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高考人数下降,哪种说法最靠谱?】 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

    时间:2019-03-23 03:32:0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最近一段时间,“84”万成了一个热门数字。应届毕业生为什么弃考也成了各大媒体和老百姓关注的话题。各种“说法”随之纷纷“出炉”,有说就业压力大的,有说生源减少的,也有说“读书无用论”再次抬头的……
      究竟什么原因造成了高考人数下滑、应届毕业生故弃考试资格的呢?就让我们试着拨开迷雾,寻找一个最靠谱的答案吧!
      
      第一章 N种理由随你选
      
      理由一:“人口减少”说
      正方观点
      “高孝降温”的主要原因是适龄考生减少。今年的适龄考生以1991年出生为主体,出生在中国的第三个生育高峰(1985年-1990年)之后。1991年是农历羊年,我国民间有“羊年出生的孩子命苦”之说,受传统观念影响和家庭的干扰,许多父母都不选择在羊年生孩子。今年,山东、河南两省报考人数下降较多,就与传统生育观念在鲁豫地区的深远影响有直接的关系,比去年减少两万人左右的上海市,就公开承认是与羊年出生率低有关。长春市今年报考人数比去年下降8.3%,相关部门研究的结论是:适龄考生出生年份的出生卒下降是影响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的主要原因。
      出生人数少,报考人数自然多不了。
      反方观点
      适龄考生人数减少是一个不容质疑的原因,但还有一个数字不容忽视,那就是今年有84万应届毕业生放弃了高考。如果因为适龄考生减少造成了高考人数的下降,那么,按照正常的逻辑思维,我们就可以得出“考试人数少了,录取率将提高”的结论。对今年的考生来说,这应该是个利好消息,可为什么会有84万考生放弃了高考呢?
      另外,根据教育部的统计,从2005年开始到2009年,连续5年,每年都约有10%的应届毕业生放弃高考,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理由二:“就业难”说
      正方观点
      当前高职、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难,收入低”,是农村学生弃考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农村学生在重点高校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大量农村学生通过高考进入高职、大专院校读书。在就业“寒冬”中,研究生挤占本科生就业岗位本科生挤占高职专科生岗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倒逼高职专科生岗位的现象,使得缺少社会关系和创业资金的农村高职、大专毕业生难以求职就业。
      
      反方观点
      毋庸置疑,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击破了应届高中毕业生通过“上大学找个好工作”的梦想,部分学生和家长开始转变观念,选择实用技能学习,以便灵活就业。但这种情况恐怕不是主要原因。目前的现状是,尽管职业技能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7%以上,但职业技能学校招生难的局面仍然无法改变,“宁可上三流的大学,也不读一流的职专”仍然是许多家长和学生的想法――因为高考决定命运的观念一时难以撼动,另外,还有自己和亲人的面子问题。
      
      理由三:“多元化”说
      正方观点
      高考人数下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及家长的观念转化、
      如今,社会的成才观已逐渐从“高考一元论”向“多元并存”转变,当高考决定命运的观念一点点淡化后,家长们就能够更多地从孩子的自身特点出发,选择合适自己孩子的成才之路,而不是“唯高考、大学是从”。应该说高考人数下降,对于现行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反方观点
      应届毕业生放弃高考,应该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主动放弃的大都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家庭,他们选择出国留学,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但是,这种想法的考生只是很少一部分,大多数弃考生都是被动放弃。现实生活中,教育机会与社会公平之间发生断裂,就业难只是其中的一个表象,对那些考生和他们的家庭而言,还有更多的难处和阻碍。换句话说,很多弃考生及家庭因为对社会的公平性失去了信任,才无奈放弃高考的。他们认为,将自己放在一个更平民更低档的竞争中,更容易获得相对的“公平性”。
      有人说,是就业观念的多元化让考生放弃考试,并据此为弃考之举叫好,但实际上,弃考生的心里都透着“无奈”两个字。
      
      理由四:“读书无用论”说
      正方观点
      
      先看看面向大学生招聘的单位:菜馆、面片馆、包子馆、美容美发店、网吧……
      再看看面向大学生招聘的职位:导购员、沙锅师、饺子师、点餐员、传菜工、配菜工……
      今天的中国是个以一为主,而不是以六为主的产业结构,一是什么,一是制造,就是血淋淋的制造业。六是什么,六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到零售的六大软环节,六加一的环节里面,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六而不是一。一个加工厂,从董事长到门口的保安,可能没有一个大学生,为什么?因为它的本质是不需要大学生。既然不需要,那么,念大学还有啥用?
      
