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探寻文本童趣,,演绎精彩课堂|童趣舞蹈课堂

    时间:2019-02-25 03:27:2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面对儿童的语文课堂,我沿着文字的脉搏,细读文本,挖掘教材,追寻文本的童趣,创设“童趣盎然”的语文课堂。      一、追根溯源,童趣在文化熏陶中生根   
      在识字环节中,我们可以追根溯源,寻找汉字的文化意蕴,把识字课上出精彩,上出童趣。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识字8是学习“包”字,掌握由“包”这个基本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的“饱、泡、苞、炮”这些新字,并且学习由这些字词组成的一首儿歌。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在学习“包”字时,我先出示了“”这样一幅图,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的眼球,小嘴巴情不自禁地议论开了:“里面是小宝宝!”“那是妈妈的大肚皮!”窃窃私语和嬉笑好奇爬上了一张张稚嫩的脸。老师顺势引导:“对啊,你在妈妈的肚子里,被妈妈暖暖地包着,多舒服呀!这就是‘包’最初的意思。聪明智慧的中国人在劳动和生活中不断地创造发明,把汉字变得越来越美,到今天,就成了现在的这个“‘包’。”一边说一边出示一个个演变的汉字:“你看,方方正正,‘横折钩’内收,‘竖弯钩’外扬,就好像你包着我,我抱着你,多有意思啊!”这时顺势请学生书写这个字,孩子在一片寂静中认真地写着。从这一有趣的字理入手教学“包”字,唤起了儿童的好奇与新鲜。接着老师继续引导:“这是‘书包’的‘包’,你还知道有哪些‘包’?”小手如春笋般举起:“皮包、钱包、沙包……”通过动作演示、图片理解、经验唤醒等手段,学生知道了“包”的5个不同义项的组词:“用品:书包、钱包、旅行包、沙包等;食品:肉包、菜包、面包、包子等;动词:包书皮、包馄饨、包饺子等;量词:一包瓜子、一包糖、一包花生等;姓氏:包青天。”在趣味中学习,其乐融融。教学中使儿童了解汉字发展的起源,汉字魅力深深吸引着孩子,学生不但认识了汉字,更加激起了对学习汉字浓浓的兴趣。
      
      二、画面形象,童趣在直观感受中开花
      
      儿童对话文本更多地用形象思维,用儿童的眼睛看待世界。苏霍姆林斯基对儿童的形象思维有一段形象的描述:当他们听老师讲一滴水旅行的故事时,便在自己想象中描绘白色的滚滚晨雾、乌黑的雨云、隆隆的雷声和淅淅沥沥的春雨。他想象中的这些景物越鲜明,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就越深刻。根据儿童这一特点,我们就紧紧抓住文本中的生动画面来引领孩子直观感受,孩子们观赏这些是乐此不疲的。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锄禾》是一首古诗。古诗对于儿童理解的难度以及城市孩子对农村劳动场面的缺失致使儿童理解和感受肤浅,或者就是照本宣科,孩子感到趣味索然,甚至不喜欢学古诗,更不用说要明白道理了,以至于“爱惜粮食”这个严肃的话题成为一句空话。我挖掘文本,在学生初读古诗之后,我问:“你读着这首诗,你觉得农民伯伯怎样?”学生说:“农民劳动很辛苦。”老师接着说:“请你再一次地读读古诗,看看课文的插图,从哪些地方看出农民伯伯的辛苦?”学生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会像词语解释一样说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意思。但是,孩子的内心没有“涟漪”,此时,我带着孩子一起欣赏了一段视频:一个老农,头戴草帽,脚穿草鞋,顶着烈日,踩着黄土,弯腰躬耕,黝黑的脸颊上滴滴汗水流入泥土……在舒缓悲重的音乐声中,短短几分钟,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不知疲倦的老农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孩子的脑中、心中。目睹农民的劳作,体会诗句的描绘,学生有感而发:“我看到农民劳动很辛苦,汗水都流下来了!”“我知道了我们吃的花生、菜呀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农民很节俭,我刚才看到他脚上只穿着草鞋。”“农民是很光荣的,他们辛勤劳动。”“我们不但要珍惜粮食,要珍惜所有的东西。”老师追问:“你们能告诉大家还有哪些东西是要珍惜的呢?”“衣服、桌椅、作业本、老师的批改……”通过对画面形象的交流,我们达成了共识:所有的劳动者都是光荣的,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所有的劳动成果都要珍惜。这些感动的画面,吸引着孩子的眼睛,他们被感染着、陶醉着、思考着、学习着。
      
