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翼”是“名词作状语”吗?】名词作状语

    时间:2019-01-27 03:21:1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鸿门宴》“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蔽”,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注作:“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掩护。”(2006年11月第3版第105页)文后“文本研习”第1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应怎样解释?它们的用法有什么特点?”中,亦列有“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教学参考书》“参考答案”明确写道:“翼,像鸟展开翅膀一样,名词作状语。”(2006年12月第3版第155页)笔者以为,这个“翼”不可能是名词作状语,理由有二:
      第一,与当时情境不合。虽然,我们无法目睹当时项伯与项庄的对舞,但可以推测掩护沛公的情形:项庄欲击“北向坐”的沛公,当只能是平击或下击,如此,项伯“用身体(‘以身’掩护)”(在沛公前横移)即已足够,又有什么必要“常”呈“鸟张翅膀”之状呢?况且,项伯也不可能“常”呈“鸟张翅膀”状――常识告诉我们,“鸟张翅膀”时,翅膀则大体与地面平行;如果项伯的两个手臂常常张开(大体与地面平行),其形状的滑稽可以不说,他又怎能抵挡项庄的平击或下击呢?果真,恐不仅是沛公,连他自己也会成为项庄的剑下之鬼了!
      第二,与古汉语语法规律不符。笔者翻检了多种古汉语著作,均不见“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或曰“表示比喻”)的名词状语前还有介宾短语之例。为说明问题,兹谨录王力先生《古代汉语》(第一册第347页,中华书局1982年3月第2版)中“表示比喻”的所有“名词用作状语”例句:
      ①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②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③ 其后秦稍蚕食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④ 天下云集而响应,嬴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⑤ 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汉书・李广苏建传》)
      以上例句中,加下划线者均为“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亦即“表示比喻”的名词状语,其前皆不见介宾短语;既如此,我们是否可以说,“常以身翼蔽沛公”之“翼”也不是名词作状语呢?
      为进一步证明,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提供论据。请看下列录自杨树达先生《词诠》(中华书局1965年11月第2版第351页)“以”之“介词,用也。表动作所用之工具”这一义项下的所有例句:
      ① 醒以戈逐子犯。(《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②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③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庄子・养生主》)
      以上诸例的共同点是:介宾短语(介绍动作行为的工具,“以身”即属此类)均直接置于动词之前,它们之间绝没有“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的名词状语。这是否意味着,“介绍动作行为的工具”的介宾短语与动词之间,根本就不能插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的名词状语呢?这,当亦能证明,“常以身翼蔽沛公”之“翼”不是什么名词作状语。
      笔者以为,这个“翼”应是动词,释作“覆蔽、遮护”(“翼”之这一义项,《辞海》等多种辞书均予以收录,恕不举例),它与“蔽”(“遮挡”之义)因词义相同而联合成“翼蔽”一词。《辞源》(合订本第1365页)、《辞海》(缩印本第1940页)中均设“翼蔽”词条,例证即是“常以身翼蔽沛公”;《汉语大词典》(缩印本第5590页)中“翼蔽”条下,除这个例证外,还有《明史・孝义传・曾鼎》中的一例:“贼怒,将杀母,鼎号呼以身翼蔽,伤顶肩及足,控母不去。”并释“翼蔽”为“障蔽、遮护”。――若如此来理解“常以身翼蔽沛公”之“翼蔽”,则既合当时情境,又合语法规律,当属确解。
      还想顺便提及的是,人教社旧版高一《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2000年3月第2版)中注“翼蔽”为“掩护”(第87页),非常正确;新版高二《语文》(必修,2003年12月第1版)却改注为“像鸟一样用翅膀遮蔽、掩护”(第97页)――编者先生竟以是为非,殊为可叹!
      
      (常州市戚墅堰实验中学;213011)

    相关热词搜索: 名词 作状语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