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时代赋予女才子的心声】 男人的心声才子

    时间:2019-05-17 03:19:3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李清照和狄金森分别是中美两国杰出的女诗人。作为两国诗坛上的女泰斗,她们的诗作博大精深,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各有特色。本文   试图采用平行比较的手法,从她们各自的身世、生长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对她们创作的重大影响,以及她们诗歌作品的艺术风格进行比
      较和探讨。
      关键词:诗词 ; 文化背景;意象 ; 艺术风格 ; 比较深析;
      我国当代著名的文艺评论家、诗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林庚在她所著的《中国文学简史》中论及宋代诗人李清照,写道:“中国女作家中,能够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的,这是唯一的一个人了。”
      李清照历来以优秀的词人著称,不但写了大量的词,也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她最著名的一首《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以宏伟的气魄,成为千古绝句。
      1979年,世界天文界破天荒地以“李清照”给水星上一座环形的山脉命名。地球上的女诗人成了水星座,李清照成为中国文坛上永放光辉的星辰。诗人李清照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和宇宙。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家庭生活富裕、文艺学术气氛极浓。李清照自幼博通诗书,才力华瞻。早年所写的诗词都是关于闺中生活情趣的内容,词风清新俊秀。之后因经历了国破家亡,后期的作品多写家国之痛和时世之悲,词风超于凄咽悲楚。
      艾米丽·狄金森
      (Emily Dickinson,1830-1886),美国天才的女诗人,美国新诗的鼻祖,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与李清照相比,狄金森生长的年代要迟七百多年,因此这两位女诗人诗歌创作的文化历史背景有很大的不同。狄金森生长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安默斯特镇,父亲是一位律师。她17岁时进入一所女子神学院学习,但只读了一年书便返回家中,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诗人。美国内战前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为逃避恶劣的社会环境,她选择独处,与自然为伍。狄金森以自然为题材,一生共写了1775首诗歌,其中500多首是以“自然”为题材,表达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融洽与和谐,这是她的理想的体现。
      作家的作品,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这两位杰出的诗人的诗作,是时代赋予的心声。李清照与狄金森虽然一个生活在古代,中国封建时代的中期;一个生活在近代,美国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亦即资本主义时代的中期。两位女诗人都生活在社会向上发展阶段。在她们的生活中,社会和家庭是她们的文化背景,也是她们诗歌创作的土壤。两位女诗人生长的家庭都有着较深的文化涵养,也是比较富裕的殷实之家。所以在她们少女时代,都一样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并憧憬着甜蜜的梦。请看李清照的《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是一首传唱千古的词,是作者少女时代的自画像。荡完秋千后,她有点累,双手因为用力也有点疼,懒洋洋、慢吞吞地摩挲着手,这正是露水浓、花儿少的初夏时刻,出了点汗,把薄衣服都湿透了。这时,求亲的男子刚好来探家,她一见陌生客人来了,紧张得赶紧往屋内躲藏,因慌乱顾不得穿鞋,连头上的金钗都掉了,十分害羞。这反映了封建时代深闺女子不能在陌生男人前抛头露面的禁忌。但她毕竟是个活泼的少女,天真又好奇。她想看看求亲的男人长相如何。于是又在门口站住了,一边回头看客人,一边还拿着一颗刚采下的青梅在鼻子底下嗅着,一副娇憨之态,清纯可爱,也体现了这位少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憧憬爱情的反叛精神和浪漫情怀。
      狄金森在少女时代所写的诗歌,也体现出类似的天真浪漫、热爱自然、热爱自由的主题。与李清照生长的封建时代不同,她的诗歌有西方资本主义开放时代女性的特征,作为一位几乎足不出户的闺女,她终日与书为伴,但想的是如何通过读书,扩大视野,到外界探险,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请看她的“Here Is No Frigate Like a Book”(任何快船也不如书卷):
      There is no frigate like a book/To take us lands away,/Nor any courser like a page of prancing poetry://This traverse may the poorest take/Without oppress of toll;/How frugal is the chariot/That bears the human soul!
      (任何快船也不如书卷;/它能带我们远游各地,/任何骏马也比不上/一页奔腾的诗篇;//最穷的人也能游览/不愁交不起路捐;/载满人类灵魂的车辆/使用起来最低廉!
