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南京的传统清真寺建筑:清真寺十三部传统经典

    时间:2019-05-27 03:31:1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通过对南京现存的清真寺建筑的实地调查与测绘,分析了具有典型的内地清真寺特征的南京清真寺在建造和功能上的一些特点。   关健词:南京,清真寺,回族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mosques of nanjing architecture field survey and mapping, analyzes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land mosque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function of nanjing mosque on some of the features.
      Key words: nanjing, mosques, hui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背景
      回民是一个基于共同的信仰和建立在这种信仰基础上的共同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基于种族和血缘而形成的民族。由这一特征而形成的围绕清真寺聚居的回民社区模式在今天已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南京有回民的确切记载起始于元代。忽必烈用以攻打南宋的军队中即有不少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以后元朝又有许多政府官员由回族人担任,并在南方形成若干处回民聚居区。元末农民大起义中,朱元璋率领的淮西农民起义军中也有不少回族人,有些还在明代的建国基业中立下赫赫战功,如著名回族将领常遇春,因此明代定都南京之后,南京的回族人口进一步增加。[注1]
      据《江宁乡土志》记载:“佛教之外,最盛者推回教。明洪武二十一年建净觉寺于三山街,以居西域归附之人,为南京有回教之始。”南京回族人口聚居自此在城南自石城门经三山门至聚宝门的扇弧、以大中桥为圆点的扇形地域内、围绕着清真寺的定居点开始形成。[注2]以后又扩散到城内各处。
      在南京,著名的大寺往往有特别的名称,如净觉寺;一般的小清真寺则在寺前冠以所在道路或街区的名称,如太平路清真寺,吉兆营清真寺。
      2 建筑
      2.1功能与形制
      清真寺既是回民们精神的家园,也是回民们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中心。相对于佛寺道观,清真寺的功能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畴。
      作为宗教场所的清真寺:也是这类建筑最重要的功能。依照伊斯兰教仪轨规定,礼拜殿面向麦加布置,座西朝东,因此南京的清真寺均沿东西方向轴线进行建筑布局。一般清真寺建筑常见的邦克楼,在南京的清真寺中以一栋中国式楼阁建筑——望月楼代替。大殿不设偶像,地板上铺着拜毯和拜毡。南京清真寺的大殿多呈凸字形平面,凸出部分的东墙上装饰着“米哈拉布”图龛。(图1)
      作为交流聚会场所的清真寺:每逢主麻日、会礼日,清真寺就成了伊麻目讲经宣教的讲坛,也是教众们聚会的时光。聚礼前后,彼此互道色兰,交流各人近况、商贸信息,[注3]这也成为城市回民从事商业、手工业的特殊优势。
      作为生活场所的清真寺:一个回民从出生到成家到死亡都和清真寺密切相关,出生时父母要来寺中请阿訇取名;平时在清真寺沐浴、礼拜;结婚在寺中,死后也将寺中举行最后的送别仪式,因此南京的清真寺一直到民国时都设停尸房(埋衣体)。此外清真寺还是屠宰牲口的地方,又“是穆斯林排解纠纷、评判曲直的场所”。[注4]有的还设有对回回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堂。
      净觉寺现存型制较完整,以它为例可看出南京的清真寺如何利用中国江南的园林式布局达成上述功能要求,同时也表达出回族的民族文化个性。整个寺院为三进院落。入口在南面,临升州路,内为一狭长通道,尽端由一砖石牌楼收头,此牌楼实为真正的入口标志。(图2)穿过牌楼有一小院,院中东边有碑亭,西边则是轴线上第一栋重要建筑——望月楼,这是一栋中式二层小楼,清水砖墙,有券门通往二进庭院。此楼为穆斯林斋月登高观月之处,但不见于一般西亚清真寺,仅在中国内地偶尔见之。[注5]主体建筑轴线的展开从这里开始,与入口轴线成90°角,且轴线两边不完全对称。第二进院落中有水井和南北对设的讲堂:思齐轩和慕贤堂。穿过讲堂之间的月洞门,为一凉棚,其后为第三进院子,轴线上为前厅,南面有女学(即女子礼拜用房)。前厅面宽和进深均为三间,呈方形,其后是大殿,面宽七间,进深五间,歇山屋顶,由三部分组成:卷棚、礼拜殿、后窑殿。大殿西墙明间向外凸出作后窑殿,殿内所供圣龛是从原王府巷清真寺移来。大殿以北是教长室,以南有库房。寺内树木葱茏,建筑朴素,台基低矮,均用小青瓦屋面,颇有江南园林意趣。
      
