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变通思维,随“题”应变]变通思维

    时间:2019-03-18 03:28:5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名师指津]   “无米为炊”是学生在考场上面对作文题时常陷入的困境。其实,在你所积累的材料中,有些看起来与试题关联不大的素材,经变通处理,也是可以转化成高考作文的题材的。因为每一个感性材料、客观对象,都是多种规定的复杂的统一体,其内涵往往是多层的、多义的、多向的,大都具有多层次开发、多角度利用的可能性。比如“达・芬奇画蛋”,至少包含四个含义:天才出于勤奋;要打牢基础,练好基本功;学会全面看问题;名师出高徒。
      一材多用,有赖于变通思维,多角度审察同一则材料――一般说来,一个故事中有几类人物,可能就有几个使用角度;有几种言论,可能就有几个使用角度;有几个发展阶段,可能就有几个使用角度。
      一材多用,需要另辟蹊径,即从新的视角、新的侧面思索人物与事件――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王不拘一格用人才,委宦官的门客蔺相如以重任,无疑值得赞赏;而廉颇的爱国精神一点也不逊于蔺相如,他在送赵王去渑池时说:“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有点古代知识的人都知道,这句话很不平常,充分体现了人物的忠勇爱国。
      一材多用,还应善于由此及彼地进行联想――如《五人墓碑记》写到“匹夫有重于社稷”,把它与《曹刿论战》中的“肉食者鄙”结合起来,借以论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或“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不失为说服力很强的例证。
      临场作文怎样随“题”应变、一材多用呢?下面,我们结合实例作解说。
      [考场实例]
      一、同一个“西西弗斯”
      不妨先看以下这则素材:
      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甚至一度绑架死神,让世间没有了死亡。最后,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他,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着这件事。
      如果你积累有上述素材,面对2010年福建卷作文题(新材料作文“《格林童话》的诞生”)和2011年福建卷作文题(新材料作文“袁隆平的梦”),你将如何运用它?
      读者朋友不妨认真思考一下,再细读两篇考场佳作的节选:
      【片段一】
      有些事单凭一腔热血和一份坚执是无法完成的,正如格林兄弟永远无法找出那些传说和人类发展史的关系,因为它们本身就只是适合儿童阅读的童话。这种时候,让思维转个弯,也许你能看得见成功的彼岸草丰水美,风细柳斜。
      困厄接踵,无所建树,何妨让思维转个弯。
      前路荆棘丛生、乱石粗砺,何必囿于传统,不肯转圈?你无法知道你是否是在第666次实验中侥幸成功的欧立希,是否是尝试了五百多次而成果寥寥的普利斯特利。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直言索勒“在真理撞上鼻尖时还是没有找到真理”,也许正是由于后者和格林兄弟相同,不愿在原有的假设上让步,让思维转个弯,终究把“氯气的发现者”这一称号拱手让人。人生极长又极短,岁月不会容许你做那个徒劳地把巨石重复推到山顶,复又使其滚回谷底的西西弗斯。让思维转个弯,无用功只会降低生命机械的输出功率。(2010年福建考生《何妨让思维转个弯》)