      这首短诗使用三个意象:frigate(快速帆船)、courser(骏马)和chariot(轻便马车)来和book(书本)比较,把书本比作这些运输工具,把人带到广阔的想象世界中去,把读书的趣味和遨游传奇式的世界的情趣沟通起来,从而使诗情得到升华。
      李清照因无生育,被公公强迫与丈夫分居两地。她写了许多思君的诗歌,从内心里发出对丈夫的思念与夫妻间真挚的爱情。《醉花阴》被视为李清照词中的精品: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重阳节是思亲团聚的佳节,虽然生活在仕宦之家,生活环境优裕,日夜都在怨愁中度日,因为酒前花下少一人,哪会不消魂呢!你看西风把窗帘吹起,看看我整个人比黄花还瘦。诗人作此诗表达因夫妻分离,思念之情绵绵不绝。李清照的这些思君词,委婉含蓄,藏而不露,是典型的封建时代爱情生活的写照。
      狄金森生活的时代则是女性可以自由谈情说爱、选择自己婚姻权力的时代,本来,她是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自己喜爱的对象,向所爱的人求爱,她左盼右盼,却等他不来,这使她十分失望,这就是她第一次失败的恋爱。然而她却敢于直率、坦诚地用诗歌表达她追求的愿望。请看狄金森的爱情诗“If You Were Coming in the Fall”(如果你在秋天到来)的片段。
      If you were coming in the fall,
      如果你在秋天到来,
      I`d brush the summer by
      我将轻拂夏日而过,
      With half a smile,and half a spurn,
      半带微笑,半带弃绝,
      As House wives do,a Fly.
      如家庭主妇把蝇捕捉。
      If I could see you in a year,
      如果能在一年之内将你盼来,
      I`d wind the month in balls--
      我将把月份缠绕成一个个纱球,
      And put them each in separate Drawers,
      把它们分开,放进各自的抽屉
      For fear the numbers fuse
      以免这些数字融合,不再分开。
      But,now,uncertain of the length
      而目前日期遥遥,
      Of this,that is betweern,
      等待无期,天各一方
      It goads me,like the Gublin Bee`,
      像妖蜂,使我伤痛不已
      That will not state——it`s sting.
      无法忍受,就如刺蛰之疼。
      狄金森的这首爱情诗,充分体现了一位西方女性在青春热恋时期对恋人的思念和未能相会的痛苦心情。诗人直率地流露了自己与恋人天各一方,无法相见所受的煎熬痛苦。这种痛苦,如妖蜂刺蛰之疼。诗中的表达充分体现了西方诗人粗犷的风格,与李清照爱情诗的婉约风格形成了对照。但两位女诗人都共同从心底发出了对各自所爱的人的思念之情。
      李清照中老年时期,国破家亡。丈夫49岁病故,膝下无子,孤苦伶仃。北宋灭于金兵铁蹄下,皇帝钦宗、徽宗均被俘,南宋小朝廷也面临受欺凌和被覆灭的危险。她后期的诗词,写出了诗人对身世之痛和时世之悲而发出的哀鸣,词风趋于凄咽悲楚,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此类作品有如《声声慢》、《永遇乐》、《渔家傲》等,其中的《声声慢》最为著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作者在历遭国破家亡、丧偶、颠沛流离而从心底发出的悲惨愁苦的心声。开头所用的七对叠字,表达了诗人茫然失落、情怀悲苦的怨情,接着描写秋末冬初、晚来风急、大雁飞过、黄花零落的凄凉景象,衬托出诗人的不解愁结和国破家亡之痛。
      晚年的狄金森也有如李清照类似的情感。狄金森因一生未嫁,晚年孤寂凄凉,于是想到“死”,这与李清照回避谈死有很大的不同。不过狄金森对死的态度并不悲观。她一生虽闭门幽居,但与自然为伍,创作了大量的以自然为题材的诗篇。她的自然诗中有着超验主义的回响,表达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及自然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狄金森写了许多以“死”为题材的诗,她把自然界的季节更迭和生死轮回结合在一起来描写,歌颂死亡的永恒,请看她的《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神)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
      因为我不能够停下来等待死神---
      He kindly stopped for me ---
      他和善地停下来等我---
      The carriage held but just ourselves
      那辆车只能容我们两个——
      And immortality
      还有不朽。
      We slowly drove——he knew no haste
      我们慢慢驱车——他不慌不忙
      And I had put away
      我也把我的劳与闲
      My labor and my leisure too
      统统丢到一边,
      For his civility
      为了他的礼让
      Since then--`tis centuries—and yet
      离那时已是几个世纪—
      Feels shorter than the day