      
      图1:三山街净觉寺大殿内景图2:三山街净觉寺入口牌楼
      
      2.2建造与维护
      南京的清真寺一直到今天也未以收取门票的方式赢利,传统上清真寺的建造与维护的费用来自本寺所属教坊的信徒集资、捐助,若还不够的话,也可到其它回回聚居地去寻求援助。吉兆营清真寺的碑记就有这样的记载:“……南京城北吉兆营清真寺自遭洪杨兵燹后仅剩一片瓦砾场矣,所幸犹余披厦数椽将就作为朝拜之所,……于是集义建筑发蒙……,慨然捐助得以兴工兹义举嗣同大殿落成,……共收洋二千五百三十五元六角。”[注6]
      民国以前回民家庭有义务将自己千分之二左右的收入交给清真寺,1949年之后政府取消了这一义务,而采取了自愿捐助的方式,为维持一定规模的寺院建筑群和神职人员的收入,南京的一些清真寺采取了出租部分寺院房产的方式。也有极少数寺院采取了国家出资修建与维护的形式,如净觉寺,它始建于明代初年洪武年间,由明太祖敕赐修建,后遭雷击烧毁。著名航海家、回民郑和在他第七次下西洋前奏请重建,成为当时南京回教寺院中规摸最大的一座,极盛时占地40亩,其大殿据说多达81间。[注7]后屡经兴毁,改革开放后,鉴于该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政府拨资修葺一新,开放进行宗教活动。
      2.3造型与文化特征
      明末清初,在南京及其周围地区,有一批深受汉族儒家文化影响的伊斯兰教徒展开了一场振兴和扩大伊斯兰教影响的活动,他们将伊斯兰教义与儒家文化相结合,强调其中的一致性,一度使南京成为南方伊斯兰文化中心,并且为“伊斯兰建筑的进一步‘转译’和中国化提供了一种观念的背景”。[注8]
      作为一个处在汉族文化包围之中的少数民族,中国内地的清真寺建筑发展到明清时期,其风格与空间组合方式已完全中国化,南京现存所有的清真寺均为中国传统院落式布局。只是在局部装饰上、大殿朝向等方面还有着典型的伊斯兰文化特征,但叙述这种文化的方式己日益汉化。如用中国传统的楹联、匾额、字画,既表达宗教含义,也作装饰之用。吉兆营清真寺的殿正面的横梁上挂着的木匾上就写着:“天方正教”,柱上对联则是:“法宗无象独守清真,道牵一中金主至尊。”该寺院经堂的陈设也完全是中国传统厅堂的布置方式。
      清末民国初年的清真寺修建中的很多事例都反映了南京回民观念的高度汉化。太平路清真寺北面另有一院落,以围墙与寺院隔开,即为寺院建造的捐资者之一、回族富绅蒋苏龛的家族祠堂所在。崇尚单一神灵的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的祖先崇拜己同时被回民信仰与尊崇。太平天国运动之后重修吉兆营清真寺时,由于时局与经费等原因,起初只盖成大殿一栋,可是回民们感到 “……仅敷朝拜面对厅缺犹不足以壮观瞻,乃又沿门托钵,聚米成山,幸得襄助完全告竣”。[注9]由此可见在当时清真寺修建中,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构成方式与审美情趣的影响。
      3 结语
      明清以来,清真寺一直是南京回族社会的核心,既是回民宗教生活的场所,同时又管理着周围教众的社会生活。因此清真寺建筑群多镶嵌在城市居住区内,并融合进城市的肌理中。今天,当我们细细阅读这些镌刻在城市和建筑上的史料时,不能不被这个民族朴素的生活态度、在二种文化交错间生存的从容所打动。
      参考文献:
      [注1]见白寿彝主编,《中国回回民族史》,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注2]见伍贻业主编,《南京回族伊斯兰教史稿》,南京: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编印,1999年。
      [注3]见白寿彝主编,《中国回回民族史》,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注4]引自忽雪峰,《浅论清真寺在回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宗教》,2000年第四期。
      [注5]参见邱玉兰、于振生编著,《中国伊斯兰教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
      [注6]引自《吉兆营清真寺碑记》,1922年。
      [注7]见注2。
      [注8]引自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第四卷•元明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另参见注2。
      [注9]同注6。
      
      插图目录:
      图1:三山街净觉寺大殿内景,资料来源:笔者摄影
      图2:三山街净觉寺入口牌楼,资料来源:笔者摄影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相关热词搜索: 清真寺 南京 传统 建筑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