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婼嫣王福悲屈的人生【病文《屈――人生之道》升格启示】

    时间:2019-02-28 03:25:5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狂风呼喊着,咆哮着,狞笑着奔袭过来,企图把大地上的一切都席卷而去。一棵大树挺起胸膛,顽强地与狂风搏斗着。狂风暴虐地纠缠着它,想按下它高贵的头,压弯它不屈的腰。但是,它奋力抗争,不屈不挠。
      大树下面有一片小草。狂风根本不把它们放在眼里,像擀面条一样把它们揉来揉去。几乎要把它们撕成碎片,辗成粉末。小草在狂风中抖动颤栗,屈腰伏身,把脸紧紧地贴在大地上。
      狂风终于累了,走了。人们发现,大树折断了腰,小草却慢慢扬起了脸。
      学生问苏格拉底:“老师,你认为大树和小草谁值得赞美?”
      苏格拉底说:“我赞美大树,也赞美小草。”
      看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悟或看法?请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立意提示】
      这篇寓意型材料作文审题时应注意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运用因果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同样是面对狂风,大树的态度是“不屈”,结果是“折腰”;小草的态度是“屈身”,结果是“扬脸”。可见这则材料的核心内容是讲“面对狂风”应该“不屈”,还是应该“屈身”的问题。二是运用相似联想的方法,由物及人,由此及彼,把握材料的深层含意。材料中的“狂风”象征“强大的敌人”“巨大的困难”等;“大树”象征“刚强”,象征“不屈不挠”的精神;“小草”则象征“柔韧”,象征“能屈能伸”的精神。三是运用逆向思维,从材料相反的方向思考:大树宁折不弯,精神可嘉,却其不懂得审时度势,以硬碰硬的做法不值得效仿;小草审时度势,屈身伏地,保存实力,可谓明智之举;但也可理解成丧失气节,苟且偷生。根据分析,可作如下三个方面的立意:一是从大树的角度,可以肯定“宁折不弯、不屈不挠”的精神,也可以否定“不识时务、以卵击石”的做法;二是从小草的角度,可肯定“审时度势、能屈能伸、忍辱负重(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精神,也可以否定“卑躬屈膝、丧失气节、苟且偷生”的行为;三是从大树和小草的角度,既肯定不屈不挠,又肯定审时度势。
      屈――人生之道
      山西省实验中学贾宇�
      俗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屈与伸的选择中蕴含了太多的人生智慧,正如狂风来临小草选择了屈下身子任凭狂风在头顶肆虐,而大树选择了用粗壮的枝干抵御狂风的劲疾,但最终狂风过后,大树折了腰,小草却挺起了胸。小草选择暂时的屈是为以后更好地伸。①
      很多时候,选择“屈”并不意味着自甘堕落、自我放弃,相反,它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过失,积蓄能量的最好时机。
      越王勾践在兵败后选择了屈服,向吴求和,自己还降低身份给吴王当车夫,为吴王送茶送饭、端屎端尿,获得吴王的信任得以释放。他卧薪尝胆,发奋练兵,最终打败吴国,实现洗辱复国的愿望。如果勾践没有选择“屈”,他还能有“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光耀吗?②
      韩信在面对市井无赖的羞辱后选择了屈服,选择了忍受胯下之辱。他压下心中的怒火,苦学兵法,成就日后的辉煌。如果韩信没有选择“屈”,那么还会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成语吗?③
      司马迁在面对腐刑后选择了屈服,选择了忍受身体的痛苦,心理的煎熬,世人的不耻,宗庙的污辱。他忍辱负重,发愤著史,终于写成无韵的《离骚》。如果司马迁没有选择了屈服,他还会有“著成信史照尘寰”的辉煌吗?
