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商水中州医院 [水中之洲]

    时间:2019-05-30 03:27:4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穿越5000年的时光隧道,我们就能看到美好的水中小洲,一个伸手可触的良渚古城,使人们对史前的城邦概念变得具体、鲜活起来。杭州的余杭区怀抱着这颗珍贵的火种沉睡了五千多年,在这里,当年王者们生活的建筑群出现了,代表他们精神需求的祭坛和器物出现了。和英国的巨石阵一样『祭祀』是他们心目中最神圣的大事?这些引发后人的无限遐思,给世人留下了千古之谜。
      夏至·冬至VS公元前3000年左右
      良渚,字面上的意思是“美好的水中小洲”,一个富有诗意的地名。
      这片璀璨的文明,在经历了1300多年的风雨后,却像一颗流星神秘地“失踪”了。
      杭州余杭的良渚怀抱着这颗珍贵的火种沉睡了5000年,给世人留下了千古之谜。这里曾经是中华大地文明火种的起源之地,这里的先民们用智慧的心灵、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辉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似星星之火燃向华夏大地。
      新建的良渚博物院前有一座观复台。“观复”语出《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曰复命”。“观”即看,“复”即一遍又一遍。世间万物唯静心一遍一遍反复观察,方能认清本质本源。
      从观复台望去,良渚博物院被妙化在平静的湖水之中。按照观复台的指点,顺着当代时间的脚步,开始我们的探幽。
      1986年在余杭瓶窑镇雉山村的反山墓地发掘了11座土坑墓,墓地是一座人工堆筑的土墩,海拔约10米,面积约3000平方米,相对高度约6米。有棺椁类葬具,随葬器物共1200余件(组),玉器占90%,其余为石、陶、漆器、象牙等器具。
      其中12号墓引人注目,出土了象征极高权力和等级地位的玉制礼器玉钺,俗称“钺王”。玉钺,薄而匀称,是当时掌握军权和神权的象征,相当于权杖。一柄完整的玉钺长度在60-80厘米之间。如果地位显赫,在钺身的两头还带有精巧的上下端饰。反山12号墓出土的玉钺器身雕琢着凌驾于飞鸟之上的神人兽面图像,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和“权力神授”的物证。那么,拥有它的墓主人是谁呢?
      考古学者用天文测年法、结合对出土陶器作碳十四测定加以佐证,断定反山墓地形成的准确年代是在公元前2572年前后;由于断代的下限为公元前2300年,已经与礼制生产时代接轨,墓主人应该是一位身份地位与尧舜禹相当的王者。
      1987年在距离反山墓地东南200米的莫角山东南部,发现了大量与建筑有关的红烧土层堆积;整个莫角山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70米,南北宽450米,面积30余万平方米,最高处1.2米,堆层厚达10.2米。现可见人工堆筑的3个土墩,呈三足鼎立之势。
      1992年在莫角山遗迹中心位置,发现了大型建筑基址,在1400平方米的发掘区中,有大片的夯筑基址和大型柱洞遗迹。它以超大的规模和体量,“鹤立”在周边40平方公里遗址群的中心。其布局结构和堆积特征表明,这是与集权密切相关的宫殿建筑。它是良渚时期金字塔型社会结构中最高形态的物化形态,是良渚社会文明程度的核心标志。
      时间川流不息地走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细心观察和思辨的人们不难发现:良渚,这位曾经沉睡的巨人已经用特有的方式,向世人透露良渚古城的故事。第一个登台亮相的,是一群具有王者地位和身份的人们,他们拥有无上的权力,可以组织并调动广大先民,从事远超于部族酋长能力所及的大规模社会活动;接着,承载王者们生前组织活动的建筑群出现了,就是坐落在莫角山一带的大型宫殿式建筑,它的形制和规模体现了当时社会的营造能力;表征王者们精神形态的器物玉钺和玉琮出现了,“祭祀”与“用军”是他们心目中最神圣的大事;他们长眠在反山,其中有权贵者五人,个个左手秉钺,与《周本纪》所载武王秉钺的方式相同;其墓制排列与星相存在某种文化联系,引发后人的无限遐思……。请问神秘的良渚,下一步将会披露些什么,让后人震撼呢?
