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古代日本人的丧葬习俗与灵魂观:

    时间:2019-02-19 03:28: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所探究的古代日本,按时间概念主要指飞鸟、奈良时代以前。换言之,重点论述佛教影响之前的日本人的丧俗与灵魂观。通过考古资料与相关文献比较研究,逐渐解开了日本古代墓葬形态与送葬习俗的谜团,进而阐明了古代日本人的他界思想与灵魂观。
      关键词:古代日本人 墓葬 丧俗 灵魂观
      
      一、墓地与葬法
      
      考察死与葬的历史,从世界范围看至少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在这一时期日本的考古事例至今只有四例,尽管零星地发现了一些石器、玉类及海产类等陪葬品,但这些还不足以系统地说明埋葬的形态与方法。
      绳文时代早期出现了屈葬(屈肢葬)。爱媛县上浮穴郡美川村上黑岩遗址中,出土了手脚被折断的人骨。此外,长野县北相木村枥原岩阴遗址、熊本县宇土市轰贝冢和滋贺县大津市石山贝冢等遗址中,均发现死者的双手双脚被折断,屈身埋葬的人骨。可以断定,这些死者都是有意识地被埋葬的,屈葬是绳文初期的一种普遍的葬法。但是,绳文中期以后出现了伸展葬法,死者的手足都是伸展开的,呈现自然埋葬的形态。例如,广岛县尾道市太田贝冢46具遗骨中有43具为伸展葬;爱知县渥美郡渥美町龟山贝冢的18具尸体中有1具是伸展葬;爱知县渥美郡渥美町吉胡贝冢的176具遗骨中有16具等等。纵观绳文时代的葬法,尽管中晚期出现了伸展葬,但主要还是以屈葬为主。
      绳文时代墓葬的另一种形态是“废屋墓”和“瓮棺葬”。千叶县千叶市矢作贝冢以及千叶市蕨立贝冢等关东地区的遗址中,其竖穴式居住的床面上安放有多具伸展葬的遗体,这种房屋连同遗体一起掩埋的墓地称作废屋墓。从关东到九州地区,都发现有把遗骨装入瓮罐进行埋葬的习俗。这种葬法有些是单独埋瓮,还有些是把瓮装入棺之中再埋葬。
      绳文葬法为土葬,墓地外部没有任何设施。然而,北海道地区发现许多环状列石围起来的墓地,外部是石墙内部为墓穴。这样的“配石遗构”式墓地与日本其它地区略有不同,独成一体。
      弥生时代的埋葬方法以土圹伸展葬为主,尽管绳文时代也是把遗骸埋葬于土圹,但是到了弥生时期屈葬已不多见。考古资料显示,在北九州、濑户内和近畿地区,开始使用了木棺葬。另外,以弥生式土器的瓮或壶为棺的埋葬方法也频频出现。从本州的西部到西濑户内沿岸及北九州地区还盛行箱式石棺和石墓葬法。弥生时代的葬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陪葬品增多。除了单纯的瓮棺葬、石棺葬、木棺葬以外,有些坟墓四周还用方沟围起来。
      古坟时期独具特色,坟墓的营造多为巨大坟丘。古坟前期坟墓的外观呈现前方后圆形,埋葬方法是在坟丘上挖一个竖穴,从土圹上方放入遗骸后掩埋。古坟后期埋葬设施建造圆形,坟丘的侧面有一入口,横穴式坟墓。横穴式石室或横穴内安放家形石棺、箱式石棺或木制棺椁,有些墓室内也有自绳文时代以来的土器棺和陶制棺。奈良县樱井市�山第三号古坟横穴式石室中还发现有合口瓮棺。
      佛教传入日本之前,日本的葬法一直都是土葬。据《续日本纪》记载,文武天皇四年(700)三月十日,元兴寺和尚道昭圆寂,弟子依其遗言实行火葬,一般认为这是日本火葬的开始。2年后,持统女皇帝也进行了火葬。因此,8世纪以后,伴随着佛教文化在日本开花,日本传统的葬法发生了巨大改变,火葬在日本普及开来。
      