      虽然选择屈服会受到暂时的羞辱,但是屈服的时候,人会变得更清醒,更理智,积蓄力量,只为等待那一刻的喷薄而出,洗血耻辱。屈,难道不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吗?④
      虽然我们赞美屈服,但是却不能对所有的“屈”都大唱赞歌。在国家危亡关头,那些为自己苟且偷生却不顾民族国家利益的人也选择了屈服于敌人,却遭到了世人的辱骂和后人的唾弃。真正意义上的“屈”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只是暂时,不是永恒,只是适量,不是无休止。如果只是为了自身利益,不顾大局面而屈服,丢掉了做人的操守,那么“屈”毫无意义。
      屈服并不等同于软弱,屈是一种人生之道,暂时的屈不会使人成为懦夫,而会使人成为真正的强者。⑤
      屈,人生之道。⑥
      ①语言表达直白略显�嗦。
      ②语言平实而直白,说理流于形式,论证乏力。
      ③这个成语为用而用,没有目的性,可选其具体的细节来刻画。
      ④“屈”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应该进一步说理,得出结论,行文却回到原点。论证浅显,结论的得出浮于表面。
      ⑤结论武断,缺乏仔细推断,说理停留在某一特殊情况下的“曲”,又回到小点而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屋建瓴式的提炼,深度不够,广度不阔。
      ⑥画蛇添足。
      【病因分析】
      1.分析思路停留在一点上,论据也停留在一个层面。
      2.论据引述缺乏细节,说服力不强。
      3.后半部分缺乏反面论据的支撑。
      4.论证方法单一,突出的论证方法只有假设论证。
      5.语言表达缺文采,句式单一平实且不精炼。
      【升格技巧】
      1.整体构思很关键,在确立了“屈”的观点后,先应从什么是“屈”的角度破解并展开思路,之后以严谨的态度把立意破成线,而不能仅停留在点上思考。
      2.对“屈”背后的内涵以及外延进行线性追根溯源式的深入思考,力求透过现象看本质。
      3.可加入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并使用多种修辞手法,让文段氤氲出厚重的诗香,显现出才情与语文素养。
      【升格作文】
      尺蠖之行,以屈求伸
      汉民谚云:“曲如钩,得封侯;直如弦,死道边。”所以人们对“大丈夫能屈能伸”推崇备至。“屈”让我们看到狂风肆虐中随风倒伏的小草在风停雨住时扬起它灿烂的笑脸;“伸”让我们痛惜电闪雷鸣里刚毅不屈的大树被拦腰折断的残酷。屈与伸的选择中蕴含了太多的人生智慧。
      很多的时侯,选择“屈”并不意味着自甘堕落自我放弃,相反,它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过往,积蓄能量的最好时机。
      越王勾践在兵败后选择了屈服。他心怀丧国之痛,却不露半点声色,韬光养晦,寄人篱下,甘做马夫,却谋划着东山再起之举。一面忍辱负重,一面惨淡经营,历经磨难,卧薪尝胆,十年生聚,终于夺回江山,并且一鼓作气,灭亡吴国,洗辱复国。勾践以屈就终成大事。如果勾践没有选择委身屈从,恐怕他的 “三千越甲”不过是以卵击石。看来曲中有志,苍天方不负有心人。
      姜太公说:“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意思是说,尺蠖每次行走都要蜷曲住向前推进,龙和蛇要适时蛰伏,才能得以生存。人生路上,也是如此,有时只有先屈身于黑暗,才能见到广阔的天空。“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司马迁遭受腐刑后,忍受着身残的痛苦,心理的煎熬,世人的不耻,宗庙的污辱,发愤著史,终写就无韵之《离骚》。受辱后生与死都是一种选择,司马迁“苟活”半生,用一部《史记》维护了自己人格的高贵,成就了一生的辉煌。
      丈夫之志,能屈能伸,可在乌江之畔,芦荻声声中,项羽最终陷入十面埋伏,英雄末路,只有悲壮。这时,这个纵横开阖,义薄云天的西楚霸王只要肯弯一弯腰,收起那“喑呜叱咤,千人皆废”的匹夫之勇,横过江东,那么卷土重来未尝不可。然而,他没有,他无颜见江东父老,他不要别人“怜而王我”,于是,慷慨英雄血溅乌江。在乌江前,你站直了,在青史中,你倒下了。这是何等悲哀,岂是几声“天亡我也”所能掩盖的?
      战场上有屈伸之道,正如人生中揖让避就。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忍让廉颇,维护团结,以他“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智慧换来了国家的长久稳定,也换来了将相同舟共济的千古美谈。屈中有退,退中有忍,忍中有容,容中自有人生的大智慧;亦屈亦伸,屈伸有节,俯仰有度正是人生的一种常态。
      然而,在国家危亡关头,置国家、民族利益之不顾,屈服外敌、苟且偷生,丢掉了做人的操守,那便“屈”得毫无意义,理应受到世人的辱骂和唾弃。
      一页风云散,我们体悟到人生坎坷中屈身的智慧与妙禅,紧握住一份以屈求伸,能屈能伸的果敢。在人生的跋涉里,不必“大鹏展翅恨天低”,若能做到“尺蠖之行,以屈求伸”,不也是人生的一种妙境吗?
      【点评】
      修改后文章说理宽阔,中心明确,结构完整。主体部分内容经过补充后变得较充实,举用的事例也不再单一,且做了一定的开掘;论证的主体部分形成了正反对比论证,进退自如。各个论据之间有明显的层次感,得出了屈伸有度、以屈求伸的结论,很好地解决了为什么屈,怎么屈,这两个问题。分析深入浅出,体现出一定的构思,有一定的说理深度。

    相关热词搜索: 升格 之道 启示 人生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