      三、品词析句,童趣在体会感悟中枝繁
      
      低年级语文文本好多都是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的文学,作品的内容生动有趣,人物形象以儿童和动物形象为主,作品中还常常会采用叠音词、拟声词、同韵词等,一些句式和段落会在文中反复出现。这样的文本不能小看,不是简单幼稚,而是贴近孩子心灵的天籁之音。我们要以一颗敏感的童心,善于发现,抓住文本中这些充满“童心童趣”的词语、句子,细细读,慢慢品,感受语言文字的奇妙,透过文字感应心灵,悟出美好,读出乐趣。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中的课文《棉花姑娘》,文本在写棉花姑娘与燕子、啄木鸟、青蛙的对话中,同样的表达内容、同样的语言形式在文本中重复了三次,三次重复并没有内容含义上的一次次深入,仅仅是在文本的结构形式上对孩子喜欢情节重复的阅读心理的迎合,其目的就是带给孩子阅读的快乐。我在教学中,从儿童的立场出发,“以读代讲”,带着童心和孩子一起美美地读这些词句、这些段落,体会感悟,教得轻松而满意,学生学得快乐有趣!
      
      四、游戏活动,童趣在亲身经历中叶茂
      
      儿童是从游戏走向课文的,会以身体参与的方式理解文本。我从儿童的文本理解方式出发解读文本,恰当地设计出参与活动性质的教学方式,儿童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就容易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9课《游子吟》是一篇文包诗,介绍了孟郊写的这首诗,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激起孩子对母爱、恩情,对人之间这种关爱情怀的感动。孟郊刻画的慈母形象代表了中国几千年来母亲的形象:“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这针针线线缝出了妈妈对儿子的多少情啊。这情,如何体会?缝衣服到底难不难?对今天的学生,已是遥远。课堂中,我请学生拿出针线,进行缝衣体验活动。“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衣服是由一块一块的布裁剪成衣服的形状缝制而成的。你想不想来缝缝试试?”“请大家从课桌里拿出针线包,先找到一根针,从穿针引线开始,把两块布缝起来。”在《阳关三叠》背景音乐声中,孩子们缝了起来。刚开始三秒钟,这边喊了起来:“老师,这条线穿不进去!”没过一会儿,“老师,我戳到了手,真疼啊!”“老师,怎么缝啊?”“我有点不敢缝,怕针戳到手,心里很紧张。”“我觉得手很痛,针的后面顶在我的手上,布头很硬,我觉得很难缝。”“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我什么也不怕,小时候妈妈教过我,我会缝的。”……学生在情趣昂然地体会着、感受着,在课堂中用这五分钟的针线实践,每个孩子得到了自我的、从未有过的感受。体会情感也是水到渠成:母亲为孩子缝衣服,哪怕一夜不睡熬红了眼睛,哪怕腰酸背痛戳到了手,都心甘情愿!这是什么?这就是母爱啊!这一针针一线线,这种无私的爱,给了她无穷的力量,哪里还有困难啊!
      回到文本本身,尝试“俯身为儿童”的意识与努力,研读教材,拓展文本,了解儿童的解读方式,就能唤起对处于学习状态中的儿童的理解。诚如夸美纽斯所言:“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连元街小学语文教师。

    相关热词搜索: 童趣 探寻 课堂 演绎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