      但好像过了还不到一天
      I first surmised the horses’heads
      我首次猜测到,马头
      Were toward eternity
      在朝向永恒奔窜。
      狄金森这首诗巧妙地把死亡和爱情的主题融合在一起。她把死亡描写成一位含情女子,与诗中的主人公一起乘车出游。死亡不仅是同游的绅士,而且是赴坟墓的向导,是跨出时令、驶向永恒的使者。诗人认为,人经过死亡而达到的永恒之境,是一种完美的归宿。这种观点是她深受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影响的一种体现。以美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超验论的代表人物爱默生(R.W. Emerson,1803—1882)发起的超验主义运动在19世纪中叶盛行美国,而美国著名的学者艾肯(C.Aiken)在深入研读狄金森的诗歌后称,在她身上“发现了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完美结晶”。超验主义视宇宙为上帝精神的体现,人的心灵和自然界都与这精神相通。自然界的一切动植物都有生老病死的过程,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融洽、一致的。人与自然的这种过程是相似的、完美的、和谐的。在人生历程的最后阶段,狄金森追求回归自然。而李清照却因家破人亡而痛心,想冲出困境。体现了这两位中西女诗人在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发自内心的不同人生观和价值观。
      李清照与狄金森诗歌写作风格方面有两点相似之处。一是遣词造句简洁、凝练、通俗,二是修辞手法含蓄、朴素、生动。
      英国伟大的戏剧作家和诗人莎士比亚说过一句话:“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言语以简洁为贵)。李清照诗歌的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被崇尚为“易安体”,因为李清照自号为“易安居士”。“易安体”成为文学上简洁凝练风格的代名词。这是李清照的独创风格,它在文学史上影响大而深远,这也是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地位的因素。
      一、李清照在作品中善于使用叠字,如《声声慢》中所用的七对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诗人使用了七个最通俗的字加以重复,形象地刻画出一位似有所失、似有所寻、悲苦寂寞老妇人,十分逼真。
      二、李清照善于使用一个字、一个词来表达丰富的内容。如“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个“愁”字,包含夫君死、北宋亡、离乡背井、孤身漂泊、生活苦楚等一连串的不幸带来的愁苦。
      三、善于使用典故,使语言凝练、简洁、含义丰富。如在《凤凰台上忆吹箫》这一词牌取自于《列仙传》中弄玉与萧史的故事。词中的“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其中“秦楼”即凤台,相传是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萧史乘风飞升之前的住所。
      狄金森的诗歌也与李清照的“易安体”类同,简洁、凝练、通俗,含蓄、朴素、生动。人们把狄金森诗歌的这种风格称为“电报式”的风格。她采用省略,还常用破折号(Dash)来暗示一些没有用文字表达出的含义。她还常任意使用大写字母,表示强调、惊奇等含义。另外,她的诗句中常省略介词、名词,甚至动词,使语句很不规范,但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这两位杰出女诗人的艺术特色,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关于使用自然界的物体为意象,以具体代替抽象,以形象抒发胸臆。自然界的各种花草树木和鸟兽昆虫,皆出现在她们诗词的字里行间,使她们的作品成为一种形象暗示的语言,具有隐喻及象征的功用,以隐喻引起读者的沉思,以象征提示哲理。李清照最常用的意象是梅花、菊花(黄花)、大雁等,此外还有青梅、红藕、海棠、梧棠、西风、露水、月亮等。例如“露浓花瘦”、“却道海裳依旧”、“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晚风庭院落梅初”等等,或表达自己闺中生活,或表达夫妻分离之苦,或表达亡国丧夫之痛。不过她使用的意象主要是一些花草鸟兽和身边一些常用之物。李清照采用的这类意象也体现了她诗词的婉约风格。
      
      参考文献:
      [1]林庚.中国文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416-387.
      [2]马瑞芳.李清照[A].西安,国家历史[J].2008,(1)21,9-10;
      [3]徐振忠,黎耕集[C],香港,拓文出版社,2004,366;
      [4]Marcus Cunliffe, The Litera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M],Hong Kong, World Today Press, 1975,173-175
      [5]朱丽云,美词[C],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3,143-145;
      

    相关热词搜索: 才子 心声 赋予 时代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