3.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趋于多元化,对教师的依赖日益下降,教师也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进而使学生疏于同教师交流。与此同时,高校的年年扩招加大了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求学的同时兼职、实习、社会实践等,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旁注于其他,压缩了与教师交流的机会。
      4.师生间人文情怀的缺失
      受我国传统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学生对教师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敬畏,在与教师的交流中难以做到置己身于平等地位。教师也不易放下“架子”,完全倾听学生的声音,这就造成了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经师”角色,偏重课堂知识教学,忽视对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精神及心灵层面的关注,“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还停留在‘传递知识’上,其中有些教师虽然已关注到学生技能、技巧,甚至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但大多仅为点缀。至于认识范围以外的目标则更少涉及”。
      三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1.借鉴国外导师制培养模式
      学分制、班建制、导师制为高等教育培养的三大模式。15世纪,牛津大学最早创立了高等教育导师培养模式;19世纪大学考试制度改革后,导师制也逐渐成为一种以学院为依托、以本科教学为本旨、以导师个别教学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制度。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部分学校在本科生培养阶段,也渐渐开始推行导师制。该制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加以注意并进行克服。首先,学校需要进一步明确导师的职责,如对学生的学业问题提供及时、必要的指导和建议;对于学生的非学业问题的积极关注,并在学生需要时予以相应的协调;引导学生使用各种校内外有效资源等。其次,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导师的考核,可通过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或者开展访谈等方式,对导师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再次,学校应对教师的答疑时间有相应规定,以便接待学生,答疑指导。如果教师没能按规定给予学生指导、没有履行相应职责,学生可向有关机构进行投诉,进而确保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有效时间。最后,发达的网络技术也可以在师生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为师生交流创建网络平台,利用电子邮件等加强师生沟通,增进师生感情。
      2.继承发扬我国古代书院制度,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书院制度是我国古代教育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注重授业解惑、学术研究与品行合一的综合培养,能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教育。书院多建在环境清幽的泉林山石之间,师生朝夕相处,情谊日积月累,亲如父子。书院中的教师多为德高望重的长者,他们虚怀若谷,尊重并倾听来自学生不同的声音,注重培养学生问难和质疑的精神并积极鼓励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成为几千年来师生和谐的典范。
      3.还原高等教育的人本价值
      人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从本质上讲,教育首先要以尊重和发展个体生命作为其理念的基本支撑点和全部实践活动的逻辑始点,乃至最终归宿,既不是工具之役,甚至也不是人才之用,而是塑造充分光大的主体精神和意志、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写的人”。反映在师生关系上,一方面,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平等相处;另一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己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及人格魅力使学生耳濡目染,自然形成。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言,“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4.师生共同努力促进良性互动与交往
      不同的互动关系和交往模式直接影响着师生在互动交往时的感受和效果。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常常以教育上巨大不幸和失败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冲突的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跟学生交流。”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也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生活体验,这种生活体验本身就孕育着教学相长的教育性,对于学生人格的熏陶更是润物细无声。
      但是,交往是互动的,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哈贝马斯认为,“人的交往行动需要至少两个具有行动和思维能力的人”。一方面,作为求学主体的大学生应积极提高与教师沟通交往的意识和互动的能力,虚心向老师求教。无论课堂上或课堂外,都应积极利用所有能够交流互动的机会真诚地与老师进行讨论,不要因为羞涩或其他原因随意放弃机会,并在多次良性互动之后转入深层次的交流,进而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应认识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努力创设平等的对话环境和对话氛围,尊重学生,关怀学生,以学生为本,促进师生和谐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李丽萍、李桂茹.大学病症状:师生关系就是没关系[N].中国青年报,2007.12.23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
      [3]潘涌.人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转型[J].教育研究,2001(11)
      [4]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72
      [5]〔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4
      〔责任编辑:王以富〕

    相关热词搜索: 师生关系 构建 策略 和谐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