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行业语泛化 [“老师”一词泛化的语用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时间:2019-04-08 03:18:3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称谓语是人类交际必不可少的一类语言符号系统,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原本对象确指的称谓语——“老师”在实际使用中出现语义泛化。调查访谈和语料分析显示,这种泛化受到“老师”一词本身含义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国民素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称谓语 老师 泛化 表现 原因
      
      称谓语是指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称呼受话人而使用的人称指示语,“老师”一词是教师的尊称,是汉语称谓语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迁,“老师”一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使用对象也逐渐跨越了教师这一职业范畴,出现了语义泛化。对于这种泛化,有人认为这是语言的本质属性,符合社会潮流,也有人认为这是张冠李戴,纯属词语乱用。这促使了笔者对“老师”一词的泛化进行研究。
      一、“老师“一词正义
      人类文明的传承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完成的,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间的师生关系或师徒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师”的称谓语有“老师、先生、师傅、师父”等。当下,最常用的对“师”的称谓语就是“老师”。那么,“老师”一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一)词书上对“老师”一词的解释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2005),对“老师”一词的解释是:对教师的尊称,泛指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或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笔者以为,这个解释是比较符合“老师“一词的本义的,也是认可了近年出现的“老师”一词的泛化现象的。
      (二)“老师”一词在历史上并非是“教师”的专用称谓语。
      “老师”,是两个单音词组合使用。这种用法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田骄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句中的“老师”两个音节均为词根,“老”字有实在意义,即年老辈尊;“师”字指传授学术的人。在当时,“老师”只是二字连用并不是一个有特定指称的称谓词。到唐代时,由于佛教的兴盛,“老师”这一称谓在口语色彩浓厚的佛经中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1]。如齐己的《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中的“忽遇文殊开慧眼,他年应记老师心”。《全唐诗》中出现“老师”一词的诗作共九首,句中的“老师”均指禅师。用“老师”来指称禅师,可见“老师”已经成为一个相对固定的称谓词。需要注意的是,《全唐诗》中也并没有含“教师”一词的诗作,所以,唐时固定下来的“老师”这一称谓语并不是指今意上的教师。
      (三)建国以来“老师”词义的变化
      “老师”一词明确指称教师应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建国初期, “老师”作为称呼青年教师的称谓词曾经在小范围使用,当时只是为了区别于对德高望重或有一定成就的教师的称谓词——“先生”才这么叫。文革期间,教师社会地位低下,“臭老九”成了教师的称谓语。文革结束后,“老师”一词又开始小范围内使用,但遂始并无尊敬之意,和“老王”,“老张”之“老”并无区别。改革开放初,教师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尊师重教的传统又得以恢复。这时,对德高望重或有一定成就的教师的称谓词——“先生”已经被政治话语重新使用。在这个大的背景下,“老师”一词迅速被人们接受并成为“教师”的专用称谓语。这时“老师”一词中的“老”已变成了表敬的词缀,“师”则专指教师。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人际关系发生的重大变化,“老师”一词又呈现出超越专指教师的一些特点,即语义泛化。