      [片段二]
      我总是梦见在一片金黄的稻田里,一位瘦削的老人站在那里,望着天空,望着稻田,心揣美梦,面带微笑。我看见那幸福的稻穗正向他招手。他说:坚持,坚韧,坚守,就可以很幸福。
      在古希腊神话中,他是一个忍者,与其说他顽固,不如肯定他的坚持。
      我想,如果现在西西弗斯还在推着那块永远也推不到山顶的石头,那么他一定是把自己置身于幸福之中了。所以,我们在希腊神话中看到的是他日复一日,不断坚持推着石头的身影,而不是他指天骂地,怨天尤人,或者上演大闹天宫的场景。
      坚持,可以很幸福。西西弗斯的坚持,给予了他忍受苦难的幸福。而林肯的幸福就是西西弗斯幸福的另一种高度。(2011年福建考生《幸福的稻穗》)
      [评析]
      这两个片段在素材上都直接运用了“西西弗斯”,但使用目的迥异:
      西西弗斯以沉重的步履受难(包括欧立希研制成功666),向来被视为正面素材,因为它们体现着执著、忍耐与坚守,片段一却借以论证“有些事单凭一腔热血和一份坚执是无法完成的……让思维转个弯,也许你能看得见成功的彼岸草丰水美,风细柳斜”,就是说,“西西弗斯”一例在这里是作为反例出现的。作者摆脱常规、另作新解,凝练地引述并灵活地点击素材,给读者以新鲜丰富的感受和过目不忘的印象。
      片段二则是用来阐释“坚持”“就可以很幸福”,作者的理由很充分――“我们在希腊神话中看到的是他日复一日……而不是他指天骂地,怨天尤人,或者上演大闹天宫的场景”。
      两相比照,可谓见仁见智,都能自圆其说。
      二、同样是唐僧师徒四人
      请看两篇考场满分作文:
      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节选)
      □2005年江苏一考生
      我只是一介书生,所以难免卖点书呆子气。每每看《西游记》,总觉得既然孙大圣可以日行千里,为何不背着唐僧一步西天,也省得一路上千辛万苦,还有这妖那精的惦记着唐僧肉。
      如果一步西天,倒也爽快,只是师徒几人的关系恐怕也只能停留在“酒肉朋友”的层次上了。所谓“患难见真情”:八戒虽色,却处处念叨着师傅,偷了个西瓜还不忘分给师傅半个;沙僧虽傻,却任劳任怨,甘心做大伙儿的下手;悟空虽狂,可师傅有难,不也是不顾生死,降妖除魔吗?战场上结下的友情才是钢铁铸成的啊!倘若一切都太容易,那悟空充其量只是个开路的,沙僧充其量只是个脚夫,八戒逗逗大家开心而已,便是一个太无趣的故事了。
      如果一步西天,唐僧倒是可以省去一路的担惊受怕的搅扰,安心地吃斋念佛,朝发夕至,取回佛经。可所谓“出门长见识”,唐僧若只随徒儿们在云里雾里日行千里,又怎知这天底下人间的百态?敝人不才,未曾念过佛经,可也听说佛从人间来,人间酸甜苦辣尝尽,才换来“佛”超脱尘世的感悟,写入佛经,贻养后人。不经历千难万险,唐僧又怎能真正领悟这佛经的精深蕴意?阳光总在风雨后啊!
      真的可以一步西天,佛经取回,又怎么样呢?抑或,难道西天之行仅仅为了取回几本经书吗?
      没有遇上白骨精,没有进过盘丝洞,又怎知世间的险恶?没有住过高老庄,没有下过龙王庙,又怎知世间的冷暖?人性中的怯懦如何除去,人性中的恶性如何摆脱?至性如何养成,高僧如何修炼?倘没有这一路历尽艰难的感悟,又怎可获得?
