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提升审美情趣_诗情乐韵提升审美情趣

    时间:2019-02-13 03:30: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中华传统文化以其五千年的文明为底蕴,可谓博大精深。期间,虽历经周折,但仍得以长期承袭,并继续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在音乐课中,适当地融入中国古典诗词,以诗情乐韵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感受、体验和理解音乐作品中的民族文化特征,传承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从而达到培养高尚情操的目的,是十分有效的途径。
      去年高中的一堂音乐课的情景,至今还记忆犹新。在欣赏了人民音乐家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后,同学们纷纷发表了感想:歌曲以凄婉的音调,塑造了一个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倍受欺凌的歌女的形象。听后为之动容,感人至深。但在对歌曲作进一步剖析时,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歌词中有一句:为什么被人当作商女?我问同学们:“何为商女?”有同学说:“是古代商朝的女子”,更有甚者答作:“商人的女儿”。可见,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之一的古典诗词认识不足,已经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对音乐作品的进一步理解。于是,我朗诵了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一诗,并对其中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了解释。在这个基础上再来探讨“为什么被人当作商女?”的歌词,同学们很快达成了共识:歌女虽然以卖唱为生,但也有拳拳爱国之心,歌中唱出的是被人曲解的不平与无奈,表达的是当时处于社会底层民众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新生活的期盼,而决非古代醉生梦死,忘记了国恨家仇的歌女。可见,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具有相应的文化价值。正确、全面的理解音乐作品需要相关的文化来支撑,否则有可能会产生误解,而达不到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
      同样的例子还有:大家非常熟悉的歌曲《涛声依旧》,这是一首很有文化品位的通俗歌曲,但如果不了解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就很难体验歌曲的深邃意境,当然也就不可能领略歌曲的美感。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歌词的感受与理解越深刻,越细腻,那么对相关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就越深,也就越能收到好的效果。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也强调了必须“加强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及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渗透”。的确,在目前十分强调学习外语的重要性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母语即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一的古典诗词犹如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以丰富深厚的生活内容,绚丽多姿的艺术风格,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其诗作诗味隽永,优秀作品比比皆是,深得我国劳动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唐代的诗歌,无论是形式上的韵律,还是内涵中的境界,都与音乐十分相近,充满诗情乐韵。其奇特的构思,丰富的想像,令人拍案叫绝。在音乐课上学习一点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实施教学:
      
      一、吟唱、欣赏为唐诗宋词谱写的歌曲
      
       俗话说:歌即是诗,诗即是歌。诗是带有一定内在韵律的歌,古人就有吟诗之说。为诗词谱写的歌曲,由于有了音乐为载体,文学与音乐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因而更加传神,会给人以更强烈的艺术感染,更能体味古典诗词的节奏美、和谐美和情韵美。吟唱和欣赏的曲目,首先选择学生在语文课上已学过的,或者是耳熟能详的古典诗词。欣赏曲目的演唱形式,以独唱和齐唱为主。如唐代诗人李绅的《锄术》,孟浩然的《春晓》,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张继的《枫桥夜泊》,李白的《夜静思》等。由于这些诗学生极为熟悉,歌词朗朗上口,再配以清新、动听的旋律,可谓珠联璧合,学生学来兴趣盎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在音乐作品的赏析过程中,融入古典诗词
      
       歌剧《江姐》中的核心唱段《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有歌词“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显然歌词源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原诗句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课上,我就引导同学们对诗句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理解了歌曲的思想内涵:词作者一反原诗写爱情、写相思之情的本意,而对原诗句作了改动,立意更高,赋予了全新的含义:表明了革命者为解放全人类甘愿奉献自己满腔热血的崇高理想和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
      在欣赏贺绿汀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的教学中,我把宋代雷震的《村晚》介绍给同学们,启发他们的形象思维,更好的理解作品。其诗为: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欣赏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时,我请同学们回顾已学过的有关琵琶的古典诗词,同学们立刻想到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接着师生一起重温了其中的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同学们不但对诗句有了进一步的感受与理解,更激发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亲近感。
      
      三、为乐配诗,培养学生的艺术想像力和创造力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充分感知乐曲,引发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尝试为音乐配诗,是一项可行的也是深得学生喜爱的创作活动。为了使所配的诗与音乐相吻合,必须先正确判断乐曲所表达的情绪。比如,是庄严肃穆还是优美抒情,是哀怨悲伤还是热情洋溢等。其次还要对乐曲的高潮所在,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所配的诗与音乐丝丝入扣,避免出现诗与乐游离,甚至格格不入的情况。当然,我们也不可能要求学生写成古体诗的形式,而以抒情散文诗为好。在题材的选择方面,不要强求千篇一律,可以有感而发,自主立题。通过老师的启发,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所创作的配乐诗经师生共同修改与润色,最终形成作品,在课堂上举行配乐朗诵会,共同交流,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创作活动,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艺术想像力,又在发展学生音乐创造才能的同时,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智能。
      
      四、巧用诗文,诗化教育语言
      
       《音乐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必要的专业技能外,高尚的文化品位,厚实的文化底蕴,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恰当地应用诗文,诗化教学语言,真正做到信手拈来,达到言简意赅、以少胜多的效果。
      音乐作品中的休止符,表面上表示了此时应作不同时值的停顿,但此时往往是“音断意不断”,产生的是“似断实连”的效果。休止运用得当,其所起的作用真是“此时”,我故作停顿,同学们立刻接说:“无声胜有声”。并有同学讲出这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在期末的小小音乐会上,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的诗句,有同学一进教室就高声朗诵起了唐代诗人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并很快进入了角色。
      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历来强调“情”的作用,主张“情在先,声在后”,“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诗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就是佐证。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会适时地运用这一诗句来启发学生,正确处理好“声”与“情”的关系。
      “腹有诗文气自华”。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音乐教学的文化品位,以独特的教学魅力唤起学生学习音乐文化的热情,是我继续努力的方向。让我们的音乐课多一点诗情乐韵,多一点诗化教育。相信学生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高雅情趣,树文明儒雅之风,成长为有文化修养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用之材。
      
      朱惠民上海市新南中学

    相关热词搜索: 诗情 审美 情趣 提升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