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琼珊望叶与黛玉葬花]最后常春藤叶琼珊续写两百字

    时间:2019-02-25 03:27:3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教师是文本解读的先验者,但灵感往往源于瞬间,源于学生。《最后的常春藤叶》为教师提供了多元化解读的可能,只要于细微处解读文本密码,于无疑处生疑,可短小说大思考。鲁人版《最后的常春藤叶》收录在“生命的赞歌”板块下,爱心、信念、坚强、舍己救人等都是对生命的赞美,但欧・亨利的文笔更多向人类灵魂的深处挖掘,焕发出人性的至真至美。
      课堂激发了师生思想的火花。在探讨了小说的情节、主要人物、欧・亨利式的结尾等问题后,我抛出了一个讨论题:有人说老贝尔曼牺牲自己来救活他人,不值得。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正方:值得;反方:不值得。大多数学生支持正方观点。正方论据:罗丹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要点是感动,是爱,是希望,战栗,生活”。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赞美的,而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例如白求恩、孟祥斌、武文斌、林浩……
      反方论据:琼珊对生命太消极,她把生命寄托在叶子上的想法太幼稚,去救一个这样的人不值得。老贝尔曼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可敬,琼珊绝处逢生的结果令人可喜。但当个体生命在面临绝境的时候,如果总是要以牺牲他人来保全自己,这同样是对个体生命的践踏。
      “幼稚”一词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琼珊的想法真的那么幼稚吗?(课文还有老贝尔曼白痴般的想法,傻子做法之说。)常春藤叶凋零之时就是自己生命结束之际,她对生命为什么如此消极甚至令人不可思议?琼珊是一个搞艺术创作的人(画家),她的想法难道单纯到让人觉得幼稚甚至可笑?我意识到这一问题绝非一个“幼稚”就能说清。作为女性,琼珊的敏感让我想起了中国的林黛玉。黛玉葬花和琼珊望叶有异曲同工之妙!看看《葬花词》吧: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葬花其实是在埋葬自己: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爱情。这和人物的性情、处境、命运有关。能做出葬花之举的只能是多情而敏感的林妹妹,薛宝钗、王熙凤之辈若能葬花,那才叫一个矫情和幼稚。琼珊在望常春藤叶,其实也是在审视自己的命运!《最后的常春藤叶》可以指自然界的叶子,也可以指老贝尔曼用生命画出的叶子,这两种含义在文中的表现是显性的。但这叶子和琼珊联系在一起,就象征着生命之叶。再延伸一下,琼珊因何而生,因何而亡?表层寄托是常春藤叶,但联系文本的开头,我们不难看出是艺术关涉一个人的生死。常春藤叶为什么具有如此魔力?在希腊神话中,常春藤代表酒神――迪奥尼索司(Dionysus),有着欢乐与活力的象征意义,它同时也象征着不朽与永恒的青春。尼采将酒神作为艺术的代表,这也说明了常春藤代表着艺术的常青。琼珊视叶如命,其实是把艺术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小说的环境一般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者会带有隐喻色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象征意义。当然,作为自然主义风格的作品,有时也注重再现。师生在阅读中都强化情节和人物,对环境的关注弱化了,但小说的精彩往往是通过环境彰显的。同样,老师对《最后的常春藤叶》环境的关注也较少。课文开头的叙述,我们可以认为是一个社会场景。很多老师忽略了这一环境,即使提到也是从欧・亨利的语言特点切入,大赞其语言的魅力。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作者用幽默、风趣、俏皮、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严肃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以启迪,被称为“含泪的微笑”。这一部分其实是交代了苏艾、琼珊、老贝尔曼为代表的“搞艺术的人”的生存处境:闭塞、落魄、贫病交加,但是对自己的艺术执著追求的“边缘化”人群,类似于“北漂”一族。摘录小说的部分文字来证明。
      医生问:“你的这位小姐满肚子以为自己不会好了。她有什么心事吗?”
      “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去画那不勒斯海湾。”苏艾说。
      “画画?――别扯淡了!她心里有没有值得想两次的事情――比如说,男人。”
      “难道男人值得――别说啦,不,大夫,根本没有那种事。”
      “要是你能使她对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样发生兴趣,提出一个问题,我就可以保证,她恢复的机会准能从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
      作为女性,琼珊对爱情和服饰毫无兴趣,那她的兴趣会是什么?无疑是画画,创作是她的兴趣和精神寄托,但客观条件已不允许她画下去,她的生命已没有了意义,她唯一能做的只有数窗外的常春藤叶,数得那么专注,那么让人心碎。“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
      “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去了。”“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地往下飘,往下飘。”可见贫病交加把琼珊折磨得想赶快离开人世又有生之留恋,但她的内心又是矛盾的,既有对艺术的不舍,也有对天堂的期盼。
      再看看黛玉葬花的情景:她以花自比,怕自己如花般凋零和在这些害怕中产生的忧郁的情绪。当时她的心境比较凄美、浪漫、茫然、无奈。两位女性不约而同地把自己的命运和自然界的事物联系起来,她们是那么的痴情与无助。幸运的是,琼珊的命运得到了逆转。
      老贝尔曼的出现拯救了苏珊。艺术上的这片叶子,担当起了风雨的洗礼,它超越了自然界那片叶子生命的有限性。事实上,自然界中存在的那片“最后的常春藤叶”早已在狂风暴雨中凋落。客观世界一切生命皆有尽头,只有转化成艺术,才能获得有限生命的永恒超越。贝尔曼,失意的画家,“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但最后用生命画出的叶子,永恒的杰作,拯救了另一位同样热爱艺术的人(琼珊)。
      生命中的每一天究竟该怎样度过?听到过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将生命中的每一天当做生命的第一天去过,带着最初看到这世界的新鲜与惊喜,让充满好奇的眼睛在寻常的天地间读出大美,让心在与万物的美好交流中感到无比的欣幸与满足;另一种说法却是:将生命中的每一天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去过,带着即将辞世的留恋与珍惜,及时兑现梦想。
      无疑,不幸而万幸的琼珊属于后者。她将生命中的每一天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去过,为了那遥不可及的艺术之梦。而老贝尔曼,将生命的所有日子当一天过,没有夏花之绚烂,却有秋叶之静美。但一老一少,在艺术的殿堂里是平等的,永恒的。尽管一个走向毁灭,一个走向新生。
      
      作者简介:山东省淄博四中语文教师,中学一级教师,淄川区教学先进个人。

    相关热词搜索: 黛玉 琼珊望叶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