      ……
      没有妖魔的取经之路,是一条南辕北辙的路。
      人与路(节选)
      ◎2006年江苏一考生
      史载,玄奘西行,大多孤身一人。《西游记》中的三徒弟,在我眼中,是玄奘精神的三个侧面:悟空――开路者的勇敢;八戒――行路者的坚持;沙僧――寂寞者的隐忍。
      悟空,这个几乎为所有男孩子崇拜的艺术形象,是一个勇敢者的形象。他一路向前,披荆斩棘,敢于与一切挡路者搏杀。开路,总是伴随着牺牲与流血,但是,只要有勇气,只要信念足够坚定,开路者就能如孙悟空那样,有铜臂铁手,有金刚不坏之身。玄奘就是这种意志如铁、心志如钢的开路人。黄沙千年,吹不去他一个个坚实的足印,便是他勇敢、勇气的明证。
      八戒,他常常是被嘲笑的吧,可在我眼中,他是最懂得坚持的。没有诱惑,无法显示坚持的可贵;没有犹豫,无法彰显坚持的艰难。西行的八戒,动摇得最多,可他坚持到了最后。这份难得的可贵,是许多行路者坚持的动力。玄奘,贵在坚持。韶华数载,寂寂半生,无数次,面临生死绝境。沙漠带给人的恐惧和绝望,在玄奘咬紧的牙关中,消散,消散。
      沙僧,他总是默默的。小说中,他不善言谈,不苟言笑,老实本分。沙僧在三师兄弟中,道行最浅,可他的步伐却丝毫不慢。这才是行路的生活,也是玄奘一路西行的生命状态。多少个日日夜夜,他独行在浩瀚沙海,无朋无伴。寂寞,对于一个独行者来说,比自然的灾难更可怕。可玄奘的心中,有他至上的佛,在他深沉的目光中,可以看见他不寂寞的心灵。
      玄奘,作为师傅,他的生命诠释了信仰的意义。行路难,多歧路,信仰是一切勇气和坚持的来源,是与寂寞抗争的力量。唐三藏,是《西游记》中真正的,最后的,也是唯一的强者,他是一切力量与伟大的象征。
      ……
      路漫漫其修远兮。祈祷。如今正在考场上奋笔作文的九百五十万考生,明天,也将踏上玄奘的路,踏上敦煌学研究者的路,踏上中国文化复兴的路!
      [评析]
      前一篇作文的作者很懂得为文之道。试题规定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也可写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方面,于是,作者选择了专谈“猪肚”,收缩话题,有利于往深处开掘。但是,如果就“猪肚”谈“猪肚”,恐怕也很难谈出新意。于是,该考生从大家熟知的《西游记》入手,在“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这一假设中阐明自己的观点,肯定丰富多彩的“猪肚”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构思就显得新颖脱俗了。文章条分缕析,按“患难见真情”“出门长见识”“征程即真经”的思路层层推进,意到笔随,潇洒自如。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用《西游记》的故事来演绎“人与路”这道题是再恰当不过了。后一位考生把悟空、八戒和沙僧作为唐僧性格的三个侧面来写,极其深刻地揭示了“取经之路”必备的条件及所凝聚的人类精神光彩。结尾处,又呼吁“正在考场上奋笔作文的九百五十万考生”,“踏上敦煌学研究者的路,踏上中国文化复兴的路”。全文打破了板着面孔说理的呆板,是一篇情、理、趣、彩有机融合的优秀议论文。
      谚云: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其实,又何止是莎士比亚呢?经典的东西都是说不尽的,因为它应和了人类的心灵,是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几乎无限的开掘的。上面两篇文章,分别用唐僧师徒四人写“凤头、猪肚、豹尾”和“人与路”,不妨想一想:用他们来写“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行不行?写“难题”行不行?写“拒绝平庸”行不行?写“这世界需要你”行不行?写“情有独钟”行不行……
      [拓展演练]
      一、同一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入手展开分析,能证明不同的观点。试以《失街亭》为例略作说明。
      二、善于变换角度、巧妙点化,做到一材多用,就能使手头有限的材料产生无穷的力量。请你尝试着多角度解读《荷马史诗》中的两个小故事。
      不和的金苹果
      阿基里斯的父母(人类英雄珀琉斯与海洋女神忒提斯)举行婚礼时,没有邀请纷争女神厄里斯。气愤的厄里斯来到席间扔下一个金苹果,上面写着“给最美的女子”。赫拉、雅典娜和阿弗洛狄忒三位女神争夺起这个苹果来。宙斯要她们找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评判。为了得到这个金苹果,三位女神各许给帕里斯最大的好处:赫拉许诺他成为最伟大的君主,雅典娜许诺他成为最勇敢的战士,爱神阿弗洛狄忒许诺给他一个最美丽的女子。
