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策略思考|集体教学目标有效性案例

    时间:2019-05-07 03:29:4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一、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现状分析   课时教学目标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反映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期望,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行动指南,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却发现一些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唯书唯上,照搬照抄教参,忽视了实际教学价值的正确取向;也有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过于泛化,把“目的”当做“目标”,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的教学基点;还有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过于片面,仅关注认知能力,忽视了课程三维目标、教材单元目标、文本课时目标的有效合一。为此,我们需要引领教师依据有效教学理念制定教学目标,以此发现问题、探求原因、寻找对策,尝试掸去积在教学目标上的“浮尘”,还教学目标的本质。
      下面以收集到的一线教师所确定的课时教学目标的实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作简要分析。
      1.目标内容笼统空泛
      案例:《加法的估算》的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感受估算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估算的兴趣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分析:“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这么大的目标应该是整个数学学科甚至多个学科一起培养才能实现的目标。如果从整个小学数学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个目标抓住了数学学科的特点,显得非常重要。但从一节课来看,似乎显得太笼统、太空泛了,缺乏课时的针对性。如果将它作为整节课的基本目标,就会有“大而空”的感觉。
      2.目标形式面面俱到
      案例:《小统计》的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
      (2)数学思考目标:通过操作和思考,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3)解决问题目标: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体会统计的必要性,从而培养学生从小热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分析:新课标规定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领域的目标,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个可期待的、可量化的、可操作的标准。然而,这并不是说实现这样的目标,可以“毕其功于一节课”,可以“集诸目标之大成”于一节课。案例中这位教师确定的课时教学目标可以说一味地求全求新,主次不分、面面俱到,似乎有“人为割裂肢解”之嫌疑。教师果真依此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极有可能导致教学活动浅尝辄止、无序零乱,效果只会“欲速则不达”。
      3.目标效果期望过高
      案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解决有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析:根据教科书的编排来看,这部分教学内容只要求学生自己联系生活中长方形卡片和正方形手帕的形状,思考、猜测、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交流的基础上确认或逐步完善,重在体会和理解算法。因此,教师确定的“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以及“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解决有关问题”的课时教学目标显然超越了教材的要求,不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增加了教学容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4.目标评价标准模糊
      案例:《欣赏设计》的课时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欣赏美丽图案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设计简单的图案。
      (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分析:“欣赏设计”是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了对称、平移、旋转的方法后安排的一次操作型实践活动。案例中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的不足之处在于评价的标准比较模糊、笼统。即对学生欣赏设计方法的评价标准没有明确,是用平移的方法、旋转的方法、对称的方法,还是综合运用其中的两种或多种方法?这样做,极易导致对教学活动效果评价的随意性。
      5.目标本质脱离数学味
      案例:《对称图形》的课时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和比较的过程,学会辨析对称图形。
      (2)经历多种感官形式的操作和参与,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提高认识水平。
      (3)经历剪、拼、画等操作,增强操作技能,体验学习的快乐。
      分析:我们仔细审读可以发现,教师提出的目标几乎没有离开操作,甚至把第三条目标定为“经历剪、拼、画等操作,增强操作技能,体验学习的快乐”。可以使教师一不小心就在操作上大做文章,把手段当做目标来实现,很容易上成一堂“手工课”。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数学课要保持数学味,即便是过程和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目标设定也必须富有数学味,这是教学目标拟订时应该信守的原则。
      仔细分析问题的成因,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教师对数学教学目标价值取向的认识有偏差。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是针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或能力提出的,它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实现,而不是一两节课就可以实现的。
      二是教师受传统数学教学观的定势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形成一种课堂评价的习惯,认为一节课应体现完善的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师的备课中总要制定几方面的教学目标。如果缺少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目标,往往会被认为这是一节不完美的课。
      二、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策略
      课时教学目标是对一堂数学课教学结果的预先设定,它是单元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它是内容最具体、对教学指导最直接的一级教学目标。单元、学期、学段、学科总目标的最终实现都要通过课时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去实施、去体现。因此,课时教学目标有以下基本特点:(1)目标内容的具体性。课时教学目标在内容的表述上不仅要落实到具体的知识点,而且对知识、技能掌握和能力、情感、态度发展的水平层次都要作出具体而明确的规定。(2)目标形式的可操作性。一堂课要达到哪些目标以及如何去实现目标,可以从课时教学目标本身的表述中找到答案。(3)目标实现的及时性。它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检查目标的达成情况,并可以根据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4)目标设计的灵活性。课时教学目标直接受教学对象认识水平和已有数学知识经验的制约,同一内容对不同学生群体可能作出不同的课时划分,以保证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去实现单元目标和学期目标。
      根据课时教学目标的基本特点,确定有效的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意图
      从教材中提取出知识点,再将其放到整个教材体系中去,研究怎样把教材信息转化为数学信息,要收集哪些材料,运用哪些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去获取新知识,探索新发现。同时还要明确让学生掌握哪些数学知识,怎样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研究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
      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它既包含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所应具备的心理发展状态(如记忆、观察、想象、思维发展水平),也包含学生在以往数学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或掌握的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
      3.系统分析目标细化结果
      教师根据上述分析研究结果,从内容和行为两个侧面把系统分析结果细化,列出教学目标细目表,分别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或知识点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从两方面考虑:
      第一,纵横对照、线面结合。即:纵向对照连成线,明确本课时教学应为本单元目标的实现承担什么任务,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作好哪些孕伏、渗透和铺垫;横向对照连成片,从构建学生认知结构考虑,根据学生已有认知基础,着眼同化和顺应当前的学习内容,扩大和重建新的认知结构,沟通各单元、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完善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第二,做到“四个同步”。即:同步拟定一单元(至少是一个小节知识点)各课时教学目标,确定目标体系的序列和层次;同步考虑课时教学目标和达标练习的内容,明确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同步考虑课时教学目标和达标控制手段,防止目标和过程脱节;同步考虑课时教学目标和效果评价、教学修正措施的有机配合,以利于因材施教。
      4.准确陈述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起着明确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是教学过程优化的重要标志。课时教学目标要科学、准确、具体地表述出来,不能含糊、笼统,要使任何相关师生看后,能立即抓住实质,明白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同时,课时教学目标要描述学生的最终行为,不能描述教师行为、教材内容、教学过程或教学程序等等。一个好的教学目标能使师生的活动有共同的指向,成为教学过程中的行动指南。
      5.制定课时目标需要注意的问题
      (1)从整体效应出发,注意纵向、横向之间的关系。任何课时教学目标都不是孤立的,它应该成为一系列教学目标群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教学目标之间具有纵向垂直的分层和横向水平的关联。
      (2)从学生实际出发,适应个别差异的需要,使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设计教学目标不仅要根据课程标准,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来确定。
      (3)教学目标的阐述必须明确而具体,具有可检测性。教学目标的叙写,在于强调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具体行为的改变,要说明学生在教学后能学会什么,其行为改变是可以检测的。
      (4)从师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出发,制定明确、集中、适度的课时教学目标。

    相关热词搜索: 课时 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 有效性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