      反方观点
      如果真的是读书无用,那么有势有钱的家庭为什么还要想尽办法让孩子上大学呢?湖南考生罗彩霞被她的同学王佳俊冒名顶替上了大学,且完成了一系列复杂的身份确认和户口迁移手续,因为有个做公安局政委的父亲。浙江绍兴一中2009年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的19名考生中,13名考生的家长非富即贵,另外6名考生出自教师家庭……面对这些,我们还能说是“读书无用”让很多考生放弃了高考吗?
      在我们这个数千年来弥漫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氛围的国度里,读书从来都被放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再目不识丁的庶民,也会节衣缩食供应孩子读书,道理很简单,“知识改变命运”。如今是什么“逼”他们放弃了这个信念呢?
      
      第二章 媒体声音任你听
      
      声音一:高考人数下降无关痛痒
      媒体:《华商报》
      作者:曹旭刚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高考人数下降还是上升,今年多了还是少了,其实都并非特别重要。重要的是,除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外,是否还有其他可以让他们改变命运的“桥”,是否还有让他们昂首阔步通向成功的别的畅通渠道?不妨让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能掰着指头数出几条这样的路来?
      如果高考改变命运的作用还是无法抵挡住金钱与权力的魔力,那么,即使所有的适龄青年都走向高考这个通道,高考迟早也会退去神圣的色彩。反之,如果除了高考,还有能让他们以自己的努力换取不一样的人生的道路,高考也就会自然地平常起来。
      
      声音二:高考人数减少警示教育品质下降
      媒体:《燕赵都市报》
      作者:张贵峰
      稍稍分析一下今年高考人数下降的分布地区就会发现,山东、河南等省是人数下降最厉害的地区,这些地区恰恰是往年高考人数最多,特别是农村考生人数多、比例高,历年高考分数线最高,最 易发生高考移民的地区。这一事实显然说明,现行高考制度的不公平不合理,正是这些地区考生特别是农村考生弃考,导致“高考人数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高考之外,教育品质的更大危机也同样突出体现在高等教育的质量上。在持续的“大跃进”式扩招政策下,大学生数量翻番暴涨,使原本就不高的高等教育质量显得更加薄弱。同时,推动高等教育产业化、逐利化的热情,总是远远高于并压倒其提升教学质量、捍卫大学公益性的热情。
      
      声音三:放弃高考,仍是高风险低成功率的选择
      媒体:红网
      作者:郑渝川
      高中阶段,课程内容高度对接大学,教育教学模式无益于对学生动手能力、适应社会的意识的培养。这就是说,读了高中不考大学,转而报读职校,会让很多家庭三年的高中教育投资打水漂,也会让学生的青春白白浪费1100天。
      那些放弃高考的孩子和他们的家庭,在未来几年,他们会看到、遇到、感受到什么呢?没有全日制本科(或更高的)学历,这些孩子将进不了“数钱数到双手软,睡觉睡到自然醒”的垄断性国企,他们的户口很难落到中心城市。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将失去拥有稳固就业机会的可能性,他们将不能报考公务员,甚至失去做西部志愿者、乡村教师、村官的资格……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很可能会陷入遇到所爱的人却不被接受的悲伤境地。
      
      声音四:谁说高考人数下降不是坏事?
      媒体:红网
      作者:时言平
      目前的人才培养体制一直以高考作为主导模式,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国的教育培养模式就是高考一元化,虽然有建议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声音,但是与之相配套的体系并没有去尝试,也就是说,如今这部分不去参加高考的人,等高考结束后该何去何从?有没有相应的人才培养机构去培养他们?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高考人数下降,不是坏事”,无异于一个隐性的“读书无用论”论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探索出来,又急于唱衰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只能导致人才“青黄不接”的结果――毕竟高中毕业生只有点基本的文化知识,没有培养的场所很难成为适合社会的人才,自学成才往往是一句空话。
      
