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他们为新电影涂抹更多光芒 什么播放器能看更多新电影?

    时间:2019-04-06 03:20:3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老大哥”——陈坤厚  因年龄长了十多岁,陈坤厚是新电影影人中的“老大哥”和精神领袖。新电影之前,他和侯孝贤合作的几部通俗爱情片获得票房成功。1983年他执导的《小毕的故事》是新电影的经典之作。因为曾是李行等大导演的御用摄影师,新电影的开山电影《儿子的大玩偶》,由他的镜头来连接起三个截然不同的故事。陈坤厚的电影多由文学作品改编,注重精巧的视觉效果,电影的气质也比较平整和顺。他的产量颇高,有时一年有两部作品问世。可惜在新电影时代结束后,他便转行做电视了。
      陈坤厚的新电影年表
      1983年《小毕的故事》
      1984年《小爸爸的天空》
      1985年《结婚》
      1985年《最想念的季节》
      1986年《流浪少年路》
      已成传说——陶德辰
      与其说陶德辰是个传奇,不如说他是一个传说。他在新电影中地位崇高,因为他是新电影重要溯源之作《光阴的故事》的第一段《小龙头》的导演,他在营造台湾旧时代风貌与氛围上,颇下了工夫。可惜他后来的《单车与我》成为新电影票房惨败的“代名词”。新电影时代,电影人们为了节约资金,通常都互相帮忙串角色,陶德辰就出现在多部新电影中,比如《海滩的一天》、《鲁冰花》、《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等。后来他完全消失在台湾电影圈,反倒是那些他客串的角色,成为对他少有的影像记忆。
      陶德辰的新电影年表
      1982年《光阴的故事-小龙头》
      1984年《单车与我》
      1986年《福德正神》
      实验风格——曾壮祥
      曾壮祥只在新电影时代有三又三分之一部电影,但其充满实验性的风格依旧让人印象深刻。《儿子的大玩偶》的第二段《小琪的那顶帽子》,他巧妙地将劣质高压锅爆炸,与小琪成年累月戴的那顶黄帽子的秘密被揭开的镜头剪辑在一起,两个“爆炸事件”叠加,产生强烈的映像冲击。而同名小说改编的《杀夫》中,他摒弃了感官刺激的噱头,把一部极为复杂而另类小说,改编成了一部控诉时代妇女遭受不平待遇的女性题材电影,引起轰动。
      曾壮祥的新电影年表
      1983年《儿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顶帽子》
      1983年《生命线》
      1984年《杀夫》
      1984年《雾里的笛声》
      “政治家”——万仁
      新电影时代,对人性与社会的批判性最为深刻的当属杨德昌,但对社会下层人士政治诉求的观察与记录细致入微的当属万仁。万仁早年就读于哥伦比亚影艺学院电影系,回到台湾从“实验电影金穗奖”起步。在《儿子的大玩偶》的最后一段《苹果的滋味》中,这样的个人风格已经显露。电影中出现了台北违章建筑群的破败场景,被解读为“暴露社会阴暗面”。而片中被美国使馆车撞伤的建筑工人和他全家吃苹果的镜头,触痛了“国民奴性”的敏感神经,遭“中国影评人协会”发出黑函控告,而面临被删减的危险,这便是台湾影史上著名的“削苹果事件”。
      同是1983年,万仁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油麻菜籽》上映。这是一部“标准”的新电影,即讲台湾本土故事,又全新演义历史。同时,它也是新电影中杰出的女性题材电影代表。《油麻菜籽》将人物放在历史大背景下,叙事细腻,起点甚高。从1985年的《超级市民》开始,万仁开始了城市电影的探索之路,社会下层与边缘社会族群生存状况,一直是万仁致力关注的话题。
      万仁的新电影年表
      1983年《儿子的大玩偶-苹果的滋味》
      1983年《油麻菜籽》
      1985年《超级市民》
      人性之美——张毅
      张毅的特色是女性题材与文学改编,他的电影规整精巧,同时又散发着浓郁的人性之美。他和杨惠珊合作的《玉卿嫂》和《我这样过了一生》,是两人珠联璧合的女性题材巅峰之作,他导演的《竹剑少年》,也是新电影很重要的作品之一。很可惜,因为背负抛弃发妻的道德罪名,他过早地和杨惠珊离开了电影,却在琉璃艺术上再创奇迹。很巧,张毅的五年导演生涯,刚好就是新电影的五年,可谓同新电影“共存亡”。近年来张毅谋划筹拍杨德昌未完成的动画片《追风》,这是新电影人之间永恒友谊的写照与电影精神的延续。
      张毅的新电影年表
      1982年《光阴的故事-报上名来》
      1982年《野雀高飞》
      1983年《竹剑少年》
      1984年《玉卿嫂》
      1985年《我这样过了一生》
      1986年《我儿汉生》
      出镜最多——柯一正
      无论幕前幕后,柯一正都是新电影时代的最活跃分子之一。他是留美电影学硕士出身,回台后,先是和杨德昌一起拍摄了有后来的多个新电影人参与的电视剧《11个女人》,后来执导《光阴的故事》第三段《跳蛙》,开始形成他关注小孩与青年人的独特视角。他的首部剧情长片是张艾嘉策划并主演的《带剑的小孩》。最有影响力的当属《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该片延续了他对成长的思索和对转型期青年心理的关注。同时,他高大俊朗的形象,也让他颇受新电影导演的青睐,主演过万仁的《油麻菜籽》和麦大杰、罗维明、李启华导演的《阿福的故事》。
      柯一正的新电影年表
      1982年《光阴的故事-跳蛙》
      1983年《带剑的小孩》
      1984年《我爱玛丽》
      1986年《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1986年《我们的天空》
      影评人评价
      灰狼 (台湾电影研究者,时光网、腾讯专栏作者,影评人)
      万仁:视野开阔的社会批判分子
      陈坤厚:传统而厚重的文化继承人,摄优于导。
      柯一正:导与演俱佳,多面手,风格化的追求者。
      张毅:古典化和女性题材的书写者。
      曾壮祥:他是新电影中最“视觉系”的作者导演。
      陶德辰:名门之后,新电影最早的策划者,形式创造内容。
      黄钟军 (电影学博士,影评人,专题研究台湾电影,曾为大陆赴台交换访问生)
      万仁:电影始终关注台湾政治、社会的变迁尤其是台北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深刻批判台北这个“超级”城市的浮华与虚幻,呈现出来一个陌生的城市形象。
      陈坤厚:他是新电影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台湾电影最重要的摄影师和精神领袖。
      柯一正:在编、导、演等方面都卓有成就,是台湾新电影的重要人物。
      张毅:关注女性命运,为台湾女性电影写下重要一页。
      曾壮祥:其电影的写实风格为台湾新电影奠定了未来的主题和风格。

    相关热词搜索: 涂抹 光芒 新电影 更多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