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是送别,不是“尚奇”|秋尚奇

    时间:2019-02-19 03:27:1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编人初中语文课本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下简称《白雪歌》)是岑参边塞诗里的名篇,美国汉学家斯帝芬・欧文《岑参――追求奇境的诗人》一文认为,《白雪歌》是岑参边塞诗中最优秀的代表作,“其中的形象是以前的作品不曾有的。”周啸天先生认为“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①廪立先生在《岑参边塞诗的风格特色》一文中则进一步指出这首诗表现了“奇丽”的格调,尤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二句,这真乃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是一种极为美丽的精神境界……这种心境贯串全诗。”②
      《白雪歌》在唐代众多的送别诗篇里确是以其诗境奇特引人注目,以致论者多以“尚奇”论其创作主题。本诗常被称道的用笔之奇主要集中在三处:开头以梨花喻雪是一奇;中间写饯别宴席上的音乐是一奇;结尾写风雪中的红旗又是一奇。但笔者认为,既然它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所使用的任何诗歌意象说到底应该都是为送别主题服务的,单单就“尚奇”来理解此诗特点有失偏颇。并且说作者把这种“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美丽精神境界”贯串了全诗,也还存在难以诠解之处。
      全诗开篇即从送别时的天气写起:“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喻雪可谓别开生面。但这并非诗人写进此诗中的刻意求奇之句,遍览岑诗可以看到,花是其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据笔者统计,出现在岑诗中花的意象有23种之多,如芦花、荻花、桃花、松花、槐花、菊花、梅花、橘花、牡丹花、海棠花等等,而岑参最喜欢的莫过于梨花了。在创作时间早于《白雪歌》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多次写到了梨花意象,如“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送魏四落第还乡》)“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闻。”(《登凉州伊台寺》)“渭北春已老,河西人未归。边城细草出,客馆梨花飞。”(《河西春暮忆秦中》)“野旷不见山,白日落草头。客舍梨花繁,深树隐鸣鸠。”(《冀州客舍酒酣贻王绮寄题南楼》)“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梁园歌送河南王说判官》)“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送杨子》)等等。除了梨花,岑参甚至还写梨叶梨果,如“客舍梨叶赤,邻家闻捣衣。夜来常有梦,坠泪缘思归。”(《杨固店》)“林晚梨初拆,枝寒梨已红”(《秋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道人》)等等。
      由此可见,花意象,尤其是梨花于诗人的印象何等深刻。有意思的是,诗人写梨花(如上所举)常常是在他远离故乡的时候,而且从诗意看,他笔下的花总是和思春念归、士逢知遇等情感活动联系在一起。反过来再看《白雪歌》中的梨花意象,它看似神奇,就诗人而言实则信手拈来。这大雪飘飞恰似梨花盛开的自然景观,对在内地少观雪景而多看花开的诗人来说,不能不勾起他对往昔生活的忆念和对关中春光的眷顾。这种情愫的产生应该是和他久居塞外(写此诗时岑参已经是第二次出塞)且又送武判官东归长安的活动有关。所以,以梨花喻雪并不是单纯咏雪,它实际上寄托着诗人由送人东归引起的对家乡故土的思念。如果再进一步就全诗诗意的跌宕和情感的起伏来看,说它是为造成诗歌抒情结构上的扬抑顿挫也未尝不可。因为,产生于雪后美景的这一点惊喜,很快便被难耐的严寒所取代了。诗人接着写道:“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赏阅雪境的美丽心境很快就变成了对难以抗拒的自然力的着意刻画,正是在这寒入肌骨、阴云笼罩的环境氛围中响起了音乐之声:“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周啸天先生指出:“‘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出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唐诗鉴赏词典》)此说比较中肯。唐诗里吟咏胡琴琵琶羌笛的篇章不少,但是借助这类乐器之声表达喜悦之情的不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李益的《从军北征》,王维的《陇头吟》,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高适的《塞上听吹笛》,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王之涣的《凉州词》,王翰的《凉州词》等等,都是借琵琶、笛子之声传递愁情怨绪的。正如林庚先生所云:“笛子的爱好起源于北朝的《折杨柳》。”(《诗的活力与诗的新原质》)而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词》所吟咏的恰是非常哀怨的情绪:“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儿。”这说明出现在诗歌里的塞外笛声自古以来就不是抒写奇丽心境的。
      岑参在自己的边塞诗里亦多次写到琵琶与笛子。如“天门街西闻捣帛,一夜愁杀江南客。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夜吹笛。”(《秋夜闻笛》)“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中相看泪如雨。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等等。诗人以“颇似笨拙”的笔墨点出席间音乐的急管繁弦,确实是苦寒氛围中的一处奇笔。但是如果离开了对军帐中别离双方彼时彼地情绪脉搏的把握,忽略了“胡琴琵琶与羌笛”在诗歌里只是作为表达愁情别绪的符号存在,又怎么能理解诗人为什么不写音乐本身而仅仅点出乐器名称的原因呢。饯别之时席间响起的音乐之声确实打破了环境气氛的沉闷,但诗人写音乐显然不是从“尚奇”角度考虑的。
      全诗最后六句集中写雪中送别场面,尤其是诗人写到了雪幕中的红旗。“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论者多以为这雪幕中的红旗也体现了此诗“尚奇”的特色。因为在茫茫雪天里这红旗的颜色太鲜明显眼了。其实先不说在风雪迷天的薄暮时分这蒙雪僵硬的红旗是否还那么耀眼,单就被别情笼罩的别离者而言,此时是否有心欣赏这景色也还难说。周振甫先生说:“《白雪歌》用‘风掣红旗冻不翻’来写苦寒也极为突出。”(《谈岑参的边塞诗》)这倒是中的之见。诗人用此句不仅照应了上文因写军中饯别而中断了的对严酷的自然气候的进一步描写,而且与下文的“雪满天山”之景互为表里,传达出对东归之人雪天出行的隐忧和关照之情。诗人紧接着详写道:“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辽阔的背景中,山回路转,行人已经消失,而送人者仍久久伫立风雪之中不愿离去,他注视着眼前的一行马迹,若有所思,若有所失。这种情景和“美丽的心境”,“尚奇”的风格又怎么能联系到一起呢?它分明表达的是独特深长的离情别绪。
      综观全诗,以咏雪而写天气的寒冷倒是作者写景抒情的一条线索,而对别情离绪的抒发也可谓一波三折。虽然离别之情没有被过分渲染,但它却始终如千里伏流之涌动,贯串于诗歌的字里行间。全诗所抒写的是一个久戍边塞之人,在功名未就、回归不得而又送人回归的特定情景氛围与气候条件下产生的别情,它那么清新,又那么凝重,如塞外愁云一样翻卷在诗人心头,在历经了奇寒的锻造和思乡念远情结的荡涤之后,显得既慷慨无悔又意绪绵长。
      注:①见《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424页。
      ②见《唐代边塞诗研究论文选粹》甘肃教育出版社,1985年5月,第126页。
      陕西威和吁范学院中文系 712000

    相关热词搜索: 送别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