      声音五:高考降温揭示了“父辈就业时代”的真相
      媒体:中国网
      作者:王石川
      这是个“父辈就业时代”。
      原本个人综合素质是就业成功的条件,但在这竞争激烈的时代,在这个权力和人情社会,越是平民家庭出身的孩子,就业机会越少。父辈的权力和“人脉”,总是会以某种方式“世袭”。因此。在“父辈就业时代”,受到最大伤害的是那些贫寒子弟――除非你足够强,否则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你往往最先被淘汰出局。
      “父辈就业时代”,这真是一个极具本土特色的事实判断,它的残酷在于真实。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北京大学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家庭背景越好,毕业时的工作落实率和起薪额就越高――行政管理人员子女的工作落实率比农民子女高出约14个百分点――不同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后的结果不均等。现实是残酷的,但也是真实的。当岗位本已奇缺的就业市场再次遭遇权力的蚕食之后,那些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残酷现实洗礼的家长和孩子们,索性高挂免战牌,放弃高考。这种行为,不正是虽无奈却“明智”的选择吗?
      
      第三章 专家观点由你读
      
      1020万,这个数字比去年减少了30万。“拐点首现”“高考遇冷”“弃考真相”……争论背后还深藏着怎样的隐情?这种变化是偶然还是必然?是否真的正在踏过“拐点”?不同领域的专家作出了截然不同的解读……
      
      专家一: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
      为何在多个省份考生人数减少的同时,广东考生数量却仍有少量增加?这个事实足以说明,高考报考人数的变化,是各省人口结构发生变化造成的。
      浙江、上海、江苏等省市普及中学教育较早,人口高峰在高中教育阶段已经出现拐点,而广东这方面稍落后,小学入学人口在2006年才出现拐点,初中和高中还在上升阶段。2011年前,广东都处在普及高中教育的攻坚阶段,因此高考报考人数今后几年还会增加。
      
      专家二:广东省社科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所长郑梓桢
      经过多年的工作,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已经产生变化。高考报考人数的变化可能是其中一个表现。我国近30年的控制人口政策,目前已经初见成效,今年可能正处于一个转折点。按照预测,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即16岁的人口顶峰,大概在2006年到2007年。这样,去年至今年就刚好是19岁人口的顶峰期。在全国范围来看,在未来3~5年内,高考人数有可能继续下降。
      
      专家三:华南师范大学人才测评与考试研究所所长 张敏强
      我非常希望教育部门能细致统计今年每个省份高考报考人数占适龄考生的比例,而不仅是只看人数减少多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规模还有很大差距,不能因为高考报考人数减少就认为是一种走向,我国的发展还是需要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需要警惕对高考降温解读中隐现的“读书无用论”。当然,如果高考降温可以成为一个信号,让高校产生危机感,未免不是一件好事。
      
      专家四: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 葛剑雄
      从数字上看,今年高考报名的人数降幅并不很明显,片面强调是就业因素也不全面,因为广东、江苏等地的考生都有所增加。如果说是“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为什么只在今年明显突现?高考人数减少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也可能各个方面都只是问题的一部分而已。所以,“高考降温”这个话题需要更科学更全面地分析,也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不能妄下判断。
      
      专家五: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熊丙奇
      我们应该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在高考成才之外,我们的学生有没有更多的成才选择?这种成才选择是不是自主的、心甘情愿的?令人遗憾的是,从对放弃高考的学生进行的调查中发现,他们放弃高考,并非有多种选择在面前,而是充满了无奈:上大学前途渺茫,不上大学也前途渺茫。他们弃考之后可选择的,大多数只有以农民工的身份进城打工这一条道路。
      大学学费高、就业难、没有更多成才选择因而弃考的社会现实,有可能引发放弃高考、放弃高中、放弃中考、放弃初中的连锁反应。我国一些农村地区,这一连锁反应已经成为事实,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的论调,初中辍学的现象正在回潮。
      如果我们的孩子连九年义务教育也无法保障,我们的国民素质、社会发展将呈现怎样一个局面呢?
      
      结尾的话:
      要不要让孩子参加高考?上大学究竟值不值得,有没有出路?有句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如果真要弄清考生弃考的原因,让舆论不再对“84万”这样一个数字乱加揣测,就需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看看有多少人是因为成绩不好弃考?有多少人是因为读不起书放弃?还有多少人基于就业难的现实考量?而且,所有数据都需要有一定时间段(比如近5年)的数据对比,这样的论证才更有说服力。当然,这种全面的统计调查,只有教育部门才能承担起来。
      我们期待着一个科学合理的分析。只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使更多的考生和家长养成理性的高考观和教育观,才能让“读书无用论”销声匿迹。

    相关热词搜索: 高考 哪种 说法 下降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