      二、“老师”一词泛化的语用分析
      “用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特征的称谓语指称不具有这种社会关系特征的人,是社会称谓语的泛化”[2]。笔者通过北京大学语料库(网络版)检索结果分析和调查访问,梳理出如下几种导致“老师”一词泛化的情况。
      (一)在文学艺术界内部使用。黄松南在1988年就指出,“文艺界、广播电视界、新闻界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老师”这一称谓。”[3]究其原因,大约是“老师”往往与较高文化修养和传授知识技艺相关联,而文艺界、广播电视界、新闻界人士具备较高文化修养这一特征和传、帮、带的职业传统,所以“老师”一词被文艺界、广播电视界、新闻界等文化圈子里的人借用。
      时至今日,伴随着电视这一流行媒介对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的挤兑和随之而来的文艺界、广播电视界、新闻界人士曝光率的不断增强。使用“老师”一词指称的现象在文学艺术界不但没有减退,反而呈现出全面扩张的迹象。如:
      主持人:要采访赵忠祥老师,因为他最近出了一本新书《岁月缤纷》,您看过吗样?杨澜:非常抱歉,我知道赵老师的新书要出,但是忙得忘记了,没想到已经出了。(《赵忠祥做客新浪:杨澜深情忆老师》,新浪网,2007-10-31)
      (二)转移到其他行业和新职业使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一些行业原本的教育方式出现了改变,一些新职业应运而生。如近些年出现的美容美发学校,烹饪学校,驾驶员培训学校。在这些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大多不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所规定的教师资格,并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概念里的教师,但由于他们具备了传授技术的实质内容,也就成了“老师”。如:
      日本JMA高级化妆老师定期前来嘉韵化妆学校授课(http://www.省略/news/39.html)。
      这种泛化最初只出现在这些学校内部,但这几年有了面向社会的泛化倾向。比如称呼发型师为“老师”正在变得流行起来。
      又如心理咨询师等新职业,虽然心理咨询师没有传授技术的实质内容,但由于咨询者刻意回避称呼心理咨询师为医生,“老师”就成了一个相对比较贴切的称呼语。如:
      咨询结束时,男孩彬彬有礼地同心理咨询师挥手告别:老师,恐怕我以后再也不能来了,我得回学校去加紧复习。(《我只是说的很少》,北京晚报,2009-07-04)
      (三)在无称可呼的情况下使用。这是指在实际交际中需要称谓,但没有合适的称谓语的情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同志”这一政治色彩浓厚的大众称谓语的使用呈现弱化状态,于是在人们的实际交往中出现了越来越多无称可呼的情况。如主持人,在受众与他们的对话时这种无称可呼的矛盾和最终的称呼选择在赵本山小品《不差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沈阳: 你是那个……懵了,别吵吵,别吵吵……朱军?不是朱军……白岩松?不是!老毕?你是毕老师吗?
      毕福剑: 我姓毕。
      小沈阳: 唉呀我的妈耶,毕老师来了,你咋出来了呢?哎呀妈呀,快来人啊,别让他跑了……毕老师……毕老……。
      由于现有的称谓语系统并没有给主持人们一个专用称谓语,在上面这个对话中小沈阳就面临着称呼困境,很显然直呼毕福剑是不礼貌的,所以当小沈阳先是试探性的问了句“老毕?”,为了进一步确认毕福剑的身份,他立刻改口问道“你是毕老师吗?”当最终确认后,小沈阳的激动的基本上是带着拖音喊起来了“毕老师……”。这种无称可呼下的被动称谓选择一旦确定,就会迅速被处于同样困境下的人们迅速使用。而今,作为知名主持人的毕福剑被观众们“毕老师”已可谓是地球人都知道。
      (四)做为交际技巧使用。中国人的交往心理是渴望被尊重和赞美但又不愿意表露,说话方如能抓住交际对象的这种心理需求并含蓄恰当的表达出来,实现自身交际诉求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强。如,近年来,医生被称为“老师”的现象逐渐增多。比如药商为了实现自己的销售诉求称呼医生为老师。
      裴子野恭恭敬敬和两位医生打了招呼,又指着陈向前说:“这是我们公司陈经理,今天特来看望两位老师。”陈向前双手递上名片,说:“昨天小裴把这里的情况给公司反映了,我们总经理很重视,特命我来看望两位老师,并诚恳道歉。”(《医药代表》李立军著)。
      此段对话的交际目的一方面是说话人将自己区别于病人,另一方面是显得说话人自己很谦卑并且对医生极其尊敬。这样一来,说话人在和医生打交道时就容易被接受。
      另外,近几年,商界人士在与文化界人士交往时,也常称呼后者为“老师”。
