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桃花源记手游官网_《桃花源记》尾声部分的艺术效果

    时间:2018-12-29 03:30:1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桃花源记》是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的序文部分,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作品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组织材料,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分别写了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作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和再寻桃花源,故事情节完整,且颇有传奇色彩,引人入胜。但也有人认为,其尾声部分,交代的只是南阳刘子骥计划探寻桃花源,而实际上却也并未成行,实属文章的“蛇足”之笔。
       《桃花源记》尾声部分真的属于“蛇足”之笔吗?其实不然。正是有了这部分内容,才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才使作品更加丰满。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这就是《桃花源记》尾声部分,只有短短的26个字,却字字千钧。这部分共有三个短句构成,各自显示着奇妙的艺术效果。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起到了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虚构的这个“世外桃源”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在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刘子骥,是当时的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名�之,《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与陶渊明一样,是一位品格高尚的隐士。有这样的一个著名人物“闻之,欣然规往”,表明对作品中所表现的理想社会,不只是陶渊明的个人追求,而是那些同情劳动人民的高尚之士的共同追求,这正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对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可以说,正是这尾声部分使作品的思想意义得到了深化和升华。
       “未果,寻病终。”这第二个短句增加了文章的传奇性。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若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着意烘托故事的传奇色彩。前文交代的时间、地点、人物都不具体,进洞的通道狭小而“仿佛若有光”,渔人出而复寻,原本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等,这些都使桃花源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尤其尾声部分的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依稀带来微茫的希望,但他又“未果”而“病终”。可以说,这个尾声部分,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就变得更浓了。
       “后遂无问津者”这一句做全文的结尾,表达了一种幽微难言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要寻找它就只能飘然高举,《桃花源诗》最后说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这也仅仅是意愿而已,谁办得到呢?由此看来,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综上所述,《桃花源记》尾声部分,不仅不是作品的“蛇足”之笔,而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叶县昆阳中学 (467200 )

    相关热词搜索: 桃花源记 尾声 效果 艺术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