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文言文翻译三忌】文言文大全

    时间:2019-03-22 03:25:3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考题,它不仅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也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下列“三忌”:   ?荨?荨?荨 一忌:重点词语落实不到位 ?荩?荩?荩
      文言文翻译要求“信、达、雅”,其中“信”是“准确”的意思,即译文要忠于原文,准确无误,但在答题中常有不译、漏译或多译的现象。阅卷时通常是按点给分,重点词语落实不到位,必然会失分。
      (一) 重点实词落实不到位
      不能分辨实词的古今词义,不能明了词类活用的规律,不能正确选择多义词的义项,不能熟悉词的通假现象,都会导致实词落实不到位。
      例1 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2009年高考江苏卷)
      【误译】急切寻找田仰的妻子儿女,找人的踪迹已经到了沈通明家。
      该句的重点词语有“购”“妻子”“踪迹”,同时也是三个得分点,其中的“购”和“踪迹”未能准确翻译。“购”在课文《指南录后序》中曾出现过:“穷饿无聊,追购又急。”“购”为“悬赏捉拿”之意。“踪迹”译为名词与文意不合,应理解为名词活用为动词,“追寻踪迹”或“追踪觅迹”。另外,译句中的“已经”属于随便添加之词,应删去;另外,句前最好依据上文添加主语“清军”。本句的正确翻译是:(清军)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二)重点虚词落实不到位
      文言虚词的数量比实词少得多,但由于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且古今变化大,用法灵活多样,翻译的过程中更易出错,有时一个虚词误译就会影响到对整句的理解。复习中还要特别重视那些古今形同而义不同的双音节虚词,如“所以”“于是”“虽然”“从而”等,不能以今律古。
      例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
      【误译】馆陶的老百姓,全都悲伤哭泣,所以跟随他居住的有几百家。
      该句前文写贵乡和馆陶两县百姓都争着要魏德深做他们的县令,但最终上级将他判给贵乡,于是有“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之句。该句中“因”是重点词语之一,译为“所以”有误,强加因果。依据上文,应是说馆陶百姓在争不到魏德深的情况下,便退而求其次,跟着他到贵乡居住,所以“因”译为“于是”语意才顺当。另外,句中的“从而”也不是现代汉语中的连词“从而”,“从”是动词,“跟从”义,“而”是连词,表顺承。全句应译为:馆陶境内的老百姓,全都悲伤乃至下泪,于是跟随他(到贵乡)居住的有几百家。
      【对策】1.“字字落实”是原则。不能保留不译,不能遗漏不译,也不能添加翻译;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一一对应,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
      2. 熟悉课文是根本。文言文阅读及翻译不直接考课文,但重点词语一般都在课文中出现过。若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掌握得好,就可以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从而准确翻译。
      ?荨?荨?荨 二忌:文言特殊句法不明确 ?荩?荩?荩
      “信、达、雅”中的“达”指译文通顺畅达,即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做到语句通顺,没有语病。但翻译时常常会因为文言特殊句式不明确、固定结构不清楚、修辞方法处理不当等原因造成误译。
      (一) 文言特殊句式不明确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别是倒装句中的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进行翻译时,不能生硬对译,而要处理好古今句式之间的转换,使译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例3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2009年高考江苏卷)
      【误译】1.但是最终不能挽救明朝灭亡,为什么?2.但是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无济于事,为什么呢?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字字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意思是要立足原句,一一对应,实在无法直译时,才采用意译的方法,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例句中的“无”是“没有”,“补”是名词,意为“补益”“补救的作用”,都可采用直译,而第1句翻译采用了意译,但状语后置未能予以体现。第2句翻译中“对明朝的灭亡无济于事”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且“对明朝的灭亡”和“于事”语意重复。该句正确的翻译是: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
      (二)固定结构不清楚
      文言特殊句法中,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如“奈何……”“奈……何”“孰与……”“无乃……乎”“得无……乎”等。固定结构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我们对句意与文意的理解,有时还在翻译中直接考查。
      例4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2009年高考福建卷)
      【误译】况且鸿宁用衣食使我的母亲担忧吗?
      此句中含有一个固定结构“宁……耶”,表示反问,意思是“哪里(怎么)……呢”,课文《祭妹文》中有“宁知此为归骨所耶”。误译者不清楚有此固定结构,且未注意到“鸿”是张自新的“初名”,造成错译。全句应译为: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
      (三)修辞方法处理不当
      文言文中经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互文等,在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恰当地意译,不可照字面直译从而造成错误。如课文《过秦论》中的两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其中的“藩篱”和“敲扑”本意为“篱笆墙”和“短杖长棍”,分别运用了比喻和借代修辞,指“边防屏障”和“刑具”,若不以意译便会造成误译。再如课文《琵琶行》中有“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若不明此句运用了互文修辞,便会影响对下一句“举酒欲饮无管弦”的理解。
      例5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诺驰诣行在所。(20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
      【误译】 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蒙受了灰尘,答应赶紧到天子所在的地方。
      句中“蒙尘”和“承诺”都用了比喻的修辞,而不能照字面意思直译,“蒙尘”比喻“落难”,由下文“驰诣行在所”引申为“(天子)流落在外”;“承诺”可由上文“征绍”理解为“接受诏令”。因此该句正确的翻译为: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
      【对策】1.对文言文的句法特点要有清楚的了解,在平时的学习中,熟记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加强对文言文特殊句式、固定结构及某些特殊修辞的了解,从而在翻译时妥善处理。2.要掌握好现代汉语的语法,比较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从而准确畅达地翻译文言语句。
      ?荨?荨?荨 三忌:割断文意不顺畅 ?荩?荩?荩
      从文言文翻译题考生的回答情况来看,翻译出的句子文理不通、句意不明、生涩僵硬的现象比比皆是,最主要的问题有:省略成分未补充,代词未明确,或因为难译而简单了事,割断文意,造成译文不顺畅。
      (一)成分未补断文意
      省略句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句式,若不能很好地联系上下文,补充出省略的成分,理解和翻译就很容易出错。
      例6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2009年高考江苏卷)
      【误译】 1.刚放下巡抚的家居安排,就听到通明的事迹,认为他奇怪。2.正被免除巡抚在家居住,只是听说这件事就把他当作怪人。3.刚刚被罢免巡抚在家闲居,唯独听说通明而感到奇怪。
      这三句译文的共同点是缺少主语,文意不顺畅。第1句对“罢”“家居”“独”等重点词语没有落实到位,并且想当然地添加了“安排”一词,最终使译文不知所云。第2句生硬翻译“方”“独”;第3句对各重点词语的解释都很准确,但因缺少主语而语意不畅。根据原文“(通明)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可知:邓州市人都认为沈通明是疯子,唯独他(彭子�)不这样认为。该句正确的翻译为: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二)代词不明断文意
      代词的准确理解也是翻译中的一个难点,若理解不清也会割裂文意。
      例7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2009年高考浙江卷)
      【误译】然而到了他留意书画而不能放弃的时候,那么他的祸害就有说不尽的了。
      该句中有两个代词“其”,根据上文“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第一个“其”应为“他”,即上句中的“人”,但后一个“其”应指“留意而不释”,即“这”,译文将它误译了。另外,句中的“留意”也不是现代汉语中的“留意”,据原文开头的意思,应为“沉溺”。所以,该句应译为: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
      【对策】联系上下文是使文意顺畅最根本的办法,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翻译文言语句前,一定要通读全篇,把握全文大意,然后再审慎下笔。

    相关热词搜索: 文言文 翻译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