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第五人格投影_人格的投影,德性的象征

    时间:2018-12-30 03:23:1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燕喜亭记   韩 愈      太原王弘中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元慧游。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斩茅而佳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辎翳,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
      既成,愈请名之。其丘曰“俟德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俟之道也。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振鹭之瀑”,谷言德,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黄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谷言容,瀑言德也;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时也:池曰“君子之池”,虚以钟其美,盈以出其恶也;泉之源曰“天泽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为屋,曰“燕喜之亭”,取《诗》所谓“鲁侯燕喜”者颂也。
      于是州民之老,闻而相与观焉,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经营于其侧者相接也。而莫直其地。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
      弘中自吏部郎贬斥而来,次其道途所经,自蓝田入商洛,涉淅端,临汉水,升岘首,以望方城;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繇彬瑜岭。蝮�所家,鱼龙所宫,极幽遐瑰诡之观,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今其意乃若不足。《传》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智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于天朝也不远矣。遂刻石以记。
      本文是一篇台阁名胜记。它是贞元二十年(804年)韩愈谪任阳山令时,访游连州,应连州司户参军、太原人王仲舒(弘中,又作“宏中”)之邀,为其所修建的燕喜亭而写的一篇散文体题记。这篇“记”立意深远,气盛言宜,描写、叙述、议论并用,景、事、理、情交融。
      文章第一段主要描写连州山水的奇秀,介绍燕喜亭的由来。开篇一句点出王贬居连州时与佛家的交往。能与僧人相游,我们可以揣度彼时其心境的超脱。接着叙述其发现山水之美的经历。一次行游中,在“丘荒之间”偶见“异处”,经过一番简单的人工整治,得到一片令其“晨往而夕忘归”的其乐陶陶的迷人风景。再交代建亭目的。燕喜亭就是因了这一处鬼斧神工的自然风景而成名的。作者写景尽管用的是虚笔,虽以建亭者(亦即美的发现者)的视角来追溯发现山水之美的过程,勾画山水景观的特色,却能虚处传神,突出其天成之美、自然之趣。
      第二段写对燕喜亭周围“丘”“谷”“瀑”“洞”“池”“泉”等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亭”的命名。先看作者对山水景观的命名。在他的心目中,山水都具有向善的人格、求真的人性。你看,他把山丘名为“俟德之丘”,因为它“蔽于古而显于今,有俟德之道”,象征人处江湖之远要修身养性、砥砺自我,以待天降大任:把山谷名为“谦受之谷”,取自《尚书・大禹谟》中的“满招损,谦受益”,象征人要虚怀若谷;把石谷之瀑名为“振鹭”,取自《诗经・周颂,振鹭》中的“振鹭于飞,于彼西雌”。象征人操行高洁:把土谷之瀑名为“秩秩”(秩秩:水流貌),取自《诗经・大雅・假乐》中的“威仪抑抑,德音秩秩”,象征道德无尽之意;把池塘命名为“君子之池”,因为它“虚以钟其美,盈以出其恶”,象征人能谦虚接受美德,又能不断改正缺点;把泉之源命名为“天泽之泉”,因为它“出高而施下”,象征人居庙堂之高要泽被下民。总之,这清山秀水在作者看来是人化的自然。实际上,这是典型的儒家“比德”观念的体现,通过命名的方式,先赋予自然山川以儒家所提倡的品格美,然后通过对这些自然山川的游赏来观照、体悟和陶铸人生。
      再看作者对亭的命名。“燕喜”,语出《诗经,鲁颂・门宫》(注:“门”内加“必”字)中的“鲁侯喜宴,令妻寿母。宜大夫庶士,邦国是有”。有歌颂国泰民安、祝福风调雨顺之意。韩愈取此二字命名亭子,显然含有与友人互勉,渴望中兴唐室的深意,这体现了他的“文以载道”的思想。
      这一段并没有正面细笔描画燕喜亭周围的旖旎风光,而仍通过人格化命名,用议论笔法摹写山水的灵性与精神,这也是虚处传神。
      第三段通过“州之民老”的观赏评价,用对比的手法衬托出燕喜亭景观独特的人文底蕴。这还是从虚处来表现燕喜亭周围山水的天工之美。
      第四段历数王弘中贬放之迢迢路程,称赞他踏遍千山万水却对山水不感餍足、情有独钟的豁达心态。褒扬他“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宽阔胸襟与“智以谋之。仁以居之”的躬行实践。本段用叙、议结合的笔法表现了王弘中在山水中自得其乐的精神追求。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暗示文章主旨的关键句。何谓“乐水”?朱熹《论语集注》日:“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何为“乐山”?朱熹《论语集注》日:“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在古人看来,山水具有道德个性。那么知者、仁者要想获得山水的涵养和滋润,就必须“乐山”和“乐水”,到山水自然中去游观。从中受到启发和陶冶。用作者的话讲,就是“智以谋之,仁以居之”,这可谓全篇之警策。
      从这篇记文的思想内蕴我们可隐约看出儒道渊源与庄学流脉。一方面,作者渴望能辅弼朝廷,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因此非常注意个人的品德修养,甚至以儒家之德操品格投射于山水自然,而从中静观自得。《中庸》日:“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人经由自然认识、陶养、充实、提升他自己,这就参与了宇宙生命的创化。另一方面。遭受政治挫折,陷入苦闷境遇,而不甘沉沦,努力从山水中寻找精神的寄托。在庄子看来,山水自然是道的最高和直接的显现,因而在山林中修道较之尘俗更能使人超凡脱俗。“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外物》),“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知北游》)。山水使人感受自然的灵气,得到道的真谛,摆脱世俗的羁绊。作此文时,韩与王一样都是迁客放臣,在远离帝都(中央)的蛮荒(边缘)地界为官,他们要儒、庄并用,甚至要借鉴点佛道思想,来处理“内”(政治失遇的精神苦闷)与“外”(客居边地的政治作为)之间的矛盾。“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赞扬了王弘中在解决这一矛盾方面所获得的成功。清代李渔说:“故知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使山水与才情判然无涉,则司马子长何所取于名山大川?”(《笠翁文集・梁冶湄明府西湖垂钓图赞》)在山水中寻找精神与理想的栖息地,几乎是封建时代失意文人的普遍心态。

    相关热词搜索: 德性 投影 人格 象征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