      (五)作为面子策略使用。中国人爱面子,要面子,在实际交往中说话方入能顾及到受话方的面子,将会为自己赢得面子。比如,中国人忌讳直呼其名,在此种情况下,使用“姓”+“老师”称呼对方会是一种很成功的面子策略。
      如:近来因卷入姚晨与凌潇肃离婚事件而成为焦点人物的女星唐一菲高调露面……,她称姚晨为“姚老师”,……,唐一菲表示“不管姚老师有何种选择,我希望(大家)对她宽容,给她些空间。” ……唐一菲:“姚老师”就是个尊称,没有任何意思。凡是比我出道早的都叫老师,除非我知道他是我的学弟,那他叫我老师。(腾讯网2011年03月22日10:42报道)
      很明显,在上面的这个会话背景下,说话人如果直呼称谓对象姓名,话语中就带有了挑衅的意味。此时,说话人就很好的运用了面子策略,在充分运用“姓”+“老师”这一尊称的基础上,说话人还达到了两种效果:一是用“师”字表距离感,即两人不是很熟;另一个是用“老”字表出道时间的早晚。当然,依据媒体的臆测,说话人使用“老师”一词还可能是表说话人和受话人年龄大小。
      (六)泛化为一种揶揄表示。伴随着“老师”一词超出职业范畴的不断泛化,“老师”一词本有的尊敬意味正在加速弱化,甚至泛化为表亲近的揶揄和表调侃的揶揄。如:
      “ 1999年9月19日上午9点我与徐帆
      女士结为夫妻。婚后我称她为徐老师。……我的许多良好习惯都是在徐老师的严格管理下逐渐养成的。”(《我把青春献给你》冯小刚著)
      示例中夫对妻的称谓使用了“老师”一词,倘若但看前半句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把自己的爱人称为老师。但有了后面的我们才知道,大约冯小刚是为了揶揄徐帆对他的严格管教。而在刘振云为《我把青春献给你》写的序中,冯小刚本人也成了好朋友刘震云口中的“冯老师”。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老师泛化为表调侃的揶揄近几年也屡见不鲜,如日本AV女星苍井空在网络上就被众多中国网友调侃为苍老师,又如5.12大地震中的范跑跑——范美忠,大地震之前学生们称他为范老师一定是充满了无限恭敬,然而大地震之后呢?恐怕范老师自己听到这个称谓也会觉得别扭吧。
      三、“老师”一词泛化的影响因素
      称谓语泛化是由交际中指称需要和称谓语无法满足指称需要之间的矛盾产生的。为了进一步了解“老师”一词泛化的影响因素,笔者采取访谈的形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老师”一词泛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老师”一词本身的特点。“老师”在各个历史时期所指尽管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却从未改变,那就是“老师”与传授知识、技能紧密联系,所以“老师”一词本身褒义色彩浓厚。另外,如前文所分析,“师”的本意并不是指教师,而是指传授技艺的人,所以凡是带有传承技艺性质的关系人之间称传授技艺的人为老师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社会政治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疏离政治话语,“同志”这一曾经的通用流行称谓语包含的情感内容发生了重要变化,亲和力下降,使用范围缩小。而老师使人联想到温文尔雅,博学多才,老师也就扩大为对有文化的人的一种尊称。这一点在当前又恰恰与人们疏离政治的心理倾向相契合。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伴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社会主义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下称呼美容美发学校、烹饪学校、驾驶员培训学校里的从教人员为师傅就显得落伍,显得自己没文化。实际上,从历时的眼光来看,广播电视界、新闻界也曾经是社会的新职业。
      (四) 社会文化的发展。当前,已经成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识。传统的师生关系范式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在这种范式下,教师有过“先生”,“师傅”、“师父”等许多称谓语。但到了现在,特别是全民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种师生关系早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平等的,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这种平等不仅体现在人格的平等,也体现在话语的平等。社会文化程度越来越高,对教师就不再顶礼膜拜,教师原有的话语权被消解。从“先生”到“老师”的变化就是一种平等的变化,是一种情感的升华。
      (五)国民素养的提升

    相关热词搜索: 一词 因素 老师 影响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