      帕里斯最后判定阿弗洛狄忒最美,于是他拐走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海伦――阿弗洛狄忒所许诺的最美的女子。为了夺回海伦,包括斯巴达在内的希腊各部落推举阿伽门农为首领,联合攻打特洛伊。战争进行了十年,阿基里斯、赫克托耳等众多英雄在战争中牺牲。
      坚贞的珀涅罗珀
      特洛伊城陷落的消息传到伊塔刻时,奥德修斯的妻子珀涅罗珀看到其他英雄陆续回到家乡,却迟迟不见奥德修斯归来。天长日久,便有人谣传奥德修斯已死。于是,珀涅罗珀成了年轻貌美且十分富有的寡妇,吸引来了众多的求婚者。他们觊觎珀涅罗珀的美貌也贪图奥德修斯的家财。尽管珀涅罗珀拒绝了他们,但这些人强行住在宫殿里,吃喝玩乐,尽情挥霍奥德修斯的财富。珀涅罗珀深爱着丈夫奥德修斯,并坚信他还活着。无奈之下,珀涅罗珀在房里支起一架织布机,以为去世的公公织寿布为由拖延改嫁的时间。她白天坐在织布机前织布,到了夜里,又在烛光下把白天织过的布拆掉,第二天又重新织布。如此拖延了好些年。最终,她等回了历尽艰险回到家乡的丈夫,夫妻团聚,颐养天年。
      [参考示例]
      一、从孔明的角度展开分析,可证明“执法如山”“严于律己”等,也可证明“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从马谡的角度展开分析,可证明“好参谋未必就是好统帅”等;从王平的角度展开分析,可证明“重用人才,就应委以重任”等。
      二、不和的金苹果
      素材解读一:虚名是建造在沙漠中的海市蜃楼,赫拉、雅典娜和阿弗洛狄忒只为争夺“最美的女子”这一虚名,就不惜各施手段笼络帕里斯王子,最终导致人间血流成河,众多英雄丧生――可见,我们在虚荣面前须保持冷静。
      素材解读二:在面对外界的种种诱惑时,我们往往像帕里斯一样,不能客观公正地作出评价;只有坚守自己的本真,才能战胜各种诱惑。
      素材解读三:每个人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美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赫拉等三位女神本来各具其美,何必争一个谁最美呢?要知道“情人眼里出西施”,美是客观与主观的有机统一。
      素材解读四:万事“和为贵”,因一个美女而铤而走险,而大动干戈,以致浩劫十年,生灵涂炭,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了。
      素材解读五:“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众女神争美这一行动,我们不妨多一点理解与宽容。
      【适用话题】摈弃虚荣心、许诺、标准、和为贵、惨痛的代价……
      坚贞的珀涅罗珀
      素材解读一:正如“美是难的”一样,爱也是难的。我们只能说,在灵魂中,爱是一种占支配地位的激情;在精神中,它是一种默默的坚守;我们只有变得更好,才有爱人的勇气,也才值得被人所爱。爱是心灵最隐秘、最伟大的力量,它让人深深体味什么叫真善美。
      素材解读二:有人说:“每一个感动都值得流泪。”珀涅罗珀白天织布、夜里拆布,拖延了好些年的举动,体现着真挚的情、坚贞的心,她让你感动了吗?甚或,她让你泪流满面了吗?
      素材解读三:在磨难中,在黑暗中,我们需要信念去接受生活、畅想未来(比如珀涅罗珀之坚信丈夫会回到自己身边),需要毅力去找到生命的阳光。身处逆境,让我们用信念支撑自己,以毅力扫除阴霾。
      素材解读四:诱人的物欲、美色之前,许多人露出狰狞的面目,就像故事中那些“强行住在宫殿里,吃喝玩乐,尽情挥霍奥德修斯的财富”的小人,他们早已失去廉耻之心,沦丧为彻头彻尾的无赖。
      [适用话题]人言可畏、信念、坚贞与执著、守护、借口、付出与收获……
      [名师简介]
      唐惠忠,江苏太仓人。年届不惑而童心尚存。置身三尺讲台近二十年,课堂教学上的完美主义者。自2000年起,于“高考作文研究”用力,十年一剑――高质量论文频频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专著《新课标全心讲解・高中同步作文》2004年由南方出版社出版;《新课堂作文・高考话题作文》2006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后,重印多次,畅销不衰。
      编辑/彭宇

    相关热词搜索: 变通 应变 思维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