      二、丧与葬之习俗
      
      绳文时期埋葬的形态普遍盛行屈葬,伸展葬相对较少。绳文墓葬的实物信息虽然已经逐渐明朗化,但是对于它的葬礼习俗还是了解甚微。当今的人们只能根据已有的墓葬形态和土器、石斧、石棒等陪葬品进行合理分析。从这些陪葬品及葬坑周围的焚火痕迹等推断,他们在丧事之前举行过某种仪式。
      中国史书《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记载了三世纪后半期日本的葬礼习俗:“其死,有棺无椁,封土作冢。始死停丧十馀日,当时不食肉,丧主哭泣,他人就歌舞饮酒。已葬,举家诣水中澡浴,以如练沐。其行来渡海,谐中国,恒使一人,不梳头,不去虮虱,衣服脏污,不食肉,不近妇人,如丧人,名之为持衰。”依此记载,倭人死后要停尸十余日后埋葬,有棺无椁,实行土葬,封土作坟。在此期间,家人不食肉,丧主哭泣,他人就歌舞饮酒。丧事结束后,举家到水中沐浴。
      另外,根据弥生时代的考古资料显示,冈山县吉备地方的墓葬中出土了大型壶和载壶的特殊器台,这些道具应该属于送葬礼仪用品。此外,畿内的方形周沟墓还出土了坟前祭祀用的土器,土器的某些部位有人为毁坏的痕迹,这些土器是死者生前的物品,为了避免死灵作祟,故意把它毁坏的。
      三世纪末至七世纪末属于古坟时期,这阶段的石室墓与陪葬品,因时间的后移均有所不同。古坟前期,墓葬以竖穴式石室为主,陪葬品主要是带有浓厚巫的色彩的玉器、镜、陶俑等。后期的古坟,横穴式石室占主流,陪葬品有马具、甲胄、太刀、冠、装饰品、餐具和用陶土制作的房屋、动物及人的模型等等。陶俑频频出现在古墓之中,它是丧葬礼仪中常见的明器,至于它究竟起到什么作用,至今仍无定论。有人认为它是殉葬代用品,也有人解释为再现丧葬礼仪,还有人认为它寄托死后的世界。古坟时期,日本人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生死观,生与死是个连续的世界,死后的世界仍然需要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
      《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也涉及到一些丧俗,尽管其内容神话色彩浓厚,但多少也能从中窥到一些古之葬礼的习俗。比如,女神依耶那美命死后葬于“比婆山”,丈夫围绕其亡骸匍匐。古人在葬礼时设“丧屋”,进行“殡”,为死者举行“镇魂祭”等等。
      
      三、他界与灵魂观
      
      绳文人把死者屈肢埋葬,对此学术界历来有过许多不同的看法,主要有:①为了节省挖墓穴的劳力。②使死者回到母体内胎儿的姿势,祈愿再生;或者使死者返归大地之母。③休息的姿势。④为了防止死魂从遗骸中脱离出来加害于生者,把魂束缚于体内。以上几种观点皆为假设,但可以肯定的是,绳文人已经开始按照一定的具有宗教色彩的礼仪举行丧事活动了。因此,以上观点④更接近原始宗教观,具有一定说服力。
      日本古代巫术盛行,巫女在整个巫的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她(们)统领人们的精神世界。《魏志・倭人传》中记载,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事鬼道,能惑众”。巫事活动体现古人的生死观。
      《古事记》中称死后的世界为“黄泉国”,女神依耶那美命死后去了那里。黄泉的世界“亦所塞其黄泉坂之石者,号道反之大神,亦谓塞坐黄泉户大神。故,其所谓黄泉比良坂者,今谓出云国之伊赋夜坂也。”阳界“黄泉比良坂”与阴界“黄泉”之间,用大石“坂”堵塞着。
      日本古典文献中出现很多“山”,人死后灵魂去往山里,山里有死者的世界。传统的山岳信仰形成了日本人的山中有他界的冥界思想。日本古代死生观中核心的问题是对灵魂的认识,他们持有灵与肉分离的二元式灵魂观。他们对死亡的理解类似于古代中国人对“魂”与“魄”的认识,当肉体和灵魂一体化的时候,人会健康地活着,人若死去灵魂和肉体就会分离。初死之时,灵魂还没有完全分离,还可以回来,于是就有了“招魂”等法术。在宫崎县东臼杵郡西乡山村三队有过这样的例子,家人在枕边大声呼唤死者,比如“某某快回来”等,人们相信这样会使死者复苏。基于某种法术,日本民间各地都广泛流传着不同版本的生与死的“复苏谈”。这些关于生与死的招魂仪礼,充分地反映出了民间信仰中的他界思想与灵魂观。
      
      结束语
      
      总之,从石器时代一直到六、七世纪,日本受外来影响比较小,其丧与葬之习俗以及生死观几乎完全是在自身文化的脉络下发展起来的。墓葬与棺的形态多样化,曾经出现过屈葬、伸展葬、废屋墓、埋瓮、瓮棺葬、土矿葬、木棺、土器棺、石棺和古坟等。绳文时期的丧葬礼俗比较简陋,至今还不是十分清楚。中国史书中记载着三世纪左右倭人的葬礼习俗,这段资料极其珍贵。埋葬风俗方面,各个时期都存在着二次葬(复合葬)的情形,随着时间的推移,陪葬品的数量和种类也有增无减。传统葬法为土葬。生死观与灵魂观方面,原始信仰中盛行巫术,女巫为首。死后的世界有黄泉,灵魂去向山中。肉体与灵魂分离的二元式灵魂观,是日本生死观与灵魂观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森浩一�.『墓地』[M].社会思想社.1975年8月.
      [2]�井�太郎.『�魂�の系�』[M].��社学�文�.1989年3月.
      [3]久野昭.『日本人の他界�』[M].吉川弘文�.1997年2月.
      [4]田�征夫�.『��が�る古代史』[M].�京堂出版.1996年4月.
      [5]堀一郎.『民�信仰』[M].岩波全�セレクション.2005年8月.
      [6]山折哲雄.『死の民俗学』[M].岩波�店.1990年5月.
      [7]日本古典文学大系.『古事�祝�』[M].岩波�店.1958年6月.
      作者简介:李广志,男,蒙古族,1966年9出生于内蒙古通辽。工作单位:宁波大学外语学院。职称: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中日思想史,佛教,宗教思想及民俗等。
      (宁波大学 外语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相关热词搜索: 丧葬 日本人 习俗 灵魂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