      2006年,在这方水土上繁衍生息了四五千年的子孙后代们本来无心,只是为了兴建安居工程找个新的去处,无意间在距离莫角山遗迹中心以西约800余米的葡萄畈,发现了一条宽约45米、深约1米多的河床,内有较厚的良渚文化晚期堆积。对河东岸高地的局部解剖,发现该高地完全由人工堆筑而成,堆筑层高度近4米,底部都是用棱角分明的人工开采石块加以铺垫。其后考古学家用了一年多的寻踪钻探,逐步探清了这底部铺垫石头遗迹的地下走向和功用,终于认定:这铺垫了石头的遗迹,应该是良渚文化时期修筑的,围绕莫角山遗迹四周的古城墙。
      一座以莫角山遗迹为中心,东西宽1500-1700米、南北长1800-1900米的方形古城赫然出现!
      良渚古城正南北方向布局,呈圆角长方形,总面积约290多万平方米。城南面和北面,被天目山的支脉所夹抱;当今的良渚港和东苕溪两条河流分别从古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去;城中一南一北各有小丘凤山和雉山,对称分布在古城的对角线上,坐落在西南、东北两只犄角上。从整体布局看,古城内中心位莫角山,置有宫殿式建筑;它的西北面200米处,有安葬君王的反山墓地,还有祭坛;城外有高等级陶器作坊、玉器作坊和码头设施。从地理位置和堆筑情况分析,古城不仅可作军事防御,也具备防洪功能,是国内迄今发现可作类比的最大规模的古城。
      当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顾盼良渚,视野从一片墓地、一座宫殿扩展到一方都城时,我们的思维活动会发生什么飞跃呢?
      首先,我们会以系统的方式、更高维度对周围数十平方公里内的遗址遗迹进行考察。提高到系统、更高文明维度;突破了现代人以往对我国文明起源的时间、方式、途径等重大学术问题的认识;会打破既定的格局和框框,甚至改变一些多年沿用的学术判则,继续丰富人们对我国文明史的认识。
      第二,一个伸手可触的良渚古城,使人们对史前的城邦概念变得具体、鲜活起来。说文解字对“国”的解释是“邦也”。古汉语的“國”与“或”通,大约是说众人需要用“戈”来统辖;如果“多心”就有“惑”了,故要用一套体制(包括“礼”)把疑惑去掉,来规矩民众,这可能就是“國”字的由来吧。虽然,中华民族系统地造字;以及阶级分化、国家体制的成熟都是后来才发生的事,但良渚的先民用其不可置疑的宏大社会实践,实现了城邦(或当时概念下的国)这一文明进程上重要的存在形式。良渚文明以其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对后续文明作出了最伟大的贡献。
      第三,玉器是解读良渚文化传播的钥匙。良渚文化的核心区域在太湖流域,北至苏北接近山东、西至安徽江西,以致山西南部、广东东部都能找到它的踪迹。发祥于良渚古城及其周边的陶、玉器比如琮、璧、钺以及鼎等,成为良渚文化传播和影响的重要介质,当中华文明第一个高峰来到时,良渚文化就被中国主体文化继承下来,夏商周时期大量采用玉琮、玉璧作为礼器,如著名和氏璧的式样、商周青铜器的饕餮纹等等,从形制到纹样都内化了良渚文化的元素和特征。
      穿过良渚博物院一道幽暗的过道,我坐在回廊的长椅上休息,回味刚刚经历过的千年古韵。院内异常清静,清澈的莲池中传来阵阵清香。池中星星点点地散落着玉璧的造型,大概向人们寓意着:良渚,这个“美好的水中小洲”对华夏大地及其儿女们的忠贞不渝吧。 2011年6月25日
      

    相关热词搜索: 水中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